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说计算物理学界几乎无人不知的Walter Kohn。
Kohn因创建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极大的降低了量子力学计算的计算量,使得精确模拟化学反应成为可能。
Kohn虽然因此获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他本人却是个如假包换的理论物理学家。
要解释Kohn的贡献,还得从量子力学说起。
自从薛定谔方程被提出来之后,物理学家们很快便用它计算了氢和氦的光谱等基本化学性质,发现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
理论上,薛定谔方程能够准确的预言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因此,另一位量子力学奠基人狄拉克便优越感爆棚了,忍不住开了个全图嘲讽,大意为:“化学这个学科已经被我们物理学家终结了。你说你们花那么多钱鼓捣那些个瓶瓶罐罐有啥用?我们一根笔一张纸算算就把反应结果算出来了。”
然后没过多久,狄拉克就喜闻乐见的被打脸了。
没错,理论上用薛定谔方程是能算出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但是,这个方程是真*宇宙无敌超级*难解。随着电子个数的增加,解薛定谔方程的计算量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增长。
一个含N个电子具有3N个自由度,求解其薛定谔方程,计算量M正比于:
如果解一个氢原子(一个电子)的薛定谔方程需要1微秒,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
那么,在最理想的情况(p=3)下,解碳原子(6个电子)需要10分钟。
氧原子(8电子)需要两天。
钠原子(11电子)需要127年。
氯原子(17电子)需要500亿年。
......
求解原子序数20以上的薛定谔方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迅速增长的计算量也被称为指数墙——一堵压根无法越过的墙。
于是Kohn就琢磨着,既然翻不过去,干脆把墙推倒算了,
薛定谔方程之所以这么难解,是因为它把所有电子的波函数都单独考虑,而N个电子就有3N个自由度。
而Kohn证明,用不着弄清楚每个电子的精确波函数,只需要知道电子的空间密度分布就能描述整个体系了。这就好比称一袋米的重量时,用不着把每个米粒都称一遍然后加起来。
通过把体系用电子密度来描述,N个电子的波函数就被当成了一个函数来处理,3N个自由度也就缩减到了xyz这3个自由度,计算量一下就降下来了。
借助Kohn发展的密度泛函理论,以前只能算算一两个原子的计算量,现在可以模拟近千个原子,普通的化学反应基本上都能处理。这一方法也成了计算化学、材料、物理学界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之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