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第1页

     

user avatar   lh_freedo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首先据三国志,姜维和邓艾共交锋5次,主要战绩如下:

1.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2. 十九年春,……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3.二十年……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4.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5.……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这五次交锋,邓艾三次战胜姜维(其中一次大胜,小胜两次),两次战平。邓艾自己评价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战果上看,邓艾似乎强过姜维,也确实值得邓艾夸耀一番。

二、要说姜维这个人,不得不提到诸葛亮

姜维27岁那一年如果没有碰到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最后的名将姜伯约,就如同诸葛亮27岁那年如果没有碰到刘备,世上就不可能有诸葛武侯。

诸葛亮其人,实在是太耀眼,千百年不世出的天才,功业盖世(略有遗憾),人品完美,用情又专一,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化身、道德楷模、人臣典范。说是千古第一完人,好像也没有太大问题。

姜维,秉承丞相遗志,在季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情况下,独当一面的将才,可以说是低配版的诸葛亮,才德兼备,心存汉室,敏于军事,深解兵意。姜维也从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这个人虽然有志向,但能力不及诸葛,却依旧坚持北伐,穷兵黩武,过早消耗蜀汉本就不强的实力。

如陈寿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如廖化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站在姜维的角度上看,或许应该被理解。

回顾姜维的一生,早年丧父,以天水降将入蜀,这一尴尬地身份,无论是荆州派系、东州派系、还是益州派系,都很难很快融入进去,唯一能倚仗的就是诸葛亮,待诸葛去世,蒋琬和费祎是明白人,诸葛亮都完成不了的北伐大业,姜维几斤几两,还是算了吧,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段时期,姜维带兵从来没有超过万人。等到费祎被刺身亡,姜维才开始真正掌握兵权,这一年是公元253年,姜维52岁,离诸葛亮去世已20年,在蜀汉阵营已呆了25年,刘备去世已30年。

在姜维面前的是什么样一个政权:

1、刘禅,可能是一个好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有后面的黄皓乱政,与姜维水火不容,导致姜维避祸沓中。

2、三国后期,人才青黄不接,以蜀汉最严重。

对蜀汉第一次打击:夷陵之战(220-222)前后对蜀汉政权来说是个毁灭性的打击,看一下这几年死的数据(备备、关张马黄,法正、许靖、糜竺、马良、程畿、张南、冯习等),而后又是赵云、秦宓等相继去世。

对蜀汉第二次打击: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前后(234年),诸葛亮一死,顺便带走了杨仪、魏延、李严等,随后王平、邓芝、句扶等几个能打仗的也相继去世。

等到公元253年姜维开始掌权,留下了一帮老弱病残,关张后人关兴、张苞都英年早逝,诸葛瞻27岁没什么打仗的能力、能打的武将将领真的是寥寥无几,老先锋廖化算一个、张翼算一个、傅佥算一个,胡济算一个、赵广算一个、董厥算一个、罗宪算一个、张嶷还剩一年阳寿等。。。。。

这几个人当中,诸葛瞻、董厥、廖化、张翼后期这几个人是反对姜维北伐的,胡济又坑过姜维。

就带着这样的队友,在最后的最后,看图划重点。

面对魏国五道伐蜀,其中三道是直扑姜维,诸葛绪一道间接针对姜维,三大主力邓艾(3万兵力)、诸葛绪(3万兵力),钟会(10万兵力)。姜维以数万兵力(具体不详,一说4~5万,可能还没有),周旋于邓艾、诸葛绪、钟会三路大军,先是在沓中被老对手邓艾牵制,退守阴平,退路又被诸葛绪所阻,硬是走了一个风骚的阿姆斯特朗回旋,晃过诸葛绪,抢在攻破汉中门户-阳平关的钟会主力之前回到剑阁,比诸葛绪竟还快了一天,诸葛绪最后也被钟会押回治罪。谁能想到邓艾出奇制胜,偷渡阴平,身先士卒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绵竹一役,诸葛瞻以逸待劳战死,最后刘禅懦弱无断而投降。这个时候,钟会还是没能攻破姜维退守的剑阁,等到刘禅投降的旨意传来,“将士咸怒, 拔刀斫石”八个字满满尽是蜀汉忠诚将士的不甘、屈辱和愤怒。

即使蜀汉已经灭亡,在给刘禅的秘奏里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还是不忘复兴大业。说干就干,了解钟会的小心思后,能说服钟会谋反,反间邓艾。

于此,魏军三路大军伐蜀,姜维把诸葛绪打回家,拉了钟会、邓艾两位人杰共赴黄泉。如果魏国伐蜀一役,是邓艾一生的荣耀,那么也是姜维最后的辉煌。姜维在蜀汉最危险的时候,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谱写了可歌可泣可叹的最终章,尽管没有出现奇迹,却让后三国故事更加精彩纷呈,没有姜维的三国应该会无趣寂寞很多。

纵观姜维降蜀的后半生,是鞠躬尽瘁,为汉尽忠的一生,是诸葛亮遗志的延续。也是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的一生,可以说是刘备性格的延续。

这个集刘备之志向,诸葛之谋略,关张之义气,赵云之胆量于一身的男人,九伐中原,走的路比诸葛更加艰难,也更加孤单,但那份执着和决绝却从不亚于任何人。这种孤胆英雄,放眼整个三国也是寥寥无几。姜维不死,汉不亡。

就这样一个人,尽管有非议,但是也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从爱屋及乌的角度来说,大众肯定更喜欢诸葛武侯带出来的姜维,司马氏得国不正,作为宣王带出来的邓艾,虽然战功显赫,但形象估计也会受损。

