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历史人物晚节不保? 第1页

     

user avatar   yi-luo-kui-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林肯不是1865年被打死,之后也晚节不保,肯定没有现在美国历史第一总统的地位。给他继任的约翰逊马上和国会闹僵,成了第一个遭到弹劾的总统。同理,肯尼迪如果没有被打死,晚节也不保。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梁武帝萧衍,他在位的近半个世纪,是整个南朝数百年历史里,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然而最后却因引狼入室,养寇贻患,造成给江南社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侯景之乱”,不但让他自己身死国灭,成为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更令南朝国力大损,元气大伤,此后被北方政权吞并,成为大势所趋的定局。

萧衍是名门兰陵萧氏的后人,萧氏建立南齐王朝后,作为远支宗室的萧衍,既是博学多才的一时名士,又是军政全能的国家重臣。他和沈约、任昉、谢朓、范云等当时著名文人彼此诗歌会友,被称为“竟陵八友”。同时萧衍又担任雍州刺史的要职,坐镇襄阳,守护国家北境,曾在贤首山之战,一举击退敌国北魏号称三十万的大军。

南齐明帝死后,少帝萧宝卷(东昏侯)即位,治国无方,滥杀群臣,京都动荡,人人自危,萧衍趁机于襄阳起兵,率领上千甲士誓师东征,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击败各方敌军,仅用一年时间就攻下建康,执掌朝政,平定了紊乱的局势,于公元502年,取代南齐,建立了南梁王朝。论成就帝业的速度,亦是史上罕有。

登上皇位后,萧衍夙夜不息,勤理政务,即使寒冬腊月也坚持五更起床,批阅奏章时,哪怕右手冻裂生疮亦不停笔。他待人谦恭宽和,即使是小吏面圣,也礼遇之如同接待贵宾。同时施政宽容,每次断决重罪要犯,必然落泪不忍,郁郁不乐。他更多次召见州县官吏,训诫他们要廉政爱民,对声誉良好的廉吏不吝擢升要职。

在萧衍的励精图治下,南梁国势迅速强盛,军威更到了被北魏视为“南军百年未有之盛”的地步。

五年之后,北魏又起数十万大军南征,萧衍调派名将韦睿、曹景宗等人,于钟离大战趁着淮水暴涨,火船焚桥、水军进攻,大破北魏名将元英、杨大眼所部。此战梁军斩杀魏军十余万人,生俘魏军五万人,另有十余万魏军溺水而死,合计损失超过二十四万,尸身遍布淮河沿岸百余里。这场战役也是从孙吴立国算起、南北对峙数百年来,南军前所未有之大胜。

北魏政权遭遇开国百年来最大一次惨败后,国势渐衰,最后终于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彼此争斗不休。萧衍的声望也如日中天,南齐末年丢失的淮北和汉中两大战略要地,也陆续被南梁收复。

彻底解除国家外部威胁后,萧衍继续他勤勉、宽和、节俭的施政方针。他生活节俭,长年布衣素食;五十岁后便不近妃嫔,一直禁欲修身到寿终。萧衍更身体力行倡导文治,充分发挥他个人在经学、史学、书法、诗歌、音乐、佛学等多方面的特长。包括:

  • 亲自撰写《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五经义注讲疏二百余卷,亲自组织编撰了记述从远古一直到南梁历史的长达六百卷的《通史》;
  • 撰写《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等书法评论著作;
  • 编订和更新礼乐,创新乐器,准音器“通”四具十二弦,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
  • 创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佛教音乐。
  • 撰写大量诗歌,目前留存于世的仍有80多首,萧衍的七言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更有开拓之功。

此外,萧衍还善画花鸟与走兽,又喜好棋弈,后来率领七千白袍军,连克名城杀入洛阳的名将陈庆之,就是因为常年陪萧衍对弈, 被他发掘出了惊人的军事天才。

萧衍的博学多才如此令人惊叹,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几乎无与伦比。他的两位皇太子,昭明太子萧统和继任太子(后为梁简文帝)萧纲,同样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文人,他们组织大量文人,编纂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这样堪称华夏文学瑰宝的典籍。

在萧衍的治下,南方地区经历了四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历史上文治真正第一次压倒了北方中原地区,东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高欢(即北齐神武帝),就愤愤然道:「江东有一老儿名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然而,这样一个在史书记载中,前期表现几乎完美的明君,却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极重的猜忌心理。梁朝众多开国功臣,皆不得重用,帮助萧衍登上帝位的心腹谋士沈约,更屡遭谴责,愤懑而死。反而是萧氏王公宗亲纷纷主持各地军政要务,各大望族的高门名士也纷纷被授予高官显爵。

