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广州是否是中国内地最接近公民社会的城市?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广州的一道风景,珠江新城的冼村,有没有一种把发达国家大都市和第三世界贫民窟 强行 PS 到一起的感觉。

我七年前来广州时冼村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只是房子由于岁月侵蚀变得更破了。

七年里广州市政府都换届了,冼村还是没拆成,只拆了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在。

围绕冼村,村民,村委会,市政府,开发商撕逼了好多年,无数的抗议,上访,诉讼,谈判,但就是没拆成。村民内部意见也不一致,有的村民希望赶紧拆了拿补偿款,有的对补偿不满意想继续耗着,但是只拆一部分开发商也不干啊,所以村民之间也有矛盾。

你说这是成熟的公民社会吗?其实还真是,民众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对抗政府和开发商,可以不顾全大局,不管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不能动用暴力,只能谈判,开发商也只能忍着,不能动用黑社会等暴力手法。大家再怎么撕逼,也只能在法律框架内解决。

珠江新城的房价一直在涨,冼村的拆迁费也是水涨船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达成协议,再这么耗下去说不定能拿个钉子户吉尼斯世界纪录。


user avatar   songyun9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回答:不是

原因很简单:

1、成熟的公民社会,一定会摒弃宗族观念、地域观念、方言观念,充分溶于大区域竞争中,充分了解外部事物。

广州是中国宗族观念最强封建余孽最强势的大城市,乡土情怀远远超越了人情冷暖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对外交往与社会发展的毒瘤,最简单两个事实:地铁与市政主干路断头率最高、黑社会性质的地下组织最为乡土化。

2、成熟的公民社会,全民参政议政的姿态是正面积极的,基于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为社会义务贡献的精神必然是主流。

广州是一个世俗的商人社会,一切都可以沦为钱、价格,各级人代会有价码,率先实行所谓社会化服务采购背后就是淡漠的贡献意识。


user avatar   tut_m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作为广州人,一直不太敢回答这个问题。放了好久,现在才有资格说一下。

什么是“公民社会”?众说纷纭,但我们简单来说,就是 —— 政治更公开透明,人民更勇于表达,法治更昌明通达。如果按这个标准,广州不知道算不算“最”接近,但说“曾经”做得很不错是可以的。

至于为什么,我想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谈。


1、商贸文明形成和气生财的风气

开埠两千余年,广州基本没有断过对外交往,哪怕是清朝闭关锁国,也有我们“一口通商”,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虽然,广州依然是一个以汉文明、农耕文明为文化底色的城市,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商贸传统,大家都讲究实用和经济(当然,也会带来不好的一面,譬如相对市侩而轻文教)。在这种情况下,“今日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讲究互敬互谅。

当然,也不完全说广州就没有自己的原则。革命元勋多出于此,开天下风气之先,也久为称著。广州到今天为止,都有相对独特的文化氛围,不少朋友来了开玩笑说“跟出国了一样”。不但是可能在老城区身边人多讲粤语,更重要的是一种风貌与精神上的不同。因此,这座城市虽然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越来越多了,但它还是有自己的底色。


2、同声同气与香港社会思想共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争取了一个独特的政策(感谢任仲夷书记),即可以免费收看香港电视台(主要就是翡翠、明珠、亚视、国际台四个,现在当然只剩两个了)。虽然广告会被截断,播报新闻等偶尔也会忽然被插“公益广告”。但家家户户看翡翠台或亚视的新闻,我想是许多人回忆中的画面(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央视在本地收视率如同春晚)。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认识到,啊,原来政府应该这样对待民众,民众也可以这样跟政府沟通。任何事务都出于模仿,没有模仿,也不可能忽然就明白什么叫“公民社会”的。

除了新闻以外,还不得不提一个人 —— 黄子华。他是香港著名的栋笃笑明星,原本是出于对娱乐圈的失望,一怒之下搞出了一台脱口秀(其称为“栋笃笑”,即 standing comedy,栋笃 是站立的意思,带有些许憨态可掬的意味)。然而他并非简单嘲讽社会,他把许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政治的看法等都融入期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说实话,有过这样尺度的作品(哪怕只是嘲讽英女王董建华,当然了,黄子华也嘲讽过许多国内政治人物),当然很难接受像周立波这种货色。对于能听粤语的人而言,黄子华真是一流的大明星,是我们的伟大偶像。小时候只要某个台放栋笃笑(广东的地方台也会放,买了版权的,不过肯定删改过),家里人都会互相打电话通知,齐齐开电视看,哪怕都是看过的录像而已。在黄子华身上,我们明白了许多事情。

