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最近媒体关于「阴柔」现象的讨论?如何看待「阴柔美」审美文化的流行?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的“阴柔”争论,因新华社批“小鲜肉”而升级。“小”和“鲜”都是年轻的意思,完全没有性别特征的含义。其实这已经点出了问题的本质——幼态持续。只是争论双方的社会学视角都太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性别要素,首先体现于成年后两性的生理分化,但对于人类这种社会学生物来说,性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不是生物概念。比如说在大多数国家,成年男性穿裤子,女性穿裙子;男孩常用蓝色标志,女孩用品常用粉红色,这都是工业化以后形成的性别符号。至于男性应该刮胡子,留偏短的头发;女性穿高跟鞋,留长发,更是最近几十年的文化习惯。

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不像男(女)人”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标志来衡量他(她)?是绝对化的生理标准还是随时变动的社会学标准?现在满大街白面无须的男人,算正常还是不正常?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回到最初的话题,“小鲜肉”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小”字。而人类社会比较通行的一个习惯就是忽略小孩子的社会性别,甚至相对忽略他们的生理性别。比如说幼儿园低年级的洗手间就往往不分男女,小学男生带毛绒玩具,女生喜欢军事游戏都属于正常,但年龄再过几年,这些行为就逐渐“另类”了。简单地说,我们比较能接受低龄人类呈现出(各种意义上的)中性化特征。

最近几十年,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动呢?

首先是平均寿命大大增加。过去农村老人不到60岁,重病就未必送医院了,现在七八十岁还不甘心保守治疗呢。20出头的女生自称女孩,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其次是壮年时间延长更多,80年代的时候,我觉得45岁就算老人,就会掉牙、满脸皱纹,体力衰弱,现在退休后的老人健步如飞是常态。“壮年”时间增加了50%或者更多,“童年”或“少年”也会相应延长。

第三是教育时间——社会意义上的“少年”阶段大大延长,30年前正逢教育低谷,小学没毕业,一半学生已经回家种地了,平均教育年限也许只有五、六年。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十几年的学校生涯才工作,甚至要30岁才毕业。这些人也被视为未成年。“男生”、“女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

第四是婚育年龄越来越晚。过去25岁算晚婚,现在城市婚龄平均都要30岁;过去40多岁可能当祖父祖母,现在40岁可能才考虑生孩子,为此不得不提前存储精子卵子。而婚育历来被视为是最主要的成年标志和性别特征。

这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就是十七八岁乃至20出头的男性,在现代环境下被视为未成年甚至半个童年,还没有义务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男性(社会学)特征,所以被上一代人视为“阴柔”。这里我不是鄙视谁,在十五六岁就上阵打仗、作工养家的那一代人看来,解放后那些读了中学才走向社会的(老)男生们也很不“爷们”。

反过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最终结婚生子,相对“中性化”的那些明星也会逐渐拿起自己的社会性别——没听说过“老鲜肉”吧。吐槽他们“阴柔”的言论也会逐渐化为主流评价。现在盯着tfboys猛批的新华社,怕是忘了30年前他们的领导也用类似的言论批过唐国强。

上面这些分析,概括起来就是最开始提到的“幼态持续”概念。而这个过程从几百万年前就开始了。类人猿的婴儿需要比大多数哺乳动物更长的发育时间,出生后也得持续被父母照顾,学习技能,才能在几年后勉强跟上群体的步伐,和其他成年同类交流。这不仅不是人类的弱点,反而促成了人类拥有“科技”和“文化”这两种最强力的工具。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快,如果“代价”是寿命越来越长,我对此喜闻乐见。

受教育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少年时光被“拉长”,更迟地进入真正的成人阶段。我们可以一方面提高自己,一方面不急着做出人生抉择。实际上,提高的幅度越大,最后的选项就越多。这正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方式。


基说:“人类通过强化的学习变成人,人类不只是学习维持生存的技能,而且还学习传统家族关系和社会规律等,也就是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的适应,儿童期和成熟期的不寻常的形式使这种适应成为可能。”迈尔则说:“人和一切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程序的开放性。道德规范是铭记在幼婴的开放性行为程序内。人类的这一开放程序的巨大容量才使道德的形成成为可能。在幼年期奠定的基础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一生。”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幼态持续”,“社会化”将难于进行,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和同期的全部非正规教育都将难于顺利地进行,人类的道德将不复存在,人类整个的文明将是另一番模样。

此外,这个社会对男性的很多需求也在不经意间逐渐改变。比如说30年前,还有很多家庭需要男性的肌肉作为械斗的威慑;至少也得用男性肌肉作为家庭经济的支柱。而随着治安明显好转和工业化的扩展,男性肌肉的价值越来越低了。甚至男性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也逐渐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用上一代人对男性的社会需求来评价当代小伙子,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最后说一句,开国领导人,毛、周、林都曾经被形容为“男生女相”,只是这并非贬低之词。因为下一句就是“富贵过人”。所以,不要急着批判社会太“阴柔”,等20年再看。

相关内容: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开门见山地说:

