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张爱玲作品过时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anda-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高中时,我经常不明原因地发烧,经常体温莫名其妙地就升到三十八九度,然后我爹妈来学校接,一般到家喝点鸡汤橙汁儿睡一觉就好了。最开始还去医院查,可医生左查右查,抽血化验,都搞不清楚眼前那个白白胖胖、一看就身体倍儿好的小丫头有什么问题。而且只要我爹妈接我回家,我立刻从在学校奄奄一息、就剩一口气吊着的状态变成一个能吃的话唠,我妈说没见过谁家孩子发了烧还吃了俩橙子半只烤鸡的。为了阻止我说个不停、吃个不停,也为了让我多睡觉,每到我吃饱喝足洗了澡之后,我妈都会塞给我一本张爱玲,随便她写得什么,让我读,因为她知道,我没读两页肯定睡着——张爱玲是我少年时的安眠神药。


因此,那会儿我从未完整读过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每次打开她的文集,都觉得这女的好无聊,翻来覆去写大宅子里一群大姑娘小媳妇儿叽叽喳喳唠嗑聊天、勾心斗角的事情,这有什么好看的?姑妈和葛薇龙还没聊上两句天儿,我就抱着书直接睡倒,一觉到天明。那会儿我喜欢看金庸,看他笔下的大侠身怀绝技、行走江湖、刀尖舔血、快意恩仇,也喜欢读三毛,读她笔下一双璧人、因了前世的乡愁而远走天涯,山盟海誓,大漠为家,却也因了命运的苦难而生死离别——高中的时候我能全文默写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你说我读了多少遍?除了金庸和三毛,那会儿我还喜欢倪匡的卫斯理,看《支离人》里夜半阳台上飞舞的一双手,看《透明光》里那打开人就不见了神秘魔盒,看《大厦》里白素因为乘了那部奇怪的电梯而进入四维空间等等等等。


那会儿我被困在家乡郊区一隅的高中部里苦读,一心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天大地大,读的书大多也是要么爽快要么奇绝的浓墨重彩,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似乎必须读些浓油赤酱般的文学作品才能抵御现实的平淡寡味。


大学时期因为在中文系,学习现代文学史时读了两本张爱玲的小说,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第一炉香》和《金锁记》,虽然硬着头皮读完了,但依然谈不上喜欢。那会儿我已经不追求那种浓油赤酱般的文学品味了,但喜欢的也大多是像莫言、余华、格非、韩少功这类作家的作品。虽然这四位作家的风格完全不同,但总而言之,他们的小说故事性还是蛮强的,尤其像莫言那种擅长描写铺天盖地、激荡浑厚的生死大欲的作家尤得我心,后来听说他得了诺贝尔奖我也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没白喜欢他一场。反观张爱玲——她的小说和前面几位比,真的就是没啥情节。你说《第一炉香》讲了啥?两句话就能总结,葛薇龙不想和父母回上海,留在香港的有钱姑妈家。姑妈供养她但又利用她,最后把她嫁给了个自己曾经读他有点意思的纨绔子弟。


就这?就这。就这么两句话的故事情节,我们的张爱玲女士硬生生地写了一两百页。有这篇幅,段誉都被鸠摩智一路风吹日晒地从大理带到苏州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都生活四五年了,卫斯理都去埃及斗完牛头大神了,就连最不济、最爱写刘镇群众插科打诨的余华也安排李光头从看林红屁股到福利厂厂长了——可,世界发生了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变化,我们的香港梁太和葛薇龙侄女还坐在时间仿佛凝固的堂皇大厅里,一边吃着牛舌冷盘一边各自心怀鬼胎地聊天儿呢。


有啥可聊的?上高中时的我想,嘴这么碎不累吗?你要嫁便嫁,不嫁便回上海去,说来说去有啥好说的?


现在想想,确实没啥好说的,可问题在于,为什么张爱玲女士那么偏执地在她的故事里写了那么多没味儿的、无聊的、让高中时的我睡觉、大学时的我感到厌倦的东西呢?


