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第1页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35—1666年间,世界各地共发生大规模叛乱与革命49次,其中欧洲27次,美洲7次,亚洲和非洲共15次”

其中包括了中国明朝。

这个时间段世界范围发生了很多变动,这被学者们称为了17世纪全球危机,并不只是中国,全世界范围都在动荡之中,灭亡的不仅是明朝,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清军乘乱入关挺偶然,令人惋惜。

题主的问题错了很多,后金并不游牧。后金骑兵装备也不原始,而是武装到牙齿的重甲骑兵。

一般来说,很多人会给女真挂个渔猎的标签,但是在努尔哈赤反明之时,建州女真社会已经是个纯粹的农耕社会,女真不仅仅会种地,他们修了城池“赫图阿拉”,城内有明显的功能分化,还有大量的铁匠负责盔甲武器制作。

以下是我另一个答案下的内容,先了解下什么是后金:

“明末自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攻陷抚顺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后,明人朝议不断要求恢复辽东,前后经历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王之臣、袁崇焕等经略或督师。然而在我看来,在广宁未丢失前,还是有点复辽希望,广宁丢失后,这时的明朝已经不具备军事解决辽东收复辽东的实力。

这么说需要先了解此时后金的实力,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参照物是高句丽

一、攻克广宁之后的满清,从地域上也可以称得上幅员辽阔,北及黑龙江流域,东及鸭绿江,南抵辽河,控制辽南盖复海州,西接广宁,地方之广已经可以与盛唐的高句丽相比,如果算上皇太极降服的蒙古,其地已经超过高句丽。皇太极时期征服朝鲜,朝鲜也为后金提供了大量后勤,甚至派兵参战,成为后金的附庸。 换句话说老奴时期后金如果说略逊高句丽的话,皇太极时期其实已经比高句丽还强大了。

二、人口,“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而后金入关顺治五年统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台汉人、满洲蒙古包衣汉人共三十四万六千九百三十丁”,均为人口越百万的国家。 如果满洲再加上蒙古、朝鲜,满洲控制人口很庞大,并不输给高句丽。


三、后金与高句丽均为农耕社会,后金计丁授田从事农业生产,已经是完全的农耕国。早在起兵之前后金即拥有大量匠人制作武器铠甲。从社会生产方式到军事后勤体系已经齐全。

四、后金可维持十万级战兵规模“其兵有八部,二十五哨为一部,四百人为一哨”“八部约九万六千骑也”。这样的兵力规模已经足以在东亚横着走了。因为八旗以每牛录内的男丁为兵,包衣不算入其内,但是作战时包衣大量以辅兵性质存在,给与战兵支援。如果再算包衣这类辅兵和后勤支援,其兵力之强可见一斑。 皇太极征服蒙古后,加上蒙古人兵力庞大。

五,后金具备完整的八旗制度,军事政权完整。 并不是什么奢安之乱的土司可比,也不是某个地方部落首领判乱的规模可比。

这样的一个并不弱于高句丽的国家,以隋和盛唐初期的两朝之力,灭亡高句丽尚打的磕磕绊绊,隋朝还发二百万兵(虽然是吹水)导致自身灭亡。明末朝内问题一大堆,实力衰减的情况下,根本无力解决辽东问题。 ”

…………

明朝面对的后金,并不是“不当中国一大县”的蛮夷,而是对明朝而言空前强大的一个军事集团,实力远远超过了发动土木之变的也先。明朝在辽东持续不断的投入下,每年几百万辽饷,财力已经过度透支,对社会资源消耗之大已经超过了明朝的承受能力。

我看了一些明末的资料,无法将所有问题指出,仅挑一些显而易见的明朝问题写在这里:

1 内部朝政腐败,党争不断,朝内局势总能左右边关局势,让边臣无力贯彻守边策略,无论是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王之臣,袁崇焕等等,不论他们的策略是对是错,事实上都不能很好的贯彻下去,在辽事上朝令夕改成了家常便饭。主攻与主守的不同意见互相扯后腿,边臣一方面要面对复杂的边防局势,一方面要担心朝内对己的各种攻讦,稍有不慎未败于敌手,却败在自己人手上。

