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8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为什么要修改 摩尔、千克、安培、开尔文等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第1页

  

user avatar   xin-fa-xia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保存在国际计量局总部保险柜中的国际千克原器一直以来都是千克单位的标准砝码,不过它前几天(2018.11.16)刚退休:物理学家将重新定义“千克”!     

谜语时间!什么东西既不能按克取又不能整个拿走,否则就乱套了?答案是“大K”!

大K是“国际千克原器”的昵称,这个直径与高度均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自1889年起就是千克单位的绝对参照,也正是它令所有计重秤得以统一。

大K被收纳在三层玻璃罩内,藏于国际计量局的一个特制保险柜里,而国际计量局的办公地,法国塞夫尔镇的布勒特伊宫(Pavillon de Breteuil)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地方。总而言之,它珍贵得很。


大K变轻了?

每隔大约40年,大K会获得一次出笼的机会,目的是与它其中几个复制品一较轻重:这6个官方复制品平时和大K锁在一起,只有此时会拿出来用以确保大K仍然是原来的大K。目前的问题是,大K已经比这6个复制品轻了50微克,而在1889年时,它们的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

很难说,或许是几个复制品增重了;或许是大K消瘦了;又或许是大家都增重了,只是大K增加的重量较其他少一些。无论如何,问题的严峻之处在于,1千克不再是1千克了。同时由于大K的重量就代表了1千克的官方重量,我们似乎需要重新定义一个更轻的1千克才能走出当前困局。

然而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你能想象吗?大家都一窝蜂地去买“新千克标准”的体重秤以确认自己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别说再过一个世纪,很可能还得推倒重来!

不仅如此,千克标准也决定着“牛顿”的定义。作为衡量力大小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随着千克定义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牛顿又影响着作为能量单位的焦耳……所以一个新的千克标准问世将引致一系列基本单位遭到颠覆,这简直是个灾难!

最后,不论是天体物理学还是量子物理学,物理测量一向严密和挑剔,若应用的单位在精确性上与事实有偏差,其后果真是叫人无法想象!正因如此,今年11月13日至16日,精通计量学的物理学家齐聚法国凡尔赛见证一大历史时刻:大K的退役!事实上,千克是仅剩的一个由实物定义的单位。


救场常数

而这个时代的帷幕已然落下,此后,千克将由量子物理学中的普朗克常数来定义。不要小看这个普朗克常数,在某种层面上,它可是很有“分量”的。普朗克常数在物理学上记做h,约等于6.626×10-34焦耳·秒——数值虽小,却是撑起整个量子物理学的支柱,所以再多支撑一个小小的千克新标准自然不在话下……

实不相瞒,这个普朗克常数涉及的量子物理学知识远不是靠一两句话就能厘清的,不过我们还是试着来解释一下:在这个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所有粒子——质子、电子,乃至于原子——都得通过“能量包”(即能量子,也就是能量的量子)来交换能量。

仅仅传递半份或是三分之二份能量都是不可能的,只能整包交换。而包的基础价值又与普朗克常数h息息相关。说白了能量子的角色就好比货币交易中的欧元或者美元,是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试着设想下这样的对话会更容易理解:“早上好啊,电子先生!请问需要多少能量?”“给我5h能量就好!”

最后,尤其要记住,h与大K不同,是一个恒定的常数,因而不会发生变化。仅需确保测出的h值足够精确,且经过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验证,以尽量减小可能的实验误差。虽说这是件一劳永逸的事,但是每种测量方法的结果都要保证小数点后至少8位数字都相同,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革命两部曲

正在酝酿之中的这场革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将最后再使用一次大K,用以推导出大K和h之间的数值关系。换句话说,以现有的千克单位去衡量h,从而建立一个类似于“大K的值是h的XXX倍”的换算公式,不过实际情况当然要比这个复杂得多。第二阶段,终结大K,只有这个恒定不变且经过精确测量的常数h可以通过公式来定义真正的千克。

那么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实现这第一阶段呢?基于大K来衡量普朗克常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布尔秤和完美硅球。基布尔秤有些类似传统的托盘天平。我们在使用传统天平时,会把需要称重的物体放置在其中一侧托盘上,这个托盘随即就会因重力作用而下降;然后我们在另一侧托盘上逐渐增加一些小砝码直至两侧托盘回到同一高度。


