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魏延是不是好人,和能力功劳无关,看以下几个问题。
魏延善养士卒,然后他养的士卒没有一个肯为他卖命,被王平一句话轰然骂散。到底是蜀人无义,还是魏延无德?
魏延勇猛矜高,然后没有威震敌军却让同僚避下之,杨仪对他不服软,便视若眼中钉。到底是为什么他的勇猛善兵多对自己人发泄?
魏延国之大将,军中柱石,为何违背主帅军令还攻击友军?到底是把私仇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还是暗怀二心?
魏延不过与一长史杨仪一争高下而未决胜,却自认诸葛亮死后自己宜代其秉政。视诸葛亮亲命的接班人蒋、费二相如无物。到底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还是根本就被诸葛亮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
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能解答魏延是不是好人的问题了。
我自己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原文搬运,略有删改。
只讨论魏延的军事能力,可以作为评价依据的是履历、功绩、官位,与同时其他将领的对比,以及同时代人的评价。
有鉴于 ‘林布’ 的胡乱臆测对大家的误导,先提几个原则:
1,只依据正史;
2,只依据有记载确切发生的事情;
3,不臆测没有记载的事情;
4,不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动机;
5,不剪裁史料,正反两方面的都列举出来;
6,三国志以简略闻名,时间线和事实上会有许多留白,不做自由发挥,坦率承认不确定的地方。
一、魏延的履历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直到去西川的时候才有记录,“以部曲”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的身份是刘备的部曲,即私兵,二是率领部曲。这两种都说得通,而共同点是表明魏延此时的位置很低,甚至没有将军称号。
而后有两个亮点:
一是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因为汉中的战略地位,这个任命足以体现刘备对他的肯定;
二是建兴八年后,与吴懿击败郭淮,取得大胜,进而封南郑侯。
南郑县是汉中的郡治,南郑侯是县侯,在此时的爵位序列中是人臣的最高成就。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是可以肯定的事实:
1,诸葛亮为蜀国百官之首,地位高于魏延;
2,南郑侯是县侯。
其次,哪些是待确认的结论:
1,武乡侯是乡侯?
2,诸葛亮的爵位必须高于魏延?
武乡县,在琅玡郡,也就是诸葛亮的老家,当时常常会给功臣封爵在故乡以示荣宠,而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故乡的定义颇为模糊,州、郡、县都有实例。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进胤爵高密侯——剧县与高密县都属北海郡(国),这是封邑在本郡但不在本县的例子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进封杨侯……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这是封邑在本郡本县的例子
吴懿,陈留人也……,进封济阳侯——陈留与济阳都属兖州,这是封邑在本州但不在本郡的例子
不过,无论是乡侯还是县侯,都符合诸葛亮的地位。括号内部分为之前的回答,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准确,因此摒弃于正文之中。(但是在这里不适用,因为诸葛亮的籍贯是徐州琅琊阳都县,理应封为阳都侯。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没有第二个武乡县,所以可以肯定这是乡名,诸葛亮为乡侯。)
如果是乡侯,岂不是低于魏延的爵位?这能说得通。
汉朝还有军功封侯的制度。李广利、窦宪、班固、卢植、郑玄、马融、刘放、孙资等人,代表了外戚、文吏、大儒、重臣,从正反两面都证明了军功封侯、无军功不得封侯的汉家制度。从以下记载中可见,诸葛亮的目标与抱负是复兴汉室,与魏延不同,后者凭借斩将夺旗、攻城略地的功劳足以加官进爵,对于前者而言则不足自矜。
诸葛亮传:
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答李严书: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3. 在诸葛亮之后,蜀国的执政者相继为蒋琬、费祎,他们也是百官之首,而根据史书记载,爵位却仅为亭侯、乡侯,低于同时期的王平、马岱等人。这么多执政者爵位低于前线将领的情况中,费祎与蒋琬的对比最为典型:蒋琬一直为亭侯,而与他履历、背景高度重合又是接班人身份的费祎在兴势之战后反而超车晋封为乡侯,注意此时蒋琬总揽蜀国军政已有六年之久。
蒋琬,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费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王平,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
