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华中科大收回毕业生“终身邮箱”一事?会不会被其他高校借鉴?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来还是p大厚道,毕业十几年了,@pku.edu.cn的邮箱照样正常使用,虽然实际上也没怎么用过……


user avatar   wo-jiu-kan-kan-ni-men-ji-xu-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吐了依然不快。

利益相关披露:985本硕,美top mba。

本文基调:在“恨铁不成钢”的主基调下用“秀优越”来引起一丝共鸣。



先上结论

收回邮箱,意味着割断校友身份的绑定,意味着校友失去了被动信息推送源,意味着风筝断线——“归属感”的摈弃;进一步意味着学校放弃了潜在校友小额捐款业界学术资源;最终意味着学校舍弃了长期的“运营生态系统”的建立,而决定将省下来的有限资源(比如区区的服务器维护费)用在短期的变现上。

1,放弃校友圈的资金资助,学校只能依赖国家资金注入和极个别暴富校友的巨额捐款。此外,学校牺牲契约精神品牌形象,换取固定资产节省。这更加减少了捐款的概率——毕竟凭什么让善人们相信爱心款会被“正确而公正”地使用?

2,放弃业界校友圈的数据来源(校友捐赠大数据了解一下),割断了学术应用的企业桥梁(校友引荐比博导碰杯的成功率高非常多),于是大量优秀学术资源不得不专心于觥筹交错,项目和数据源变成高成本的买卖和短期的名利合作。

3,放弃优秀学术校友人脉,放弃了来自于学术界校友圈的新思维,也就永远无法轻易获得思维碰撞。这便意味着学校的思维碰撞仅剩“引进国际教师”、“参加学术年会”和“看文献”。

换句话说,华中科大只可能用国家砸的钱像炒股一般买先进课题或成果,从而实现短期暴富,却永远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以华中科大为代表的一批号称世界一流国内高校的成功秘诀,实际上是:

国家资本的稳定雄厚支持 + 优质生源的刻苦奋斗 = 短期引用数 = 国际、国内排名 = 政绩

在校友资源这一真正可持续战略优势上,一众985已经被国际名校抛得越来越远。



恨铁不成钢的分界线

账面现状:985,211,双一流,一阵阵学术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一所所国内高校在各大排行榜上赶英超美,让一批批有识之士喜极而泣美不胜收。


一拨冷水:中国高校的排名在畸形路上渐行渐远。


畸形一短期回报凌驾于长期回报——高校的浮躁的冲榜战略。

中国高校的排名攀升战略非常清晰明——针对排名条款冲榜。

1,高薪挤牛奶——砸重金挖角国际学者回国,夺取现有学术成果占领论文引用榜。

a) 重金挖角回来的国际学者当然是带着研究课题甚至阶段性成果的,用国家资本套白狼,是最经济(小聪明)的投资方式。

b) 在缺乏可持续性学术发展的机制下,重金买回来的只能是短期学术果实,而学术种子很难在现有土壤下顺利开花,归国人才的奶一旦挤完,营养跟不上。

2,挪用资源针对短板冲榜

a) 吸引“外资”——国际教师。至于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的授课效果有多喜闻乐见,没有数据不便表态。

b) 吸引“外部血液”——国际学生。至于中国大学的“洋学生”平均质量有多出类拔萃,没有立场不便展开。至于都用什么资源吸引国际学生?我随手一搜竟然发现搜出陪读事件。


畸形二决策者利益冲突——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冲突,导致管理理念浮躁。


中国高校,尤其是非顶尖985/211高校,是管理者的“仕途踏板”。不少985/211校长一职已成为仕途的管理培训岗,走马上任的校长们有多少能在“仕途”和“育人”上选择后者?


畸形三:在畸形一、二前提下,形成了极有特色的对本土资源的统一忽视


1,因大量资源倾斜在国际学者上,对本土教师的轻视已成文化,本土教师的晋升难、立项难、产出难不表——抛个砖。

a) 某985高校为国际学者建“院士楼”,所有挖回的学者直聘博导,送160平米一间,保证研究经费过百万每年。另一方面,该校本土教师租住在35~60平米的毛坯房,没有房产证,甚至有的高龄老师被分到潮湿阴暗的一楼,和学校环卫工为邻(清晨4、5点在校园美容师的坐架笛声中睁眼,为的是激发高龄老师们的学术灵感否?)。

b) 某985高校最豪华的宿舍是留学生宿舍,本土学生禁止入内。留学生楼账面房租是土本楼三倍余,实则相当部分有奖学金覆盖。公共球场拆了好几个做停车场,留学生楼里KTV洗衣房健身房桌球室一应俱全。


