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但还不太严重。
如果我们形而上一点,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如果跑偏,最后产生的恶果就是饭圈化。
后现代主义中,去中心化的初衷是为了包容各种不同文化,尊重差异性,反对对文化笼统归一,即我们所谓的主流,最终形成多元文化的理想状况。
它的本意很好,但我们也能看出,如果一味地强调去中心化,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分离主义(这里单指文化方面)。除了在自己圈内,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分化、疏离、甚至产生鸿沟。所以,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促进、鼓励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而这里的悖论就在于,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又很有可能造成同化,尤其是当一种文化过于强势时,那么其他文化就很可能被稀释,最终又形成了中心化。比如当代的西方文化。
形而上的前提说完,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再来看【文学领域是否存在饭圈现象】。
答主海风分享了法国文坛的“欧那尼之战”,其用意似乎在说明,文学领域饭圈化古已有之,不必大惊小怪。
的确,从观感上看,“欧那尼之战”很像饭圈互掐。但我个人总觉得这似乎与我们现在谈的文学饭圈化不尽相同。虽然“欧那尼之战”和饭圈互掐都很疯狂,但我觉得,“欧那尼之战”更像是激进的【文化论战】。诚如该答主故事中所讲,雨果的胜利,实际上是浪漫派对古典派的“胜利”。这就类似于周星驰被认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无厘头被认可。
然而,饭圈化的争吵根本达不到这种文化层面的【论战】,而纯粹是对爱豆的支持。
据我个人的观察,互掐并不是饭圈的常态。事实是,只要你不理他们,他们中大多数人也懒得理你。他们更倾向于另一种状态——【圈地自萌】。比起论战,他们更喜欢刷评、控评、删评(极端分子除外,他们有圣战者一般狂热的精力)。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饭圈的最大属性。
论战的背后,往往有理念和观点做支撑,它针锋相对,有的放矢,比如,有关金庸的文学价值的论战,这不单单是对金庸作品的争论,也是对何谓文学价值的争论。而饭圈实质上排斥这种严肃性的论战,除非有必要,他们根本不想跟你争论,更别谈据理力争,他们通用的话语是——【我就是喜欢,你不喜欢,没人逼你看。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为什么要批评?哗众取宠!】
有几位作家的作品,在豆瓣的评论区,就经常能看见以上这类话。名字我就不提了,总之,我也遇见过其中一位作者的圣战者般的粉丝,我写一篇评论文章,他在下面得谁跟谁回复一大段一样的话,就像复读机一般,不停地刷评。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可以批评!你不喜欢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你不是作者“挑中”的读者。
这算温和的,激进的就是常用的抬杠话术——【酸】、【你行你上】、【又在蹭热度】。
而且,文学领域的饭圈有个特点便是附庸风雅,经常以【你不喜欢是因为你没看懂】和【文无第一】来回应批评和质疑。这一对比,有时我甚至觉得,影视饭圈里单纯因为帅而喜欢某人,倒显得更纯粹可爱了。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去中心化】,包括去主流叙述、去主流价值,本身有民主色彩,有积极意义。
然而,如果去中心化跑偏,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可能成为文化壁垒,大家都圈地自萌,排斥批评和不同意见,对文学发展恐怕不是好事。以统一标准来衡量文学的确不可取,可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批评后现代主义作家故弄玄虚、太过自我乃至自恋、毫不顾及给读者造成的无谓的阅读障碍,从而显得非常傲慢。
读者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但如果不能独立思考,聆听外界的批评和质疑,圈地自萌,最坏的结果就是滑向偏激的相对主义和文化上的分离主义。
许多作家的写作初衷是唤醒读者去独立思考,可结果往往出现了一批不独立而又无脑的吹捧者,美其名曰维护师门,实际上是想让所有人缄默,只露出好的一面,回避坏的一面。
文学,或者说文化创作领域,【笔仗】、【论战】甚至【骂架】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响。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文学二字范围太宽。
这么说吧,喜欢李白和喜欢杜甫的人不会狐嘲,喜欢苏轼的人和喜欢李清照的人不会争起来,喜欢钱钟书的人和喜欢鲁迅的人不会相互看不起。
大概率,喜欢文学的人以上人物都喜欢。
喜欢浮士德,喜欢飞鸟集。
西华红楼梦,喜欢浮生六记。
热爱文学的人,不会自称什么谁的粉丝,我们都是读者。
钱钟书说的意思,你喜欢鸡蛋就好,不必好奇那只老母鸡。
但是!如果你将文学的范围划成窄窄一个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的话。
真正喜欢大大文字的人,也不会来饭圈一套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