吴懿,公元230年(建兴八年),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姜维,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总结来说,魏延为县侯明确无疑,而蜀国其余诸将如姜维、王平、吴懿,则要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才晋封县侯,由此可见魏延是诸葛亮主政时期军方的第一人。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
但是战后,魏延地位明显高于吴懿,佐证是官职的对比,前者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后者
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蜀国军制基本沿袭东汉,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地位最高,接下来是四方、四镇、四征,其他重号、杂号将军。特殊的有两点,一是镇高于征,二是镇/征加‘大’,则地位升高,超过四方将军。
同时期,蜀国诸将之中只有魏延享有假节的殊荣。
另外,在公元231年(建兴九年),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附有众将的署名,这个顺序是按官位高低来的:
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懿……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明年……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在所提及的三个时间点,刘备入主成都、称帝、诸葛亮北伐时,赵云都显著低于魏延。第一次北伐前是两人最接近的时候,但是魏延为镇北将军,高于赵云的征南将军。北伐后赵云贬职,而魏延节节高升,两人的差距更大。
有人认为赵云任中护军高于魏延的督前部,以此来论证赵云官位更高,但这实际上是谬误。
这里概括一下要点:
总而言之,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看,蜀国的中护军低于杂号将军,魏延与赵云比较官职高低时仅需参考将军职位即可。因此我们可以断言,魏延胜过赵云。
相比姜维,魏延资历更深,官位自然更高,同时期的比较不公平。
刘琰身份特殊,在豫州时就已跟随刘备,既是从龙老臣,又是名士宾客,在蜀国常会给这样的人高位,但不予实权。例如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劝进表中马超排第一位,高于关张;又如许靖,出自士族翘首的颍川许氏,法正明确说他没有才干,却顾虑到名望仍然劝刘备予以高位,最终升至三公。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是,与刘琰有相似背景的糜竺、简雍、孙乾,在刘备进入成都后,分别封为安汉、昭德、秉忠将军,高于诸葛亮的军师将军,虽然都是军职,但是谁也不会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地位,不如前者。
二、军功
数有战功……延大破淮等
这是仅有的记载,陈寿就是如此简略,所以才有宋文帝让裴松之为《三国志》作补注。
在这里,要重点讲一下郭淮的地位。他在刘备、诸葛亮、姜维时期一直都活跃在与蜀国对抗的战线上,有勇有谋,尤其是面对姜维,屡战屡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召回有宗室背景而且与曹爽交好的征西将军夏侯玄,取代他镇守雍州、凉州的又是郭淮。能在政局动荡的情形下出任方面大员,稳定形势,由此可以知道司马懿对郭淮能力、威信的肯定。击败这样的名将,魏延的战绩很有说服力。
郭淮简介: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建安初(公元196)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建魏称帝后,赐郭淮爵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魏国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封户2780户。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魏延是与人合传,而且功绩中主要的记述就只有这几处,这是事实。横向比较,三国时期的将领,有独立列传者只有诸葛亮、陆逊两人,与他人合传而有显赫战功记载者不过十余人,还有谁在史书中的待遇明显高于魏延?李严、赵云也没有,所以到此至少可以下个初步结论:蜀汉阵营刘备、诸葛亮时期的武将中,魏延次于关张马黄,高于赵云、吴懿等众人。
三、同时代人的评价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汉中无论在魏在蜀、是战是守,都是蜀国的头等战略要地。魏攻蜀,必经汉中,蜀攻魏,必出汉中。汉中既是最前线,也是大本营。魏延能够越过张飞,担任汉中太守,独当一面,足以体现出刘备对他的看重。
刘备慧眼识珠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第一流的,正反两面的例子都有,如马忠、马谡等人。从魏延之后的表现来看,这次超拔任用令人心服口服。
有人认为史书中没有记载魏延为汉中太守时发生战事,所以汉中不是要地,进而贬低汉中太守的地位。这很荒谬。羊祜与陆抗相持时期有六七年无战事,难道就能以此断言他们镇守的江陵、襄阳不是战略要地,这两位入选武庙七十二子的名将不过庸人而已?
