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古代的动物名多连绵词? 第1页

  

user avatar   justin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缩水版】

题主的观察不完全,动词形容词中也存在双音节不可拆语素的情况。因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固而双音节语素显得特别,引起题主注意。

题主的问题可以变形为:为何现代汉语中存在从历史传承下来的双音节不可拆语素,特别是名词中?

答案简单来说如下。

汉语名词,特别是动植物名称中的双音节不可拆语素,主要有三个来源:

1. 因为语言融合等原因,使用了一些非汉语成分的词缀,定形成汉语词汇后,不能分拆出来释义;

2.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或半音节形式,在历史语音变化中变成了双音节。在一类近义词中可以找到痕迹;

3. 一些上古时代的音译词后世发展为不可拆分的双音节词素。

至于为什么是双音节结构,这与汉语的双音节趋势有关,在此不作分析。


【灌水版】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

题主的意思是一些古代名词是用两个汉字表达的,但是不能完全拆分出来讲。比如现代汉语造词,“熊猫”、“长颈鹿”是可以分别拆出一个个词汇来讲的,但是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词汇“蝴蝶”、“蚂蚁”则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

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到现代,

· 虽然有双音节化的趋势(如:象—大象;师—老师),

· 但是语义单位,即语素,是以单音节为主(如:大、象、老、师);

· 可是,一些词汇的语素呈现出不可拆分双音节的形式(如:蜻蜓、蜘蛛、参差、徘徊)

题主观察到的主要是一些名词词汇,集中在动物名称,其实还有植物名词,如“芙蓉”;动词,如“徘徊”;形容词,如“参差”等等。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其实是要解释双音节词素的产生原因。

我们下面以动植物名词为例,简单说明一下这些双音节形式词素的来源。虽是挂一漏万,但是也许能大概解决题主的疑惑。

在说明具体的词例之前,我们必须有几个起点:1) 不同历史时代的汉语和汉字读音是不同的,越是久远,汉字对应的读音与今天各方言汉字的读音相差越大。2) 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要么是有复杂的复辅音或半音节,要么是成串的多音节。我们这里选择复辅音和半音节理论。3) 汉语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许多东亚的语言,并使其汉语化,在词汇方面则保留了一些非汉语的词汇。

一、第一类词汇是成组词缀式。代表词汇是蚂蚁、蚂蟥。

这一类词汇中,其中一个音节是核心词汇,词义主要通过这个字表达,另一个音节带有词缀性质,没有明确的涵义,且有一组相关词汇。

比如蚂蚁这个词,蚁已经表达了词汇的全部意思,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则没有明确的涵义,我们把它看作前缀。这种词汇往往是成组出现的,如蚂蚁、蚂蟥、蚂蛉/蚂螂、蚂蚍(-_-|||)、蚂蚱等等。这里各个词汇中蚂的读音可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组词汇中,各个“蚂”的读音仍是比较接近的。

这一类词缀式的双音节词汇,是一种口语式的,因此在农业生活中的动植物词汇使用较多,现代汉语将这些口语词汇规范化,成为双音节词汇,但在古典正式文献中,较少出现这种词缀式的双音节词汇。

这种词缀的来源比较复杂,很难完全追本溯源,但总的思路是,这些没有明确涵义的词缀原本是有实义的类词。

比如我们这里的“蚂”,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词汇与侗台语有关,是汉语向长江、珠江流域扩展时吸收入的侗台语表达。这种观点有两个证据:

一是,侗台语中,“跳蚤”、“蚂蚁”两词的语音形式如下(摘自《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

这个词汇mat7、mot8即对应“蚂”,本是表示“昆虫”的类词(具体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内容这里不详细列明)。也就是说“蚂”的本义是“虫”。

二是,侗台语的语法特色是核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类名词在前,具体名词在后。

例如

西双版纳傣语:狗 ma;雄 pu;雌 mɛ;公狗 ma pu;母狗 ma mɛ

武鸣壮语:树 fai;果 ma:k;桃 ta:u;桃树 fai ta:u;桃子 ma:k ta:u

“蚂”打头的系列词汇可作类比,是类词“蚂”(=虫)在前,具体名词在后。

二、第二类词汇是不成组词缀式。代表词汇是蝴蝶、蜥蜴。

这一类词汇的特点是,也有一个音节是核心词汇,另有一个音节没有明确的涵义,但没有明确涵义的音节并不出现在其他词汇中,不形成规律。

比如“蝴蝶”这个词,“蝶”已经表达了全部词义了,蝴没有实际涵义,但蝴仅出现在蝴蝶这一个词汇中,并不作其他动物名词的词缀。在这点上就和“蚂”类不同。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引入古汉语拟音,即推导的古代汉语读音。