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侄子临贺王萧正德,次子豫章王萧综等人,不但常年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进而图谋逆乱,萧衍还是屡加宽赦,不予惩处。

后来,萧正德和萧综逃奔北魏,萧衍仍多次暗遣使者劝其返回。萧正德归国后,萧衍声泪俱下训斥一番,继续委以重任。萧综扬言自己并非萧衍之子,而是南齐废帝东昏侯的骨血,他病死敌国后,萧衍派人将其尸骨盗回,居然还以皇子身份礼葬。

到了萧衍晚年,怠于政事,沉溺佛教,萧氏王公愈发横行无忌,骄奢淫逸,视律法为无物,更有晚上打家劫舍,白日当街闹事杀人者,萧衍对此一味宽纵,只表面训诫而不加惩处。罪犯纷纷藏匿于王侯之家,法司知道其下落而不敢搜捕。

萧衍自恃才高,越到晚年越是性情刚愎自用,最喜欢别人当面奉承,粉饰太平,而一旦有人对他披露实情,他就暴跳如雷,(【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因此,惯于溜须拍马、一味逢迎的寒士朱异,得其重用,执掌中枢大权数十年。此人口头禅是「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垄断机要,排斥异己,同时又贪财纳贿,穷奢极欲,令朝堂风气乌烟瘴气。

对当时皇族亲贵、高门士族和贫寒百姓的尖锐社会矛盾,萧衍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而是一味倡导佛教,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广大民众去安于苦寒,以修来世。他四次舍身佛寺,扬言要出家为僧,勒逼群臣耗资四亿钱给佛寺,将他“赎回”,更大兴土木作十二层高塔,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观穷极宏丽,资产更富裕丰沃。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费于求神拜佛,显然根本无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完全是饮鸩止渴。

当萧衍不顾群臣反对,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归附时,万万想不到竟是引狼入室。侯景率领八百亡虏南下,于寿阳起兵已有八千人马,过江作乱后,通过对名门望族、皇亲贵戚的烧杀掳掠,赢得大量支持,得以啸聚十万之众,攻破台城,将萧衍和梁国一众亲贵重臣尽数俘虏。

萧衍一败涂地沦为阶下囚后,在侯景面前仍要摆皇帝架子,因此饮食惨遭守卫苛待,最后忧愤成疾,口苦欲求蜜水不得,八十六岁老翁,近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竟不得善终,活活饿死,梁朝亦四分五裂,名存实亡,巴蜀、荆襄、淮南的大片疆土落于敌国之手,最终被南陈王朝取而代之,只在江陵保留了一个实为北朝傀儡国的后梁政权。

帝皇的祭台从来都是成败论英雄,萧衍最终作为一个亡国丧身之君的悲剧君主载入史册,曾经辉煌的文治武功尽被世人忽略,舍身出家、亿钱赎身之举也被当做年老昏聩的笑柄,仅留下「(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的长叹,徒留后人唏嘘。

而最令人叹息的,莫过于如出一辙的事件,老年天子在开创盛世后,信用杂胡为将,以致于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在数百年后又如出一辙的上演了:这一回,他们叫李隆基和安禄山……


user avatar   hugu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富治

谢富治出生于湖北红安,大名鼎鼎的将军第一县,共出过223位将军,其中上将就有8位:郭天民、周纯全、王建安、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谢富治。

1926年谢富治参加农民运动,跟随农民群众打土豪。1930年谢富治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谢富治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排长和副连长。1932年,谢富治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宣传队队长、指导员、政治主任、组织部部长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参与了百团大战,先后担任了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取得了多次胜利。

谢富治生性严谨,不苟言笑,是天生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从红军时期就是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部长,抗战胜利后,谢富治被任命为太岳纵队政委,而太岳纵队的司令就是陈赓,从此开始了两人亲密无间的合作,被誉为“陈谢”,在军史上跟刘邓、陈粟、林罗并列,成为我军的经典搭档。

现在提起陈赓、谢富治的部队,很多人都会认为他们是二野的一个纵队,但实际上,陈谢兵团的实力是高于纵队的,两个人的地位也高于纵队司令。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同时,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陈粟大军也挺进豫皖苏,标志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秦基伟就曾说过:“如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容为给蒋介石当胸一拳,那么陈谢兵团过黄河就好比是朝蒋介石肋骨上又踹了一脚。”

建国后,1952年谢富治被任命为云南省委书记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谢富治在治理云南方面有着不小的成绩,他领导了云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还指挥剿灭了多个土匪武装,对恢复云南的社会生产与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谢富治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党的八大上,谢富治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59年又担任公安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一跃成为了副国级干部。

谢富治对纪律极为看重。有一次,谢富治去下面视察,跟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甚至有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还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下乡干部。

离开时,当地领导送谢富治上车,但谢富治却从车上下来,走到后备箱那里,让秘书打开,结果一打开,里面装满了当地的特产。谢富治大怒,瞪着秘书问:“这是怎么回事?”

