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用“文学评论”这个词吧,不容易被误解。我个人认为文学评论主要就不是为海明威这类伟大作家服务的,对他们来说,你批固然未必批得对,夸也未必就能夸到点子上。虽然你干这行就免不了被评论,而作品,最后都不是单纯属于作家的。
文学评论最大的作用我认为在于奖掖新人、推广佳作、批评烂文。
很多作家出道的时候都是得到了前辈或读者们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才能为大家熟悉。
而有些撒泼打滚的烂作,就算个别人想要捧,也必然遭到更多严肃评论者的抨击。
对大众而言,“批评”二字可能严重误导了他们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包括我的专业叫“文化批评”,很多人看了就会问我,“你们是天天研究怎么给文化找茬挑刺的吗,难怪你毕业去做了审查人员”。因此,对大众解释时,把文学批评翻译成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品评比较易懂。
要问文学批评的意义是什么,作家不认可的话还有什么意义,首先就要打破文学=文本=作家个人资产的这个思维。文学是一种人类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就好比我们说体育,不等于就是身体运动,还包括从医学到经济学的很多内容。
文学批评≠解读文本≠给作家打分,不要着了中学语文考试的道。
从学术角度认真看的话,还是要回到原典
这本书,中文系必读,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这本书可以用来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人说“作者已死”。
咋一看这个说法其实挺惊悚的,作者怎么就被“弄死”了,凭什么要咒作者死。其实这个说法的真实意思是,作者把作品创作出来以后,只要有人阅读过,作品的意义空间就不再独属于作者了。每一个读者,通过他的阅读,都为作品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和意义空间,有点类似于一个个文学理解的平行宇宙。我理解中的《三体》,是一个独属于我的意义空间,包含着我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作者并不能裁判我的理解对不对,这已经与他无关了。在我的小宇宙里,我已经用我的阅读理解,重塑了《三体》,一本独属于我的《三体》。
同样的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悲,有人听出了喜。这也是审美活动对人的重大意义。通过审美,我们超越了作为几十亿相似的人的雷同,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一个真正的“我”。
生产劳动让人之为人(人类和动物相区别),审美让我之为我(和其他所有人类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