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回答:
奥地利人民党怎样看待?当然是用在2016年大选时与反移民、反政治正确的奥地利自由党FPO组阁的方式看待;用把陶尔斐斯和祖国阵线包装成伟大的爱国者看待(熟悉不熟悉?);把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包装成纳粹主义的第一个受害者的方式看待(而且这一说法得到了美英苏的背书,毕竟他们需要在东西欧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把一个和祖国阵线、和纳粹党有着种种联系的战犯选上总统然后再选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方式看待,这样难不成还想让UN自己打自己的脸?事实上奥地利是纳粹主义的第一个受害者的说法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纳,在《音乐之声》等文艺作品中被广泛传播。这一说法从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奥地利的民族认同,既把天主教至于日耳曼之上。
当然奥地利社民党可不是这样看,在奥地利社民党心中奥地利是第一个拿起枪反抗法西斯政权的国家,1934年持续4天,上百人牺牲的奥地利内战是全欧洲打响反抗法西斯暴政的第一枪,而共和国保卫军Republikanischer Schutzbund则是不多见的由社民党组织的武装力量。(而教权派则强调其粉碎纳粹政变阴谋,领袖守衙门首相死社稷的壮烈)但是战后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要和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妥协组织组合国、实施民族“和解”等原因避而不谈,但也指出陶尔斐斯的专制使得奥地利在面对希特勒时呈现一盘散沙的局面。
另外祖国阵线的覆灭一度导致墨索里尼与元首的关系闹僵,直到西班牙内战时二者的关系才好转。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地利法西斯是比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和波兰萨娜奇政权更可怕的存在,其与纳粹的关系大概类似于美国摩门教共和党人与川普的关系、埃尔多安与灰狼分子乃至伊斯兰恐怖组织和阿拉伯复兴党的关系。至少无论是纳粹亦或意大利、波兰的法西斯势力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许多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的理念,有些甚至自己就是前社会党党员。这使得他们至少在经济领域还有一定的进步性,既建立福利制度、保障(微薄但依然存在的)工人权益、通过宏观调控应对经济危机等这些至少还是一战后欧洲出现的新事物。而奥地利法西斯则是比他们更古老的、更反动的力量,其浓厚的天主教教权思想和专制保卫国家的思想基本上让人不禁联想到19世纪乃至更加古老的中世纪,其反动行径之可怕甚至使得一些在内战后残存的左翼分子渴望元首能够解民倒悬。这种更为落后的政治形态也使得其在面临被纳粹吞并时只得束手就擒。而纳粹的反犹主义思想就和奥地利法西斯前身天主教社会党在哈布斯堡时期的主张密切相关,之前天主教社会党党魁那句著名的“谁是犹太人我说了算”的名言也正是所有类似政党事实上的行动指南。显然陶尔斐斯及其接班人的“爱国”非但没有拯救他的“祖国父亲”,反而使得他的祖国陷入灾难。(未完待续)
泻药,简单回答一下。
1、陶尔斐斯政权目前较少被人提起是事实,至于主要原因是否是因为选择性遗忘我尚无研究,只能说我个人怀疑多少有这方面的因素。奥地利人民党在战后初期曾对基督教社会党的奥地利法西斯时期有所反省,改名本身就是为了避免社会大众回想起奥地利法西斯时期。至于现在的认识,抱歉我对今日奥地利政治了解不够,就不妄谈了。
2、陶尔斐斯、许士尼格等人的路线和希特勒的确有很大差距,但主要的问题还不是因为走教权路线以及统合主义思想等等。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那么斯洛伐克的蒂索政权也是如此,可是希特勒并无推翻蒂索之意。