3、最后一点,魏晋时期,家世代表了一切,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寒门永远是被鄙视和打压的,举个例子:东晋陶侃(陶渊明祖)功业辉煌,战功赫赫,还不是因为出生孤寒,尽管位极人臣,还是被名门所鄙视,终生如是。

所以,邓艾作为一个种田出生的寒门士子,管你功高盖世,管你筹画出奇,管你赤胆忠心,在阴谋阳谋、尔虞我诈的权利名利斗争中还不是说绑就绑,说砍就砍,在那个时代也是一种极大的悲哀,在哪个时代也都是一种悲哀。

陈寿也说:“邓艾秉性强勇,立功名,可惜不懂得如何防患,以致灾祸很快来临。他能深知远敌诸葛恪,却看不见自己身边的危险。”也许,人终其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感谢各位一起探讨!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篡夺天下,你看有人夸关原会战的福岛正则么?日本人到今天,虽然西军败了,有谁不是对大阪夏之阵,率军赴死一度差点冲进家康本阵的真田幸村竖起大拇指?


吴三桂关宁铁骑那么牛逼,给清军当开路先锋击杀晚明皇帝。有人夸吴三桂么?南宋打仗就是一坨屎,可是到今天,奉命于危难之间,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岳飞庙香火还没断呢。


为了个人功利建立起来的名声能和为了众人而牺牲自己的英雄一样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user avatar   zhai-shi-s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劣势秀翻天,一个优势靠偷家...就旁观者肯定更会赞美前者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现在魏灭蜀之战的兵力对比已经差不多搞清楚了,实在是太悬殊,姜维是名副其实的左扑右挡,最后还是不小心被打开了通往成都的道路。这种绝望的大势,不夸张的说,甚至跟1814年的法国和1945年的德国有一拼。

263年夏,魏国18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右路军3万兵马,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进击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负责牵制姜维;中路军3万兵马,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在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和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西北之玉垒关)阻截姜维东援南走之路。上述两路魏军设置两道封锁线阻击沓中蜀军,其兵力共计6万;左路军12万兵马,是魏军主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直取汉中,并夺占入蜀军事要地阳安口(今陕西阳平关)。

司马昭估计蜀国全国战士9万(晋书),蜀国实际全国兵力10.2万(后主传裴注),考虑到全国各地郡县守军去掉大约1万的话,9万差不多。此外还有罗宪2000守永安,霍弋1万守南中,蜀国能用于对魏作战的可能不过七八万人马,其中姜维与张翼廖化等合兵到达剑阁后带兵“四五万”(钟会传),汉中约10000-15000(钟会传:”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此外还有胡济在汉寿、柳隐在黄金的部队)。把这些去掉,成都和诸葛瞻的部队估计顶多也就一两万了。

也就是说,司马昭可谓下足了砝码,蜀国全军9万(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我出兵18万,两个打一个,总能把你堆死,而且根据当时蜀国军队占民户1:9的实际情况,蜀军不具备太多补充能力,几近拼掉一个少一个。就算姜维赢了这一次,他可能过几年还是要迎来源源不断的魏/晋军,如果输了,甚至只是遭到重大损失,蜀国都将万劫不复(也确实如此)。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所以,我前几年曾经批评姜维缩守汉乐放魏军进来打是“好大喜功想一战翻盘”,现在看来不妥,结合上述几点,还是情理之中的。


邓艾偷渡阴平后只剩2000那是三国演义,为了渲染刘禅无能。其实邓艾本部3万,偷渡阴平后还剩不满2万(《晋书:段灼传》),此外还接收了蜀汉部分降兵和钟会派来增援的田章军,说大体完整可能都不为过。而且,真正能打的蜀军其实也就姜维和汉中那6万,成都军历来不具备太多战斗经验,与汉嘉蛮交战的时候,竟然能让主将向宠阵亡,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而邓艾带的又是百战精锐,结果诸葛瞻兵败身亡。

开战后,姜维连续挫败了邓艾和诸葛绪6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顺利与其它蜀军主力会合,当时约45000人在剑阁守着钟会10多万人,而且钟会“不克,引退”,听说诸葛瞻全军覆没之后,姜维剑阁不要了,“率其众东入于巴”,同时探听成都方面情报时,刘禅就投降了(有说法是诸葛瞻全军覆没后成都已经是一座空城,是2万邓艾军予取予夺的,更何况钟会10万大军还在继续追击姜维)。

可以对比一下1814年的拿破仑,一人东扑西挡的形势有点像,拿破仑自己带着10万大军,10天6胜狂虐布吕歇尔(10万普军),但施瓦岑贝格又带着15万奥军压了过来,于是拿破仑又去挡施瓦岑贝格,左扑右挡之下,不慎还是暴露了巴黎北部的空隙,于是俄军等联军就长驱直入进入巴黎。联军在巴黎一线总兵力大概32万,也是拿破仑的3倍左右,此外还有苏尔特、絮歇8万挡着威灵顿和西班牙联军12万,欧仁4万挡着贝尔加德5万奥军(蜀国投降后,罗宪的2000兵还在永安挡着数万吴军)。

历史上以1胜3甚至以1胜10都有例子,但是那是对方将领业余或者有重大失误的前提下,拿破仑的对手巴克莱-德-托利、施瓦岑贝格、布吕歇尔、威灵顿等人也都是一代名将,姜维的对手也是钟会邓艾,而邓艾野战能力甚至可能高于姜维。

而且拿帝还可以说曾经有过好牌,姜维则是至始至终都没打过什么好牌,蜀国极限兵力就10万上下,而魏国的口数和可用之兵每年每月都在不断增长(《晋书》称西晋最终统一时口数达到1600万,排除南方,280年时北方口数应该也达到了1000多万)。

