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是存在,不过跟现在的流行小说是两码事。
1、 蛊并不是苗族的,壮族、彝族不少,不过方言不同,实际上苗族里是最少的,苗族文化里有上百种鬼,有些是苗族里的鬼与蛊混淆着叫,原因请看第五条。
2、蛊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用毒虫也有迷幻植物,喂养方式也比较诡异,还有一些是无形无影的比较令人生疑,一些搞民俗文化调查的田野学者提到过。
3、历史上,蛊最早流行在福建广东,宋朝初期最泛滥,后被朝廷请治蛊高手配制药方,并刻在碑上放到福建县衙里,要求四处传抄,蛊遂几绝。
4、所谓让夫妻恩爱的蛊,实际上是饮用的催情汤,里面有催情的成分。
5、大概在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蛊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蛊成了妖术或巫术的泛指,像什么《驱蛊燃犀录》《永馁厅志》等提到的蛊就是这类。
6、通常中蛊的判断就是吃生黄豆,觉得不腥就有可能中蛊了。这个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动物含有乙醇脱氢酶,加热后会失去活性,而下蛊用的是活的,所以口中必然会有,而它能够与造成黄豆腥味的化学物质反应,去除腥味。
PS:
评论里有人问,吃生黄豆测试这种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贫道真心不知道。
民间太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了,比如说:
如果小男孩手抓了蚯蚓,然后不洗手去撒尿,结果小丁丁就会又肿又痛,怎么解决呢?去找只鸭子来啄几下,然后就会好了,也许起作用的是鸭子的唾液?
第一个人是怎么发现的呢?这个实在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