时至今日,广州虽然不至于仰望香港,近来香港事变也在许多人中造成了认知和态度的分裂。但穗港两地的交流依然很频繁,除了经贸层面的,还有很多切实影响普通人的。譬如,以我熟悉的教育为例。广州有许多学校在港澳有分校,如今都恢复了联谊传统,甚至有某些学校会本届学生共同选一个字,号称为“某字社”(如:毅字社,宏字社之类)。少年宫也会经常跟香港康文署或有关团体合作,大量的兴趣班交流。教育局也会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包括教师互相学习,探讨教学思路等。广州去香港,以公共交通而言,最快就是坐广九,两小时从东站到红磡。不过要定时定点,出了红磡去港岛也有点麻烦(沙中线修好应该就好办了)。大巴正常三小时,一般过深圳湾。我经常微信买个票,刷个二维码上车,睡一个多小时,下车过个关,继续睡就到香港市区了。我知道对不少外省朋友,去港澳其实跟出国无异。又要弄签证,又要买机票,但对于我们而言极其便利,民间交流自然一直畅顺。


3、相对开明的当局管制

毫无疑问,言论自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重要判断指标。广州的言论自由状况,在如今这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是一回事,但曾经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主掌生杀大权的宣传部长,新世纪以来分别是于幼军、钟阳胜、蔡东士、朱小丹、林雄(以及后来的庹震、慎海雄)。这里面,钟、蔡、林都是本省人,于、朱虽然不是,但长期工作经历都在广东,自然“同声同气”。说实话,他们懂广东,懂广州。所以,完全不难理解所谓“驱庹出粤”,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广东的政治格局就不多谈了。

如果各位不知道什么是南都案,可以去查一下。时任书记张被几位老书记警告过,“广东的媒体不是这么管的”,然而还是要硬来。好啊,程益中、范以锦、李民英是被整了,然而张的政治资源也耗了不少,“我没想到广东的媒体那么难管”,即如此。

我不是要为南方系唱赞歌,虽然我对他们满怀敬意,但我不讳言他们有许多问题,今日也退步不少。但能孕育出一个这样的媒体的地方,自然有它独特的气质。我还记得《南方人物周刊》当年的封面报道“爱广州的60个理由”,虽然一开始写了句什么“爱和恨的理由都是相对的”这种打哈哈的话。但他们第一条就是 “离香港近,有事没事都可以去透透气”,第二条就是 “离北京远”。我们抚掌大笑,每个人都尽在不言中。

在当年的氛围下,出现了许多故事。譬如,过去十年了,如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的陈扬的《G4出动》。哪怕他多次被人点名批评,但该讲还讲。如今虽然力度不及,但还是有不少后辈继承了他的理念风格。曾经广州地铁1号线要整修,宣布把地铁站瓷砖换掉,有特色的布局都没了,站名的书法字要变成黑体字(这事其实涉及另一个故事,一开始请书法家写站名挺好的,后来变成了各种关说之类的事,地铁公司不胜其烦干脆取消了事,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有一位16岁的十六中高一学生,抗议,但地铁公司不理他。后来他每周六都去烈士陵园站(市中心的一个地铁站,近十六中)举牌,发放自己的传达。他的母亲远远看着,不打扰,只有在穿制服的人出现时才去交涉。就这样一周、两周,引来了媒体报道,全城热议,最终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发话,要求地铁公司出面解释。地铁公司只好请学生对话,阐明是为了整修线路要拆卸瓷砖。但你拆卸就拆卸,又不是敲烂,你说没特色变有特色挺好,现在是有特色变没特色,何必呢。地铁公司无言以对,最终收回成命,此一项即“节省”了几千万元。事后十六中级长接受采访,依然为学生叫好,说学校对有想法的学生应该保护云云(十六中高中在广州没有前五,但应该有前十的水平,也是不错的学校)。

所以,广州的 NGO 发展一直不错,在某些领域甚至跟北京平分秋色。广州的法治状况相对也较好,起码明目张胆吃相特别难看的事还没有。离真正的“公民社会”兴许有很大距离,但我们在大环境下,已经在努力了。