审美“阴柔化”是高压状态下青年人的一种代偿心理

是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的文化-审美问题


下面是事件分析:

  • 9月6日:辛识平在新华社发文指出娘炮现象如同“病梅”,是一种病态文化,并以此为例,指出只看外在、不看内在的审美趣味值得反思,更在文末指出应抵制这类“泛娱乐化”现象
  • 9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发文称不认同所谓“娘炮”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提出外形-精神区别论,强调应在审美多元化背景下,重视内在精神品质,并在文末呼吁流量明星应端正态度,塑造良好形象


看上去人民日报这番言论是在回应辛识平的文章,可实际上他们的立意没有任何区别,一体两面而已:一个呼吁明星检点自身行为,另一个建议政府抵制该类现象。而在本问题下,大多数答主的见解并没有超出上述两文包含的视角和内容:

1)尊重审美多元化的人,反对“娘炮”这一具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话语,强调个人内在品质高于外在形象,并抨击目前的娱乐产品生产体制。

2)坚决抵制娘炮现象的人,指出外在形象是内在品质的反应与外显,以及娘炮现象对青少年的危害。


不过,我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有两点搞错了:

1/ 小鲜肉并非娘化,而是幼态化

性别是个平面坐标系,x轴和y数轴的顶点是完美的男性气质和完美的女性气质,原点则是0,既无男性气质也无女性气质。我们的性别气质往往参杂男女两性,很少有人是完全的男性或女性,更少有人能同时展现出两性气质,这类极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出现:如梅兰芳、张国荣等,西洋的则有大卫·鲍伊、李·佩斯等。

不过,男女两性气质皆无的现象却习以为常,婴儿和幼童都是如此。如果我们用这个坐标系去衡量,就会发现:小鲜肉并非娘化,而是幼态化。仔细想想,小鲜肉真的表现出女性气质了嘛?即使是女装造型,也几乎都是少女形象。


所谓小鲜肉的娘化,其实是由内而外展现出的低攻击性在智力上,表现为迟钝或无知(如张艺兴在《极限挑战》中的表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依赖和情绪化;在外形上,他们没有展现出女性的细腻和妩媚,也没有展现出男性的果敢和强健,而只有娇嫩的皮肤、柔和的轮廓和未成熟的神态。总的来说,小鲜肉的基本人设是:

无辜、敏感、依赖、情绪化和无知

其实,多数小鲜肉就是男版杨超越


现在这两个现象合并到了一起,于是我们要问:

  • 为什么低攻击性的、幼态化的人设风行?

谈这个问题前,我们还应该考察另外两个问题:

  • 养成类的偶像为什么能取代天才型偶像?
  • 偶像消费者为什么表现出佛系和中年化?

2/ 小鲜肉并非单一问题 ,而是系统性问题

上面这些问题全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青年人的生活-生育压力。在偶像问题上,表现为对幼态化的痴迷(TFboy是其中的显例);在个人追求方面,表现出佛系态度和怀旧情绪;而在个人形象方面,则是渴望冻颜和养生。这种对青春岁月和少年形象的过度迷恋,不仅是一种审美倾向,还是一种价值体系;不只青年人在意,中年人同样重视。似乎一下子,所有人都开始害怕失去青春、以及害怕被人认出衰老。换言之,老态被视为一种不良且不美的状态。而之所以我们会有这种审美倾向,其实是整个社会自上而下,自老及幼都出了问题。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生育成本、高资产风险、高信用风险、阶级固化加速、老龄化问题越演愈烈,诸多社会现象折射在审美倾向的转变上,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痴迷幼态化的现象

所以这种现象并非单一,而是系统性问题在某方面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对小鲜肉现象的质问,换一个形式提出,而这些才是问题的核心:

  • 为什么努力奋斗得不到应有回报?
  • 为什么脚踏实地敌不过投机取巧?
  • 为什么个人追求得不到应有尊重?


上述问题不解决,或不缓解,文艺作品再打鸡血,明星偶像再正能量都无济于事。因为,从热血的文艺作品里获得的勉励和振奋,只会在一次次挫败中被证实为幼稚与荒唐,然而是这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在把理想当作幼稚、把无知当作谦逊,又把鲁莽当作单纯。


此外,独立思考的问题,以及独立人格的问题,更应优先考虑。


以防杨超越粉谩骂,我把评论区设成关注后评论了。


user avatar   nkdiud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央视上禁了吧?