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知乎有不少批判姜维是穷兵黩武的作死进攻,考虑到这一点的话,似乎也情有可原,蜀国口数94万,这种情况下还守什么守,守只能坐以待毙。而就是这样的“作死进攻”下,姜维还曾大破王经,使魏军“死者数万”,差一点切断陇右的重大胜利却是实打实的。而姜维自己大败于邓艾时,邓艾是“斩将十数,馘首千计”。


所以归结起来,就如有个人所说,中国历史上又不缺统一,如此压倒性优势的统一就更不缺了,相比之下,如此之大劣势下绝望挣扎,又确实有一定才能的姜维在后世评价越来越高,也就不奇怪了。


user avatar   fei-mo-7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问题很简单。

因为大多数人高估了“邓艾”的作用。

三国越到后期其实越真实。

战争已经不再是早期演义中

“大喝一声,敌将一愣,xx一刀挥将下来,将xx砍作两段,大军趁势掩杀,xx大败亏输。”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到三国末期其实都归于最接近真实的战争。

这时候蜀汉充的挂已经到期,国家已经进入一个极度尴尬的阶段。

北线,东线,南线的正常防务都需要庞大的军资,而政坛却是黄皓刘禅掌握。

国力属于不发动战争,缓慢恢复。发动战争,迅速下跌的处境。

这显然是个死局。

蜀汉有名的鹰,鸽两派便分化。

鹰派,武将以姜维,邓芝,夏侯霸,柳隐,句扶等,文臣以陈祗等人为首。代表的是大部分军方将领,和朝中刘备系老臣,蜀中清流派的意见。

鸽派,武将以诸葛瞻,张翼,文臣以谯周为首。代表的是大部分蜀中旧臣,和少数反对姜维的武将意见。

这时候攻或不攻呢?

鹰派认为,蜀汉即便不北伐,也因为沉重的防务难以迅速增长国力。(武侯死后近二十年蜀汉国力才堪堪恢复,高阶军事将领反而凋零。)而这段时间魏完全可能迅速发展昌盛,更危险的是曹魏统治时间过久,中原百姓不会再认可“汉室”的存在。蜀汉等于失去一个巨大buff。

鸽派认为,蜀汉兵少民寡,不如休养生息,倚仗山川之险要,偏安一隅暂避锋芒。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鸽派在这里有个划分,比如诸葛瞻,张翼,廖化等人是硬鸽派,他们不支持偏安,但更加不赞同鹰派无限度北伐。于是暂时和软鸽派联合。

一旦时机成熟,硬鸽派随时可能倒向鹰派。或者说,张翼廖化本身就是鹰派后退的一部分,他们随时可能变回鹰派。

软鸽派例如谯周益州本土人,他们并不关心汉室兴亡,他们只是想避免益州继续遭受兵祸。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益州平安,统治者到底是刘禅还是司马昭司马炎都是无所谓的事。

至于黄皓,他其实并非鸽派,他本质上是一个格局更小的人。他只要大权在握,有利可图。他愿意守着朝堂上的一亩三分地儿。

问题在于鹰派大都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举例姜维,邓芝都是个个所得钱财随手消尽的主儿,让他们打点黄皓,怕是不能也决不会。这既是他们的道德亮点,也是政治弱点。

但前期鹰派有一个政治水平更高些的,他就是侍中陈祗。

他支持北伐,但他并没有像前任董阙费祎郭攸之等人一样,严格逼迫黄皓的上位,也因此落得污名。

但陈祗明白,世人皆以为刘禅是黄皓的傀儡,其实黄皓是刘禅的傀儡。

若诸葛武侯还在,蒋琬费祎等人还在,尚可压住这位不思进取的君王。

现在老资历的大臣都已经归西,过去那套,不可能再用了。

已经没有人能强压刘禅了。

那么为了支持姜维的北伐,陈祗能做的只能是讨好黄皓。(本质上是讨好刘禅)

至于刘禅,虽然翻案风盛行,但在我看来,昏君谈不上,只是一个庸主罢了。

但再庸的主,也是主公

我刘禅要玩开心,你们谁允许我开心,我就同意谁的方案。

————————————

这里提到软鸽派,早期的软鸽还未从文臣群体独立出来,个个都是清流,都反对刘禅的乱政。

陈祗看到了机会,他讨好黄皓,迅速得到刘禅信任,大权顷刻在握。

众人皆大骂陈不知羞耻,内通宦官,放纵朝政。

他们看得到“内通黄皓”,他们看不到那些年,姜维用兵再无儒生节制,终于能大举北伐,蜀汉才真正逐渐有了战果,甚至有陇西大胜等武侯在时都没有的大胜。

姜维用兵的底气,在于身后有陈祗。

然而两个灾难袭来。

第一,段谷大败。

从前姜维或是大胜,或是小胜,或是小败(攻而未克)。从来没打输这样一场大败。

他遇见了一千年后拿破仑遇到的困境——胡济失期。

寡不敌众,敌方更不是庸手,是当时魏国最好的将军邓艾对垒。

邓艾,陈泰有多的多的兵马,有后方司马昭的支持,更是守卫一方,占尽优势。

姜维有的只是后方不稳定的局势和失期的猪队友。

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唯一的大败——段谷,姜维一辈子的痛。

第二,前面提到了,姜维后方不稳定。

为何呢?

鹰派政治水平最高的陈祗死了。

在我看来,蜀汉后期的段谷之败的确是一记硬伤。

但鹰派文官的流失却是本质上的灾难。段谷之败是不可能避免的,即便诸葛带着五虎上将也不可能绝无败绩。一个能容忍打败仗的政权才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政权。否则类似公孙瓒,强盛时候能割据一方,打输几场便被迅速吞并。

可悲的是,继荆州,夷陵之后,蜀汉没有再败的本钱了。

而且不知为何,当年诸葛指定的人选几乎全部跟武侯一般,早早病亡。

除费祎被降将杀死,其余尽皆早死。(有趣的是有猜想是费祎之死与姜维马谡有关)

这时候蜀汉已经并非当年人才济济的炎汉。陈祗当年虽力挺了姜维北伐,然而也有后患。

后患就是陈死后黄皓再无人可制约了。

同时随着连年征战,蜀汉已经出现了穷兵黩武的迹象,还有被常年亮黑维黑挂在嘴边的“面有菜色”。

鹰派难道不知?

