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大致可分为租界和华界两部分
华界主要是是以老城厢、南市、三岔口为核心的地区。
这些地方的发展脉络大致是,直到解放后,仍是大面积的老旧平房,改开后陆续改造,最著名的是2000年前后老城厢彻底推平,冯骥才等文保人士痛心不已。改造后虽然建筑十不存一,但道路基本有源可寻,大多是沿用清代以来形成的道路。
因此,这片地区同其他城市一样,主要路名都是“路”或“街”、“大街”,而且大多是民众自下而上地自发命名。
除了老城周边,仍有零星的道路以“街”为名。这些也都是源自近现代城市建设以前就存在的村镇。如大直沽等地。
租界是华界以下游的海河两岸,其中存在感最强的,个人认为依次是英、法、日、德,这四个河南岸的租界比较重要(基本就是现在的和平区)。
租界基本都是从荒地而建起,道路都是洋人所新建,不像华界的道路为历史形成。因此,道路由租界政府以本国语言自上而下地赋名,多是外国人名一类。
抗战胜利后,租界全部收回,再次由国民政府统一命名。
这次命名的结果是:
河南岸的英法德日租界,垂直海河的道路为“城市名+道”,平行海河的为“省名+路”;
河北岸意租界,东西为道、南北为路;
河北岸俄租界,以数字+经纬路命名。
此时只有河南岸租界、意租界两块地区以“道”为名。
相对来说,租界对今日天津的城市格局、产业影响较大。
因此,解放后新建设的区域,沿用的是租界的“道”+“路”名,而没有使用中国传统的“路”、“街”系统。
1952年的街市图中可以看到
中央西北侧方块为老城厢,老城厢以南是南市地区,第一区大致是日、法租界,第十区大致是英租界,第六区城区部分大致是德租界,第二区南侧为意、奥租界,第五区大致是俄租界。
而1945年民国政府命名路名时,使用“道”,逻辑上的根源在哪里呢?
我没去找租界时期的地图,但是日本作为汉字国家,日租界明确用的是“街”而不是“道”。我记得貌似有文章认为,“道”是对英法租界“avenue”这个词的翻译,1945沿用之
另外或许有可以区分华界租界的考虑
聊作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