——————

我三十多了,也相当看不惯花美男——但几十年如一日地忠诚喜欢美少女。不过人岁数大了就容易记得很多事——你以为阳刚了他们就赞成了?别装外宾了。

1981年,中国引进的第二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被禁,理由是毒害青少年。因为很多青年犯罪分子在作案后留下了“我们是加里森敢死队”字样。美剧进入中国的步伐终止。然而被禁之后,好像社会治安并没有好转,83年还是得严打。



90年代来临之前,《变形金刚》差点被禁,理由是毒害青少年。有二十位人大代表联名提议,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这个动画片宣扬暴力,美国故意免费给中国小孩看,好让他们不读书净瞎花钱(划重点)。后来连外媒也很关注,因为他们也知道我国有通过小事来“释放信号”的习惯。在改革风气仍占上风的年代,没禁,外国动画片还继续引进了十余年。(最终版春晚系列里会有)



2000年左右,挨骂的是混黑社会的《古惑仔》和“拜金”“早恋”的《流星花园》,其共同点是都留长发,理由还是毒害青少年。你看现在还一帮人信誓旦旦地说“我同学我朋友就是看了古惑仔学坏的”。主流电视倒是禁播了,但是,这时已经有了vcd,有无数需要生存的地方台。





分析学习之后结论如下:

1、九年义务教育天天教你都没学好,看个电影电视剧几小时就学坏,这学习能力你咋不考北大呢?

2、各种糟粕都引进以后,经过多年学坏,我国发展成了GDP世界第二。而纯洁的某邻居…额…

3、“少年娘则国娘”之类大帽子,就好比说,只要人人都不睡觉天天工作十年,很快就可以超越美国。这话可对了,可惜做不到。等你好不容易把人都变成受程序控制的机器人,创造性又成了大问题。

4、暴力也毒害青少年,娘炮也毒害青少年,到底让他们听什么好呢……1978年以前,我国歌曲的特点是“高,快,响,硬”,又充满了革命阳刚,又有组织纪律性,应当可以满足要求。

推荐曲目……——《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为祖国献石油》《无产xxxxxxx就是好》?!



种种呼吁背后,是绵延几十年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用最通俗的话说,集体主义考虑的,是某种事物是否可能造成额外的社会成本,比如说,不结婚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娘炮”会造成苦力资源不足(划重点)。

而个人主义(而非利己主义)说的是:“在公序良俗之外,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不能妨害别人,也不让人当韭菜割”。

我相信下场参与的群众,并没有这个主动意识,但跟着思维习惯,他们还是在这么潜意识下继续。

一种东西流行,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你想变也未必变得了,被禁到无人知晓的东西,我还没见识过,何况网络时代。

真正有意义的讨论,至今还没见到。因为谁也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搞又费力、群众又懒得看的文字?大家可都门儿清“娘炮”流行是有资本的推动。再说,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娘的社会原因……谁知道能分析出什么敏感的来?

娱乐产品,当然有对社会风气“推波助澜“的作用。主流媒体引导风气向集体主义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区区群众,就不要道德感十足地跟着瞎掺和了吧?

但是,谁也别装外宾。“影响不好”之后,是会大力推崇更符合社会主流的东西,还是禁掉,你不知道?禁掉1之后,有没有23455678,你不知道?

一硬一软的《古惑仔》《流星花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大老爷们留长发啊”——谁也别装外宾,他们要的是“听话”。


乐意关注去公众号,知乎限流不推送


user avatar   jing-shi-xin-li-da-xue-t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问题描述里有一句“「阴柔」和「阳刚」是否基于性别完全对立?”,本回答也将从这个角度进行阐述:性别本身就不是对立的,两者也并非基于性别对立的,每个人都可以阴柔(女性化),也可以阳刚(男性化),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作为一个只有单一生理性别(由基因决定的性别)的个体,不妨思考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我们是不是也在自身中寻找着一种男性与女性的结合?也就是说,你想不想做一个既勇敢又温柔的男性?或者一个既美丽又坚强的女性?

(补充:有知友在评论区对“阴柔”和“温柔”是否同义提出了疑问,“阴柔”指“女人味十足”,是一个“女性化”的形容词;而“温柔”根据先前研究者的评定,也是一个“女性化”的形容词。)

阴柔美的流行与讨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们对“双性化”的关注逐渐增强,这当然是好事情。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双性化”。

什么是双性化

柏拉图的著作里有一种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

—— 周国平《忧伤的情欲》

心理学上,把这种可以用勇敢、智慧、温柔、美丽等词语描绘的性别,叫做性别角色。性别角色不同于天生的生理性别,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套看法,这套看法和性别关系密切,社会往往会对不同性别的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与行为特点形成不同的期望。比如提到勇敢和坚强,大多数人会自然地想到男性;提到温柔和美丽,人们则会想到女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位于这个轴的两端,也就是非男即女。小时候我们总爱拿“不男不女”开玩笑,长大后又开始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女汉子”和“娘娘腔”们。似乎男性和女性之间总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谁不小心滑过去就会备受压力。

难道男人就应该坚守自己的“男子气概”,而女人就应该一味追求 “女人味”吗?

这其实就像“咸甜月饼之争”。甜党认为咸党是异端,咸党反称甜党是邪教,似乎咸和甜是两个永不相容的属性。局面僵持不下,直到“蛋黄莲蓉月饼”横空出世。它不但甜,而且也咸,而且竟意外地…很好吃?

时间来到了197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资深月饼爱好者(雾)贝姆教授听罢这段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大雾),于是心想:既然甜和咸是两个独立的属性,难么男性化和女性化为什么就一定是一个坐标轴上对立的两端呢?或许它们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属性?