鹰派当然知道,但要实现断泷右之志,必然大动刀兵,而若大动刀兵则此时的蜀汉却的确承受不起,这是一个死循环。

有人评价姜维志大才疏,我鸣不平。

真的不是才疏,而是手中的牌面太差。

随着张翼廖化柳隐句扶一大批将领的衰老,新生代又少有人才。国力更是远远弱小于魏。

大多数人有个误区,就是才高则必然胜,胜者必然才能突出。

并非如此。

两国交战,拼的是顶端人才的数量,低端兵力的规模数量,商业,农业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的君主个人素质,甚至一部分运气来决定。

大国对小国碾压太大了。

这不是一个诸葛武侯,一个姜维能挽回的。

就凭这地广,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有打输的底气。丢了祁山不怕,丢了斜谷不怕,丢了陈仓不怕,丢了天水不怕,丢了五丈原不怕,丢了安定不怕。

我战略纵深长,底气就在这。

就凭着将多,同样你们五虎剩下个赵云,我们五子剩下个张郃,但架不住我魏国人才众多,猛将张郃射死了不怕,猛将徐质被砍死了不怕,王经打没了不怕,王双砍了不怕,郭淮射死了不怕,累的半死的姜维一抬头,邓艾陈泰钟会还在来的路上。

我猛将如云,底气就在这。

任你诸葛亮智绝三国,还得被你的国力拖死在五丈原。

————————————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邓艾没有姜维知名度高呢

因为灭蜀是必然,钟会十几万大军已经拿下汉中。蜀汉还能撑几年?

你偷渡阴平偷赢了,蜀汉早几年亡。

你没偷赢,蜀汉也就是多几年阳寿,魏军肃清了汉中余党,再来平推你也就没了。只不过那时候军功要算在钟会头上。而钟会本来就是顺道来送走邓艾的。

这就是我开头提到

邓艾其实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原因

汉中都丢了,邓艾即便偷袭失败,几年后有数不清的张艾王艾李艾司马艾能去灭蜀。

邓艾偷渡阴平想成就的是谁?无非是自己的功名罢了。他需要把灭蜀成就从钟会手里抢来。

而姜维呢?

一计准备先杀邓艾,再杀钟会,一念复蜀,无奈钟会处事不密,计败身死罢了。

而蜀汉永远只有这一个姜维,想代替他的阎宇吓到听见邓艾名字都不敢领兵,遗憾没制约姜维的诸葛瞻一战白给。

可以说两个死对头同时打了两个赌。

邓艾输了,魏晚几年灭蜀,赢了,早几年灭蜀。

邓艾赌的是自己的功名荣辱。可笑他运气好,成都此刻刘禅身边只有软鸽派。于是他赢了。

姜维输了,本来要灭的蜀还是灭,赢了,蜀汉重新翻盘,顺便带走邓艾钟会两个对手。

姜维用自己最后的几年阳寿,赌的是大汉王朝再续百年基业的豪赌。无奈手中牌太少,输了。

两人的作战方式,处世理念,看似都是两个赌徒。

可他们从不是一类人。

姜维的大局观和所奋斗的目标比邓艾大的多。

这就是为何姜维宁可假降钟会却不愿假降邓艾的原因。


直到宋代,由于蜀汉的尴尬地位,作为一个正统王朝统一前最后一块绊脚石,极少王朝会给予正面评价。

就像我国无比同情某些国家的内斗可由于tw.问题我们不可能公开支持一样。

自古又多是以成败论英雄之辈,据其他答主资料,最早的姜维庙竟然沦落到元代方才修建。


可我想姜维死前大概知道,蜀中战死的数万尸骨知道,高高在蜀道耸立的剑阁也知道。


历史长河里滔滔而过的何止成百上千,你喜欢谁都好,这并不是一个强求的事。

你大可说我喜欢刘备的仁义,我喜欢曹操的英武霸气,甚至你喜欢孙十万也是你的自由。

但喜欢类似司马懿等人,要么是根本不清楚真正的司马懿,要么是真的坏。

谁的青春不叛逆呢?

我当年闷头看二战史还喜欢元首呢。

可如今都成年,你来告诉我类似喜欢司马懿这种仁义礼智信占不了几样的人是个什么心态?

历史大潮从不可逆,但忠义永远是一种选择。



天水的少年死在信仰的宫殿。

善墨的野心家死在权力门前。

急功的牧童被暗杀在囚车里。


问谁是英雄

陇西吹了一千多年的风,

和百姓心中都念叨着答案。




对于姜维最后一战之地“剑阁”的故事,新开一个回答


user avatar   yuanshechong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胜负从来都不是评价一个人唯一的因素。


从题主的问题和描述中可以看出,题主大致提出了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作为胜利者的邓艾,拿下来成都灭了季汉,但是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呢?

2、 为什么三国后期的邓艾、羊祜、杜预等人物不像三国前期的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那样能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问题是将同一时期的邓艾和姜维对比,第二个问题是将前一时期的刘备、诸葛亮等与后一时期的邓艾、羊祜等人对比。看似变量不同,实则几无差别。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们让她穿什么衣服她就穿什么衣服。


还有人说:胜利即正义,胜利即伟大。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分析几个人物。


一、诸葛亮

从胜负来看:

诸葛亮北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司马懿击退蜀军高平陵政变成为权臣,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从人物来看:

诸葛亮北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孙权兵出合肥折戟沉沙,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我们不禁要问:

1、 为什么同在陇西的战场上,失败者诸葛亮被后世传颂,胜利者司马懿却一身污名?