秘书低着头,说:“是乡亲们看您喜欢吃,就送了点。”

谢富治说:“赶紧都给我送回去,一件也不能拿!这是纪律!”

秘书只好把东西都拿出来,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送了回去。

其实,毛主席对谢富治也是非常欣赏的。在红军时期,谢富治跟着张国焘做了很多错事,但毛主席对他既往不咎,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员要有坦白的襟怀,有了错误不怕,要勇于改正错误,比如谢富治同志,也受过张国焘的欺骗,但是,他不仅改正了错误,还帮助党中央及时地挽救了一些还在错误中糊涂着的其他好同志。”

1959年,罗瑞卿卸任公安部部长后,中央提名了一份继任公安部部长的候选人名单,包括杨勇、杨成武、张宗逊等名将,但毛主席却提到了另一个人,批示道:“富治同志如何?请政治局议一下告我。”

毛主席还专门解释说:“公安工作很重要,但是,不能总是一方面军里面出人,要搞五湖四海,富治是四方面军的,但是,他对党的忠诚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嘛,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嘛。”

1965年,谢富治又被提拔为副总理,与陈云、贺龙、陈毅等开国元勋并列,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在1968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关于国庆的报道中,谢富治的名字高居第九位,甚至在朱老总、陈云的前面。

如果历史到这里结束,谢富治的一生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一个原本非常值得尊敬的人,却在权力面前迷失了方向。

wg期间,谢富治一举打入了江青、姚文元等四人帮集团,率先放了“头炮”,把靶子对准邓小平,江青还夸赞谢富治“批的好”,得重用,成为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是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不仅是邓小平同志,刘少奇同志、王光美同志都受到了迫害,制作了很多冤假错案,从2月25日至3月18日,在怀仁堂开了7次“政治生活批评会”。

wg中的谢富治

江青、康生、陈伯达、谢富治等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后称“二月逆流”)的罪名,对谭震林、陈毅、徐向前等进行了围攻、批斗,谢富治在“政治生活批评会”上紧跟张春桥,说老帅们“反党反社会主义,就是反革命复辟”!

在谢富治的煽动支持下,“砸烂公、检、法”成为当时造反派一个主要的口号,全国的公安机关都陷于瘫痪。

1972年,正处于如日中天的谢富治,因为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天安门降半旗致哀,死后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谢富治、康生进行审查。

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谢富治党籍并撤销谢富治《悼词》 。骨灰匣也被请出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揭下了覆盖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谢富治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user avatar   gao-wan-wa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当年看《色戒》,上来就是一群爱国青年慷慨激昂地要救国救民,先是排练话剧要唤醒公众的爱国心,后来不满足,想要用刺杀汉奸的方式来救国。青年总是既天真又无畏,他们把目标锁定为大汉奸易先生,王力宏所饰演的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为表达自己满溢胸襟的爱国热情,还引了他人的一句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句诗搭配上王力宏的一脸正气,我突然就抑制不住的笑了。

这些爱国青年的目标易先生在影片中被设定为伪国民政府首脑汪精卫手下的一个特务头目。

而邝裕民所引的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汪精卫

在那一刻,我猛然发现,李安导演是有点幽默在身上的。

还有什么比你曾经是一个为国为民甘愿牺牲性命去诛杀国贼的少年英雄,变为了一个老而不死所有热血青年都恨不得牺牲性命去取你狗命的大汉奸更讽刺的事情呢?

汪精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自个儿否定自个儿,什么叫做晚节不保。

2.

他年少时堪称神颜,细看之下和王力宏所饰演的邝裕民颇有几分神似,被称作目有侠气,是时人公认的四大美男之首。

徐志摩当年见了他一面,在《西湖日记》里写道:

“……叔永介绍了汪精卫。1918年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胡适)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

不但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情,顺道还把胡适也给暴露了。

然而汪精卫不但人长得帅,脑子也灵光,他自小就为父亲朗诵王阳明和陆游的著述和诗作,培养了一副好口才。清末科举未废,他就以广州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此后又考取了日本法政大学的公费留学生。他写的一手好文章,精卫这两个字就是他的笔名,取自“精卫填海”的典故。

然而比才貌更难得的是,他还有着一腔报国的热血,在日本留学时他就参与创建了同盟会,后跟随孙中山奔赴南洋,向当地华人宣扬爱国理念,寻求经济支援。

大家还记得“掷果盈车”的典故吗?

