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奇怪。

现在培养的博士比过去多了太多了。坑位却不是同比例增长。自然有大量的博士拿不到教职或者拿不到令自己满意的教职。于是就会去工业界。

与其说逃离科研,不如说大部分博士都是被科研淘汰了。在下就是其中一枚(ಥ_ಥ)


user avatar   panda-34-20-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学的时候:

“小钱啊,你这次研究做的不错啊,你看我女儿马上高三了,这个结果就让他发表吧”

“可是老师,我做这个做了两年了…”

“小钱啊,有些事我不便明说,不过你能不能毕业可是我说了算,你自己看着办”

好不容易毕业工作了:

“小钱啊,你研究做的不错,不过由于你刚来,这次分房就没你了啊,下次下次”

“可是领导,小刘也是刚来的,为什么…”

“小钱啊,有些事我不便明说,你要知道,隔壁的刘副局就这么一个儿子”

工作十年后:

"小钱啊,这次成果做的不错,你把主要负责人的名字改成小张吧"

“为啥呀张局,这项目我做了快十年了,好不容易…”

“小钱,你要有大局意识懂不懂?这次你就往后靠下,下次吧”

最后:

“小钱啊,不是我说你,你说单位如此厚待你,你买不起房子,给你住宿舍住了十几年了,你现在翅膀硬了是不是?居然想辞职?”

“领导,我觉得我不适合做研究…”

“你要多干多付出,你看看跟你一起进所得小刘,现在已经是副所长了,你要好好向他学习”

“领导您别说了,您不觉害臊吗?”

“你这年轻人什么态度!!这是你做学问的态度吗!!我跟你说你到哪儿都成不了事儿!!现在的年轻人啊……”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整个人类的科学研究遇到了瓶颈!

可以参考

人类技术的突破,其实已经停滞三十年 | 袁方看科技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与方承志老师和袁岚峰老师的看法基本一致,不过袁岚峰老师的看法是人类必然将取得突破,本人对此并不乐观。)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于1687年,里面有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然后在1733年工业开始机械化,178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发表于1865年,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1876年2月,贝尔呈交电话专利申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改变世界。

薛定谔波动方程,1926年由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1941年夏天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掀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开启三次工业革命的其实是基础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物理理论的突破。三大力学定律,让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完美的机械。麦克斯韦方程组,指导人们设计出发电机,电报,电话。薛定谔方程让人们能够在晶片上设计出量子阱,进一步把所有二极管,三极管都排布在芯片里。

没有这些物理定律和公式,这些爆炸式的增长就完全不可能。

但今天,重大的物理突破在哪里?大数据?人工智能?三d打印机?对不起这不是物理突破,更多的是工程领域的应用。科学进步的效应是一种范式的革命。举例说,最早的计算机有几个房间那么大,计算能力连最个游戏机都不如。这其实是基于电气技术在工程上实现的计算机,效率低下,功耗巨大。但当量子物理指导下材料科技进步以后,今天的计算机可以以微不足道的功耗和体积,达到相同的计算量。

同样,今天各国可控核聚变的设备都笨重无比,如同早年笨重的计算机,因为缺少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工程技术笨笨地往上堆砌,搞得系统无比复杂,且稳定性也很不好。在没有新科学突破的情况下,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商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基础科学无法突破瓶颈的时候,科学研究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会越来越低。搞科研的受益率也会越来越低,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逃离科研是不可避免的。

更麻烦的地方在于,我们似乎已经被死死地卡在了这里,量子物理的几个莫名其妙的现象至今无法有一个数学上的精准的解释。第四次科技革命还遥遥无期。

在科技发展停滞的情况下,某个停滞了两千年,并在两千年中不断扩张,整合,并能以极度落后的通信技术维持超过两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将会有巨大的制度优势或者说是规模优势。

这就是目前中国崛起的真实原因,科学发展陷于停滞,只能比拼规模。

所以只要科学发展继续停滞,工程技术人员比科研者获利更多的状态就不会改变。中国超过美国的趋势就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大爆发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增加,资产受益大于劳动受益的大趋势就不会变。