于是,贝姆就着手开干,试图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将人们所期望被男性或女性拥有的特质统计起来,例如有一个特质对男性来说更受期望,那么就把它归类为“男性化特质”,反之则是“女性化特质”,而剩下的则是“中性特质”。


接着,贝姆把这些得到的特质做成一套测试题,让人们评价自己是否拥有这些特质。最后,根据其拥有不同特质的多少,就能算出一个人的男性化程度和女性化程度了。

最后,贝姆把数据一收,统计一做,发现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确实是不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确实可以很man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少女心爆棚,反之亦然。顺带一提,也有既不男性化也不女性化的,被称为未分化。

自此人们开始以多维的视角看待性别,性别角色的类型有了下图中2×2的组合,男性和女性特征是人格的两个独立的维度。

现在请看看下面这些特质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

有爱心,领导力,顺从,喜欢冒险,活泼可爱,胸怀大志,爱慕虚荣,坚持己见,有同情心,善于分析,善解人意,个性强,轻声细语,独立,喜爱孩子,处事果断……

实际上,上述位于奇数号的特质被视为典型的女性特质,而位于偶数号的特质则被视为典型的男性特质。如果让你对这些特质进行打分,就可以得到你在男性化和女性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分数。

那些自我评价在男性和女性特质上得分都高的个体,被称作“双性化”个体。举个栗子,你可能认识一位优雅、敏感、轻声细语的女士,但她同时也是个野心勃勃、独立自主、身强体健的人;你也可能认识另一位好胜、统治欲强、敢于冒险的男士,但他有时也会表现得有爱心、有同情心、活泼可爱。

这个研究的伟大之处,不只在于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养活了一大票心理学家(雾),更在于它让我们对“性别”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不是“男”就是“女”,可是却忽略了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同时有两个性别的特点——比如说,能单手扛起一桶水却被路边的野猫萌的挪不开脚的他,和平时温柔依偎在男朋友肩上却在辩论赛上气势逼人的她。


就像是咸和甜,两者结合能诞生别样的口味,同在一个人身上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也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诵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细腻情感的柳永

在联合国大会上做“霸气”女权演讲的艾玛·沃特森

以上两位大概都属于双性化人吧。你喜欢他们吗?

双性化的人更受欢迎?

心理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双性化人的关注,他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认同的个体,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性别角色双性化者自我评价较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强,比较受欢迎;相比那些在性别特征上较为传统的人,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要求,并倾向于运用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此外,他们的抑郁焦虑水平较低,有更多的安全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根据另一项研究,人们认为双性化的人要比单性化的人更讨人喜欢,并且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不管他们实际上是不是这样,至少人们会一厢情愿地相信如此。所以科学证据告诉我们,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最佳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你的名字》中,三叶和泷刚交换身体时,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幕:泷在三叶的帮助下终于追到了仰慕已久的性感大姐姐,而三叶由于泷的原因使得许多男生甚至女生纷纷向其表白。

…等等,为什么两个人之前明明都是普普通通的单身狗(虽然双双自称是不想太恋爱,啧啧),可是一互换身体就桃花朵朵开呢?难道真的是性别不同还怎么谈恋爱吗?

并不是这样的。对于交换了身体的泷和三叶,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还是原来的性别,但是他们的性格已经“变性”了。而正是这种双性化的特点,使得他们魅力十足。

还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双性化的异性对他们而言都是最有吸引力的——无论是作为结婚对象、情侣,还是…炮友。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上来一看究竟。在传统的社会中,一般是男性养家糊口,女性相夫教子。这也导致我们对男性的期望一般是“能赚钱”,即工具性,而女性则是“会照顾人”,即表达性。假如一个人既能赚来大把钞票,又温柔体贴,有谁会不喜欢呢?

实际上,现在的明星包装常常遵循这个思路。男星纷纷展示自己居家好男人一面,而女性纷纷称爷变老公。所谓“阴柔”,也不过是男性展示了自己偏女性的一面。就连二次元也无法免俗,举个例子,《进击的巨人》里的三笠,砍起巨人来除了兵长没人比得上,可是同时她也能温柔地照顾艾伦和阿明小天使。

双性化的人看起来这么受异性欢迎,那么实际上跟他们在一起又怎么样呢?

研究者们通过对大学里的200多条脱团狗进行调查,测验他们的性别化程度以及在恋爱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双性化的人确实是一个更好的男/女朋友。不论男女,双性化的人都更容易感受到爱,也更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更能容忍另一半犯下的错误。

不仅如此,即使面对的是陌生人,双性化的人依然比单性化的人更加小天使。提出双性化的贝姆自己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要与一个陌生人电话聊天,并且在开始聊天之前瞟一眼对方的照片——当然,照片肯定不是真的,而是狡猾的实验者们事先准备好的。照片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美美的,一种是丑丑的。通过这些照片,实验者能让参与者以为自己在跟一个美美的或丑丑的人聊天。

结果,那些单性化的人,如果认为对方是美美的,就聊得挺high,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丑丑的,就爱理不理,仿佛心中只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实验拿钱走人。但是,那些双性化的男生,不管对方美不美,都积极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更厉害的,是双性化的女性。除了聊天双方的积极程度,这个实验还有一个指标。聊天的录音会给一个第三者听,然后说出TA觉得聊天双方的吸引力各自如何。结果,在那些跟双性化的女性聊天的人中,“丑丑”的人最后得分竟然反而比“美美”的人还要高。也就是说,双性化的女性不仅自己讨人喜欢,甚至会无意识地帮身边的小透明提高魅力。

其实,说了那么多,肯定有人想吐槽:你说的男性化是能赚钱,女性化是感情真,两个都是优点啊,优点多谁不喜欢!

