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有些乱,想到哪说到哪
孙坚时期的兵应有一定比例的幽州,至少是北方人(参见程普,韩当),这和东吴政权建立起来后完全的南方士兵是有区别的。
孙坚的军事生涯是不断的向前,孙坚本人就是身先士卒,像亮剑里说的,一个部队的军魂是由这只部队的首任军事长官决定的,孙坚也传染了孙策,终有小霸王之名,至于孙权,肯定是有影响的,从数次合肥之战亲征就可以看出来,但此时的孙权已不是父兄是仅率领千人万人的将军,而是手握十万重兵,坐拥江东八十一郡的国王。这也决定了孙权的带兵风格(本人确实不喜孙权,槽点太多,就不吐槽了)。而且在老兵退伍或死后,部队的军魂肯定有衰减的现象。
从孙坚到孙权,完成了个人到政权的演变,军队风格的演变也要从政权的需要来看。
首先,江东自古有水战的传统和优势,发展水军也是顺应时势的。势必与孙坚的作战风格有异。
其次,相比中原,江东人口稀少,农业落后。东吴要发展,就要有人,有技术,于是像先进的曹魏去抢
建安十二年,孙权二攻黄祖,“掳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孙权三攻打黄祖“掳其男女数万口”
建安十五年,曹操徙民计划彻底失败,引发江(北)淮(南)徐(州)泗(水)的难民潮,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孙权得到了十万户之民(近三十万人的劳动力)
(更多的我就不粘贴了)
再则,为了未来的发展,破坏敌方的建筑设施。
决芍陂
烧安城邸阁
夏口督孙慎出江夏、汝南,毁弋阳沟 烧弋阳邸阁。
总之,从将军到国王,考虑的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事,这也是带兵风格变化的最大原因。
今天就先这样了,题主给点动力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