美男子潘安因为长得太好看,每次驾车出门,都会受到众多妇女围观,大家纷纷把水果往他车里扔,等到回到家,水果把车都装满了。

年轻时的汪精卫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

每当他上台演讲,还未到场便座无虚席,待他一踏上讲台,满堂鸦雀无声,一说到精彩处掌声雷动,到结束时围观的少女们纷纷将鲜花掷到台上,时人评论“掷花如雨”。

他是众多少女的梦中情人,其中有一人迷恋他甚深,那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追随他一生的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陈壁君。

3.

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南洋华人也因此产生了疑问,尤其是保皇党讥讽他们是“远距离革命家”,为了让众人对革命产生信心,他决心去刺杀溥仪的生父当时的摄政王载沣。

去之前他便已做好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结果当然也是失败被捕,在狱中等待被处决的时候,他写下了《色戒》里所引的这首诗: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被捕口占》又名《慷慨篇》)

如果他当真因此被斩首,那么也许他可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幕,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许就会同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般,成为彰显气节的名句。

然而,命运女神显然不愿在这个时候为他的人生画上句号。已经被清法庭判决“大逆不道,立即处斩”的汪精卫,被川岛芳子的生父,肃亲王善耆在复审时免除死刑,改为终身监禁。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被他的气节打动,有人说是肃亲王支持立宪,有人说是为了收买人心,还有种说法是,汪精卫太帅了,肃亲王舍不得杀。

不管原因为何吧,汪精卫匪夷所思的活了下来,而在第二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满清政府被推翻,汪精卫走出监牢,继续追随孙中山革命。

而在孙中山死后,他在和蒋介石争夺最高领导权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心,甚至在日本侵华后,成为了日本扶持建立的伪国民政府主席,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4.

1910年,27岁,明知是一条死路,他却毅然决定亲手刺杀满清的摄政王,以鲜血警示世人。

那时的他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40年,57岁,明知日本亡我之心,他却在日本扶持下组建汪伪政权,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

而在此之前他发出“艳电”,称:“……以为国民政府应即以此为根据,与倭国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

我不明白当初那个决心“不负少年头”的爱国青年,如何会成为后来的那个大汉奸,也许他真的以为以中国当时的国力与日本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在家国大义面前,从来就容不得退缩,也从来都只能以卵击石。

27岁那年,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笔名精卫,所以他说“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说“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为何到了57岁,他竟突然不明白了呢?

在他因为汉奸的身份,无数次被爱国青年刺杀,身染沉疴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在北京的大牢里,慷慨从容的那个自己呢?


user avatar   che-you-hua-d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篇之前写的文章,完美切题:

简单概括下,以示答题诚意:

赵尔丰,清末川滇边务大臣、四川总督。

功绩:平定川边土司叛乱,改革川边政治,发展川边经济,抵御噶厦入侵,反攻噶厦收复昌都,提出西康省构想。

污点:残酷镇压保路运动,军警向游行民众开枪是为成都血案。

最佳死亡时机:出征噶厦后的班师路上,如果这时去世,妥妥的民族英雄,左公第二。


user avatar   wei-bi-yuan-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隆基几乎可以入选中国古代最有艺术造诣,也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皇帝前三甲,尤其是随着明清以后话本小说日益盛行,他和杨贵妃的花边故事更是走进千家万户。

因为要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清政府从唐玄宗的一长串谥号里拽了个“明”字,给他取了另一个简称,也即民间更为熟知的唐明皇。

玄宗这个庙号在中原正统王朝中绝无仅有,今天理解其含义似乎已是门玄学,据说大体取自“玄星”(启明星)先明后暗的特点,算是较为准确而含蓄的盖棺定论了。

李隆基是李治八儿子李旦的三儿子,如果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他离皇位起码二十四丈远。

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玉玺兜兜转转还是落到了他的手上,当然,他的登峰之路也就更加离奇曲折。

一般来说,皇族子弟要想当皇帝,首先你爹得是皇帝。

李隆基他爹李旦虽然是皇帝,而且还当了两回,但是作为唯一一个先当皇帝后当太子(皇嗣)的选手,他大概真心对这个宝座没多大兴趣,一共才活了54岁,光是让位就结结实实让了三回。