这一平衡意味着两侧受到的重力是相同的,换言之两侧托盘摆放的东西拥有相同的质量。所以我们仅需把小砝码的质量相加就可以知道待测物体的质量。基布尔秤的原理与传统天平相差无几,只是用于平衡待测物体质量的不再是小砝码的自重,而是电磁力,后者可以通过两三个公式与h联系起来。

因此,通过在天平的一端放上大K,另一端通过电磁力来平衡大K的重量,我们就可以从某种层面上“称”出普朗克常数的分量。


用晶体球定义

另一种方式就更让人意想不到了,要做的仅仅是统计原子数量。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质量刚刚好1千克的硅球。在这枚硅球内部,原子都规整地排列着形成了一个晶体结构,就好比整齐摆放在货架上的瓶装饮料一般。研究人员知道单个硅原子的体积,且可以通过进一步测算得知整个硅球的精确体积。

实际上,这个硅球是基于一个近乎完美的球状模型打造的,这个球状模型表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都几乎相同,误差极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将这个半径47毫米的球放大到与地球一般大小(半径6371千米),其表面最低的山谷和最高的山峰之间的高程差不会超过5米!

掌握了整个硅球和单个硅原子的体积,剩下的无非是将二者相除,即可得到硅球中包含的原子个数。再往后就是个寻宝游戏了,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公式之间细细寻觅,找到那条将原子数目和普朗克常数联系起来的“丝绸之路”。

整个2017年,国际计量局收集了不同实验室测量出的h精确值,而它的官方数值将在今年11月的凡尔赛会议上得到确定:此后,千克将成为普朗克常数的一个衍生单位。接下来,物理学家也同样会对安培、开尔文和摩尔等单位进行重新定义,基于同样的目的:令它们的值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

这些单位的新定义将在2019年5月20日,即来年的世界计量日正式生效。至于大K,它将继续待在自己的保险柜中,进入半退休状态。

虽然丢失了自己作为绝对参考的光环,但大K仍然可以和它的复制品们一起,用于校准一些精确度要求不那么苛刻的仪器。毕竟,即便自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稍许改变,它终究还是比基布尔秤来得容易操作。


撰文 Fabrice Nicot

编译 竹叶


新发现公众号ID:sciencevie


user avatar   song-zhu-s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SI制诞生的基本精神就是——一套纯粹科学的单位制。如今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实践SI制最初的基本理念。

什么是“科学的单位”?因为单位远远早于科学产生,而在人类的历史上,单位被赋予的大多是强权与政治的内涵,比如某国王强制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定义长度单位,在前科学时代,单位的意义更多是某一时、某一地的政治象征。

SI制追求的是“for all times, for all peoples”,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彻底抛弃前科学时代把单位作为政治符号的做法。用科学的方式定义一整套单位制,最基本的精神可以总结成下面两条:

一,不要自己定义自己。

二,不要用可变量来定义未知量。

第一条,因为前科学时代的所有单位,其实都来自“某物理量的一单位等于某条件下该物理量的取值”(比如一长度单位等于某国王手肘或若干粒麦穗),这些的问题都是“自己定义自己”。但自己定义自己逻辑上就是很不完善的,比如说现在的温度开尔文定义是“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但如果没有开尔文,我们又如何得出水三相点温度是什么?更为严谨的定义方法是:用其他已经定义好的基本单位,在给定的条件下导出未定义单位

米的诞生就来自这样的精神。正如前面所举例的,长度单位在过去一直“某国王的手肘”这样自己定义自己的形式,直到近代欧洲产生了科学的观念,科学家基于单摆周期公式提出了——用时间来定义长度。时间对于全人类来说更平等、更普适,通过单摆这样的工具,我们能通过时间单位1秒,定义一个对人人平等的长度,所以这个长度命名为“metre”,表示测量的根基。至于后面说的子午线4千万分之一,那都是已经知道了1米的大致长度后才凑出的“4千万”这样一个数。后来定义质量单位基准,同样也是知道了长度后,通过水这样一种物质简便定义了质量单位千克。

但由于后来人们发现秒摆和水用于推导定义都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重力加速度、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只好不得已修改成了一种影响因素尽量小的定义,比如制定了千克原器和米原器,严格控制影响条件。但是,人们肯定知道这两者其实又回到了“自己定义自己”,这是有悖于科学单位的精神的。