2 明自中后期随着卫所制的败坏,事实上已经转变为依赖募兵的镇守营兵制,但是并未解决好正兵(普通营兵)与家丁的矛盾。将领们依然习惯依赖少数精锐家丁作战,从而忽视正兵的作用。为了养家丁,往往克扣普通营兵的兵饷,甚至冒空饷。以宣镇为例,甚至出现了七八种兵饷,士兵与将领分亲疏远近兵饷差距巨大,导致虽然账面上有很多兵力,实际能打的兵力并不多。即使是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关宁营兵,事实上也很快演变成了依赖少数家丁作战的军队。以吴襄为例,他曾上疏给崇祯说全辽能战的兵力只有数千家丁,这基本是吐露了实际情况。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辽东战场上,少数精锐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战果,大凌河之战祖二疯子带少数家丁突袭就能差点砍到皇太极坐骑,松锦曹变蛟乘乱突袭了皇太极大营,这类战例都是辽军这些精锐的表现。然而面对八旗这种数万兵力全部都堪战的军队,这些家丁数量太少。

部分训练良好堪战的军队数量也并不足,如白杆兵,浙兵,宋伟车营这类兵力很少。同时大量兵力事实上分散在辽西各个堡垒中,并不能有效的集中应用。一旦有事,往往演变成大量兵力困守孤城,在外机动兵力却捉襟见肘,以大凌河为例,仅靠辽军自己力量,账面有六七万兵力的辽军,救援大凌河的居然仅有宋伟(5000车营)吴襄(不到两千家丁),再加上锦州等地加入的扈从兵力,不到2万而已。

因此,整个明清辽东战争,貌似明军总体兵力很多,实际真正堪战的机动兵力反而是劣势。

3 明末引入的红夷大炮等西方火器,事实上也为他人做了嫁衣。

天聪五年后金通过掠夺而来的遵化工匠仿制出了红夷大炮,并短时间内应用在大凌河之战上用于轰击明军城池。

这种炮虽然并不能轰塌明代重力坝结构的厚重城墙,却可以用火炮轰击跺墙,使城墙上守军无法立足,从而掩护己方士兵攻城。并不擅长攻城的后金首次拥有了一种有效且可以避免己方攻城伤亡的攻城方式。随着孔有德带领山东叛军降清,大量火炮包括经过训练的炮手,以及铸炮的匠师被带到了后金一方,全面加强了后金的军事力量。这导致明清辽东战场上,后金一方的火力优势居然超过了明军。

4 随着大量资源被填入了辽东这个无底洞。明朝已经无力维持九边体系,九边处处是窟窿,这为清军数次入关提供了先决条件。

同时关内在灾害和过度征税双重作用下,爆发了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明朝内部的力量,使明廷疲于奔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绝地。

5 明朝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基本处于失控的状态。之所以这么讲源于明末的赋税。明末陷入了一个怪圈,政府拼命的加税,总的税额很高,但是政府却看不到钱,各地欠饷,永远无法收齐税,某些省居然连续三年未缴赋税。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却因税家破人亡,即使将所有农田的收成上缴,也依然缴不齐税。而因为士绅优待的政策,大量田地也以各种方式寄在士绅名下以逃避赋税,掌握大量田土的富户们却少交税不交税,甚至大量拖欠。这个怪圈一直未能解决直到明亡。

对明清战争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是单纯是个军事问题,明朝输也不是单纯输在军事,而是死于各种陈年积弊的总爆发。

非战之罪!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纠正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即八旗军是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军队。

事实上,如果八旗军是类似蒙古骑兵的骑射军队,是绝对打不过明军的。骑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因为骑射不如步射稳定,所以骑射手不如步射手那样能够稳定瞄准,命中率很低。不仅命中低,杀伤力还小,这会儿的东西方军队都开始装备新式甲胄,不管是板甲还是棉甲、锁子甲都能有效减弱箭镞的穿透力;即使能够穿透,杀伤效果也差。除非出现萨尔浒之战中杜松被射穿头盔的情况,不然很难致命。

李成梁时期,辽东军对付蒙古骑兵的骑射就很有一套,就是欺负蒙古骑兵的盔甲不够结实,战马无甲胄保护,上来用火器、火炮攻击马,马惊,其阵型自乱。明军之所以偏爱弗朗机,就是因为这种火炮射速快。不管杀不杀伤,先用密集的火力射击马匹,所谓骑射,必须骑马,马都没了,还怎么骑射?