第一回是让给亲妈(不让不行,那可是比虎还毒的食子之妈,几个被“摘瓜”的哥哥就是前车之鉴)。

第二回是亲妈选接班人时让给了哥哥李显。

第三回是让给儿子,自己甘当太上皇。

这么多环节,哪怕一次出了岔子,李隆基可能都要和皇位失之交臂。

童年的经历往往塑造性格的主体

李隆基的原生环境很大程度上铸成了他隐忍、敏感、偏执、争锋好胜、占有欲强的性格特质。

他5岁时由皇子降为皇孙,7岁起“幽闭宫中”,8岁那年眼睁睁看着亲妈被处死,直到14岁,在窝囊老爹和强悍奶奶的阴影下蛰伏多年后,终于出宫找到了一份养马的工作,并在20岁时全程目睹“神龙政变”将高不可攀的奶奶拉下神坛。

想来这次经历给他带来的震撼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也让他发现了一条通往权力之巅的通衢捷径——政变。

终于,李隆基25岁这一年机会来了,猪对手伯母韦皇后和堂姐安乐公主使出了绝命昏招。

或许是有其婆婆就有其儿媳,她们虽没武则天的威望和本事,偏想过过武则天的皇帝瘾,竟然用毒饼喂死了她们的权力之源——中宗李显。

李隆基瞅准时机,果断联手狼队友——姑姑太平公主,启用早已布好的暗棋——皇帝亲军万骑将领陈玄礼等,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唐隆政变”,韦氏集团高层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上官婉儿等及其他高于马鞭的男性尽皆处死。

李旦再一次被推上皇位,长子李成器(未成大器但有大智,32年后善终,追谥“让皇帝”)主动让贤,李隆基进位太子,龙椅咫尺在望。

然而铁杆盟友一旦遭遇利益冲突立刻就会亮出獠牙,失去了共同敌人的姑姑和侄子很快反目成仇。

李旦面对妹妹和儿子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不知道手心手背该割哪块肉,纠结两年后索性禅位隐退,玩起了眼不见心不烦。

太平公主情急之下慌不择路,兵变、诽谤、诅咒、下毒,招数越来越走下盘,但机关算尽,显然不是政变专家李隆基对手。

仅再一年后,李隆基召集岐王李范(杜甫名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配角,也是个音乐家,和李隆基很能玩到一起)、内给事高力士等先发制人,剿灭太平公主一党,彻底掌握大权,史称“先天政变”。

自此,28岁的李隆基大刀阔斧、励精图治,创造了古代中国的巅峰时段——让后人魂牵梦绕的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持续了30年,当时的经济之盛,可以从杜甫的名诗中探寻一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户户小康。

当时的国防之盛,可以从唐军东征西讨的铁蹄中窥得端倪,先后攻灭后突厥汗国,令漠北草原重新臣服;

平定广西、湘西等地蛮族叛乱,收复交趾;

连续击败吐蕃,攻灭大小勃律,夺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

重置营州都督府,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从长安到葱岭,再到波斯、大食和东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均有大唐骑兵常态驻守、巡逻游弋,胡骑马匪不敢侵犯、几近绝迹,国际贸易商无需携兵带刃防身,甚至不必请镖局护卫,一路上村落相望、鸡犬相闻、田野相连,昔日荒芜的河西陇右竟如江南鱼米之乡一般富饶宁静。

当时的外交之盛,可以参阅王维的描述“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回纥、渤海、契丹、奚、新罗、日本等相继臣服,朝贡藩国多达70多个,著名的鉴真和尚就是在这一时期东渡日本的。

当时的文化之盛,可以从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中管见,李白、杜甫、王维、张九龄、孟浩然、贺知章、白居易、刘禹锡、王昌龄、崔颢、王之涣、高适、岑参……

还有些人名气虽不入流,名句却很火爆,比如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王湾,“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等等,以及“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楷书大家颜真卿、音乐家李龟年、舞蹈家公孙大娘等等。

就连李隆基本人也是书法、音乐、诗词兼修的行家,他的五律《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更是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唯一一首帝王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就写在他封禅泰山归途中,“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典故堆砌不少,艺术水准也算有的吧。

盛世之根本,在于人才支撑

开元时期的李隆基注重选贤任能、亲仁远佞,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名相都是个顶个的治世之才,其中,姚崇和宋璟是与太宗时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唐朝四大贤相”的著名政治家。

张九龄作为“汉初三杰”张良之后,家世、颜值、才华、道德修养几乎都是完美的,他写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及“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穿透千年的佳作,简直就是那个时代“优雅”的代名词,就是当时最有“流量”的偶像。

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是孟写给张的著名自荐信)是他的幕僚,王维是他的助手,杜甫年轻时也给他献过诗(可惜没入其法眼,杜直到年老仍耿耿于怀),甚至有人给朝廷推荐人才时李隆基总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但如果据此认为张九龄也是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花瓶文人就大错特错了,他更为后世景仰的身份标签是具有理政干才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开凿大庾岭,修通了古代的“京广线”梅岭古道;他看穿安禄山是“五胡乱华”中石勒一样的祸患,坚决主张处死不赦;他扶持农桑、轻徭薄役,反对废太子、痛批李林甫,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