我一直说,“民主是需要练习的”。不是一蹴而就,忽然间就民主的。但允许设立公共话题,进行公共讨论,这就是练习学习的过程。在某段时间内,广州初步形成政府有什么意见想法,就通过媒体或报纸吹风,然而引发热议。说实话,这比走形式的许多所谓“征求意见稿”或“听证会”有用多了,也更正常。在这方面,广州曾经做得很好,很让人骄傲。如今是一声叹息,不多说了。

我有一位朋友,山东人,南开本人大硕,都是做国际关系和政府研究方面的。我记得他去年第一次来广州,我陪他走了不少地方,他很感慨。说,广州应该是最接近西方意义上“公民自治”的内地城市了。我不知道广州能不能当得起这个赞誉,希望它可以吧。

我很爱广州,广州是一个非常适宜淡定生活的地方。不压抑,不莽撞,不躁动,但又不是一天到晚“致虚极守静笃”的样子。它有它独特的一面,有时会显得有些冷漠,会让一些朋友“不都是共和国的土地么怎么你们就不一样”。但如果你愿意先放下一些预期,去看看这些不一样,了解一下这些不一样,说不定就会有别样的收获。

说不定,你也会爱上广州。


user avatar   free-bor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主你这个还不如@ 我来回答,有些回答完全歪楼了,比如那个匿名的,就是毫无学识在别的帖被我观点碾压过的,像个耍赖的小孩追着我的帖到处来黑,不然大家问他看看敢不敢不匿名。还有这个

豪情七蛟龙

一伙的,最开始在我回答里黑广东人牙齿什么的就是他,建议知乎处理掉这类人,和他们谈这些人身攻击都显得别人素质低了。

反对者,欢迎,请抛出有深度见解的观点,黑喷请绕边。

我无意挑起地域架,请其他城市朋友不要被那个既非广东人又非上海人的挑拨了。

说回正题先注明:

将“中国最接近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地方”改为“内地最接近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地方”。这也是我在原文

为什么广州的奢侈品市场还比不过很多二线城市? - free born 的回答

作此结论的本意。

大陆人口语使用中如无必要对中国和大陆不作区分,例如知乎中的许多提问。我认为广义中国最接近公民社会的地方(或者就是)是香港、台湾及澳门。这句话引起争议不是因为香港、台湾算不算公民社会,大家希望讨论的应该是:内地最接近公民社会的是哪座城市

—————————————————————————————————

我认为广州是大陆最接近公民社会的城市,先共识“公民社会”的简单释义: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又称市民社会),以公民权利为核心衍生构造而成,区别于集权社会,注重民主、民权、自由、民生,包容多元文化,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如果欧美、港台是七八十分,那么反面例子:伊朗1分、北朝鲜-100。

OK

—————————————————————————————————


走遍中国,搜遍网络,会看到广州有几个城市性格特点人人皆提:自由、开放、包容、低调、务实。

不单是奢侈品消费不像中国(指大陆,本文不再注明),广州这座城市及市民性格、意识也和中国其他城市很不一样,还是分几个维度来解构:

1、自由与包容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城市,依旧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子,讲究背景和关系,知乎有许多帖,讲的就是在北京上海被排外、二三线城市靠拼关系,农耕文明的社会,就最讲究郡望和地域来划分人。比如某大城市一些本地人喜欢高高在上欺负外地人,某大城市一些人喜欢把过错推给外地人。其实不只是大城市,很多二三线城市随着发展也涌现出排外的市民意识。

越国际化的城市越是自由包容和多元化的,“排外”是一直以来形容广州最少出现的一个词,广东是近代民主最早的发源地,加之是改革开放的先遣地,平等,包容早已深入人心。

广州八百年前就有阿拉伯商人来聚居,一直就在光塔路没被驱逐过,今天长着阿拉伯的大胡子其实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对历史文化比很多青年都懂。今天还有数十万黑人、中东人、拉美人,我所在的NGO[YouthCanton]曾做过访问,你到北秀、三元里、东圃问问,有哪个黑人说广州人歧视排斥他们吗?连他们去散步广州人都乐呵呵的打招呼看热闹,只要你不犯罪,广东人说“和气生财”,大家都一起赚钱。说广州排外,当然不否认有,但跟其他城市相比呢?