其实,最近我又迅速地翻了一遍《第一炉香》和《金锁记》——此时,我因疫情和论文的原因相当于被困曼哈顿岛西北一隅,日常生活里基本不讲汉语,可我为了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几乎每天都要读汉语书用汉语写东西。正是因此,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只能是一部分,因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用英文写论文)和现实物理生活的全部则产生了些许的错位。而带着这种微妙的错位感,我最近借着许鞍华的《第一炉香》这部电影的风头(我当然是看不到的),又读了一遍《第一炉香》和《金锁记》这两部小说,这次再读,我居然读出了兴趣和味道,觉得张爱玲写得也并不都是有的没的、絮絮叨叨的鸡毛蒜皮,而是在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境况下,用她的记忆、秉性与天赋为自己的精神搭建了一个容身之所,或者说是结界。而神奇的是,这个由她独特经历创设的、只为自己而生的世界却在此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激起从未与她在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有过交集的读者的共鸣,这是她的天才所在,也是她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她诸部小说题目的特点没有:《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金锁记》、《连环套》、《倾城之恋》、《小团圆》等等等等,这些题目虽然看起来意思各有不同,但其实它们每个都试图表现出“划出一个范围”的意思,而这个范围,大概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张爱玲的结界吧。比如《第一炉香》为什么叫“第一炉香”而不叫“葛薇龙嫁人记”?显然,后者的意味更贴合原作的故事情节一些,可张爱玲就是要给故事选一个烘托氛围、划出范围的题目。香这种事物在中国文化里或代表宗教的虔敬、或象征着对逝者的追忆、或意味着一种古宅大院的古老生活。只要点上香,那种宗教的神秘、命运的无常和对往昔古老中国的追忆之感就立刻被气氛烘托了出来。同时,只要点上香,香味之袅娜所及的范围就成为了一个追忆的结界,不管外面多么天翻地覆,香味所及之处就是点香之人的精神之邦。


所以,张爱玲小说的题目有些确实就是为了结界、为了与外界隔离开来而取的。当香炉里的香被点燃时,袅袅上升的烟气把周围的空气变得模糊,制造出了一个与外面世界不同的结界——管它外在世界是翻天覆地也好、高蹈激昂也罢,我就在这鬼气森森的大宅结界里,给你讲一个我所见过的、关于旧时代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不仅发生在已经通过种种方式与外界隔离的结界之中,其讲述的方式也是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而这种形式也把作品与外在世界隔离开来,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又一特点。


小时候我读张爱玲时,总觉得她的作品聒噪——现在其实我依然这么觉得。这种聒噪要么来自于她不厌其烦地描写小说中人物的衣冠服饰,要么来自于其对无聊口语的直接模仿,无论是描写还是对白总让人觉得她用语言把记忆密密层层地织了一张不透风的网,让读者读得透不过气来。而这种“结网行为”却也有损小说的故事性——话语全都用去描写和对白了,哪还有多少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说,张爱玲的小说不是故事性的,她大概也不在乎给你讲一个多么精彩绝伦、脑洞大开、反转叠叠的故事,她想要做的就是通过写自己的记忆来创造一个能把精神放进去的结界和网,里面有她自己自说自话、自己治自己那永恒不会好的伤就足够了。至于外面,who cares?


所以说,张爱玲过时了吗?如果较真儿起来,她那种模仿《红楼梦》的笔法在她那个年代就已经过时了,她那个年代作家都写什么?写新时代、写革命、写农村、写土改、写高昂的精气神儿,谁还会关注一栋鬼宅里一个像旧时代的魂儿一样的女人的喃喃自语?可她的作品还真的就像个鬼魂一样留了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栋被人遗忘的鬼宅始终还不合时宜地留在人们记忆的一角,当人们想起来那里的主人也曾夜夜笙歌、宾客盈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时,就会向那栋摇摇欲坠的高楼投去迷茫的一瞥,并在这一瞥中似乎看到自己前世在这栋大宅里进进出出的模样。