是的,或许,把某种人格特质贴上“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标签本来就不是一项明智之举。实际上,双性化的人更受欢迎,其本质可能是因为他们能有两个性别的思考方式,对人也更加包容,因此相处起来也更舒服。

如果未来能够变成一个双性化的世界,每个人能够同时拥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中的优势。有更多人选择从事和参加那些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仅限于”异性的职业、业余爱好和家庭活动,从女CEO到“家庭主父”,从女性掌管权力到男性展现其敏感细腻的一面,这也许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回过头来再看“阴柔美”,或许也是一种将女性优势和男性优势的结合呢?

文/小雪、小泡、无证鱼

参考文献

[1]Andersen, S. M., & Bem, S. L. (1981). Sex typing and androgyny in dyadic interac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iveness to physical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1(1), 74-86.

[2]Bem, S. L. (1977).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2(4), 155-162.

[3]Coleman, M., & Ganong, L. H. (1985). Love and sex role stereotypes: Do macho men and feminine women make better lo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9(1), 170-176.

[4]Green, B. L., Kenrick, D. T., & Green, B. L. (1994). The Attractiveness of Gender-Typed Traits at Different Relationship Levels: Androgynous Characteristics May Be Desirable after al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3), 244-253.

[5]Jackson, L. A. (1983). The Perception of Androgyn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Two is Better than One.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9(3), 405-413.

[6]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7] Huang, X., Zhu, X., Zheng, J., Zhang, L., & Shiomi, K. (2012). Relationships among androgyny, self-esteem, and trait coping sty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0(6), 1005-1014(10).

[8] Hock, R. R., & 白雪军. (2010).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 人民邮电出版社.


相关原文

一个人可以既是男性又是女性吗?|当双性化的世界来临

要想撩妹撩的好,适当变性不可少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 & 评论回答 & 私信学堂君和 TA 的小伙伴们 :)

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中国传统男性文学形象中就有一类经典:奶油小生。

《白蛇传》许仙、《天仙配》董永、《西厢记》张生还有梁山伯等等,他们的形象基本是翘着兰花指、肩不能扛、弱不禁风,动作轻手轻脚、局促得紧。在故事情节里,他们往往习惯被动,没有主见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口齿笨拙,三言两语就被设定上更加积极、勇敢的女主角拿下。

更可恶的是这些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完全没有担当,需要小姐甚至丫鬟、红娘挺身而出。“哎呀,娘子。使不得!使不得!”是这一类人的口头禅。在情节表现上,哭、跪、晕倒、生病是经常出现的情节。

这类角色往往又会搭配一个强势又有主见的女主角(或其他女性角色),形成鲜明的反差效果。

这比起妆容、外貌上的女性化的现代流量小生岂不是更加阴柔吗?奇怪的是,这些还真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在道德礼法严格的封建时代,不仅女的喜欢,男的也喜欢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一下沉醉于莺燕环绕的苦恼。有句话叫:每一个中国男人心里都有一个贾宝玉。

奶油小生最后几乎成为了中国男人文学代表形象。

古典小说、戏剧在古代也是大众娱乐产品,这种心理反映的是的人民对现实严苛伦理规范的疲劳,因此需要在虚拟中调节现实的压力。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女性更喜欢养宠物?

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现实地位的不平等,需要宠物作为心理慰藉,以一个强势的心理优势弥补现实的落差。

深宫贵妇戏耍着宠物,她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别人的宠物。当下“小奶狗”这种称呼也是“养宠”心态的流行形态。

尽管相亲时可以大肆抬价,但东亚几个国家女性实际上面临被物化的困境。《我的野蛮女友》、《逃避可耻但有用》、《甄嬛》《如懿》等宫斗剧,虽然三个国家表现程度不同,但这些火爆一时文化现象却都是现实的反射。

很遗憾,几家主流媒体推动起来的这一波反思仅仅留俗于肤浅的皮毛。比如新华网文章在具体讨论的时候,把A4腰、小拳拳、宝宝之类不同平台、不同人群间流行的网络文化通通归到了“阴柔”“流量小生”的范畴里,可以说连肤浅的讨论都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嫌疑。

还记得李宇春出道的时候,也被主流舆论裹挟着对选秀节目的批判猛踩一顿。可如今呢?在一个成熟的文娱产业体系下,韩流男星可以是这样:

或者这样:

