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晋朝中书省如何控制朝政? 第1页

  

user avatar   dan-xia-jia-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题主理解的还是有些错误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录尚书事一直都是权臣的标配,没有之一。若要宰割朝政,不录尚书事便是空谈,录尚书事后来在南朝更是成为权臣篡位的标志。中书省和尚书省职责不同,中书长官并不能控制尚书台,若是有,也要像东晋的中书监一样以录尚书事的名义控制朝政。两晋南北朝尚书令仆才是宰相,在西晋,尚书台基本上已经取代三公九卿成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机关,不仅要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还要监督百官执行各项决策。因此,尚书长官的职责和任务都要比中书和门下繁重,担任宰辅对于富有学术才华的荀勖的来说,并非所好。当然从中书令转尚书令是升迁无疑;从权力的空间结构上来看,尚书台不在禁中,中书省则距离禁中较近,并且有起草诏书的职责,容易受到皇帝的垂询,在重大决策上发挥影响,可以参与时务,荀勖这个人是非常热衷于权力斗争的,自然对尚书令的任命没有什么好感。晋武帝临终前,杨骏擅自篡改诏书,就是很经典的例子,而中书越往后,权力越下移,西晋后期开始,具体起草诏书的职责已经由中书侍郎负责,到东晋,基本上中书监中书令只是负责审查核实中书侍郎的起草诏书而已。南朝时,起草诏书的权力又被中书舍人夺去,中书长官的权力已经是明日黄花,早已不能参与朝政、影响决策了。自中书省草创以后,中书监令对朝政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曹魏和西晋前期,越往后权力越小。而后门下省侍中开始独领风骚。

西晋由于晋武帝主威独运,曾一度不设置录尚书事,八王之乱起,军权最重要,因此录事制度存废不定;东晋由于特殊的国情在此,所谓的"号令威权多出强臣",正是录尚书制度发挥重大作用的时候。主弱臣强,权臣自然是通过录尚书事宰割朝政。淝水之战前,东晋录尚书事的一共有13人, 皇族有二人,高级士族十人。庾亮担任中书监未录尚书事,则是因为资历尚浅,无法和创业功臣王导比肩;更为重要的是庾亮妹妹为太后,庾亮还可以通过太后牵制王导,因此并未录尚书事;而后庾亮和王导争权失败,引发祖约、苏峻之乱,引咎外镇,自然也谈不上录尚书事了。而后王导死,成帝又开始“征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久病死。谢安正处于晋孝武帝主威独运的时代,孝武帝宁康元年到宁康三年,谢安和王彪之以尚书仆射、尚书令的身份控制朝政,我猜测谢安王彪之不录尚书事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尚书台长官,负责尚书省事务,可以决定重大台省决策。

淝水之战前夕,孝武帝以征西将军桓豁为征西大将军,领军将军郗愔为镇军大将军,中军将军桓冲为车骑将军,加尚书仆射谢安中书监、录尚书事。此时谢安担任仆射,可能为了加重谢安威权,故让其录事。东晋的中书监同时录尚书事,也是东晋主弱臣强的具体反映。谢安不单是中书监而且也录尚书事,因此不可以单独以为谢安以中书宰割朝政。




  

相关话题

  如果朱棣没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会灭亡,或者不会灭亡的这么迅速? 
  像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种将皇子、王子泛称为太子的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 
  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可以理解为是从汉朝开始的吗? 
  丙子胡乱要是在多坚持一下满清是不是就完蛋了? 
  欧美等地的人如何看中国的四大名著的? 
  古代流放的有偷着回来的吗,如果不能有,那流放到边疆之后朝廷覆灭边疆不属于后继王朝的怎么算? 
  东林党为何没能阻止明朝灭亡? 
  为什么宇文泰高欢不如刘备曹操出名?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国吴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抗击魏国的功劳战绩更大?魏国更重视忌惮谁? 
  为什么总有人说日本反战败不反战?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键政大手子这波手撕碧蓝?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贸易投机商集中攻击纱布棉花,上海棉纱价格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3.8倍」?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