后来清军用兵西北,对付蒙古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大炮轰,炮轰则马驼惊,则其军队不战自溃。

而历史上的八旗军,实际上是一支多兵种混成部队,兵种相当齐全。

简单来说,八旗军队的体系中,有轻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

其中轻步兵多是早期掳掠的辽东汉人,因为那会儿后金军队甲胄匮乏,无法全员重甲,所以这部分人只能“轻”装上阵,他们到战场上纯粹是堵枪眼的,后期这个兵种基本上没有了。

重步兵则是骑在马上的步兵,即骑马到达战场,然后下马作战;轻骑兵多是蒙古人,即传统的骑射部队,主要作用是战场袭扰;重骑兵多是满人,为侧翼主力冲锋部队,多用于冲击明军的步兵方阵和炮兵阵地;火器部队多是由投降的汉人、辽东军组成。

而以上兵种中,最无解的就是重步兵。

受现在电视剧的误导,很多人理解的明清时期战争场景为:先是大炮轰,轰完后一群穿着布制马褂的士兵边喊边往前冲,冲到敌军跟前再拔刀互砍,战场混乱,双方士兵各自找各自的拼命对象,最后尸横遍野。

这是相当扯淡的。

你可以换位思考下,让你穿着一身无防护的布衣,冒着对面的枪林箭雨冲锋,你会干吗?

这种没有秩序的冲锋,如果你在冲锋的队伍中,你会抢先冲吗?

即使你脑子不太好使,在跟对方无冤无仇的情况下玩命冲到敌军跟前,你会主动找个人去拼命吗?

就算你真的傻,真的玩命往前跑,也真的愿意找个人拼命,那么请你试试,你穿着几十斤的盔甲以全速跑完三百米后,还有没有力气拼命。

所以,只要人不傻,是不会打这种仗的。

那么,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子呢?当时后金军的标准作战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侦察兵汇报战场地形;第二步,统帅根据地形选择适合自己军队的列阵地点;第三步,两军相遇,进入战场,先不急着打,而是列阵;第四步,列阵完毕,统帅观察对方阵型,寻找弱点。

到这里,才算是进入交战阶段。

这时,统帅先要确定是攻还是守,如果攻的话步兵怎么攻,骑兵怎么攻,大炮往哪里轰。八旗军作战时,首先出战攻坚的通常是重步兵,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骑在马上的步兵。但是要说明,步兵冲锋是排成行以较步行稍快的速度前进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发现逃兵。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往前走,谁落后在后面的统帅一眼就能看到,处理方式就不用多说了。所以这些步兵除了往前冲,没有其他选择。

骑兵通常不会首先冲锋,也不会在战场内集结。因为骑兵持续冲击能力强,所以骑兵通常都会在战场外集结,等待观察敌方火炮的落点和火枪、弓箭的覆盖方向,然后从敌军的侧翼发起冲锋,后来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就是这么打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排步兵整齐地向前走,不是给明军弓箭、火枪定点射靶的机会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先生的吐槽。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这段话是徐光启采访了从辽东前线归来的朝鲜兵后写的,描述的是后金、朝鲜两军交战的场景。后金军与朝鲜军对垒,后金重装步兵攻击,全身上下都被盔甲保护,马也同样披甲。后金步兵列阵向前,将朝鲜军预设的拒马木搬走,朝鲜军发射弓箭、火枪,但是由于后金军盔甲太厚,无可奈何,导致兵败。

那么,后金兵穿的是什么样的盔甲呢?

请看下图。



很多朋友一定认为,这就是电视剧中八旗骑兵的标准装束。错!这是明末辽东军的盔甲复原图。

这种盔甲的制作方法如下,取棉花七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踏实,以不膨胀为度,然后将棉花晒干,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垫,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


清军棉甲

这就是为什么这副盔甲外表有很多铜钉的原因。

这种盔甲的好处就在于:

“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且非常轻便,只有30-40斤。相比同时期全套锁子甲的60-70斤,已经是非常轻便了。而且棉甲制造起来相对便宜,不需要量身定做,而同时期欧洲的板甲都必须量身定做。而且北方寒冷,棉甲更是一物两用,还有御寒功能。虽然防御力不如欧洲的板甲,但是却非常适合我国当时的军队情况。

当然,这种盔甲也有局限性,如果是在南方,天雨地湿,棉花容易进水,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所以,在当时,这种棉甲只在北方九边军队中普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军辽东军的盔甲会成为后金军的标准装束呢?