第二条,比如摩尔定义为0.012kg碳12的原子总数,但问题是,这个0.012kg是一个测量值,导致定义中这个值很不精确,或者说实际测量中,测出小数点后精确到八九位的碳12很没有意义,因为碳12质量永远是可变的,所以人们只能给出一个很粗略的指导值。还有安培的定义,里面的真空、无限长、截面积零、1米、2e-7牛顿,这些都是非常粗糙的实验条件,不是说实验中不能测,而是这些条件精确测出来没什么意义。

什么条件才有精确测定的意义?自然是那些普适的宇宙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元电荷(真空介电常数)等。比如说,为了更精确定义摩尔,我们把定义修改为0.012xxxxxx kg,但这意味着为了校准摩尔,我们要称量精确到这个小数位数的碳12,这实际很没有价值,因为碳12的质量始终是个可变量。但是,如果我们把光速和普朗克常数分别精确测量到了小数点后非常多位,这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光速和普朗克常数本质上就是普适不变的,用不变来定义可变,这才是科学单位的意义所在。

所以现在的新定义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要实现SI制最初的意义:不自己定义自己,用普适常数定义未知量。新定义下,SI制的逻辑推导过程可以写成:

整数离散量(最基本的无量纲量)——秒(最精确的测量基准,通过“振动X次”这样的离散量定义)——米(基本常数光速+秒)——千克(基本常数普朗克常数+米+秒)——开尔文(基本常数玻尔兹曼常数+千克+米+秒)——安培(基本常数元电荷+秒)。另外坎德拉并没有改,因为定义好千克、米、秒后坎德拉就完全稳定了。而摩尔则直接设定为“离散量+基本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因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的实质是质子(中子)的单位质量,但质子质量已经是千克量纲,所以这里就直接把阿伏伽德罗常数设为一个定数。

这个定义过程在逻辑上就更贴合了SI制的本意。整个体系的起点是整数离散量,其对应的是计数,这正是“测量”之前的根基。而其他几大基本常数,我们给予其真正恒定的数值,这其实就实现了“元测量”的精神——用一套稳定的基准来实施所有测量,而不是用一次测量来指导或修正另一次测量,这是SI制很重要的突破。

但是请一定注意,目前的一切改动都不是“修改”某个单位的数值,包括新闻里的“修改阿伏伽德罗常数”这样的说法都是很不严谨的。现在修改单位定义,是代表科学界对于光速、普朗克常数等自然常数的测量已经有了足够可靠的精度,修改后的定义能消除以往定义的不精确度,但世界上现行的一切科学数量都不会随着单位定义的修改而直接变动。

参考

為什麽科學中不使用單位「個」?

国际度量衡定得是否太过随意?


user avatar   GreatDreamerRu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外公在世的时候,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大约在90年代,他出了书,不过出书是不赚钱的,而且是花钱的,自己出的书买下5000册,然后送人。

有段时间,我家听到有出版社跑来说帮咱出书,跟卖保险一样,都当成骗子。

从在知乎上小有点名气后,我也收到了10多家出版社邀约出书。

我肯定不比我外公更出色,但是感谢知乎,我得到了更便利的环境,有机会通过分享观点,把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场人,打造成一个有些许名气的知友。


对等的地位

我为什么不去投稿?

因为地位是不对等的。

出版社是高高在上的评判机构,而我只是数百人,甚至数千投稿者中的一个。

出版社为什么要选我?

即使如今,我小有名气之后,和出版社在一起聊的时候,我都会发现,有些出版社,虽然认可我有近40万关注者,能写出万赞回答,但是我的思维方式他并不理解,甚至并不认可。

比如,我写过:

这些诸如“光努力没意义”,“要保持跳槽心态”,“有实力也不能涨薪”的非主流观点,很多报社的编辑是不认的。

如果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投稿者,编辑看到这种文章或许会说:

这人是傻X愤青吗?

然后把我的稿子扔到垃圾桶里。

事实上别说我这种文笔根本不入流的写字人,就算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家,在上世纪20年代北漂的时候,投稿也是屡屡被拒,甚至到没钱吃饭的地步。

沈从文的翻身,是从认识郁达夫和徐志摩开始的。

但通过知乎这样的平台,我接触到了多家出版社,认识了很出色的志同道合的出版人(求这位出版人不要气我拖稿)。

即使是那些并不算理解我观点的出版公司,也愿意坐下来了解一下我和我的文章,原因无他,就是知乎上近40万关注者,让我有了和出版社平等对话的地位。

如果你的工作本身就是行业里顶尖的水平,比如北京三甲医院某科室主任医师,那大概率全国和你同等水平的也就不到10个人,你手里有硬技能,是不怕别人发现不了你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场人,普通的供稿文青,你如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至少知乎给了这样一个平台。