2,因大量资源倾斜在国际学生上,对本土学生及校友资源的漠视(甚至是俯视)已成固有文化——除了贴主的实例,再抛俩砖。

a) 某985在2000~2010间某年,拒绝退还毕业生的宿舍押金,单方面宣布押金条无效,克扣每个毕业生160元。当年6000~7000人毕业(4000+本科,2000~硕博),涉及金额超百万。以小见大——那批校友里有谁愿意小额捐款或给导师介绍公司的项目?

b) 成绩单系统升级,部分旧成绩没有入库,校方不愿花成本导入旧数据库,老数据库无法导出新成绩单,“老校友”提出自己翻译并央求校方盖章也被拒,导致符合top MBA申请的候选人不得不抱憾终生。以小见大——学校不能扶着校友出国深造,校友又怎能帮学校建立国际口碑,怎么帮师弟师妹提升申请概率,怎么提升学校在国际的知名度?


以上两条看似怨妇的数落,实际揭露的是“中国高校无法真正追赶世界名校”的核心根源。


拖后腿的核心


1,“政策和决策”决定了中国高校的研究实力无法规模化

a) 中国高校的“高薪挖角短期杀鸡取卵”和短视决策者“无规划遍地开花”的投资,会为决策人带来短期的排名、知名度回报;在决策人提拔换届后,新决策人继续以拍脑袋的方式挖角、投资,却未必能将前任留下的学术资本和设备资本串成有机系统,导致老课题在投资缩水中淡出,老设备在缺乏专业保养维护的情况下快速折旧,设备使用经验或数据记录未必能有效地垮届传承,甚至部分管理者因某些原因巴不得赶紧坏了申请个新的。

b) 高校引进的人才在缺乏学术制度的温床上,在经历经费中断等非学术冲击后不得不沦为“老板”,开始为课题组四处奔波谋求经费,最终往“酒桌博导”靠拢而荒废了本该闪亮的学术能力

c) 资源的崇洋媚外导致进口和国产的不调和,学术小圈子抑制了思维碰撞,也抑制了学术创新思维的产出。没有思维碰撞的学术圈,只剩下学派内的近亲繁殖和边际化引用,无法触及根本性的创新思想。

d) 校友圈本是学术成果产出的加速器,但喜人的“邮箱注销”断送了科研的业界通路


2,“忽视本土资源”决定了中国高校的成果无法规模化

a) 国际教师的确能带来“国际思维”,但这份“国际思维”在脱离“思维温床”后会不断贬值。国际教师的“国际人脉”随着他们在华年限的增加,会不断缩水

b) 中国高校,尤其是中上游985,投入相当多资源在国际学生奖学金,吸引到校的却并非学术尖子,反而有不少是拉低整体学生素质的“冲排名副产物”。外国大学的最优秀人才不一定是本国生源,但中国大学最优秀的人才一定是中国人。

c) 对校友的“忽视”甚至“不友好”,让中国高校无法建立良性的“投资回馈”和“学术回馈”机制。学校很难从校友处吸引小额投资,教授们很难从校友处获取项目和应用支持

d) 在以上种种的基调下,校友对学校整体运营的“中性”甚至“略偏负面”印象, 也让潜在投资者对学校的资金运作机制缺乏信心



秀优越的分界线

本意并非秀优越,但以下分享真的很容易被误解成“外国的月亮更圆”。


仅针对以上两条“拖后腿”分享两条外国某大学的政策现象,我们能以小及大看出“现象”背后的“机制”,而持久的机制(而非“朝令夕改的决策人负责制”,才是保证机构、高校经久不衰的根基。


一,越出名的高校,越重视校友

1,校友网的建立——好学校视校友为终身会员,邮箱终身制。怕浪费资源?斯坦福的邮箱长期不用会系统上锁,想重登时需要致电学校IT,答对几个问题邮箱就给你充启,老邮件还在。