这大概就是张爱玲的天才之处——她明明在写自己,但却能通过写自己记忆中欲望与利益、情爱与苦痛、人世与命运、瞬间与永恒之间的苦痛挣扎,让读者在挣扎中看到也曾囚困与此的自己,并与她的记忆与身世产生共鸣。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爱玲到现在也未曾过时,而且只要时代大潮下还有那些愿意特立独行、愿意从心而写的作家,张爱玲就永远不会过时。


总得有那么几个反抗时代的作家吧?


user avatar   xie-xiao-ran-29-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9.12 更新

来来来,新的小白鼠又上线了。自9.12起,葡萄牙取消室外口罩令。

葡萄牙、中国全民疫苗接种情况分别是:

葡萄牙:一剂(86.85%)、完全接种率(81.1%)【截止9.13,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一剂(?)、完全接种率(78%)【截止9.22】

所以,从完全接种率上来看,中国已经达到70%的红线,但delta比较凶残,有研究数据表明,针对delta可能需要88%以上的全民接种率才可以实现群体免疫。

而现在葡萄牙的一剂接种率(86.85%)已经接近于88%了,最多再过28天,葡萄牙的完全接种率也将会接近88%。

新冠肆虐了一年多,葡萄牙从今天起,开始试水群体免疫,真的是拿命在试啊~

葡萄牙会成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9.13 更新

我不在知道大家为什么都喜欢拿以色列来举例证明群体免疫是失败的。以色列的实际完全接种率到现在连70%都没有(63.02%),这个国家连讨论群体免疫的资格都没达到。

就这个接种率,也就无怪乎日增10000+。


9.16 更新

9.16葡萄牙TSF更新葡卫生部会议报告:4/5的住院治疗患者和14/15的ICU患者没有完全接种疫苗。(说明接种疫苗还是有用哒!!!!)

“葡萄牙人民投票,投票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葡萄牙总统 马塞洛

Infarmed 会议:大于5岁的儿童,疫苗的接种(计划)可以推进。 葡萄牙已有 81.5% 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预计将会出现新的变种。

同一天,葡萄牙卫生部在官网称:我们已经在大流行的末期[1]


一些胡思乱想

晚上和同学谈到葡萄牙取消室外强制口罩令这一行为,突然莫名的觉得这个国家很勇是肿么回事。

近一个月,葡萄牙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仍居高不下,但是葡萄牙政府还是做出了这么大胆的决策,当然比起之前的英国、以色列……葡萄牙的是建立在超高疫苗接种率之上的。假如这一次成功了,全世界应该就会慢慢解封吧。



在《葡萄牙史》的序言部分,作者戴维·伯明翰说:“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长生存之道的国家之一。……在欧洲的许多历史进程当中,它还是一位先驱者。”

今时今日,留在葡萄牙人民血液里的大航海开辟者的基因,或许并没有消散,还在以某些方式传承着。

参考

  1. ^ https://covid19.min-saude.pt/encontramo-nos-no-fim-de-uma-fase-pandemica/#

user avatar   gu-guo-sha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qiang-wei-hai-jun-li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主要是甄嬛的性格决定的。

甄嬛算是一个比较讲情义的人,但她不是那种喜欢燃烧自己去温暖照耀别人的主角。

宫斗环境里也不允许这种人存在,这种人也成不了赢家,毕竟这后宫是皇帝的后宫,不是你女主角的。

而安陵容一开始可能误以为甄嬛是那种上天派来拯救她于泥淖的天使,毕竟从来没人对她这么好,且有能力对她这么好(她娘肯定想对她好但有心无力)。结果慢慢发现她不是甄嬛喜欢的那种人,能为了一个陌生人出头不惜得罪人的甄嬛也只能存在于入宫前。她就开始慌了,如果甄嬛不要她,她怎么办。

对于甄嬛这种心比天高的人来说,没点真本事是很难被她看上的。

甄嬛喜欢的人,都是遇见她之前就很强大的,对配偶她要求极高,她号称“女诸葛”,如果在政治上没点脑子和作为,其实她根本看不上(例如温太医),所以配得上她的也只有皇帝(果郡王是心灰意冷之后改了想法,但果郡王本身也足够优秀了);对女性盟友呢,她则要求对方离了她,自身也足以在宫里立足,她才看得起。