答案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句歌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之战,李永芳率守军五百余人投降,总兵张承胤所率援军全军覆没,阵亡3158人;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明朝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军士死4.58万人;当年,开铁之战,后金兵万骑偷袭开原,抢掠的人畜、财物运了三日犹未尽,其中就有三千多副明军盔甲,等等。

仅仅努尔哈赤起兵的前三年,明军在关外损失的军队就高达10万人之多。通过投降、缴获和扒死人衣服,后金军获得了大量的明军棉甲;后金在战争中还俘获了大量汉人工匠,在征服朝鲜后又从朝鲜搞到了不少铁,他们在明军棉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仿制,使之成为自己的标准军装。

后金早期尤其是皇太极时期,是非常重视有手艺的汉人的。有一次,几十个汉人工匠投降后金后又被明军俘获,明军将领问他们为什么投降。领头的回答,投降后金后,他们每人分到一个妹子、两头猪、两头牛和一条狗,还给他们分了地,虽然得向主子交租,可是只是相当于交给汉族地主的三分之一。

没办法,人心都是驱利的。

之前我也说过,其实努尔哈赤起兵时的十三副铠甲,就是辽东军典当在当铺中的。当时的辽东军为了在战场中有效区分各支部队,方便调动,使用不同颜色的棉布制作甲胄,主要有红、蓝、白、黑四色,努尔哈赤早期创立的两旗、四旗,就是依据辽东军的甲胄颜色而来。

除了盔甲,后金军的火器其实也很厉害。

满文老档记载,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成立了专门的火枪部队,即为鸟枪军。这种特种部队各个旗都有,组成为100名八旗军和20名奴仆,拥有43支鸟枪,22门小炮,4辆盾车。不仅队伍专业,在技战术上,八旗的火器部队也更高一筹。

下面这段还是来自徐光启的吐槽。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后金军)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

翻译一下就是,后金军队700人对抗川兵1000人。后金军先是放了两轮空炮,川兵一看没有伤亡,就列阵向前攻击。等到达距川兵20-30步的距离时,后金军的火器齐发,川兵就只剩下七人了。

徐光启还认为,明军怯战,看到后金军向前走就开枪、开炮,但是此时还不到射程。而八旗火器手可以在距离敌军只有二三十步的时候齐射,这时效果就很好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八旗兵有更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严明的纪律,同时也保证了八旗兵的技战术远强于同行。

同时,由于八旗拥有重步兵,所以在对付明军的工事时候往往更好用,因为重步兵可以凭借优良的防护发起冲锋,搬开工事的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并且同明军肉搏,在明军的防线上打开缺口,之后就是大军冲锋,彻底粉碎明军的抵抗。如果明军抵抗过于激烈,可以来一波骑射骚扰明军,给己方步骑兵争取机会。

除了技战术优势,后金军火器部队的重甲也占了很大的便宜。

明朝火枪手没有盔甲,就特别害怕近身,所以喜欢搞三段射击和远距离射击。而八旗鸟枪手身披40斤棉甲,推盾车的人更是身披两层棉甲。明朝火器低劣落后,无法打穿八旗兵的重甲,即便是偶尔破甲,也是仅伤皮肉而已。尤其是八旗兵还有面具保护脸部,《满文老档》中记载过八旗兵被明军火枪射中面部的记录,但是因为有面具保护,一点事也没有,可见八旗兵重甲防护的优越。

这种战术优势在八旗军队获得了红衣大炮之后更为明显。

所谓红衣大炮,其实在明朝时被称为“红夷大炮”,由于满人对“夷”字犯忌讳,所以改名为红衣大炮。这种炮的原型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通常作为舰炮使用。

明朝末期,郑成功他爹郑芝龙多次在东南沿海与荷兰海军及东南亚海盗交战,击沉数艘荷兰三桅军舰,后福建当地渔民将沉没的军舰舰炮打捞,明朝官员将其与本土制作的弗朗机对比,发现其射程、威力都要强很多,于是开始仿制。

但是明朝当时的工匠都是家族行业,技术更新迟缓,仿制出来的大炮动辄炸膛。无奈之下,明朝以涨租金来威胁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让他们代工制作大炮,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

第一批代工制成的红衣大炮,就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后来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

认识到红衣大炮的威力后,皇太极开始积极招募人才仿制。先是孔有德投诚,孔有德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然后就是制作工艺,当时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精通冶铁技术,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在崇祯四年,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到崇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60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特别是在攻城战役中。

其实这种炮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不落后,欧洲人直到18世纪末期都在使用这种舰用滑膛炮,直到19世纪早期才将其淘汰。

17世纪初期欧洲的陆军强军瑞典军队,在战斗中使用的铜制团属火炮不过才280千克,发射的实心弹重1.5-2千克,面对集群目标时极限射程约为1000米,有效射程在200米左右。而红衣大炮虽然重达1吨,但是有效射程在500米以上,最大射程1.5公里。