哪一类更受欢迎只取决于市场需求。

网络上大家调侃调侃也就罢了,如果以主流舆论的姿态引导的话,就需要深刻理解在女性被物化、中下层男性肩负义务过於沉重的社会背景下,小白脸、奶油小生的设定复合两大群体的心理补偿需求。

(这个背景也是伪女权、真女权、男权争执不休的原因。)



ps:

与琼瑶爱情里爸爸级人物总是绿叶不同,如今现实中往往“油腻”的中老年大叔,在银幕里的形象却格外富有魅力,屡屡成为“情感剧”的主角。

这背后同样也是现实的投射。


user avatar   zhang-zha-6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们看到,现在媒体每隔段一时间就会对于年轻人有各种负面的标签式评论,比如沉迷电子游戏,比如佛系,比如丧文化,比如缺乏责任感,比如负能量太重,比如太依赖外卖,比如不愿意生二胎等等。甚至你阳刚了,他批评你缺乏内在,不够圆滑,宣传暴力,错误引导青少年。你阴柔了,他又批评你不够man,不够男人味,缺乏成熟品味,太娘了。正所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如今的情况是,几乎每个月,每个星期,我们青年人就要被主流媒体打一次标签,而且这个标签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蔚为大观,甚至有的都有些自相矛盾。


这让我想起了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在引用弗洛伊德的那个“借来的壶”的笑话


“借来的壶”这一典故,出自弗洛伊德的笑话,其中包括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经将壶完好地归还于你。第三,当你把壶借给我的时候,它已经破损。罗列彼此矛盾的以上陈述的事实,仅仅用来掩饰一个事实:我还给你的是一个破壶。


同样,今天在部分媒体变着花的给年轻人贴标签,扣帽子的同时,其实不过也是掩盖这么一个事实,即当下的青年人跟他们并不是同一类人的事实。或者更直白点的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就是,“瞧,这帮小孩子实在是不好管!”



其实当下年轻人真的像他们扣的标签所描述的一样吗?我看到未必。


因为我们当下社会的其实并不真正有容纳佛系青年、娘炮青年、丧文化青年等一系列“负面”青年的真正空间。因为在高房租、高物价、高婚姻成本,高育儿成本,超长通勤时间,以及无良资本家的残酷压榨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其实都被迫过着双休日加班不拿加班工资,不拼死干活就无法生存的尴尬窘境。而所谓的一系列“负面形象”于其说是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概括,倒不如说是某些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社会中心阶层的一种持续的社会形象建构工程,通过对相对底层社会青年的持续污名化,来建构和强化自己的高尚负责任的社会道德形象,将阶级矛盾、社会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引发的普遍焦虑通过舆论机器转化为一种道德问题、文化问题甚至是娱乐问题。


而这种阳刚-阴柔、负责任-不负责任,正能量-负能量,沉迷游戏-积极生活,佛系青年-积极工作,这样的二元不对称组本身就是一种当下掌握话语权优势的部分人的话语策略,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白式的自我阐发的话语霸权。是为了将当下所获得的既得利益的利益合理化,扩大化的一种话语游戏而已。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众所周知,审美这玩意是无法规定的,很个人的取向:你喜欢健美黝黑,我喜欢白皙柔弱,各有所好,很难左右。随意吧。

众所周知,多种审美的不停变化碰撞,才引发艺术潮流变革。

在中国,则唐青绿山水还有大小李与王维的风格区别,五代那么短还有荆关董巨风格大异,宋花鸟都有徐家和黄家风格之别,元四家不提,明时董其昌专门闹出南北派之争。

在欧洲,则理性的文艺复兴之后有变形的矫饰主义,进到华丽的巴洛克与端正的古典主义对抗,再秀雅的洛可可进到宏大的新古典主义,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与新古典学院派大战,才催生现代艺术。

连同一个时代对裸女的审美,都会变化的:鲁本斯就壮硕,维拉斯凯兹就妖娆,提香就艳丽。

所以审美的变化是正常的——那还是在相对保守的古代,都有如此之多的变化,何况现代?20世纪以后的审美变化有多快?看看时尚业就知道了。中性化、两性交替审美,古已有之,一点都不奇怪。

从历史上看,承平日久,审美柔靡,那是历史趋势。

历史上大多数中性化审美兴盛时,比如日本宽政年间,比如中国北宋宣和年间男人戴花的喜好,都是太平盛世的体现。

现在大家回看宋朝的花鸟、明朝的山水仕女,是不是也觉得有些脂粉气,不够爷们?那是相对太平之后,文化自己发展出来的玩意。


所以你喜欢胖,我喜欢瘦;他喜欢白,她喜欢黑,是很个人的事。就跟甜咸豆花似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审美会被特别约束与制定,朝雄性审美方向靠呢?

如果是战时,特别可以理解:1937-45年间,无论美苏德英,宣传画和审美都是一律刚健勇武的:那是要上阵打仗了嘛!


和平时期,强调雄性审美是为何呢?