史书没有记载,那么确实有很大把握说此时汉中处于和平中,最多有一些小摩擦,不足挂齿。但这不是永久的和平,只是战前的短暂平静,因为魏蜀是敌国,这一点不会变。而且,两国再启战事,有哪一次绕开汉中吗?没有。对于魏国,这是必经之路,是西部前线,三路灭蜀哪一路都得经过这里;对于蜀国,这是北方的门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起自汉中,收于汉中。考虑到魏国是蜀国唯一的敌国,汉中的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这是杨仪传中的描述,间接反映出二人在诸葛心中的地位。结合魏延后期的官位、爵位之高,魏延堪称诸葛亮麾下的头号将领。
刘备、诸葛亮既善于识人用人,又是富有军事经验的统帅,他们对魏延的评价和任用是最有说服力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
吴大帝孙权: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晋书》中记载张耽的话: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把魏延与三名入选武庙的名将并列,肯定了其军事才能,但是也直率的指出了他品德上的问题。
蜀国射声校尉,曾在诸葛亮、蒋琬幕府中任职的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写道: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四、魏延的悲剧
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
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
马岱致(魏延)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仪…无所统领……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相关的记载为: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三国志中提到“军皆散”还有一处,那就是关羽: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魏延的遭遇有相似之处,他率军行至半路,被指为叛逆,不论士兵出自成都还是汉中,都意味着部下的家属在敌人的地盘上,军心动摇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也不能挽救军心,那也不应该苛责魏延。
另一方面,魏延已被成都定为叛逆,士卒不是他的私军,不会违抗天子的旨意。这种例子非常多,古时名将即使手握重兵,一封谕旨要了脑袋也不见满军哗变。
檀道济,曾经追随刘裕,后来是宋文帝时仅存的顾命大臣,而且官位、战功、能力、名望都是第一人,一封矫诏就能要了他的人头,甚至灭门和牵连部下,难道说得到刘裕看重、死后能让北魏众将弹冠相庆的“万里长城”只是个庸人?
高仙芝、封常清在西域征战多年灭国无数,安史之乱时掌握几乎全部的中央军在最后一道防线——潼关抵挡安禄山,这种局势下一个宦官就能要他们死,难道这俩名将也是假的?
至于能够做到对抗天子旨意、部下不散去的将领,历史上却也有两个例子:
尔朱荣,被皇帝扑杀后部下起兵复仇,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和又一个三国时代,这是废立皇帝的强人,高欢、宇文泰都是他的小弟。
郭威,平定李守贞的叛乱后受猜忌,得知后汉隐帝密谋除掉他,果断起兵“清君侧”,仅仅十一日便入主汴梁,进而建立后周。
这两人是半独立的军阀,而且是事实上的九五之尊。让魏延偏出历史轨迹,像他们一样?这个脑洞太大了,我想象不出。
事实是,历史上所有相似的情形下,臣下如果不起兵反叛,下场都是一样的。以此来指摘魏延众叛亲离,太过苛刻。
五、总结
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
题外话: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脱离史实是不准确的,特别是三国人物,因为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褒贬臧否已经在大众心中植下了深刻的印记,很容易先入为主、为论点找论据。而且,距离现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大部分史书都已经湮没无闻,只凭借简略的《三国志》,我们不可能得出当时历史的全貌;品评人物,则必须承认我们知道的很有限,只能得出有限和不确定的结论。
现代人没有机会经历刀光剑影和庙堂上的钩心斗角,对于历史人物的点评,更得慎重。前些天有个不错的问题:有哪些有名的人最终在历史中湮没无闻?魏延这样,在三国志中有传记,有豪言载于史书,有大功为史家录下,能得世人点评臧否的,堪称人杰。很多负面评价忽略了时代的局限性,大都出自上帝视角,这种结论没有说服力。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的留白,不论是人还是事。如果先有看法,再有论据,那么你总能在留白处找到想象的空间,继续下去就是空对空的辩论,这样不客观。写这个答案的直接缘由就是和 ‘林布’ 的讨论。在过程中,深深感到这种任意剪裁史料、不合己意的就忽略的做法,对于史实的探索和讨论是无意义的。
知乎的三国历史讨论,门槛确实很低。
这也是一个提醒,如果遇到以揣测心理和动机替代史实的人,那就不用再讨论下去了,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三人。
第一是张飞。
张飞多次单挑吕布,也是唯一一个单挑吕布超过三五十回合最高达到了一百回合。而全身而退的。甚至吕布还对他产生了隐隐的恐惧。
第二是夏侯惇
夏侯惇在濮阳还是哪儿单挑了吕布差不多二十回合吧。
第三是张辽
要是没有张辽,曹操还想生擒吕布?
疑似人员:
董卓飞戟射吕布,吕布慌忙逃窜
李阙还是郭四也曾单挑过吕布数个回合。
山东孔圣门下的大将铁锤武安锅竟然跟吕布大战数个回合,竟然仅仅断了一只手,恐怖如斯!
公孙瓒单挑了吕布竟然有五回合之多!
忘记了还有个貂蝉,怕是单挑吕布能达到三百回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