什么时候,大家在新闻上看到几个被吹上天的物理公式,那个才是世界大变革的号角。


再把逻辑梳理一下:

科学发展停滞,

科学研究对生产力的促进有限,

经济效益有限,

科研经费短缺,

业内竞争激烈,压力巨大,

从业人员减少,

科学发展更加停滞。

如果让我说,啥时候有人能提出一个新的构想完美的解释量子纠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就不晚了。可惜即便在科研界,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和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的。科研今天也是跟着热点走,欧洲花了十亿欧十年去用计算模拟人脑,各个癌症中心在沙特阿拉伯的资助下,丧心病狂地用各种不靠谱的方法来“攻克”癌症。各个学科玩起文字游戏来蹭热点拿经费。世界最发达的头脑都跑到华尔街圈钱去了,真看不出基础理论何时才能取得突破。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场危机。但我不认为“危机”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当前的形势:“危机”这个词太乐观了。这个词给人的印象是,理论物理学家们意识到了他们的方法错误,并开始尝试改变;换句话说,他们正在觉醒,并将放弃有缺陷的方法。然而,我没有看到任何觉醒。这一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反思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他们做的是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喋喋不休地讲述自然性和多重宇宙,然后(再一次)将他们的“预测”转移到下一个更大的粒子对撞机上。
我认为“停滞”这个词能更好地描述这一状态。.............

----------萨拜因·霍森菲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是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


1927年服役,二战时被日军击沉的美国列克星敦号航母,最高航速33节。90年后,法国现役的核动力戴高乐号,轻了0.1吨,航速只有25节。1970年,第一台波音747用8小时从纽约飞往伦敦。48年后,飞行时间仍是8小时。载人航天器最快时速,是阿波罗10号的3.9万千米,创造于1969年。而阿波罗10号环绕的月球,人类已46年未能再访。如今各国发射的太空探测器,仍未突破70年代的水平。火箭依然要依靠化学燃料,一如数百年来冲天的烟花。..............

《大停滞》一书的作者考恩(Tyler Cowen)认为,作为世界科技领头羊的美国,自从1973年以来人民的中位工资没有实质增长,经济已经进入了停滞。究其原因,他认为到197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摘取了“低枝果实”,包括: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红利,大幅提升受教育人口的比例红利,最重要的是,目前支撑经济的主要科技都是1940年前发明的,在这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只有计算机,其他乏善可陈,技术领域形成一种“高原平台”的停滞景观。
事实上,我们对长历史跨度宏大科技创新的研究支持考恩的观察。图一显示了人类宏大科技累积数和人口发展趋势图,无论是人口还是科技创新的累积,都呈现S曲线,最近几十年的“高原平台”现象是明显的。



再扯点淡,中国科技停滞的两千年里,有很多次战争,几十万级别的大战也有许多。但是科技突破瓶颈了吗?战争促进科学突破瓶颈的机制是万事俱备只欠投入。当前科研瓶颈的实质是物理定律达到极限,新理论连影子都没有。

所以真相是,没有战争科技可能发展得更快。战争并未加速科技发展,相反战争一直都在破坏科技进步。


有人跟我讨论实践和理论哪个重要,首先二者相辅相成。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实践并不能必然导致理论升级。当然我不是天才论的支持者,不认为人类是几个少数天才引领的。我所表述的观点是,在科学发展中,除了理论和实践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叫物质基础,它也对科技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对于许多科学突破,理论突破乃至实践突破往往是决定性的。

举例说,在非洲和美洲都没有适合圈养的大型畜类动物,美洲曾经有马但是被猎杀干净了。这原本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缺少畜力就阻碍了农业和交通,进一步让当地文明无法从人力过渡到畜力,所以我们的先祖穿越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同样的起点却因为这片土地缺少畜力而被锁死在次级农业文明,到西班牙殖民者登录美洲大陆的时候,本地印第安人依然生活在部落状态,科技发展根本无法向前一步。