其实整个17世纪,欧洲陆战战场依然是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重甲骑兵虽然理想情况下可以装备全套胸背甲,手臂和大腿也有甲胄保护,以长剑和长矛作为主战兵器,但是由于其盔甲过于昂贵,且需要量身定制,其数量十分有限。此时欧洲的火绳枪有效射程虽然可以达到50-70米,但是装填麻烦,弹道不稳定,其杀伤力甚至不如冷兵器。

换句话说,这八至九万、多兵种、多民族混成、冷热兵器相结合的八旗军队,不仅是当时东亚的最强战力,即使放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相当可怕的存在。

正是这样一支军队,让编制额达330万、即使扣去吃空饷的数额也至少有200万的大明军队,在过去三十年内拿其毫无办法。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鹏人文公众号:

此系列为了科普一下清朝的历史,讲一讲清朝前期的故事,尽力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朝代,特开《前清风云录》系列,每周二、四、六、天晚上固定更新,每周四篇,先写200万字再说。

头条、公众号首发,本平台延发半个月,欢迎关注哈。全网同名:ID“大鹏人文”。


user avatar   zhou-xing-xiao-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贴一篇以前我的回答。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火器部队不如后金。

影视剧的影响和固有的农耕与游牧民族对垒的思维定势,使得很多人普遍对清军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清军是马上打天下,影视剧也动不动就:“本朝以骑射得天下。”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就靠骑马射箭,他第一个就射不过大元。

首先东北后金各部落并不是以骑射擅长的游牧民族,只有叶赫部以骑射擅长,海西女真因为离科尔沁蒙古近,也有一部分骑兵,剩下的大部分是半渔猎半游牧状态,而实力最强文明程度最高的建州部在今天辽东地区,已经基本上是农耕民族。努尔哈赤誓师十大恨第五恨: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意思就是他们祖祖辈辈在柴河三岔抚安三路守土安疆,种田收了谷子,明朝不让留下收成,还派军队把他们赶走。直到收编了科尔沁蒙古,清军才有了相对强大的骑兵部队。但是除了叶赫和海西女真个别部落,大部分后金部落平时还是步行,蓄养马力,需要急行军才上马机动。不管怎么看,和蒙古、匈奴在草原上众马奔腾、杀伐无算相比,还是弱到可以。

但是,时代变了。

如果就凭骑马射箭,片刀对砍,女真部落还真就是个弟弟,和最强盛的蒙古比那简直就是渣渣。但是后金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见贤思齐。另一个误区就是明军火器部队先进但就是死活打不赢清军的片刀弓箭,这怎么可能?其实恰恰相反,清军从明朝那里知道了红夷大炮的厉害,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炮兵部队的建设,并且由佟养性主导自研自制,从大凌河之战清军首用炮兵围点打援,到松山大战清军用利用自制火炮优势轰灭明军,至入关前清军已经是远东第一火器部队。


入关后清军仍然高度重视火器部队建设和发展,在康熙年间更是不遗余力的加大火器的列装普及,至康熙平定准葛尓丹时,清军已经演化成炮兵、线列步兵方阵、火枪骑兵为主力兵种的热兵器部队。




此时东西方其实都是火器帝国,军事思想和战术都大体相当。

英军跪立线列步兵。

清军的想法是一样的。


英军用步兵空心方阵抵御内伊元帅的法兰西骑兵。最外围刺刀挺立抵御骑兵冲击,内层步兵射击,最内测军官延方阵内边站立观测,根据敌情,分别指挥各建制装填射击,一个建制宽度大约10人。

清军也是这么做的。

清军梯次列阵两翼火炮。拿破仑近卫军基本也是普通连队梯次列阵,列阵间隔和两翼布置火炮和精英掷弹兵。

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广袤版图,把西域彻底打垮,游牧民族不敢如历朝历代般造次,靠的是手里有枪、队里有炮以及枪炮附加的先进战术。

康乾时期的清军放回以前历朝历代都能暴打当时的军队,兵器和战术都形成了代差。那边还在拿着片刀冲锋,这边大炮轰鸣、下马列队开枪,这谁受得了,以封建时期军队的组织度,阵亡个5%最多10%左右,就会全线崩溃,第一轮炮兵齐射,基本上就一哄而散了,就是关岳降世也顶不住。