2,校友网的维护——学校视校友如家人,定期对校友邮箱投递学校新闻,并有建立全世界范围的校友聚会号召,各国主要城市都有义务校友会,其经费由学校启动,后由校友捐助支撑。学校还定期搜集校友的近况,在某些院级期刊定期分享——谁家新婚,来祝福他们的幸福一刻;谁家孩子问世了,欢迎她/他加入学校社区;哪位校友不幸离世,我们缅怀她/他曾经的陪伴;谁去了哪家公司任职经理,欢迎滋扰等。

3,校友网的收获——不少学校维护着数个慈善俱乐部,当校友捐款数达到一定额度,就能“晋升”俱乐部级别。越高级别的俱乐部,越是校友们获取人脉回报的途径。学校定期发起全世界的校友返校参加免费聚会,这份“免费”让人真正觉得返校即“回家”,多少校友带着全家老小套上学校logo服饰如游园般欢庆。“回家”期间,这些俱乐部会发出酒会邀请,符合捐赠标准的资深会员则以各级“学校构筑者”的身份分享彼此的经历、趣闻、机遇、商机。合作谈成,捐款也不会缺。

4,校友网对学校的真正意义——学校无条件建立起经久不衰的校友网,为校友提供“归属感”的同时,为校友带来超高质量的“职业机遇”、“投资机遇”、“社交机遇”,校友在获取利益的同时,给予的回报是超高忠诚度的大/小额“捐款”、“学术研究便利”(或许大家没听说过捐“大数据样本”的)、“学术产出便利”(或许大家没太多接触到学校层面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政策指导和学术成果分享)。


二,越出名的私立高校,越依赖于独立运作的体制

1,原创学术产出的体制基础——我的学校建立了定期的“学术批判会”制度,邀请老师、学生甚至校友来旁听教授的研究课题分享。在大伙(门外汉们)随意“吐槽”后,教授们会根据需求调整课题方向,将“吐槽”背后的应用难题作为课题组的研究重点,确保理论的扎实和应用的精准。而这个机制背后的隐含机制,是对原创思维的专利保护。

2,学校经费源体制——对来源的利益与认可(投资折扣所得税有法律依据;捐款人根据额度不同在各个宣传媒体公布),对资金投资的市场化(投资产业大量借助校友网资源,投资报告和财年报告一起发布学校主页),对资金动向的透明与沟通(捐款人每年都收到邮政感谢信,附资金去向,收益人背景等)。

3,人才联合培养体制——博士毕业禁止留校,鼓励人才和学术交流;外校来任博士讲师在基础课授课时为本校学生带来不太一样的理解思路和学派思维,让不同学派在冲突中创新;大批学术泰斗仍在本科基础课任教,在本科生天马行空的问题里找新的灵感点。这个表面体制背后隐藏的,是 (a) 鼓励学术交流和学术冲突的体制化,从而提高学术创新的概率(假设冲突变成创新的概率不变,通过制造更多的冲突点提高创新的绝对数) (b) 自由聘任制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经济学动因(因高校资本运作独立,对人才的聘用也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交流,进而促进不同名校之间学派和思维的交换) (c) 强大的校友网基础下出现了许多校友捐助冠名教授(校友和教授的紧密合作导致学术、行业试验、成果产出、教授企业分红成为标准流程,进而促进研究规模化和成果产业化)。


以上,名校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在上百年里将人才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并维系着这种紧密的脉络。这人脉网在经济和学术上都为学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也就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生态系统”。而世界名校关注的,不是“如何用四年把学生送走”,而是“如何用四年把学生培养成才,并用现有的校友或口碑把学生扶上正轨,再用六十年把学生的资源带进来”。中国真正可能变成拥有自己稳固的“生态系统”的世界一流大学,只有清北可能实现(部分)对校友网的善用和(部分)对学术创新的体制级维护。其他985,“孤陋寡闻”的我还没看到苗头。



吐槽之外的肺腑之言

槽不难吐,忠言难吐也难听。

中国大学要发展,需要的是开源

资金收入的源,开行业合作的源,开多样化人才的源,开思维碰撞的源。

一个小小的邮箱,把前两个源断了。本就短暂的建校历史,至今还没建立稳固的校友圈子,华中科大拿什么和别人比?