另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岛屿叫复活节岛,这个岛上没有矿产,面积有限而又被大海包围,孤悬海外,当地人由于缺少科技文明所需的物质基础,(矿产,牲口)一直没有发展出先进的科技,在岛上的树被砍伐干净的时候,整个小岛资源耗尽,只能自相残杀。等到西方殖民者发现这个岛的时候,曾经达到2万人口规模的文明就只剩下2百多人在苟延残喘。

同样,如果阿拉伯人不把造纸术传到西方,那么西方文明也会被锁死。事实上,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科学已经有了一次大爆发,但没有纸张导致其知识的传播和积累效率极低,所以哪怕有了科学的雏形,有了思辨的哲学,有了强大的军力依然无法换挡升级,要等到两千年后,才能有文艺复兴把当年的东西重新恢复再换挡升级。纸就是锁死西方文明的决定性物品。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那么地球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孤岛,也是一个类似美洲一样的存在。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瓶颈,而后长期停滞。也许地球文明缺少的是天外某一种稀有的陨石,或者缺少的是临近人类的一个黑洞,还有可能缺少的是某种硅基生物颠覆人类对所有生物的认知。总之,如果盲目地认为,科学发展只有实践和理论,或者仅仅凭借实践和理论就能让科学不断进步,在我看来这是太过于狂妄自大。

如果我们假定人类早生了几亿年,当石油和煤矿都没有产生的时候,人类文明的上限恐怕也最多达到畜力级别,发明内燃机这种事想都不要想。因此,物质条件是能够决定一个文明科技上限的,其作用可能比实践和理论还要大。

说到硅基生物,我怎么觉得硅基生物(类机器人形态)更适合在宇宙中生存呢?也许我们不过是碳基向硅基过渡的中间物种。

今天我所谈的科技所遇到的瓶颈,有可能也是缺乏了某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缺少某些重要物质基础极有可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无法在理论上取得突破。这就好比你跟天生瞎子的人描述太阳,在没有”眼睛“这个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想象出太阳如何发光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恐怕也并未包含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人类所有的科技发展几乎都是先观测到一个现象,再从这个现象中找到规律。如果,如果有些极限状态无法观测,那么科技如何推进呢?

因此,实践,理论,物质基础,缺一不可。在有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科技的上限,科技不可能无限地发展下去。



user avatar   bei-hai-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科研有啥好,论文没发人先老。

辛辛苦苦三四年,数据不出又白搞。

隔壁灯红又酒绿,寝室冰冷又无趣。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

不要和我谈女友,女友不如我的手。

我为祖国做科研,哪有心思做舔狗。

心情焦虑睡不着,还比公鸡起的早。

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别人做过了。

痛哭三日泪洗面,无可奈何重新干。

翻烂多少故纸堆,终于有了新发现。

点灯熬油写论文,字斟句酌费精神。

一篇大作出炉来,我辈岂是蓬蒿人!

满怀信心去投稿,投了之后没信了。

大惑不解问前辈,告诉没人发不了。

出去家教攒了钱,去见编辑陪笑颜。

想着发了毕了业,当个老师真清闲。

到了大学才发现,一切事情没改变。

论文还得照样写,讲课学习不得闲。

工资奖金非常低,商场看价长叹息。

若是埋首做科研,怎么吃饭和穿衣。

我今作此科研行,劝君科研路上停。

先把生活照顾好,你又不能只吃草。

科研也要看运气,不是单纯靠努力。

不信且看成功者,背后都是小秘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海鱿鱼。

不定时更新文章。


user avatar   fumer5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们读博是为了捞取点政治资本,和过去当兵一样


user avatar   matrix2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博士也越来越多,然后越来越多读了博的人发现,自己压根就不适合磕盐。这种不适合指的不是能力,是心态和所处环境。

虽然我个人很反对命运学说即所谓的(这次不走运),认同努力创造可以改变所处环境这一观点。可以是,磕盐如不是创造唯一,做不到巅峰造极,这样的我们难道不是更浪费国家资源吗?为什么要用国家培育成本来绑架一个没那么适合科研的人呢?

我们又何不另辟蹊径,去寻找真正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生活的工作呢?

