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历史上当然没有这回事。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大概是实在找不出关羽背刺江东的事迹,索性胡编乱造,自暴自弃。因为吴砀,袁龙之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孙权背盟之后,吕蒙奄袭三郡,背刺刘备集团的过程中,结束于刘孙二家湘水结盟之前。
试问,双方兵戎相见,战场厮杀,互为敌我之时,袁龙等人搞事情叫哪门子的背刺?
是时(建安二十年)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
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建安二十年,吕岱督十将从吕蒙西取刘备集团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此前双方为盟友,孙权猝然发难,武力攻取刘备地盘,自是孙权背盟,背刺。
安城,攸县,永新,茶陵四县县吏聚集在阴山城抵御吕岱军队。其中阴山县属桂阳郡,四县退往桂阳郡阴山县而非长沙郡郡治临湘县,颇有临湘县已降敌之意。又,按《宋书·州郡志》、《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载,永新县为吴人所立,先属庐陵郡,后属安城郡。
若依《吕岱传》所载,建安二十年前刘备断无可能占领吴之庐陵郡属县永新,吴之永新县亦难此时叛吴与长沙三县联合抵抗吴将吕岱。永新县或为刘备(刘表)所设,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湘水结盟后,长沙郡属吴,永新县方有入庐陵郡之可能,或在吕岱为庐陵太守期间。
考“三郡克定”前后,刘备下公安,关羽入益阳,孙权屯陆口,吕蒙围零陵,鲁肃亦在长沙南部,长沙不只有吕岱镇守。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
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八里。即吴孙权遣鲁肃征零陵,于此筑城。
鲁肃拒关羽于益阳后,便是对峙到湘水之盟,此后便无征零陵之必要,是以鲁肃征零陵当在“屯益阳拒羽“之前。零陵未克时,关羽便南下争三郡,孙权分调鲁肃,吕蒙往益阳拒关羽,鲁肃未参与围郝普之事。
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
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
按吕蒙诈郝普之信中言蜀援军于长沙郡酃县为其将孙规所破,不语为鲁肃所破,亦不言鲁肃军将至,可见鲁肃彼时不在零陵和长沙酃县境内。鲁肃所屯之巴丘在益阳之东北,吕蒙所得之零陵在益阳之西南,由零陵出发能并鲁肃之军并进益阳,足见鲁肃军彼时不在巴丘,当在长沙郡内,益阳以南。
鲁肃先领征零陵之令,再受屯巴丘之命,理当由巴丘北下益阳阻挡关羽,何以身在长沙南部与吕蒙并兵并进,一同南上益阳?
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
显而易见,袁龙,吴砀等人于长沙郡南部起事便是此时。留镇长沙的吕岱责无旁贷,鲁肃也不得不由巴丘南下平乱。
吴砀一个安成长,跑去攸县做根据地,可见攸县也参加了起事。加以袁龙控制了醴陵,而原文“……袁龙等”,这“等”字代表多少人犹未可知。先前吕岱可围五县(长沙四县+桂阳一县)蜀军于阴山城,而今需鲁肃南下助战,也许袁龙,吴砀等人之规模更胜从前。也可能是因刘备将至,即将面临二家主力博弈,孙权不欲拖延日久,所以由鲁肃南下加快平乱速度,稳定地区。结果是袁龙战败身死,吴砀突围而逃。既然吴人未获吴砀,此人或是最终逃入关羽军中。
吕蒙得孙权书信后第二日赚郝普,留孙皎典后事便率军北上益阳,郝普与吕蒙相见于船上,吕蒙必乘水北上。入孙规所守之酃县,继而与新破吴砀的鲁肃军并兵北上益阳。
综上所述,袁龙,吴砀等首尾关羽之事,发生在益阳对峙之前,三郡争夺过程之中,根本不是所谓的关羽背刺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