至于为什么清朝军队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那是因为时代又变了,彼时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又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加成,军队的组织度和武器研发制造的速度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清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上腐朽落后的国家制度和高度腐败的官场文化才造成了晚清屡战屡败的结局。历朝历代遇上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降維打击的对手,也会崩溃。晚清虽可悲可恨,但在19世纪殖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在我们这个上有满汉大防、下有回汉矛盾,民族宗教错综复杂的多民族大国,一会儿南边的伪基督太平军北上,一会儿西边的穆斯林陕甘回乱、一会儿东边跳大神的义和团暴冲,再加上英法日俄一个个都是饿虎豺狼,以曾左李胡为代表的一批还算得上公忠体国的文武权臣,利用内外矛盾和一定程度上的自强自立,晃晃悠悠、左支右绌的还是把基本疆域保住了,没像奥斯曼帝国一样血崩,那真是不容易了。要是换到晚明,靠崇祯带着东林阉宦外加洪承畴、吴三桂,能保住关内这300多万平方公里都谢天谢地了。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打仗的是人。

沙特一水美式装备,轻重火力不缺,陆海空三军齐全。

胡塞武装有什么?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努尔哈赤正式反明后的后金既不原始,更非部落,其生产重心也转为农耕。

我就火器和文化简单说说后金往往被忽视的这两方面。(此次回答仅为努尔哈赤时期,因为皇太极时期后金的火器和文化建设更加强大)

1,火器。

后金军最迟在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2月就已经拥有了较为正规的炮兵训练活动,努尔哈赤于12月20日往各地下发喻令提前通知训练日期,以免守军听到炮声误认是明军来袭,且已能自制合格炮弹(图1、2)。


天启二年(天聪七年)努尔哈赤下令汉族官员管辖四千人口者出二百人为兵,其一百人配炮十门、长铳八十枝;管辖三千人口者出一百五十人为兵,其七十五人配炮八门、长铳五十四枝;管辖二千人口者,出一百人为兵,其五十人配炮五门、长铳四十枝。女真官员管辖二千七百人口者出一百三十五人为兵,其六十七人配炮六门,长铳四十五枝;管辖一千七百人口者出八十五人为兵,其四十四人配炮四门、长铳三十六枝;管辖一千人口者出五十人为兵,其二十五人配炮二门、长铳二十枝;管辖五百人口者出二十五人为兵,其十人配炮一门、长铳八枝。且火器兵与其余军士分开归属,应该是单独调遣使用(图3、4)。


2,文化水平。

每旗总设一名巴克什,共八人,负责教导各自旗内门下及弟子学习书文(图5);此外从“初八日,每旗各派游击三人、巴克什三人,又每牛录各派三人,由参将蒙噶图率领前往各汉人屯堡查点男丁数目”这则调动记录看,各旗下每甲喇应该也都有一名巴克什。巴克什,即“榜式,亦作把什,乃满语中文儒谙悉事体之称。”

将校总兵官以下至游击,每人各配一名汉人书办(图6)、八旗每牛录另有四名拨什库管理文书后勤等事,此外还能挑出十人负责书写档子(图7)。普通士兵什么程度不好说,各级军官的文化辅助还是挺重视的。


so,别真把人当蛮子。


ps:说句不相关的,老奴和洪歹深知世上无不变之国的道理,不止一次和臣工讨论国无恒强亦无恒弱,非常担心哪天满洲国势不行了面对明朝该怎么办,虽说这种担心早了二百多年…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后金才不是单纯的骑兵呢。

后金的军种和军事装备,大致要分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时期、萨尔浒之战到宁远之战时期,皇太极前期、皇太极后期几个阶段。

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吞并海西女真的阶段,建州女真居住在长白山在辽东地区余脉山林河谷地域,努尔哈赤家族所在部落也叫建州女真苏克素护部。这一时期基本是山地步兵和骑马步兵,重视步射手。

女真是修城寨聚族而居,在女真各部兼并战争中,进攻/防守城寨是很常见的战斗,所以后金武装很早就有专门的攻城/攻坚兵种,重视制造云梯、筒梯、盾车等器械,类似工兵。

1619年春萨尔浒之战和1621年春进攻辽沈后,后金占据辽东下游平原的原明朝农业区,他和漠南蒙古各部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后金拥有的马匹更多。因为这一时期战争都是进攻明朝在辽东的军政重镇为主,攻城战是主角,所以后金对攻城器械也更加重视。