我身边许多人读研和读博都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一直都不忘初心,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文凭能给我们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去的。

这不,最近朋友小A就说,自己公司的一个27的大姑娘,长得挺好看的,单身。条件要的就是一个30左右的博士男友,还要某市户口,和辆不低百万的车。他很懊恼,是不是自己去读个博士会比较好。我拍了拍他,你能不能读博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读博士到30岁一定达不到她的要求。

而且磕盐的水很深,玩的也不纯是研究的那一套,偶尔也来点商战和宫斗。玩法颇多,那些认为磕盐纯粹的人,可能也比较纯真。

真的要跑的能不能找到还归宿我不知道,但是我一定知道,磕盐,不是。


user avatar   mia18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Assumption:

科研人员在科研上的成就,与世俗上的成就大概率成反比。

科研成就要么需要超人的偏执和坚持(及天赋),要么就是超人的运气,毕竟科研创新就是把几乎所有人认为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精神健全的人一般情况下干不了这种事。除了精神健全,甚至说到了科研的白热化阶段,理性人都干不了这种事——他们计较得失,他们考虑世俗。

运气因素同样重要。不仅仅是创新能否实现需要运气,你的创新是不是主流(尤其是你准备颠覆主流时)?是不是热点?你的领域几年后还受欢迎吗?会不会被新领域新方法取代?投稿过程顺利吗?生活上顺利吗?更何况这些问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远存在,不分国界。

回到问题本身,博士和科研的关系,其实并不等价。博士应该算是科研预备役、科研军训、科研流水线工、科研后勤。当广大的博士们渐渐发现自己不够变态、不够非理性、不够走运以及天赋不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退出了。他们的理性与世俗程度等价于他们的退出科研的早晚。所以有时看到科学家终生不娶不嫁、视荣誉金钱为粪土等做一些反世俗的事,其实都很正常。这不是说他们道德水平高(甚至道德并不很重要),只是从业人员职业病的症状表现。

再次回到问题本身,其实我通篇回答的都是为什么博士逃离科研。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那可能是因为博士本身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多,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

中国特色社交型、专业型博士不在讨论范围


user avatar   zhao-wan-xi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功名忘不了!长江千人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论文忘不了。终朝只恨发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署名忘不了。义务劳动活白干,一作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发表忘不了。年初投完无音信,盼到年关退稿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资料忘不了。托人陪笑又搭钱,收到一堆没用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导师忘不了。痴心博士古来多,靠谱导师谁见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女友忘不了。论文致谢秀恩爱,延期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科研好,惟有学位忘不了。丈夫平生志四海,大不了咱不念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7分某期刊,nature某小子刊,w院士创办的能源类某期刊,我们课题组中过多次,自己给自己写审稿意见概率很大,只要人脉广,就算编辑不采纳推荐审稿人,随便送给谁审都是熟人,国内科研界乌漆嘛黑。有人脉做成垃圾也能中,没人脉性能再好也只能在10分以下的论文里打转。有大佬罩,申请基金可以自己写指南,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指标别的竞争者只能陪跑。本人学术混子一枚,发了一作(含共一)sci十来篇,一半多都是10分以上的top,目前延期了,因为老板觉得我还能继续产出,我已经放弃科研改敲代码了。继续忽悠吧,中国的科研经费,人民纳的税就是被这些人糟蹋没了的。


user avatar   danielsuh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非常严重,特别是利益比较多的理工科。

基本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两三个院士级别的学霸把持着,然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在这个领域内合纵连横地斗争,争权夺利。从评选各种人才计划,制定各种价值几亿的规划,拿各种大项目,评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你在这个领域如果不是这个院士和他的核心徒子徒孙的嫡系学生出身的,几乎什么事儿都轮不到你的。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每年的各种重大项目指南,规划,各个省份、部委,国家公布的科技进步奖之类的名单,杰青长青和各种青年人才的清单。基本上都是这几个院士extended大团队垄断了80-90%,剩下10-20%给其他所有outsider去哄抢。

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学校,985或者比较好的211,要晋升甚至生存,需要的都是这些东西,除了海投国外的SCI论文国内的学阀们控制力有限,其他的都得经他们的手。这几个院士体系都是在这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你要做科研根本避不开。