美国的一种看法认为,和平时期,男性审美被刻意张扬,意味着保守主义抬头:会希望保持等级制度,以维护和谐统一的秩序。

保守主义具体实施时,会表现出浓烈的精英意识与道德优越感。认为自己负有的古典姿态才是唯一正确的,而且要保持父权秩序,相信男性力量应该是主导。

而荣格提过,集体主义与保守主义,经常是相互维系的:一起指向父权社会。

所以自古以来,阴柔审美从未成为秩序话语的主流,最多是民间自发的乐趣。

自古以来,从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开始,越要强调集体、权威、秩序,官方就越会强调男性的、军队的、兵民一体的宏大审美。

哦对了,刚才说到欧洲的新古典主义:那也是强调男性雕塑式审美、古代英雄姿态,喜欢大红大黑,鄙夷柔婉审美的。

谁在强调这种端正宏伟的审美呢?1789年之前的法国王室,以及帝政时期的拿破仑。


最后一件事。

历史上最开始鄙夷阴柔、强调雄性审美的,是希腊的斯巴达城邦

我们都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大战波斯了,人家肌肉是好看的。

那么斯巴达的制度,介绍一下:

斯巴达的社会阶层分为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希洛人三个阶级。

第一阶级为斯巴达人,为征服者多利亚人的子孙,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者,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内,尽管人数很少,却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虽有田而不自耕,其专门之职业为服兵役与任官吏。

第二阶级为庇里阿西人,为多利亚人入侵时,没有抵抗而顺从的居民,从事于工商业而无参政权,虽为自由民,然不得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周围,及边境山区和海岸地方;战时需要为斯巴达军队支援。

第三阶级为黑劳士,即农奴。他们常隶属于土地而为第一阶级的人服劳奉养而耕作,生活在农村上,没有公民权与基本人权,被认为是国家的财产;战时亦随第一阶级之后以服军役。

以及:

斯巴达这种阶级划分,是不能改变的种姓制度。

这就是我所谓的:和平时期依然强调纯粹阳刚审美,会无限趋向权威与秩序的意思。


审美嘛,各取所需。举铁的撸串的敷粉的晒黑的发胖的饿瘦的,自己做自己就好,都别彼此看不起。

但若有谁要来规定审美,尤其是阳刚审美了,就得稍微注意下。

这方面,熟悉20世纪各国军队审美的军迷,一定理解很深。



user avatar   tedcjk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很有趣,想起最近读到的美国最高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的一件轶事。

金斯伯格就任最高院大法官后,有记者采访她,问道,“您认为最高院大法官中有几位女性较为合适?”

金斯伯格回答道,“全部。”

答案引起了一片哗然。

金斯伯格紧接着说了一句:“从前最高院大法官都是男性时,可没见你们这么惊讶。”


在知乎待久了,有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的提出有时甚至是比这个问题本身更有趣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同意民族平等,一视同仁;但是一旦汉族人口的占比减少,马上就冒出来一个「如何看待汉族比例减少」的提问。

我们都同意男女平等,一视同仁;但是一旦女性录取占比上升,马上就冒出来一个「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女生比例逐年增高」的提问。

我们都同意多元文化,反对公权力介入,可是一旦「阴柔美」开始流行,马上就有人提问:如何看待「阴柔美」审美文化的流行?


说穿了,对很多人来说“平等”和“多元”的意思是「我支持的必须是主流,同时法外开恩允许其他意见点缀一下犄角旮旯,展示一下我们“平等多元”的形象」。

一旦所谓的“其他意见”竟要反客为主了,不好意思,什么「多元」、「平等」都不管用了。


套金斯伯格大法官一句话,嘴上说着多元文化,互相接受,以前所谓“主流文化”流行时,怎么没见这一番“友邦惊诧”呢?


以上。


user avatar   dong-yu-71-92-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刻在文化骨子里的

对温润,谦和,儒雅,素净,雍容

的喜爱因生存压力变小而爆发的时候

文化的退化和缺失,造就了娘炮文化的盛行。

不能一味批评女性审美,因为没人能对美进行准确定义。

还是得男人们自己来改变现状。

这个问题这么严重么??

假如所谓的娘炮文化和娘炮审美没有向敌对发展,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多指责??我相信钢铁直男及其暴力文化也不见得就更高明吧……


user avatar   ri-yao-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应该分清楚贬义的“娘炮”和“阴柔美”的区别,我们抵制的并不是“阴柔美”或者相关的带有积极意义的品质。

甚至很多我们公认的,男生身上的加分项其实都带有很强的“阴柔”色彩:温柔,细心,会照顾人......

所以并不是批评一些负面的信息,就意味着你立刻要当一个所谓的“钢铁直男”,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我们不应该有的,什么是我们可以保留成为一个优点的。


先说我们抵制的,无论男生和女生看到都会吐槽的那种“娘炮”的特点,往往这样的男生有两个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

1.举止扭捏,不大方 2.办事磨叽,不利索

这才是最让人恼火的地方,要么就是扭扭捏捏,结结巴巴半天不知道在不好意思什么,你在一边看着他说话都着急;

要么就是办事磨磨唧唧,永远都不能拍板和拿主意,你和他商量一些事能把你气死。


这样的男生是不论男女都受不了的“娘炮”,只要有这个气质,谁都不想和这种人打交道。

所以男生在和女生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说话做事果断一些,干脆一些,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意思,更不要一直扭捏的不敢拍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和女生出去的时候两手一摊:

“你看吧,你想去哪里,想吃什么?”
“我也不知道啊,看你自己怎么想的吧。”
“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哎呀我也不知道哪个好。”

那么,有哪些“阴柔美”相关的长处其实是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呢?