2、 为什么同是北伐,诸葛亮失败后众人褒扬,孙十万失败后贻笑大方?


其实缘由不惟胜负,亦在人格。


诸葛亮受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刘备逝世后,一人双肩铸成季汉孤柱,辅佐刘禅经营危机四伏的两川。后,为兴汉室,五月渡沪,屡出祁山,鞠躬尽瘁,继之以死……


且不说其优秀的外交、内政才能;

且不说南中臣服、百姓永颂;

且不说上邽割麦,甲首三千,伏杀张郃,司马宣王畏蜀如虎等诸多战绩。

就凭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着,凭其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之志,亦令人颂扬。


甚至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都有言:“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而司马懿,他相较于诸葛亮,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份人格上的坚韧与忠诚。


军事上败给诸葛亮,畏蜀如虎,不丢人,毕竟诸葛亮这样的天才只有一个。


可高平陵之变后,出尔反尔,诛杀曹爽,失信于朝……人格上的差距,才是其污名化的根本原因。


二、曹操

中国历史上统一过北方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曹操为众人所知?


因为他的对手是刘备。


【刘备是伪君子吗? - 远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


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五胡乱华、南北对立、五代十国……诸多的乱世中如刘备这般宽宏仁义、知人待士的君主实在太少了。刘备及其集团内部的信任与忠诚放至今日依然不失为道德上的楷模。


不可否认,刘备之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但其崇高的个人品德,及其集团的凝聚力,一直为后人所褒扬。


中国历史上,如曹操这般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多不胜数,但如刘备这样的仁义君主却是凤毛麟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真是刘备成就了曹操。


多么遗憾,正是因为有了刘备这样的对手,曹操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进程;又多么幸运,也正因为刘备,曹操开始从众多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中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熟知。


三、姜维

姜维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姜维作为北国降将,在诸葛亮死后开始在季汉崭露头角,蒋琬死后录尚书事,进入蜀汉军政中心,费祎死后独掌军权。


督内外军事后,姜维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北伐,襄武之战,洮西之战,上邽之战,侯和之战,有胜有负。


公元263年,司马昭兴三路大军伐蜀。姜维从沓中行军,绕过诸葛绪,据守剑阁,阻挡钟会十数万大军月余。就在钟会将要退兵之时,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刘禅投降。


【如何看待此人对姜维的评价? - 远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可即使如此,姜维依然没有放弃,他燃烧了自己最后的一丝执着,上演了三国后期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最终,大计不成,身死,被魏军剁成肉泥。


若论军事能力,姜维似乎是不如邓艾的。虽然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攻守异势,但毕竟姜维从来都没有战胜过邓艾。而且,邓艾还有偷渡灭国之功。


然而,我却更喜欢不这么厉害的姜维。不是因为他悲剧——虽然相比而言邓艾更悲剧——而是因为他有着那种继之以死的执着。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季汉精神的缩影:屡败屡战的刘备,五次北伐的诸葛亮,再加上十一次北进的姜维……即使在东汉灭亡43年,季汉皇帝也已经投降了的情况下,那执着兴汉的努力仍没有就此停下。


这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吸引着无数英雄为季汉死命,

这种精神,熠熠生辉。


现在回到最初,为什么我们更欣赏姜维?为什么我们更欣赏三国前期的刘备、诸葛亮?


作为三国后期的优秀人才,钟会、羊牯、杜预等人也绝非泛泛。但只是因为他们太聪明,太会明哲保身,故而他们的身上从未有过类似于姜维、诸葛瞻、张遵等季汉众臣那般的坚韧、坚守和执着。三国前期,英雄们多是有抱负有理想的,比如诸葛亮、荀彧、周瑜。可到三国后期,尽如贾诩之辈耳。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曹丕禅让之过。


曹魏代汉,使得世家大族都产生了那么一种幻想,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在了,就如孔子直言礼崩乐坏的春秋一样,仿佛只要有实力,大家都可以称王称帝。于是,曹氏统一北方非但没有终结乱世,反而使中原愈演愈乱,至于后来,司马昭称王,司马炎称帝,五胡乱华,中原陆沉,南北纷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此,从时间线上来说,人们更喜欢三国前期那些有理想有执着的英雄们。

在空间上来看,人们更喜欢季汉集团的那种矢志不渝、继之以死的坚守。


胜利者可以改写史书,但他改变不了人们心中对高尚道德的崇仰。罗贯中一部古典名著,就是中国民间崇尚季汉的真实写照。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流芳千古,各地关帝庙林立,武侯祠人迹不绝,广元剑门关内平襄候祠至今香火不断(何其有幸,大二寒假的时候,我坐了17个小时的火车前往剑阁平襄候祠祭拜了一次)。


我想,这就是答案。


user avatar   shen-xian-nan-jiu-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邓艾受的表扬少是正常的,因为邓艾的槽点比他的亮点要多。

你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他,偷渡阴平成功,确实很牛逼,但这个决策本身是错误的,冒极大风险的,有很大侥幸成功的意思在里面。当你曹操远征乌桓成功,回来还要写检讨。

你以领导的眼光来看他,他想法太多,独断独行,不听指挥,玩小聪明。要不是他直接把蜀国灭了,不管他立其他什么功勋,恐怕都很难功过相抵吧。

你以做人做事的角度来看他,他是投机分子,拿三万条人命,去赌他不靠谱的设想。他是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者,欲念太过,反噬自身。

你从统治者的眼光来看他,他越俎代庖,是团队毒瘤。本身你的任务就是阻击姜维,结果你还完成得不好,然后又自顾自去干别人的活。这种人,将来怎么给你安排工作?