假设你是国内985的博士,或者国外QS前200的博士,这都算名校博士了,但是如果你的博士导师是一个普通教授,或者国外非院士级别的大教授(说实在话美国很多院士也是清水院士,回来没啥用),大概率你的学术道路是非常受限的。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你估计会停留在985和前排211的副教授档次(个别拼命或者重新傍上大树的能上到教授),或者普通一本的一个普通教授档次。

为什么会卡在这里,就是现在任何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理工科都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个或者3个才能评教授,你一个nobody的学生,申请书写得特别出色或者运气不错,中一个面上项目就是运气很好了,在一个一般高校能把教授评了,能否继续中项目就决定了你能否在好大学晋升,当然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另外海龟博士们中文写作能力都比较差,写基金申请书咬文嚼字的能力普遍比985土博要更差一些。

当然更多的名校博士,根本到不了这一个档次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现在连进好学校做讲师或者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门槛都没有达到。。他们如果图容易毕业直接去了二本高校,又大概率没有大教授罩着(二本高校大教授本来就少),他们在这些二本高校恐怕评个副教授都费劲因为学校差了平台差了项目更难拿,或者大龄评上一个二本副教授(参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或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层次。。no offence...)就再也上不了了。所以实际上他们到工业界去发展的空间其实更大一些。

所谓逃离科研,就是觉得国内科研这座独木桥自己根本不可能走通,极大概率会卡在一个尴尬的半道的关口上,也许一卡就是一辈子,,,理智一点早做打算罢了。

----------------------

补充我的另一个回答,关于博士毕业能不能直接去做副教授的。我说的是这一两年的情况,不是五年前或者更早的情况。

现在博士毕业直接工作能去985和强势211的,都是成果异常突出的,不然一般都得做一站博士后。但愿意去末流211&非211一流学科大学,和双飞一本,可以不做博后拿到讲师。以下说的是理工科的普通情况,就是博士大概勉勉强强按时或者延期1-2年毕业,不针对成果特别突出或者特别牛的人,地域也以十几个拥有985,211高校的中心城市为主,当然地域越好要求越高,兰州或者哈尔滨这样的地方估计会低一下:

qs top50的博士+清北华五博士+985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专业博士(本科必须普通985&强势211或者更好):如果在美国top10研究院(自称,,参考CMU, UMich, PennState, UIUC, GeorgiaTech,德州系列,UC系列靠前学校)做过两年博士后,进985和强势211可以申请特聘研究员(部分待遇参考教授的聘任制人员,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和特聘副研究员(部分待遇参考副教授的聘任制人员),给一笔启动经费,可以带博士,这两类人都是非升即走,走和升的比例一般是5:1-3:1;进较差的211和普通双飞一本,一般给编制内副教授,干得好拿到基金面上项目过两年可以申请破格评教授。

非以上学校的博士,或者本科太差,包括欧洲美国日本非知名大学博士(例如西班牙某大学,日本十几名以后的大学,美国某county/city state university),普通985普通专业博士,211一流学科专业博士:双飞一本编制内讲师,211预聘制讲师(好好干基本能留),985博士后狮子博士后(基本不可能留下来),如果在清北华五或者美国做过博士后,可以申请双飞一本或者二本的副教授。




        

相关话题

  硕士老师来我学校(我目前博士在读)出差,我要请老师吃饭,想男朋友陪我一起去,他就是不去,是我的问题吗? 
  如何评价北科大的“三高”Nature论文——高强度、高塑性的高熵合金? 
  目前纳米材料或者是二维材料的前景如何? 
  科研工作者和普通人有哪些不同? 
  男博士是喜欢找个女博士,还是愿意找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师妹? 
  如何评价中央高校博士生每人每年涨3000元? 
  找工作就是要受到学历歧视吗? 
  审稿意见应该怎么写? 
  你身边有哪些值得点赞的理科女生或者女科学家的故事? 
  找工作找到怀疑人生?是否该随便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前一个讨论
你对中国校服有什么看法?
下一个讨论
面试时怎样自我介绍比较好?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