这个立足不是要你一定是宠妃、位高权重,而是要你离了甄嬛也无所谓。比如叶澜依这样的,什么都不在乎,也没有家人,一身轻松,就算她不得宠,她也无所谓的,哪怕她丝毫不想跟甄嬛交好,甄嬛心底也是有点敬重的。但前期的安陵容完全做不到这点,她实力太弱了,还有拖后腿的爹和瞎了眼的老娘,她只能指望甄嬛拉扯她,除了甄嬛她一无所有,甄嬛不重视她了,她马上怕的要命。可前期的甄嬛,一来实力不够没有余力拉别人,只能找一些能稍微帮下她、又不那么需要她帮的盟友,二来她对皇帝还抱了恋爱脑的心思,又怎么会乐意拉别人上位受宠。淳儿做朋友明显更适合此时的甄嬛。

她喜欢跟淳儿玩。别说甄嬛了,淳儿和安陵容比,阖宫里谁不更喜欢淳儿呢?没有攻击性(但是伤了安陵容),看着喜庆,还是小孩儿心性。安陵容苦就苦在,没人喜欢她,好不容易遇上一个甄嬛,甄嬛也没有特别喜欢她,于是心理扭曲了。出身低,姿色平平,在家被欺负,家庭极度不和睦,导致她不入选前途可悲,入选了也是前途可悲。于是养成了谨小慎微又敏感的性子。这种情况下只能指望一个太阳式的主角用自己的无止境的热量去温暖她,拯救她。可惜甄嬛不是这种人,宫斗也不是日漫剧情。

宫斗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安陵容这样的,无论她是跪舔甄嬛到底还是跟甄嬛散伙,甄嬛都不可能特别看重她,因为性情就是不投,其实甄嬛本质也是慕强的,你厉害的话,虽然不一定跟她玩的很好,她心里还是会给你留个位置,只要利益不冲突就可以结盟。所以安陵容想要得到甄嬛的特别相待,还真不能跟她一个阵营,不然她永远觉得你只是个跟班,跟着甄嬛安陵容也没什么成长机会——甄嬛的盟友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的,例如眉庄、敬妃、端妃、欣贵人等,就连淳儿,也一来就得到皇帝宠爱,在宫里人缘也好,她们结盟属于强强联合,而且属性不冲突。例如眉嬛,眉姐姐说的什么,她知道甄嬛哪里厉害,她比不过,于是她就在其他地方用功,做到不比甄嬛差。包括恩宠这一块,也是眉姐姐先放弃了,不看重了,又得到了太后的护荫,于是甄嬛无论多么得宠,眉庄都有底气在她面前挺直腰杆。而安陵容,光靠自己完全没机会修炼,甄嬛也不可能给她请老师提高(她手里也没这个资源),其实也只有皇后能给她这个资源这个机会,安陵容也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被甄嬛高看。可惜吧,这个宫斗环境太过恶劣,她虽然强大了,可手段不光明,甚至伤害了甄嬛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等她死了,甄嬛才能释怀。

顺便想探讨一下眉庄得宠甄嬛感觉还行,安陵容被宠她马上觉得郁闷的问题,有很大可能在甄嬛心里眉庄得宠是理所应当的,并且早有心理准备(眉庄实力被她认可),而安陵容得宠,甄嬛觉得是自己让出去的,分出去的,因此闷闷不乐。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 
  溪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以及其更深的含义? 
  有哪些充满恶意、恨意的诗句或文字? 
  身为东北人,你被南方人提问过的最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有没有看似普通平淡的句子,读起来却虐到骨子里? 
  你认为《聊斋》中最精彩的是哪篇?为什么? 
  如何评价“冰清玉洁潘金莲”这句诗? 
  有什么句子读一读就会开心,可以看出作者(读者)心情很好? 
  为什么《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没有心结? 
  有哪些你看过一眼就难以忘怀的句子? 

前一个讨论
央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已播完!大家的观感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