从阶级角度出发,邓艾是农民出身,背景不牢靠,朝廷里面没人给你说话。灭蜀这个大蛋糕,是有很多人要来分的,你一个没背景的,自己全吞了,算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说姜维。

说姜维被欣赏,应该得要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后的事的,因为《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是很低的,而且姜维对钟会,前期打得是很难看的,简直是以匪夷所思的方式,瞬间失去了整个汉中。我当时就怀疑他要直接自裁谢罪。

《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而且姜维是蜀汉最后的英雄人物了。由于诸葛亮的治理和征战实在太精彩了,五丈原七星灯之后,大家多少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演义》把姜维塑造成了文韬武略,英俊帅气,忠心孝顺,各种亮点集于一身的人物,就差点名告诉你,这个人是后期主角了。

亡国之后,心犹不死。其实大家设想一下,姜维本来就是魏国人,以他当时的地位,投降来保全自身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这个人,困兽犹斗,最后英雄末路,非常浪漫,有一点悲剧英雄的意思。大家自然而然,就把他和项羽、岳飞这些人归到一类。

但我本人并不喜欢姜维。


user avatar   zhou-zhan-8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姜维本来不是蜀汉人,他是曹魏的天水郡冀县人。但是姜维从小就和大汉帝国结下不解之缘。在东汉末年凉州屡屡发生羌人的动乱,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功曹,在羌人的变乱中,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在姜维眼中父亲是保卫保卫大汉帝国的功臣,因为父亲的缘故,姜维被东汉朝廷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天水郡担任了上计掾,最后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而他也见证曹氏的曹丕罢黜汉献帝,通过禅让改代,登上了皇帝之位,大汉帝国没有了,只听说南方的巴蜀之地还有一个刘备建立的大汉帝国,不过地处偏远,国小民弱。原本姜维可以这样平静陪伴自己母亲生活下去。但是人生就是这么无常,总有变故发生。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帅师北伐,这就是第一次蜀汉的北伐战争。当时的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从斜谷道出兵,以吸引吸引曹真的重兵,自己出祁山攻打陇右之地,一切顺利,当时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当时在天水郡的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正在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在得到诸葛亮的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的消息,他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而姜维和当时随行的官员居然不知,等到他们前去追赶马遵到达上邽时,上邽不接纳这些官员,紧闭城门,姜维等人无奈只好前往自己的家乡冀县,但是冀县也关闭城门也不放姜维等人入城。姜维彷徨四顾,无奈之中,他看见了大汉帝国的旗帜,于是他和当时的身边人商议前去觐见诸葛亮,诸葛亮接纳了他们。但是随后马谡败于街亭,蜀汉军队撤退。与此同时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姜维随军撤退。


诸葛亮十分欣赏这位凉州人,说起来也比较巧,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时候是27岁,而姜维见到诸葛亮的时候也是27岁,也许这就是天意,大汉帝国的旗帜就在这两个人手中传递。此后,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在写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心中提起姜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又说到:

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对于姜维的综合评价高于他评价的每一个人,而姜维心存汉室是诸葛亮最为看重的品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已经经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中原心存大汉帝国的人已经没有了。诸葛亮对于姜维期望很高,后来也只有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事业。在诸葛亮时期,姜维得到了大力培养,逐渐成为主政的接班人。

值得一提的是姜维随军后撤时,姜维在曹魏已经娶妻生子,他一家全部都在冀县。从此之后姜维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和妻子,子女。后来他在蜀汉成都安家,但是他的家一直在天水冀县。后来曹魏让他的母亲写信给姜维,让他投降曹魏,姜维写信回绝,他说: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许在蜀汉的大汉帝国的旗帜下,他想起当年为了保卫郡县,而为大汉帝国献身的父亲,只是这一别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了。

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的政策开始调整。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蒋琬屯兵汉中实际上已经只有政治意义,后来蒋琬从汉中推居涪县,他虽然此前还提出要从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是实际上蒋琬已经不主张北伐了,从汉中退居涪县本来就是一种政治信号的表达,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屯兵汉中,他死后也是葬在汉中,退居涪县表示蜀汉已经不准备北伐了;其次从涪县出兵魏兴、上庸却遭到了蜀汉大臣的群体反对,如果蒋琬有心的话,不至于提出这样,大臣们都不同意的方案;实际上蒋琬已经放弃了,他让姜维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姜维率领的只是偏师,只有象征意义。蒋琬病逝以后,费祎执政,费祎延续蒋琬的政策,让姜维帅师在凉州出击,但是费祎裁制姜维,他说我们这些人远远不如诸葛丞相,诸葛丞相当年都不能够克服中原,何况是我们这些人。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费祎每次给予姜维的不过万人,姜维只能做出军事行动,表示出象征意义的北伐。在这时候,曹爽发动进攻蜀汉的前奏,费祎于是开始频繁前往来回成都和汉中之间。但是从实际上说蜀汉已经不再北伐了,在诸葛亮期间,蜀汉对于曹魏一直保持攻势,但是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却第一次遭受曹魏的打击,这已经是一种信号了。

为何要北伐?

