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建立在这些作家的文本之上的,没有标准之前的东西何谈对错呢?
抛开鲁迅的文学地位及语文教育的现状,就事论事地谈谈鲁迅作品中的“错别字”和“病句”。
鲁迅生活的年代,不少词语尚缺乏标准写法,或者当时的标准与现在不同。如果硬要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就是错别字,但在当时就是完全正常的。这种现象也并非只见于鲁迅的作品中,同时代的其它作品也会有同样的现象。古文中的“通假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作品创作的当时,那些字的确就是写成“通假字”的样子,只是后来标准有所改变。而现在我们有了比较完善的用字标准,自然应当按照标准来写字。也许百年后用字标准有了改变,那时的人们看我们的作品,也会发现大量的“错别字”。
至于“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两个句子本身就不矛盾,是出题人牵强附会把它解释成矛盾的了。这两句话中的“确凿”、“的确”,表示的是对印象或者传闻的认同,而“似乎”、“大约”,表示这种认同不是100%有把握的。出题人硬是把前者理解为表示100%的把握,制造出了矛盾的假象。二者本就不矛盾,鲁迅也没有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