张说作为统领盛唐文坛30年的常青领袖,是李隆基眼里的“当朝师表,一代词宗”,《全唐诗》收录了近300首他的诗,但既无名篇,也无名句,所以千年之后,张说的名字已毫无流量。

不是不优秀,只是大咖多,奈何奈何。

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实政能力也并不突出,情绪还不稳定,玄宗用他为相似有妆点门面之嫌。

张说的人生是过山车式大起大落型的,作为武则天时的制科状元,因不肯替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作伪证被发配广西;

唐睿宗李旦在位时先任太子李隆基侍读,后拜为宰相,因不肯攀附太平公主被罢免;

李隆基即位后,张说鼓动其铲除姑姑升任中书令;

姚崇为相时,因关系不睦辗转贬为并州大都督长史,后大破叛胡党项召拜兵部尚书,又因首倡泰山封禅二次拜相;晚年又历经政治斗争再罢再拜,得以善终。

张说不像一般和光同尘、整天笑呵呵的官僚,他个性鲜明、缺点突出,脾气爆、护犊子,对不满意的部属常常训得劈头盖脸,对“自己人”往往不讲原则百般维护。

比如对张九龄就极力推崇、培养接班;对自己的女婿更是提前规划上升路径,早早做好“成长设计”,借着带去封禅的机会镀镀金,回来就从九品越级提为五品,被时人暗讽“泰山之功”。

自此以后,老丈人就多了个雅称“泰山”“岳父”,据说泰山主峰玉皇顶那块刻着“天下第一山”的大石头又名“丈人峰”,也与此有关。

盛世日久,自我感觉完全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刘秀和李治的李隆基拍板鼓捣史上第五集封禅大戏并不奇怪,他是制片人兼男一号,张说是总导演,贺知章是具体操盘手,总的基调就是充分彰显文化自信。

他们的排场摆得很大,“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仪卫环列于山下百余里”;规格定得很高,李隆基登顶祭昊天上帝,群臣在山下祀五帝百神;底气抖得很足,过去封禅的玉蝶都是秘而不宣的,贺知章认为是“或密求神仙,故不欲人见”,暗讽秦皇汉武,李隆基甩出一句“吾为苍生祈福耳”,直接公开了玉蝶,秀了一把磊落胸襟和豪迈气度。

此时此刻,正值40岁春秋鼎盛之时的李隆基站在泰山之巅迎风伫立、俯览苍生,表里河山尽在眼底,历代同行无可匹及,他的内心无疑澎湃着一种个人终极价值得以实现的巨大满足感,他的眼里分明噙着多年复杂情绪挣脱压抑的滚滚热泪,他或许还想起了惴惴不安的童年和血雨腥风的青春,想起了多年兢兢业业的付出,想起了日渐模糊的母亲……

一切都值了,李隆基不仅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也为大唐王朝乃至古代中华文明刻下了最为辉煌的记忆。

然而,终究是要下山的

就算貌似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历史,仍跳不出盛极而衰的魔咒。

更可悲的是,志得意满的李隆基尚不自知人生的下一个40年里,他将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封禅归来后,看似一切如常的帝国其实已经悄悄起了变化。

中央领导层特别是李隆基本人的心态开始趋于浮躁,克勤克俭之志大减,奢靡之气、阿臾之风渐起,投机逢迎之辈慢慢窃取了帝国管理权。

李隆基狂妄地以为其治国领军之能已登峰造极,其选配的领导班子都是忠臣干将,其设计的国家治理体系已然无可挑剔,帝国似乎不存在什么需要他亲自操心的大事了,主要精力全面转向艺术追求。

然而,艺术细胞太多的皇帝只适合乌托邦,比如南北朝时期写出“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这个被“奉为”“亡国之音”的陈国后主陈叔宝,五代十国时期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创立“瘦金体”书法的金兵俘虏宋徽宗赵佶,他们似乎更应该领导一个艺术协会,而不是一个帝国。

事实证明,没有目标牵引的组织必是一盘散沙,失去强目标拉动的人生注定悲剧。

唐王朝上行下效,举国买醉,臭传千里的朱门酒肉、响彻云霄的靡靡之音正一步步腐化着帝国的精气,蚕食着帝国的躯干,盛世英才们浑然不知恶魔已张开血盆大口,行将吞噬他们如诗般的迷梦。