陶尔斐斯、许士尼格等人和希特勒的“路线”之争主要在于,这二人以及奥地利法西斯主义者始终反对世俗的大德意志民族主义,坚决拒斥德奥合并,因此和奥地利纳粹党、进而和希特勒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奥地利纳粹的历史其实早于德国纳粹,可以说是纳粹运动的“发家之地”。在一战前,纳粹思想的前身已在奥地利的“德意志工人党”(DAP)中出现,而德国的纳粹运动则是在一战后才兴起的。奥地利纳粹党在1923年发生分裂,但是在1930年代逐渐统合了前世俗民族主义政党大德意志人民党(现奥地利自由党的前身)从而恢复了势力,最终在1933年6月19日被奥地利法西斯政权禁止。此后奥地利纳粹转入地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政府活动,包括刺杀陶尔斐斯。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陶尔斐斯遇刺(即1934年7月政变)以后,许士尼格也试图缓和同纳粹德国的关系。他虽然没有解禁奥地利纳粹,也没有将奥地利纳粹的许多干部放出监狱,但同时却启用了一些亲纳粹的人物担任高管,甚至进入内阁。比如知名的纳粹同路人(也有人认为他就是奥地利纳粹地下组织的重要领导)埃德蒙.格莱泽.冯.霍斯特瑙博士(前奥地利陆军情报机关的上校)在1934年入阁担任不管部长,1936年更晋升为内务部长。有许多资料显示,许士尼格试图通过安东.莱因塔勒等奥地利纳粹党中“温和派”将奥地利纳粹拉入祖国阵线,并且也通过其他中间人跟希特勒商讨这一方案,但最终该计划失败了。不管怎么说,奥地利法西斯主义者跟纳粹分子在德奥合并问题上存在有根本的分歧,在种族主义方面立场也有很大的分歧,当然更深远的背景在于双方的支持基盘和文化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奥地利法西斯带有浓厚的旧奥地利帝国统治阶级背景,而纳粹则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民族自由主义”的市民运动。试举一简单的例子:奥地利法西斯主义吹捧“前(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巴洛克主义文化,以奥地利帝国的“荣光”为号召;而纳粹推崇的文化则带有德意志浪漫主义时代的色彩,宣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肯定德意志农民战争和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市民运动的符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纳粹推动德奥合并亦有一定的经济因素。1937年4月,戈林在对德国实业家说明四年计划方略时,曾表示,即便牺牲跟意大利的盟友关系,也要占领奥地利,理由是从奥地利可以获得德国所必要的铁矿。
德奥合并之后,希特勒并没有启用那些老牌的奥地利纳粹头目,如普罗特施、诺伊巴赫或是哈比希特、弗劳恩菲尔德之流,来充当奥地利的最高统治者,相反是启用了赛斯-英夸特、霍斯特瑙等本身就在奥地利法西斯时代如鱼得水的人物来进行统治,显示了他怀柔祖国阵线中亲纳粹的分子为己所用的政治意图。
不过,祖国阵线本身在德奥合并几天之后就被解散了。头面人物的结局各不相同:许士尼格等人受到监禁,护国团出身的冯.斯塔赫堡骑士等人逃亡到国外,圭多.施密特等人下野后继续在经济等领域和纳粹保持密切合作,米夏尔.斯库布等人出仕了纳粹德国。总的来看似乎可以分为两组:一部分人为纳粹所“迫害”,另一部分人则被纳粹吸收甚至表面上还构成了奥地利的最高统治集团。
3、仅从当时的外交层面来看,法西斯意大利(更不要说罗马尼亚的法西斯运动,等等)没有发出任何有力的声音。当时对德奥合并最尖锐的批评竟然来自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政府。
4、“是否铺平了道路”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奥地利法西斯主义者镇压了工人运动,取消了议会民主制,解除了左派的武装,强化了国家机器……这些措施当然有利于纳粹在德奥合并后迅速建立自己的统治。事实上,纳粹在德奥合并之后确实使用奥地利法西斯政权中的一部分要员迅速接管了前奥地利的国家机器。
不过,总的来说,纳粹和奥地利法西斯的政策仍然是有相当的区别。比如,纳粹时代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奥地利法西斯时代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