用一句话说在广州的“自由”:就是只要你不影响(损害)别人,爱干嘛干嘛,100%的没人说你、没人管你。要是有人管你,会有很多人为你挺身而出呼吁你的权利。

2、民权与民生

广州人不会太过于讲究背景和关系,凭能力可以立足,能包容你的成长,更追求个人和平民的权利,更看淡权贵,源于广州千年的世界贸易史及海外粤侨的积淀与影响,一种大码头和大商埠的市民文化,自古就是海洋文化、商业城市“天下熙熙皆是来客”。把人一视同仁,是商业文明历史积淀下的社会观。

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公民意识最强,欧美发达国家的公民社会是“小政府、大市民、穷政府、富国民”,习总也说:“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因为只有这样民生民权才会得到最大保障。这几点在广州最得以体现。

广州人应该是中国(大陆)公民自治意识最强,去XX化最成功的,骨子里最不畏权贵的一群人,具体体现在:注重民生、社群宽容、舆论发达、为民抨击公权力、施政对民意的低头。

举栗:

每一年省政协大会,所有媒体热播的,就是“抢麦战”(抢话筒)政协委员和特邀人士年年抢,为了能发表议题,委员们将围巾、横幅、广告牌、书灯、矿泉水任何手上东西挥舞吸引注意要求发言,有的干脆直接将工作人员的话筒抢来“当委员不能太斯文”。他们举牌想说什么?随便看看任何一年的:[孤儿]、[医改]、[修地铁扰民8年]、[代失独老人发言]、[粤剧存亡]……大多围绕教育、交通、医疗等民生热点。(可随便搜图)

大家可搜其他省政协大会的开会图片对比。如果说他们作秀,那么你认为“大陆最接近公民社会”的城市有这样为民生抢话筒要发言的行动吗?

再举栗:

搞经济和行政的人知道“预算清单”的重要性吧?广州是中国第一个出台年度财政预算清单的城市,且不说能有几个城市要多少年才能出。这是进步该夸奖吧,可广州政府110个部门公布出来以后,媒体和舆论及市民开始挑刺,对夸张离谱不清晰的条目大加指责,官员尴尬的解释和削减,为什么要夸你?这是你该做的,是你们来服务我们,这是纳税人的钱。

还有太多栗子就不举了。

网上经常可见许多贫困县的政府大楼,富丽堂皇高大气派直逼省会级别。你觉得最有钱的广东省政府大楼是什么样呢?欢迎搜索


3:文化与意识

广州包容各种文化,甚至给予各种土壤和舞台,但并非不爱本土文化。相反,广州人对粤文化的爱深入骨髓,风雨不改,至死方休。

还是举栗:

约十年前,市政说打通北京路到江边,要拆天字码头再建,广州人不干了,这是服务了广州500年的码头,见证了广州当年千帆尽举贸易世界的辉煌,怎么能拆?于是很多人彻夜举牌拉手守护这座老码头,媒体呼吁,代表发文,民间各界人士设计各种保留方案。最后,说必须立法保护。广州人这才作罢。

去年我一位济南的朋友说他们火车站要原样重建了,我看了下图,漂亮的德国百年建筑,我说真可惜,他说可惜的是当初没人保护。

广州还有一位老人,李瑞然老师,18年来一直用镜头记录广州变迁,记录每一栋普通老建筑倒下之前,一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天。他去世后,许多广州人接过了他的相机直到今天。

类似的栗子还有恩宁路骑楼街等等。

对于粤语,以下这段复制自网络:——

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讲粤语的外省人的共鸣。好在我大多数广东朋友的普通话还不错,但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普通话捉急的,却又非要讲普通话,我只能跟他说:“你讲白话吧,我听得懂。”然后他才会顺畅地跟我讲粤语。

  就算如此,一旦他讲完,我用普通话回答之后,他又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普通话频道。让人听得好捉急。

  而与之对应的,是我的家乡,四川。在那里,方言就是强势的存在。就算是CCTV拿着话筒用最标准的普通话采访街头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是用四川话回答:“说啥子?”。