一,中国高校要真正成为百年学府,要有“把学生放首位”的觉悟。维系校友网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智慧小聪明的决策者自然不会听),却能切实让学校的地位经久不衰。砍断华中科大甚至其他普通985的财政拨款,学校立即破产;然而一旦校友网“生态系统”成型,试想,平均每个毕业生每年为学校小额捐款120块(10块一个月),每年5000~8000毕业生,那一年仅一届校友就有120*5000~8000 = 60~96万的收入,20年滚动后,就有1.2~1.9千万的年度流动资金。何况“从零到一难,从一到百易”(消费心理学),校友的捐款会随着收入和免税额度增加攀升,那年度善款足以支撑数个百万级项目。再者,学校把善款用作投资资本,让资本增值,那真正良性的“生态系统”就成了。别笑,美国不少顶尖大学早就做到了。 每当我看到给国内媒体发布“国家拨款排名”想吐槽,国家拨款和校友捐赠的差异,不就是“中间商赚差价”吗?依赖国家拨款,就等于依赖于国家的认可体系,就意味着依赖国家统一的排名标准,也就等于没有个性的“千校一面”,也很大概率意味着“追逐名利场”的“走马校长”们烧纳税人的钱炒“国际人才股”买“半成品学术彩票”抢短期业绩。这个生态循环能建立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校吗?就此打住了。


二,高校还要投资在校友圈维护上。为校友们分享商机、岗位等提供便利,给广大校友们一个回馈学校的理由。四年本科五年博士下来,真的谁也不欠谁的,别指望一句“常回家看看”就能把“没邮箱的断线风筝”招回来给你添砖加瓦。


三,高校还需要主动给校友的腾飞提供便利。为读研、读博、读MBA的学生积极服务,积极联系推荐人,甚至积极创造申请亮点,让更多的校友把学校的名号打出国门,让校友圈在更多国际名校扎根。谁敢说这些校友肯定不会为学校带回合作项目?谁敢说这些校友不会成为商界、政界明星为学校代言?


四,高校应该积极维系行业里活跃的校友,确保他们能为学校带来项目、合作、企业奖学金、联合培养机会。我第一次看到“校友捐赠大数据库”时,真的非常震惊。试想,如果阿里、京东的消费者数据能打码后捐给大学做研究,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做样本,能折腾出多少万篇研究论文(消费行为、市场、经济、金融、人文等等……)?


我一屁民都能懂的道理,我们明智的决策者们会不懂吗?当然不会。

可惜的是……本官要的是出头,校友于我何干?


会没收校友邮箱的大学,永远进不了真正的世界一流榜单。

华中科大的没收邮箱好歹是“创新”。至于会跟风仿效的大学,你就断了念想吧,连这种“断子绝孙”的路都要抄袭,它们不会让你骄傲的。


相关延伸阅读——世界名校的持久竞争优势


user avatar   yang-jian-48-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对梁茜还有印象,当时还在电信系,疑似学生党员大会上(记不太清了),会场秩序不好,他发火时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极深的话“我会让你在华科的政治生涯黯淡无光”

台下N脸懵逼,谁会在这里有政治生涯...


user avatar   Xenopol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图1的说法不准确。p大目前并没有回收邮箱,计算中心的说法是终身使用的(如图2),我自己也一直在用。

T应该是回收的。


user avatar   peng-mi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今年大四即将毕业的上海交大本科生,看了这个问题,赶紧去看了看鄙校相关规定。

鄙校在入学时也给每个人一个sjtu.edu.cn的邮箱,毕业时收回,换成alumni后缀的邮箱,但是,向旧的名称的邮箱发邮件自动转发到校友邮箱--------这也是最关键的。

不知道贵校是否也是这样设计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第一反应是论文里面留的邮箱怎么办?确实有些科研人员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邮箱,比如有些大牛功成名就之后用ieee的邮箱。然而注销邮箱是什么操作,你要怎么跟别人解释邮箱被母校注销了。。。鄙人非华科学子,但对我母校的网信办也不放心,留的其他邮箱。。。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原始邮箱和校友邮箱并无太大差别。我估计是方便学校内部管理?内部系统完全可以标记哪些邮箱的主人已经毕业或离职,比如qq邮箱开通会员。。。

从人情的角度讲,不要相信行政人员的承诺,没有人会因为学生的利益去监督他们,他们只对上级负责。指望有些人良心发现还不如指望小资产阶级,不过这个道理在大三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了吧。。。


user avatar   sun-hai-d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是211的上海大学11届毕业生。