这就要提到蜀汉的建立的政治认同上来,蜀汉政权的建立就是要复兴大汉帝国,重新建立刘氏的大汉帝国,刘备正是利用自己的宗室血亲(虽然不是皇叔,但是确实疏远宗室)的身份吸引士人投奔,最终建立蜀汉政权,或者说大汉帝国在巴蜀的余部。这也是刘备在荆州和益州得以统治的基础。

诸葛亮的坚持北伐也在于此,他通过北伐曹魏,复兴大汉的政治号召力使得益州百姓在此政治信念下众志成城,虽然连年北伐,造成损失,但是百姓依旧一心一意,并不见有什么抱怨,但是一旦停止北伐,政治信念的丧失带来了思想上的混沌,荆州士人和益州本土人的矛盾开始变成蜀汉政权的矛盾,那么蜀汉的政治末日就要来临。而正如《后出师表》所言: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蜀汉如果不主动进攻,那么等待他也只有灭亡一路,复兴大汉帝国也只是一场迷梦。那些跟随刘备一起想要复兴大汉帝国信念的人,如何能够团结?在诸葛亮之后,杜琼,谯周等人开始从暗处登上明面,他们散布蜀汉要被曹魏取代的谶纬之言,这些语言迷茫在蜀汉的朝堂。给执政者的影响就是停止北伐,收缩四面的防御,迷惘开始在蜀汉政权的心头升起,他只希望保境安民,但是大汉帝国将去往何方。带来就是曹魏的大军征讨,邓艾的军队在逼近成都时,谯周几句话便让大家信服,降书便已经送到邓艾军中,不过那封降书早就应该送到曹魏的洛阳,只是迟了几年而已。

孤独的北伐,孤独的将军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得以放开手脚,同时曹魏的政治变动给了姜维出兵的好机会。早在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当时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当时的夏侯霸逃亡蜀汉,十分讽刺的是蜀国的北伐在最后是夏侯霸和姜维这两个魏国降人推动的。而此时的曹魏正经历当时最猛烈的冲击,政局多变,叛乱复起。

在公元252年,曹魏司马师南征东吴意图展示司马师的权威,但是被诸葛恪大破于东关,次年姜维呼应诸葛恪北伐,趁机出兵征魏,数万大军围攻南安,但是粮尽而退。

公元254年,曹魏宫廷政变,李丰等人谋划废除司马师,但是司马师诛杀李丰,皇后父亲外戚张缉等人,废皇后张氏和皇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守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进围陇西郡城襄武,魏军败退。姜维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之民而还。

公元255年,曹魏毋丘俭在淮南发动叛变,是为淮南二叛,司马师被迫亲征,在亲征的路上,司马师受到文鸯夜袭大营,眼睛崩裂而出,平定淮南二叛后,司马师病死。姜维和夏侯霸趁机出狄道,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经。当时的姜维趁此机会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是胡济失期未到,姜维被邓艾所破。

公元257年,曹魏诸葛诞发动淮南三叛,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氏专权,司马昭带兵亲征。姜维趁曹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但是和司马望,邓艾对峙关中。次年诸葛诞兵败,姜维退兵。

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

令人惋惜的是诸葛亮当年一直追求“天下有变”,但是到了姜维时代,曹魏频繁政变,内乱不止,但是蜀国上下却不支持姜维北伐。支持他的只有曹魏宗室降人夏侯霸,另一个是是蜀汉老将张嶷,当时张嶷抱病支持姜维出征,但是在狄道城下阵亡。军中剩下的老将张翼和廖化都反对姜维北伐,下层的将校和士兵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反对姜维的理由就是国小民弱,不应该穷兵黩武,智不如人,而且兵力叶少于曹魏。他们的这里有完全就是谯周《仇国论》的翻版,蜀汉的上层官员的认知都是如此,下层的北伐士兵在关中看着旗帜的“汉”字恐怕早就不知道北伐的意义何在,蜀汉的灭亡已经注定了。此后姜维再也没有北伐。


同时姜维在蜀汉的主政地位急剧下降,后主刘禅宠信太监黄皓,黄皓专权,黄皓想要用右大将军阎宇换掉姜维,姜维兵败之后,声望下降。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此时的姜维居然产生了“羁旅讬国”的感觉,一个心存汉室的大汉帝国军人在一个名为大汉帝国的国家里,居然有一种背井离乡,抛弃亲属,依附他国的感觉。

在公元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后主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言,没有采纳。最终曹魏大军大举进攻,后主派兵支援,但是曹魏大军迅速攻破阳安关口,姜维只得和赶来的援军退守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大军久攻不下,而且当时的曹魏粮草运输困难,钟会打算退军。但是邓艾却反对,他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最终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直逼成都,刘禅不战而降,大汉帝国就此灭亡。

姜维等将领收到诸葛瞻被打败的消息时,当时流言四起,有人传闻后主去了建宁,有人说后主坚守成都城,也有人说后主去投靠吴国,当时姜维只好行军至广汉郪县,打探消息,但是随后军队得到的是刘禅派人命姜维投降的命令,当时的军中将士听此消息无不大怒,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是最终服从命令,放下武器归降钟会。最后姜维随同钟会来到成都,在成都钟会生出了不臣之心,姜维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趁机鼓动钟会造反,以此为机会复兴蜀汉,《华阳国志》记载姜维秘密写信给刘禅: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但因为钟会的迟疑而失败。公元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在蜀汉的妻子儿女全部乱军所杀。

蜀汉大臣曾经说姜维此人不好女色,妻妾很少,家无余财,从来不听声乐,衣物舆马饮食都很节俭。而他在蜀汉是大将军,位高权厚,但是一生在生活上没有什么欲望。后世的很人多喜欢用成败论英雄,说他当年被迫逃亡蜀汉,身死宗灭。从而贬低他。但是他就是他,姜维永远在那里。只是最后的大汉帝国的军人走了,这个世界有关大汉帝国的故事就此消失。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

参考《三国志》《大汉帝国在巴蜀》


user avatar   anxiang19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剑阁雄关今犹在,不见当年姜伯约...