我觉得应该有三点是现在的男生需要去改进提升的。


1. 注重外在形象

大部分男生的形象,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你自己上地铁随便看看就知道了:

满脸油光,头发随手一抓就能上街;要么就是穿一些让人看到十分无语的花花衣服,格子衬衫POLO衫......


现在的年轻男生已经越来越精致了,如果你还是像过去一样觉得男人在乎这些干什么穿衣服实在最重要,那么你就真的落伍了,你必须要学会开始打扮自己,才能和越来越精致的对手们竞争了。

穿衣服一开始慢慢学的阶段,如果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风格,那么最基本款的纯色衣服是怎么穿都不会出错的,简约干净的清爽形象是最符合大众审美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再慢慢试。


关于护肤,不要一说形象你就着急着去研究美妆博主,化妆化的不好看你还不如干脆就不要化妆,男生做好清洁面部就已经可以让人看着舒服了。

洗面奶,爽肤水和去医院做一些祛痘的疗程,可以保证你基本的整洁面孔。

收拾打扮并不等于“娘炮”,这是对自己形象的维持,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2. 了解女生,走进她们的生活

很多男生谈恋爱之后都会和我说,感觉共同话题太少了,每天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一说你可以试着去了解一下你女朋友的生活,他们就会一撇嘴,对我说:

“了解什么?她每天不是星座就是肥皂剧,要多无聊有多无聊。”

这个心态就不对了,你都没有好好地接触过,只凭借着刻板印象就拒绝接受对方感兴趣的事物,你们之间怎么能好好沟通?


你的球鞋就一定比对方的口红更有价值吗?你的电竞游戏就一定比她追的热播剧更有意义吗?

你每天操着指点国际局势的心,就一定比她八卦明星之间的故事更有格局吗?

不要抱那么多的优越感,试着多了解,多接触,走进她们的生活,争取和她们有两三个甚至以上能够聊起来的话题。

不然电视剧是她自己看,微博是她自己刷,逛街也是她自己逛,那么和你在一起分享给你的东西你都不感兴趣,要你干吗?


3. 心思细腻,体贴关注她们

女生的性格百变,面对不同的女生要有不同的策略,假如你还傻傻的以为所有女生只要使劲哄就行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女生脑子里到底想些什么,我给你一个个来分析。

女人是感性动物,遇到问题她们首先想要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更多的情绪共鸣。

她遇到烦心事了,不是要你第一时间给出解决办法,她更在乎的是你在认真听她说,你和她都会融入到同一种情绪中,想要你和她一起吐槽一起称赞。


女人普遍缺乏安全感,无论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女生总是会时刻担心,你是不是坏人,你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爱她。

所以你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展示出自己对你女生的爱,也就是所谓的言行一致。

你愿意为女生付出什么,你以后会怎么样去照顾她,你对她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都是构建安全感的基础,假如承诺流产,基础不但会倒塌而且还会影响以前建立起来的信任。

所以别有事没事打个嘴炮,说出来了就要做到,实现了一个承诺还要让他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知道女人在想些什么,你也要学会如何根据女人思维的特点去照顾她,学会和她相处,别再被你的直男思维害惨你了。

虽然男生一直被要求阳刚和坚强,但是适当的时候露出你温柔细心的一面,让女生感觉到你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是一个很强的加分项。

所以,我们抵制一些扭捏没主见的男生,因为这些没有男子气概,但是绝对不能不管不顾的把很多优秀的品质否定掉。


对于外形的重视,对于女生生活和兴趣爱好的理解,还有关照和细腻的爱护,这些本身就是很好的品质,不应该被称之为“娘”。

即使有的事情过去我们接受不了,也不能说明这些事情本身是错的,只能说明时代在进步,对异性的要求在变化。





     

相关话题

  女孩被踢到裆部的疼痛程度是什么量级的? 
  现在的男性是否普遍不再对女性展开追求了?为什么? 
  钟汉良为什么这么火?客观的说他长得并不帅,演的剧也一般反响,除了最近的何以笙箫默稍微反响大一点之外。? 
  你会一直喜爱肖战吗? 
  欧洲传统雕塑艺术中的男性形象为什么都生殖器短小且包皮过长? 
  真的有一生顺遂没有挫折苦难的人生吗? 
  10个人各自从1-10选数字,尽量让自己最大且不重复,如何选? 
  学习中感到痛苦该怎么办? 
  为什么有人总是间歇性的出现情绪低落和抑郁,如何处理及避免再次发生? 
  有哪些非常有趣值得推荐的访谈或综艺节目?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唐家三少的写作如此千篇一律,却仍有大批拥趸?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看起来不像地球生物,但又确实生在地球的动物?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