另外,在这一时期,努尔哈赤也渐渐注意到火器的重要,在沈阳之战和浑河之战中,后金就曾把在沈阳刚俘虏的明军释放,软硬兼施,让他们向前来救援沈阳的明军川军浙军释放火器。


皇太极继位之初,因1627年强攻宁远、锦州等辽西走廊重镇遭到失败,后金对明军在辽西的兼顾堡城池不再一味采取强攻战术,改成长期围困,围点打援。此外,在攻城战中看到了明军引进西洋火器的威力后,皇太极更加重视火炮,通过三顺王归顺,积极组建以红衣大炮为代表的后金自己的重火器部队。

在大凌河和1642年松锦决战中,后金的红衣大炮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一期,通过笼络漠南蒙古和编组八旗蒙古,后金的骑兵机动兵力也是突飞猛进。

到了皇太极统治后期,八旗的数次军事装备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此时的清军,是一只兼有重火器、轻骑兵、高机动骑马步兵、工兵的多兵种兵团。在进行围城战、奔袭战等战斗中,不同兵种之间能形成密切配合,是当时东北亚地区一只实力显赫的配置多兵种的野战兵团。其常备兵力规模虽然只有5~6万人,但战斗力相当高,普遍是经历过多次大战恶战的老兵,整体素质已经明显超过明军。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明朝在火器上的优势根本不足以弥补在骑兵上的劣势

清军武器盔甲极为精良,远胜明军,后期火器亦超过明军

先来看看明朝的主要火器:

三眼铳:大名鼎鼎,但只是落后的火门枪,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速度太慢,威力小难以穿甲,明军装备不多。

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戚继光

鸟铳:仿制的西方火绳枪,明军单兵大量装备,威力不小,射程与弓箭相当,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而且没有刺刀,无法近战。

红夷大炮:仿制西方舰载加农炮,发射实心弹,威力巨大,但不适用于野战。

这些火器有多先进呢?没多先进,西方十六世纪早期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欧洲,重骑兵还是战场的统治力量。直到17世纪古斯塔夫改革时,步兵才取得与骑兵相同的地位,步兵能真正压制骑兵,那要等到拿破仑时期了。详细的重骑兵衰落史如下

在明朝的装备水平下,就是当时最好军阵——西班牙大方阵也需要大量的骑兵以保护侧翼。

法国和西班牙的罗克鲁瓦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次战役,西班牙军队将主力步兵排成五个方阵,并令骑兵和附庸国的军队保护两翼,等待法军进攻。法军发起进攻后,迅速击溃了西班牙骑兵和附属国军队,对西班牙方阵完成合围。随后,法国军队发起了多次进攻,均被击退。随后,法军放弃强攻,转而用火炮消耗西班牙军队,次日西班牙方阵不堪重负,最终投降。

这段历史被电影《雇佣兵》很好的还原

熟悉明清战争的朋友可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明末的松锦之战等多次决战就是用的这个套路。

清军主动进攻,清理明军两翼——明军固守——清军切断明军补给——明军粮草不足,被迫主动进攻——明军崩溃

题主所谓的三段射击,其实是很少在实战中应用的,一般只用于狭窄的,队形无法展开的地区。个人认为,所谓的“三段射击”很可能是三排射击的误传。三排射击就是“排队枪毙”,正规的说法是列线战术。这种战术下,步兵确实可以与骑兵相抗衡,甚至可以在严重缺乏骑兵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但这种新战术在西方也是刚刚出现。

这种战术的基础是燧发滑膛枪,刺刀和近代户籍征兵制度。

再来看清军的装备

与题主所想象的清军正好相反,清军装备极为精良。早期清军与明朝在铠甲,武器的设计上大致相同,但由于明朝政府极度腐败,加上军队屡战屡败,武器供应不足。事实上,明朝军队所装备的武器铠甲是远远不如清军的。

至于火器的清朝也水平也不低于明朝,努而哈赤最早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效力,对明朝宣战之前为明朝将领,与其弟舒尔哈齐曾经十多次进京朝贡,对于明朝火器的得失利弊是在了解不过了。同明朝的战争进入僵持之后,清朝立刻开始红衣大炮的研制工作,后孔有德降清,又为清朝带去了大量火器工匠,崇德四年后(公元1639年),清朝火器以超过明朝。

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砲、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孔有德

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0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明将 樊成功

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於今而铸炮造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辽东巡抚黎玉田

事实上,在日后的战争里,精良的火炮成为了清军打击农民军和南明部队的有力武器

谢谢大家耐心的阅读

如果觉得有道理,千万别忘了点赞!!!!