提起汉中,你能想起魏延王平

提起成都,你能想起诸葛亮

提起白帝城,你能想起刘玄德

提起剑门关,你能想起姜伯约


当然,提起阴平,你可能还会想起邓士载,某个位列武庙72将,亲手完成灭国战,代表着春秋到汉唐时期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但可惜,中国人文化自信,历史上从来不缺那些成就了不世功勋的英杰良将,就武功而言,跟邓艾相似的还有一个叫“张弘范”的。

就是那个俘虏文天祥,在崖山海战胜利后,亲手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那位。但你看今天“崖山祠”里,中国人供奉的都是谁?是打了败仗的陆秀夫等人。

回头再看我们的邓艾同学,二士争功偷渡阴平,今天的阴平有纪念邓艾的吗?

还有一位叫吕蒙的同学,同样武庙72将赫然在列,但前不久爆出了一则不值一提的小事——

白衣渡江,背刺捅刀的往事都知道,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中国人文化自信,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仁、义、信、智、礼“论英雄


偷渡阴平的事件早有历史盖棺定论,且不言一个“偷”字就能概括出邓艾的生平。就说他的灭蜀事件,本质不过“二士争功”,是职场上的“互撕”是你坑我,我坑你。


就连小说家罗贯中都看不下去——

钟会与姜维下马入府,见邓艾父子已被缚,会以鞭挞邓艾之首而骂曰:“养犊小儿,何敢如此!”姜维亦骂曰:“匹夫行险徼幸,亦有今日耶!”
——三国演义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圈两个关键词——养犊小儿+匹夫行险

这里绝非对出身寒末的人有什么歧视,事实案例就能证明越是底层的人越不讲武德,它已成为是屌丝战胜精英的制胜宝典,只因为“不要脸”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武功盖世,假途灭虢,我们有的是像吕蒙、张弘范、邓艾这样的同学。

而姜维的事迹,古今中外,慨莫能外。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一计害三贤,是中国历史上“仁义信智礼“综合五维最高光的时刻,没有之一。

毫不客气地说“唯维而已”,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只此一家,绝无分店


中国人文化自信,向来唯冥作光,我每次写到与姜维有关的文章时,总不免热泪。

也一定会有人说那是《三国演义》里的姜维,和历史上真实的姜维有偏差。比如姜维死后,演义里他得到了厚葬,这是小说家给他的尊重,历史上的姜维死后是被乱军开膛剖心,典出成语“胆大如斗”。

“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
——范镇(南朝思想家、文学家)


无论是小说家言,还是真实历史。姜维受后世敬仰的底层逻辑是——

中国人需要故事,一个不内容同质化的故事,一个不泯然众英雄的故事,一个能唯冥作光的故事,一个能写入传奇,刻入基因的故事


说完武功,说“文治”。

姜维是蜀山古琴派领军人物之一,跟苏轼,诸葛亮,司马相如并列。著有蜀山古琴派代表作《当归》。

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 左思《蜀都赋》


匪葛匪姜,畴能是恤”是对诸葛亮+姜维琴技的赞誉,能文能武的姜维,剑胆琴心第一人。

而姜维的音乐代表作《当归》的典出,是诸葛亮当年北伐兵败,而姜维母亲尚在敌区,于是姜母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民间传说姜维拣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人给母亲。姜母一看,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儿子的用意,原来是孩子胸怀远志,打算重振社稷,失去的江山应当重归季汉。为了能使姜维毫无牵挂,一心救国,姜母竟撞墙而死。


音律上的造诣,即是品格上的高度。


此外在文学方面,姜维亦有建树,《魏晋文学史》里,对姜维的文学才能也很认可,在汉晋文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代表作《蒲元别传》是汉晋“志人小说”过渡时期的典范作品。


就连和姜维关系不太好的陈寿,在其《三国志》的记载中,也给了姜维在品格上超高的评价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
——陈寿《三国志•姜维传》


回到问题”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我想这个问题,今天剑门关上的一段祠联,最有资格回答——

“雄关商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割一下,最后上个彩蛋

对比姜邓二人的颜值,上图。



之所以用日本光荣的CG形象,是因为日本人的评价比我们更加客观,直接把邓艾的形象黑成了爱情动作片里的猥琐男优。


在我国的典籍中,亦有姜维颜值川渝第一的记载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 郭颁《世语》


注意,这里的“英俊”并非单指才华,而是颜值+才华。


英,美也。—《广雅》


一个审美不差的人,是欣赏邓艾还是姜维?


更新,有人说我通过邓艾来侮辱底层人民不要脸,特别解释一下。

我说的底层上位不要脸,同时也指了高层不要脸,这里是概率的问题,底层更加有“不要脸”的概率罢了,并非侮辱底层。精英阶层为了上位也有不要脸的,这里没有划分阶层的意思。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因为你邓艾弄死蜀汉是应该的,你的实力远胜于姜维,你不赢才出了鬼。

你想,诸葛亮跟司马懿不也是一样的,明明司马懿赢了,但是诸葛亮却变成了神。

一个道理。

经济,暴兵,远胜于对方,却被对方微操乱打,5矿跟人家单矿打的有来有回,吹谁还用问么。




     

相关话题

  如果根据三国历史事实,创作小说《三国》,能超越《三国演义》吗? 
  如果你处在诸葛亮的位置,当魏延提出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你会采纳吗? 
  《三国志·荀攸传》里这句话中的“蜀汉”是指刘备的蜀汉还是指蜀郡、汉中? 
  如果苏沉船穿越到姜维麾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刘备如果没有得到诸葛亮,那么刘备的人生大概会是怎样的? 
  为什么有人认为刘备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属于“客将”,而不是属下? 
  如何评价三国蜀汉宗预???? 
  三国里谁最不可能统一天下? 
  发自心底的,大家最欣赏三国正史里面的哪个人物? 
  刘备为什么要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就托孤诸葛亮?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宫女要勒死嘉靖?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