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哲学家被打了,他会给自己一种解释。然后心理学家会讲,你这是自己骗自己。(想起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道士给和尚算命。)
谢谢邀请。
我的回答是:是的。不仅哲学家,只要是受过正规哲学训练并且吸收了其中内容的人,都一定在某些程度上比没有受过此训练的人更加清醒。
我想从一个比较technical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谈谈学哲学的人拥有的而对哲学不感兴趣的人所没有一些技术:众所周知(吗),哲学训练中的一大部分是掌握一些非常精细的概念的区分,这些概念往往构成了哲学中某一次领域的讨论的基础,而学生们想要进入这些讨论,第一步便是敲骨吸髓地搞懂这些概念之间精细的区别以及其中仍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例子是语言哲学中的“reference”(指称)和“sense”(意义),按照弗雷格的说法,指称是一个名词在现实世界中的所指的实体,比如当我在说“这把椅子”的时候“椅子”的指称就是我现在坐的这个东西;而意义,弗雷格认为,和指称是不同的,它是“语词与其指称连接的方式”,比如说,“椅子”这个语词的意义显然不等同于我坐的这一把椅子。指称是一个比较没有争议的概念(我觉得),而关于什么构成了语词的“意义”,哲学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感觉柏拉图可能会觉得“椅子”的意义椅子的“idea”所给予的,一个只包含了椅子本质的客观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证据);另外一种对意义的看法是“椅子”的意义就是椅子的“功能”:能用来坐的东西就是椅子。
具体的指称和意义问题的细节我在这里就不管了,我想说的是:这组概念的区分让我们在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更加知道了自己在讨论什么。换言之,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也有很多的疑惑,但是若是不知道这些精细的概念框架,很多时候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认同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疑惑的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学生掌握的这项技术确实能让他们在很多时候更加清醒。我接下来想介绍两组我觉得对我的生活影响最显著的概念区分。
当你问某个朋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深夜话题的时候,你有听到过这样一种回答吗:“人生的意义就是挣钱/当高管/有权有势...”
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有“内在价值”的时候,这样东西是我们为了它本身而追求的,得到它本身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非我们期望通过它来得到什么别的东西;而当一样东西只有“工具价值”的时候,它对我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能通达某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举例来说:(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快乐我们认为是有内在价值而非工具价值的:我们愿意仅仅为快乐本身而快乐,因为快乐它自己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东西了。与之相对的:钱就几乎不可能说有什么内在价值了,毕竟如果钱本质上只是交换其他东西的能力,而我们说我们追求钱的时候,其实是在追求那些我们想用钱换来的东西。当然这东西可能不一定是买来的,随之而来的虚荣心的满足或者其他的vanity pleasure似乎也是有内在价值的(如果不是毫无价值)。
当你的朋友说“我人生的目标就是赚钱”的时候,他清醒吗?可能他是在和你打嘴炮,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的确真真切切的觉得这使他们真实的想法,那么是这样吗?至少在我看来,只具有工具价值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当成最终的目的的,在人们说着自己的目标是金钱,地位(外在的地位本身),或是类似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显然是不清醒的。当你像苏格拉底一样沿着这条路再追问一句:“追求金钱/地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往往他们会语塞,或者觉得和你的谈话进行不下去,并且对你这个人作出一堆恶意的评价。而一位哲学系的合格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告诉我:“我追求的就是有钱有势带来的虚荣的心理状态(读哲学可能吗?)!”但是,若反思到了这一步,这位学生眼前就已经展开了一幅华美的“内在价值”的画卷,之中内容之丰富远非前面那位兄弟所能体会,因而也就仅仅是抬杠而故意呛我,实则不可能把自己的追求定格在这么狭窄的范围之中了。(因此可以继续学哲学)
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区分在生活中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应用便是在“知识”的问题上。我会认为知识是属于既有内在价值也有工具价值的东西,然而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困难辨别“很多有工具价值的东西也是有内在价值的”这个论断。因而他们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学xxx有什么用呢?”而其中比较自诩为文艺高尚的还会给自己找到类似这样的解释“学(哲学)很有用的,因为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跟你们讲,很多公司都喜欢balabalabala”而此时一位哲学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也许吧,但是,who cares?我就是喜欢学而学的不行吗。很可惜,在大部分非哲学的对话环境里,真的不行。那么,这些问着“学这有用吗?”的人和我们的学生比起来谁更清醒呢?当然清醒可能并不等同于现实意义上的理性,不过这就是另一组我很喜欢的概念差别了~
这可能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组概念。在这里我想先澄清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我们所说的“contingent”可能是指一些显见的偶然性,例如我今天午饭吃了牛肉而不是猪肉;而我们可能认为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东西是“necessary”的: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但在哲学的语境中,对“necessary”的理解是:如果一件事(命题)是“necessary”的,那么它不发生(是错误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构想(inconceivable)的,比如,我们无法构想1+1不等于2。相应的,一件事(命题)是“contingent”的,那么它的反面是可以被构想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规律是“contingent”的:我们完全可以构想在某一个宇宙中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我们甚至可以构想出在那个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现在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样的,但是太阳仍然从西边升起。换言之:自然科学基于我们这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contingent”的。
这组概念我觉得是那些觉得物理学就是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而所谓的形而上学不过是在卖弄玄虚的傲慢人士们应该掌握的。“普朗克常数是6.62607004 × 10-34m2kg / s”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effect(效果)都必须有一个cause(原因)作为它的原因”是两种根本上不同的命题,前者描述的仅仅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particular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后者(如果是正确的话)所描述的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必须是什么样的”。
我们来考虑一个实在的例子:
1. 任何effect都必须有一个cause作为它的原因。
2. 这样一个causation(因果关系)的链条不可能是无穷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第一因,它的原因就是它自己。
3. 因此,第一因必然(!)存在,也就是上帝。
————by 我自己
这是我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对上帝存在的“第一因论证”的毫不要脸的简略的重构。可以看到,前提(1)和(2),不管正确与否,都是“necessary”的,独立于任何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特定经验的,甚至我觉得这样的命题本身是我们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特定经验的逻辑基础。因而,由这两个“necessary”的前提和一个valid的论证结构证明出的结论也是“necessary”的。那么,物理学能对这个论证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能说。因此,那些觉得懂得了自然科学就是懂得了一切的真理,并且因此鄙视所有非自然科学的学科的人,清醒吗?他们真的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吗。如果是类似于“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非常不完整的“contingent”的)物理知识足以让我们确定(3),一个基于有效的论证结构和难以反驳的“necessary”的前提的“necessary”结论是错的”之类的信念,那么在哲学学生看来,这只能说是“not even wrong”。
自然,一个学物理的聪明人很快就能发现我这样肆意揣摩的漏洞,他会说:”我知道物理不能让我们确定,但是我们不关心了啊!谁在乎这个莫名其妙的第一因,物理能解释清楚那之后所有的因果链条就已经足够好了啊。况且,接受这个结论离接受一个普遍宗教的上帝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Bravo!恭喜你你已经作出的一段非常成熟的哲学思辨了!
因为:“一个结论被证明是错的”和“一个结论不值得关心(uninteresting)”; “论证所证明的结论A”和“论证者真正想要证明的结论B”本就是哲学学生最关心的概念区别的其中两个。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