  当然,这并不代表广东人对方言不看重。与之相反,他们非常维护粤语的存在,前几年有政府文件要求幼儿园教学使用普通话,民间还掀起过一阵不小的”撑粤语“反对潮。

  但这是两码事。当考虑到在座者听不懂粤语的时候,切换语言是对其的尊重,对“自我”的放低。很多广东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的本领(又或者是从小教育如此),和他们相处总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些细节甚至自己都还没注意到,他们却帮你提出来。

  比如:“今天这个汤是菜干煲猪肺,听你最近总是咳嗽,要多喝点。”

——(未知原作者,特此鸣谢)——

广州今天活跃着许多民间保护传扬粤语的团体,如自发组织编撰粤语儿歌希望赠送幼儿园,如网友自己做粤语历史变迁的视频、教材。比如广州人会为了“Canton”这一个单词呼吁多年,从未停歇。

又比如我所加入的NGO(YouthCanton)其中一项做的就是介绍外省新移民的小孩子与广州本土小孩交朋友,家庭之间组织亲子活动、聚餐,让新广州人的第二代小孩学会粤语,喜爱、融入粤文化,因为他们生长在广州,长大后也是传承粤文化的一份子。我们认为这是粤文化未来生生不息的源泉。

还有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公民社会程度。比如“让座”,07年我在某大城市的当天晚报上看到半版评论,大意是“该不该给不用买票的人让座”,缘于一个大妈在公交车上要求一位老人起身,说不买票的人不给坐(该老人年龄到了可免票),报纸的结论当然是正面的,可是我很惊讶,这需要讨论吗?(真实事件,不指哪篇报纸,免地域)

广州曾被外地媒体评为中国让座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说是有记者扮演抱小孩、残疾人去公交、地铁暗探让座率情况。其实这篇报道还缺一些东西,我经常看到,一对很时尚的青年情侣,背着包依偎着坐在公交车或地铁里听一副耳机,不管打扮多新潮多娇傲,看到有需要的人,立即会起身让座,然后继续旁若无人的站在角落听歌,窃窃私语,像没这回事。我相信住在广州多年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让我感觉这是城市未来的希望,它有让座之外的含义,这是公民社会很重要组成。

“我的世界有我的个性自由,但我对这个社会有责任自律。”

再比如前些年X1X散步,一路跟着围着那些小平头的都是广州学生、广州青年,默默举着牌呼吁冷静等等。人群散去,收拾垃圾的,帮打扫摆花盆的,也是广州青年自发的组织一直搞到深夜然后安静离去。

有不少国内媒体人说:“广州总算没有令我们失望。”

广州接近公民社会的特征,还体现在媒体舆论,除了国家党报,广州有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三大报社,媒体相对宽松、多元、无畏。

我经常去一些大城市出差,晚上看电视,转来转去的频道都是像芒果、番茄台一样娱乐秀,真人秀、选秀,本地台也大同小异,让我很不习惯,好像没东西可看。广州本地的南方台、广州台一到黄金时间,全部是诉求民生,抨击公权,官爷澄清等等,会让你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当官是很“辛苦麻烦”的,换言之,做百姓是很开心的。

凡此种种,不胜例举。

广州从100年来就一直走在中国公民社会探索的前端,如果你接受的资讯够广,就知道这不是我下的结论。

或者,你认为内地最接近公民社会的是哪里?


————————————————————

看了一下各种回答,反对或者提及其他城市的,提出的理由都不像是明白何谓“公民社会”的,有不少观点还是“反公民社会”的典型,这就真的不是可笑的问题了。

即使是知乎,能有深度点聊这个话题的人有多少?


user avatar   xie-qu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题未说明“学习艺术”是作为一个爱好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答主们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


  

相关话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是对的吗? 经常旅游比经常阅读更好? 
  如何看待上海一产妇「捂月子」中暑身亡? 
  面对「向广岛丢原子弹是正确的」的论断,核爆的受害者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苦难? 
  有哪些「多此一举」的事? 
  广州女生,谈了一个四川的男朋友,但是家人不同意我跟外地的拍拖,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物价又能提高中国人的基本工资? 
  为什么明知结婚率和生育率低下与房子有关国家还要出台限跌令? 
  大家对于广州2020年上半年GDP被重庆超过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江西豫章书院虐待学生案一审宣判:吴军豹获刑 2 年 10 个月? 
  如何评价十月十日芜湖餐馆爆炸?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赵山山的文章《中国智障科学院?》?
下一个讨论
被恶意诋毁是种怎样的体验?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