历史总是充斥着巧合

李隆基和爷爷李治同样8岁丧母,同样废了姓王的皇后,同样对姓武的女人着迷不已,所幸他没有遗传爷爷的头疼病,活到了77岁高龄(也不知对他来说死太晚是幸或不幸)。

这个姓武的女人是武则天亲自带大的娘家孙女,封武惠妃,李隆基为她废了皇后、罢了太子、一天杀了三个儿子,但由于武则天殷鉴不远,武惠妃名义上没能入主正宫。

李隆基52岁这一年,38岁的武惠妃陷害太子后心中有鬼,惊吓骤亡。生命中不能缺爱的情种皇帝悲痛不已,茶饭不思,陷入了感情空窗期。

恰巧,最受宠的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带着年仅18岁、结婚已3年的媳妇进宫探视父皇,天真的李瑁打死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被亲爹抢亲的戏码载入史书。

实际上,当时这一刻是很程式化的,并没有火星撞地球的狗血剧情,李瑁两口子根本不知道已被老猎手盯上,更没发现老谋深算的李隆基暗淡浑浊的双眼正隐隐冒着绿光。

这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儿媳妇确实牵动了他的荷尔蒙,但“老姜”也知道自己的龌龊心思“辣眼睛”,于是处心积虑、长线迂回,玩了一手暗度陈仓。

他忍了3年才琢磨出一个为李隆基生母祈福的借口(21岁的孙媳妇为已去世47年的奶奶婆婆祈哪门子福)敕令杨玉环出家,又过了5年先给儿子选了新媳妇,再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实居后位),先后花掉8年功夫稀释儿子的愤怒、群臣的阻力、世俗的鄙视,终于在60岁高龄抱得26岁美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玉环位列古代四大美女,和武则天的母亲一样都出自千年大门阀弘农杨氏(祖上是在垓下之围中抢到项羽一肢的杨喜,家族兴旺的奠基人是在霍光秉政时期担任宰相的司马迁女婿杨敞,鼎盛时期东汉末年曾“四世三公”,巅峰时刻是杨坚结束南北朝建隋称帝),从小经受过专业系统的艺术熏陶和训练,加之多代联姻带来的基因改良,资质天挺、明眸皓齿、健美阳光。

在李白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白居易笔下“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加之她懂乐擅舞,造诣不低,自然迷得李隆基神魂颠倒,深感知音难觅、相见恨晚。

杨玉环不仅自己宠冠六宫,家人也鸡犬得道,甚至还享受到不低于褒姒的荒唐待遇,李隆基为博她一笑不惜国器私用,启动“加急高速”运送生鲜食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10年后,李隆基最喜欢的卖萌耍宝型“爱将”安禄山公然起兵叛乱,但沉醉歌舞升平、自信心爆棚的中央决策层和社会精英对外界的威胁和内部的隐患缺乏最低限度的警觉,基本毫无危机意识和处突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了唐太宗那个“天可汗”时代积极对外扩张的进取心。

张九龄之后的两任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更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大水货,面对土地兼并加剧、割据势力做大、民族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既无察觉,更没办法。

当时谁也没有预见到,貌似强大的唐帝国在安禄山突然发难之下竟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竟然也指挥不灵那些疏于训练的乌合之众,除了郭子仪、李光弼和颜真卿所部还在殊死抵抗,王朝的行政体系几乎土崩瓦解,万邦来朝的局面顷刻颠覆,四夷纷纷自立,唐朝由此极盛而衰,终结了世界中心的国际地位。

实际上,早在安史之乱前四年(公元751年),一场局部战争的失利就已经深刻改变了此后千年的国际格局,这一仗史称怛罗斯之战。

唐军名将高仙芝败给了积极谋求东扩的中亚强国黑衣大食,这是阿拉伯帝国唯一一次战胜大唐安西军,西域臣服之心从此动摇。

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再没有西进勇气,基本退出控制了130多年的丝绸之路中亚段,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原文化中断了在中亚北非的强势传播,这个地区开始迅速伊斯兰化,直到现在仍然是穆斯林轴心地带。

试想,如果今天的新疆以西直到欧洲,仍然盛行儒家文化,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我们的国际环境会不会更加主动?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避免悲剧重演不靠欷歔,只有奋起。

当71岁的李隆基带着37岁的杨玉环逃离长安来到马嵬坡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当40多年前就跟着李隆基造反的陈玄礼发动兵谏要求处死杨贵妃时,他应该是愤怒而挣扎的;

但当爱情和权力对应鱼与熊掌时,他内心的懦弱和自私再次占了上风;

当高力士勒死杨贵妃的那一刻,李隆基的尊严和骄傲就已跌落高台、荡然无存;