蝶(拟音l’e:b)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与藏缅语的对应关系明确。(以下摘自《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如:藏文 (phje ma) leb;缅文 lip (pra);凉山彝 (bu21) ɬu21;

如果连同前缀看的话,其实有两类,大拨的是 b-lep类,少数是ka-lep类的(白语、贵琼)。而我们知道,蝴本来就是写“胡”,拟为ga,就是说蝴蝶就是 ga-l’e:b。考虑到前缀的半音节性质容易变化和受影响,所以ga-l’e:b和前面的ka-lep是对应的,我们假设为kǝ-l’e:b。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蝴蝶这个词,在上古汉语中,词根是l’e:b,有kǝ-l’e:b的说法,也有l’e:b的说法(或者原来kǝ-l’e:b,后来把前面部分丢失了),kǝ-l’e:b变成蝴蝶,l’e:b变成蝶。

其实,kǝ-l’e:b还有一个走向,就是合音:kǝ-l’e:b > kle:b > krep (夹) > kep (蛱)

与蝴蝶可作类比的例子是蜈蚣,我们假设原为ŋǝ-klo:ŋ,后世变为ŋu kuŋ。

另外说蜥蜴,虽然我们今天有巨蜥这样的词汇,但至少在《说文解字》的时代,许慎很明白地说,蜥就是没有具体意思的词头,并且作“蜥易”。

我们把易拟为le:g,蜥与析同音的话,应是se:g。

但是我们注意到,从易得声的字还有:锡sle:g;赐sle:gs

所以,蜥蜴可能的情况也是本来是sǝ-le:g,分开作se:g le:g (蜥蜴),只保留词根就是le:g (易)。

类似的例子是khǝ-laŋ,合起来就是蜣,分开的时候韵母受到同化,又变成蜣螂。

而螳螂则不排除是dǝ-laŋ,别名蚚螂则很可能是gǝ-laŋ,则与蝴蝶的情况类似了。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些上古汉语中带有前置半音节的情况,拆分为两个音节之后就形成双音节语素。这种词汇以叠韵词居多(螳螂、蜥蜴、蜻蜓、螟蛉),少量是其他语音形式(蝴蝶、蜈蚣、蚚螂)。

三、第三类词则是音译词。代表词汇鬱金、葡萄。

今天我们很清楚音译词是不能拆开讲的,比如“幽默”。一些中古的汉语词汇,我们也理解其为音译词,比如“刹那”。但一些久远时代的音译词,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它是音译的。

比如:鬱金 (今作“郁金”,但其实鬱、郁不同字)

鬱金是一种植物,其具体含意历史上一直在变化,既指姜黄属的各类植物,也指藏红花一类的植物。鬱金这个词很可能是来自波斯语。

鬱金,拟音为: qud krɯm

姜黄,波斯语为 kurkoma (波斯文此处未能正确显示) (英语称为Curcuma是转借自阿拉伯语)

而且,这个词汇还有可能是广西地名“桂林、鬱林”的来源(有关内容参见潘悟云相关论文)。




  

相关话题

  为什么是年轻人而不是年青人? 
  仓鼠真的是一种很无情,恶心的动物吗? 
  植物的进化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无论多少年也不会有植物进化成动物?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尿床,虐待动物,纵火的倾向怎么办? 
  能产生可育后代,但发情期不同算不算生殖隔离? 
  入声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发音规则? 
  灯塔水母永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方言里保留了哪些其他方言少有的古汉语特征? 
  为什么空气中N元素这么多,但没有一个动物进化到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氨基酸呢? 

前一个讨论
跑150米然后截取速度最快的连续100米区间作为100米的成绩是否更合理?
下一个讨论
如果中国按照人文地理进行行政区划,会出现哪些有趣的景象?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