纵观中国历史,为什么会有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时候? - 月塔守护者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48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帝拨款一百万造火器

儒家大臣们先扣了五十万

儒家小臣又扣了十万

皇帝不能与民争利

零件要找儒家大师们家里的管家开的厂子里去买,而且质量还很差

技术好的工人早被大师们挖到自己的作坊去了

然后工人拿着一万两银子造火器

一开枪就炸膛

加上儒家大师们不懂装懂瞎指挥

我大清那里你贪污造武器的钱试试?

人家就是把儒家当狗,涉及到钱的事儿根本不让你掺和


最后明军武器不如人,吃的不如人,训练不如人,指挥不如人,连奖赏都不如人,儒家大师们过来当都督,没几年广东的弟弟就成富翁了……

怎么赢?


user avatar   zhang-kai-64-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萌的火器连鞑子都比不过

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

天启

元年七月(

1621年

古之远器不过弓矢,五代以来变为石炮,胜国以后变为火器,每变而愈于猛烈,则火器者今之时务也。辽左再败之后,贼则昔无今有,有而且多;我则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虽旧有,用之甚拙;贼虽创有,用之甚工。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已暗和。若我兵初见敌尘便已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此彼己之情也。故臣料敌:今攻城必不原用云梯、钩杆诸物,必先置大铳于数十百步外,专打城堵,城堵既坏,人难伫立,诸技莫展,然后以攻具乘之。臣不知今之言守者,将何以应之?贼今野战亦不用弓矢远射,骑兵冲突,必先置小大火器于前行,擡营而来,度不中不发,如辽阳之法用之。臣不知今之言战者,又将何以应之?此自今以后守战之时务也,亦彼己之情也。

================================================================

六角甲虫翻译:

古代打仗,射的最远的武器就是

弓箭

,五代以来有了抛石机,而自从元朝之后就是火器了,每次进步都变得更猛,火器就是当今所需的时务。我大萌在辽东一再战败之后,火器都被鞑子缴获去啦,鞑子以前没有火器,现在有了;而且有的火器还很多;我们大明以前有很多火器,今天少了许多,不仅仅少而且低劣。我们虽然一直就有火器,使用水平却很拙劣,鞑子虽然最近才有火器,使用水平却很高超。就像最近他们攻打辽阳东门,鞑子派了七百人,用战车运载了大铳,我们四川兵一千人去迎战,鞑子先放虚铳两次(没装填弹丸),我军士兵没有损失,于是大胆的冲过去准备砍鞑子,结果冲到二三十步近的时候他们就把真铳齐射啦,我军士兵被打的就剩七个人活下来。这种用假铳诱骗敌人接近,靠近了再齐射的战术阴险无比,乃是使用火器的重要战法,我曾经秘密的和诸位军官介绍这种战术,没想到鞑子居然早就暗中学会啦。而像我大明士兵现在是怎么打的呢,刚刚看到敌军的影子就乱发火器,一发也没打中。敌军靠近了就把火器往地上一丢逃命。相比之下谁的战术更高明?这就是现在鞑子和我大明的实情对比。我估计以后鞑子攻城会这么打:先不用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而是用大型火铳在百步外专打城堵(“堵”即城墙),城墙被打坏了上面的士兵就站不住了,什么本事也发挥不出来;然后鞑子再乘机用云梯等攻城器械进行攻击。我不知道今后我大明守城的军队该怎么应对这种战术?鞑子他们现在打野战也不用弓箭远射了,骑兵冲击之前总会部署大大小小各种火器为先锋,阵型整齐的冲过来,没有必中的把握就不发射,就像在辽阳的战法一样。我不知道现在商议野战的人有什么办法去应对这种战术?这些就是以后野战、守城的要紧时务了,也是敌我双方的实情。


user avatar   zhang-ji-dong-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如何评价明末第一良将曹文诏? 
  二战时期有哪些鲜为人知但颇值得玩味的心理战? 
  未来十年台湾军力水平和大陆比如何? 
  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好色皇帝? 
  如何看待2020左右武力收复台湾的发言? 
  为什么被希特勒看成劣等的种族反而更容易滋生纳粹主义? 
  有史以来最强的纯人力武器是什么? 
  如何看待百度贴吧「那年那兔那些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欧洲盔甲和中国盔甲相比在美学角度显得更具观赏性?
下一个讨论
请前辈帮我看看我是不是摸着交易门槛了?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