更可笑的是,就在李隆基以为处死杨氏兄妹就能保住权位时,儿子李亨已在灵武自行登基(据说有寿王李瑁撺掇的因素,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认为寿王有强烈的报复欲)。

他只好乖如先祖李渊,满脸堆笑演好太上皇这个新角色,6年后黯然长逝,给后人留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虚拟爱情,以国家之不幸成全了诗家之幸。

后世老有人把安史之乱的屎盆子扣在杨贵妃头上,诬以“红颜祸水”的大帽子,实际上她在政治上几乎毫无想法或作为,对唐帝国而言,更似一个精致的玩偶罢了。

男人把国家搞乱了却去赖女人,这就是为数还不少的一些男人。

实际上,李隆基这位起家于兵变、夺权于政变、衰落于叛变、失爱于哗变、退位于权变的传奇帝王的人生悲剧,恰恰就是因为中年后不思变不顺变不求变,固执地默守陈规、妄自尊大,迷信过去的经验,沉醉以往的威望,丧失改革的意识。

后人哀之更须鉴之,莫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河岳沧桑》第一卷【泰山足印】第5.5节:盛唐挽歌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道理宋真宗就是晚节不保的。。。澶渊之盟宋辽互市之后,宋廷财政收入一度大大超过支出,直到真宗去世前的天禧五年(1021年),财政盈余都还有2407万贯(收入1.5亿贯,支出1.26亿贯)。

这还是在宋真宗大手大脚海量撒币之后的数据,1008年之前的景德年间估计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此外,在宋真宗统治年间,宋朝实际控制户数还从451万户大大增长到867万户,几乎翻了一倍。假如能把这个局面一直维持下去,或许后世风评能比文景,甚至还要高。

但之后真宗就开始飘了,一手策划了”天书运动“。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赵恒“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赵恒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半夜我刚要睡,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从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终于盼来了天书。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报说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封口隐然有字。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
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赵恒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的意思是说赵恒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赵恒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为了扩大影响,赵恒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又授意大臣陈尧叟、丁谓等加以经义附和。一时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三月,由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奏请赵恒封禅。赵恒向三司询问经费事宜后,即命翰林及太常详拟封禅仪注,又任命了主要负责官员。六月初,派王钦若为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

天书封祀对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仅是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这还不计亳州之行。营造玉清昭应宫缺少具体的支出记载,但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则二千六百十座建筑的糜费可以想见。倘若将京城景灵宫、太极观和各地宫观都计算在内,其费用之大恐怕不是几千万贯所能打住的。

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宋史·真宗纪》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 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以后,赵恒一再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参与朝政。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赵恒于东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



《宋史》作者脱脱评论说:真宗是英明颖悟的帝王。他初登皇位时,宰相李沆怕他聪明一定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作为,就多次陈奏灾情来杜绝他的奢侈之心,这真是有所预见啊。等到与辽在澶渊结盟,封禅的事兴起,祥瑞之物纷至沓来,天书屡次降临,拜迎祭奠,这些曾使全国的君臣像发了狂一样,唉,真是奇怪呀!他日撰写《辽史》看到契丹的旧风俗,而后可以推求这一段宋史的微妙含义了。

宋朝从太宗雍熙年间幽州之败后,不愿再谈及兵事了。契丹之主称为天,王后称为地,一年中祭天不知有几次,出去射猎而手接飞雁,鸨自己落到地上,都称为是天所赐予的,祭奠、祷告并向人夸耀。由此推想,大概宋朝的各位臣子,因为知道契丹的风俗,又看到自己的君主有厌恶兵战的思想,于是进献神教设道的言论,想借此启动敌人的视听,这样或许可以暗暗打消他们觊觎大宋的主意吧?然而不从根本修治国政来制服敌人,却又效法他们,这算是低劣的主意。仁宗把天书殉葬在真宗陵墓。唉呀,这真是贤能的表现。


user avatar   cpcli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zhang-xian-87-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相关话题

  为什么在古代,太监大多不是好人? 
  列宁曾经提出过要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是真是假?出于什么目的? 
  明朝的火器领先在哪里? 
  如何看待《勘误<一九四二>里的伪历史》这篇文章? 
  水浒传中哪个人物的经历或结局最惨? 
  请问这座城市名叫什么?明代中国人又将它称做什么?围绕该城有哪些知名的历史事件? 
  有哪些让你有感触的历史人物? 
  “有屎以来”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如何看待刘备一生都没重用赵云这一观点?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经典的王子夺回王位的故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相声颇有生命力,京剧却只能靠国家拨款才能生存?
下一个讨论
如果把苏联历任总书记拉到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什么?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