对于我来说,知乎就是我的「郁达夫」

选择权

有一个答主提到过,供稿给别人,多是要受制于人的。

觉得你写得不够细致,或者是没有突出他们想要的内容,或者是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都不得不改。

别说一个投稿人,就算是广告公司的文案专家,还不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是刊物、客户或者出版社的生产线上的一个棋子,为人所驱使,就算是挣钱,也多半得跪着。

而有了平台则不同。

在知乎写作,给自己写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出版社或者杂志看得上,那自然看对眼,一拍即合。看不上,至少我们也不用低声下气去求。

有这么一个写作平台,其实撮合了意气相投的写作者,也撮合了企业和知友。

我给IBM写过人工智能对于职场领域的影响的稿件。

写得很开心,IBM从头到尾都不干涉,只是提供了案例给我,而我恰恰很需要有价值的案例完善我的文章。

相比乙方文案们,我幸运多了。

前不久,有幸去 @西门子中国 分享我自己在知乎的写作历程,和西门子同仁聊起来,大家很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外企背景,B2B业务背景出身吧。如果是B2C业务的杜蕾斯,真不一定喜欢我的风格。

我这样写字的人,多少有点酸气,跪着赚钱,心里别扭。

个人品牌

我是写职场的,所以在职场这个领域多啰嗦两句。

未来的企业会更扁平,更平台化。人才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对我们职场人是好事,但是需知,最好的资源,不见得能够找到最有能力的人,但很可能找到很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人。

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平台,告诉别人,想别人展现你的能力。

  • 如果你是有才华的舞者,你可以用抖音快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视频效果直接有冲击力(我一直关注快手的工地小哥霹雳舞凯凯);
  • 如果你写网文,那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聚集了众多愿意看网文的目标受众;
  • 如果你是段子手,微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 如果你声音甜美,或许可以考虑在喜马拉雅上给孩子们讲一讲睡前故事;
  • 如果你善于摄影,Ins和Pinterest是你可以考虑的方向。

而对于职场白领来说,知乎是最大的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1. 你的受众,也多半是同领域的专家;
  2. 你的能力,无论是销售、财务、人力资源,都比较抽象,需要用文字观点来展现;
  3. 你的观点不可能100-200字收工,你需要受众有阅读长文字的习惯。

而我从知乎一位同仁那里了解到的数据是:

知乎的人均访问时长超过1小时。

须知,相比直播、视频、音频以及图像来说,文字是最抽象,对读者理解能力要求最高的平台。

而知乎的用户愿意在这个平台上一打开就花上一个小时。

一个礼拜前参加一场B2B营销峰会,作为主讲人分享了我发展知乎个人IP的故事。

在场有化工行业领先的外企白领,有数字化行业的经理人,还有软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对知乎充满了兴趣,感觉这里是一个能够逐渐打造个人品牌的地方。

我相信这是职场的趋势。

出版社和雇主,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要拥有平起平坐的对话权,我们就需要打造出靠谱的个人品牌。

更不要说,知乎(互联网)的影响力远在出版社(传统媒体)之上,我的文字在知乎就有超过4000万阅读量,我自己也很庆幸,放在10年前,我根本没有这种机会。

从过往来说,我每个回答阅读量大约在5万左右。

希望看到这篇回答的三五万小伙伴们,现在立即开始,找准一个领域,开始在知乎为自己的个人品牌码字吧。

我们一起加油。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




  

相关话题

  伊朗核协议规定铀浓度不得超过3.67%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牛顿力学对应的量子力学是什么? 
  吡咯和吡啶,哪个芳香性强啊? 
  请问中科大物理学院的“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科学岛的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根冰做的针,以高速穿过人的要害部位,能否将人致死而不被发现? 
  我无法让自己彻底的信奉唯物主义,我总觉得这世上所谓冥冥之中的缘分是确实存在的,我该怎么办? 
  VX 神经毒剂是怎样的一种化学武器? 
  中国「人造太阳」EAST 运行时间突破千秒,对于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有哪些意义? 
  《三体》里的水滴有可能被制造出来吗? 
  为什么给黑洞拍照需要这么长时间? 

前一个讨论
该怎么弥补孩子和大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呢?
下一个讨论
有机食品 (organic food) 是否只是营销概念?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