几乎没怎么用过大学邮箱,刚才试了一下竟然可以登陆上去!!!不说撸羊毛了,从来没用大学邮箱撸过,但是还是突然有点想念母校了,这个邮箱还真有那么点纪念意义。

华科大这个行为还是挺令人费解的,回收邮箱能节约多少成本还是怎么了??来这一出是想红??现在又被校友扒出来副校长的事儿……真是臭棋臭到家了,还想看看之后还有什么料。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下浙大的做法。早期也是不同人用不同后缀,现在统一成zju.edu.cn

在校期间为20G的邮箱,毕业后变成校友邮箱,邮箱名和后缀不变,空间不变。


19.2.8更新。查证了邮箱的空间,多谢各位提醒。也感谢母校的政策。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华科读的本科,那时比较早了,别说收回邮箱,本科生想注册个邮箱都难上了天。后来去了美国,也因为不同原因对不同档次的几所学校都有很深的了解,比起之前在华科的经历,美国的这些学校无论学校本身好还是差,很多政策都是真心想创造好的环境把学生培养好,而华科从老师到领导,都是让学生好管理,别给他们找麻烦,跟学生说话的神态和语气也都跟官僚对老百姓说话似的。而对于邮箱的态度,美国毕业生和离职的faculty邮箱是不收回的,博后和访学还有行政人员这类属于staff的,离职后邮箱会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所以有些答案说在海外收回邮箱是正常操作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在美国,维护校友关系是学校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希望学生有出息不要忘了母校,而这个问题下很多答案竟然说,怕毕业生拿学校的邮箱在外作奸犯科,怎么到了校领导眼里,自己的毕业生都如此不济,那当初就别招进来呗。真心是希望母校越来越好,而看见这种问题自己也觉得不光彩,可是母校的领导大人们都在做些什么。


user avatar   xin-ke-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磅实锤---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副校长必须有学术背景和博士学历


华科违约收回终身邮箱,分管领导被指不符合校长聘任条件


楼上李妙文博士说华科分管网信办的副校长梁茜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相关的技术职称和学术成果,不知道电子邮箱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而这正是酿成华科“邮箱门”事件的主因。


【链接:如何看待华中科大收回毕业生“终身邮箱”一事?会不会被其他高校借鉴? - 李妙文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108



然后很多评论说副校长没有规定必须有博士学位,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其之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下发的一份竞聘校长的文件,这份文件发布于2016年4月份,文件具体内容如下,该文件明确规定了竞聘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所应具有的条件:


二、报名条件和资格:3.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61年3月31日以后出生),根据优化班子结构需要,同等条件下,50岁以下的优先考虑;具备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

其中明确要求,竞聘副校长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的竞聘要求,梁茜同志连竞聘副校长的资格都没有。


现将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公布的14名通过资格审核参与副校长竞聘的教授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竞聘资格审核的名单:





丁汉院士等十四名同志履历概况:

















根据教育部官网的人事任免文件,梁茜同志于2015年8月被任命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副校长;(网站地址:www.moe.gov.cn/srcsite/A04/moe_673/201509/t20150925_210735.html





与梁茜同志同时被任命的校长有:邵新宇、段献忠、骆清铭、马小洁、许晓东、陈建国以及总会计师湛毅青,依据公开资料可知,除梁茜以外,其他同时获任的华科校领导均有博士学位。


我就很好奇----华中科技大学,一所连院士当副校长都要竞聘的双一流大学,一所科研、教学人才的宝库,怎么就把副校长的名额浪费在连博士学位都没有的人身上?我只能用一首打油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分管领导嘴一张,

十年寒窗全泡汤;

不学无术居高位,

华科从此无书香!




     

相关话题

  大学明明是最适合学习的阶段,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荒废时间? 
  如何评价华中科技大学? 
  清华北大的教授们会不会受到本科大神们在智商、能力、学识上的碾压? 
  如何看待网络作家血红受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以及一些大学开展网络文学本科专业?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 6 年引进 8000 多青年人才? 
  如何优雅地向父母要生活费? 
  吉林一高校规定学生7点半必须起床,称「没课也要下床,用制度约束学生作息」,你赞成吗? 
  如何评价华中科技大学? 
  请问奏鸣曲式中的再现部中的副部,什么情况是假再现情况,什么时候是真再现?有什么办法区分吗? 
  如何看待 2021 年新高考 8 省分数线?无法参考往年排名和分数线怎么填志愿?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太阳会逐渐变亮?
下一个讨论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的可能性?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