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介绍沙脊的回答有点疑问
@铿锵侠:沙脊群的位置刚好是两大块发黄海域中间面积较小的部分。
截取一段江苏中北部海岸线河流入海口情况,会发现海岸线极其平整,完全是由陆到海冲积而成。
这一地区属于淮河流域下游地区:
淮河没有入海口,而原因正追溯到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从而只能分散在下游各个支流入海而没有形成长江那样的三角洲。
淮河流域因水土流失每年有约1亿吨泥沙(不是那种毫无营养的海滩沙粒)进入水体,加之黄海大陆架平缓延伸就在江苏中北部沿海慢慢沉积了下来。
对比来看,尼罗河因为阿斯旺水坝把泥沙拦截起来,导致尼罗河三角洲海岸线后退。
或者也许是刚好处于黄淮流域、长江流域河流夹带泥沙入海的中间区域,在两个流域入海水流交汇海域,泥沙沉积形成了沙脊呢?(外行猜测,请教专业意见。)
下图可见大量泥沙沉积把江苏的海岸线、长江三角洲以及入海口两岸向大海推进:
可以看到两块最大的海水泛黄区域,恰恰是海岸钱全线推进的的区域。两者的相关性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注意下:南通与盐城间外海分布沙脊的位置历代海岸线线密集。说明海岸线推进的比较缓慢,泥沙含量在近海水相对小,海水颜色也更深,从而塑造了江苏省轮廓的那一处凹陷。
同时在此处的海岸线外却形成了沙脊,这些泥沙只能是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携带泥沙的入海水流相交、冲刷沉积下来的,沙脊南北扇形的分布应该也能说明这一点吧。
世人眼里碍眼的两大块泛黄的近海水域可以说是大自然持续数千年乃至更久填海造陆的宏大施工现场吧。
补充一点:既然这种海域是受泥沙入海的影响,那分析下世界大河的情况应该就明白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种大规模海域了。
尼罗河上游阿斯旺水坝阻拦泥沙,三角洲萎缩。
刚果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多沉积在刚果盆地
亚马逊河河口附近泥沙入海情况也比较明显,但规模小得多,跟植被覆盖率有很大关系。
密西西比河的落差小,虽然流量巨大,河上的大坝蓄水量比三峡还大但没多少发电能力。河水中上游冲刷的作用小。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