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如下:
1,电容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自然希望能够生产种类尽可能少的电容,从而简化生产线,降低单位成本,但同时又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个及电容取值系列。
E24系列的取值为1.0、1.1、1.2、1.3、1.5、1.6、1.8、2.0、2.2、2.4、2.7、3.0、3.3、3.6、3.9、4.3、4.7、5.1、5.6、6.2、6.8、7.5、8.2、9.1
E12系列的取值为1.0、1.2、1.5、1.8、2.2、2.7、3.3、3.9、4.7、5.6、6.8、8.2
E6系列的取值为1.0、1.5、2.2、3.3、4.7、6.8
可以看到这些取值系列大体上是按照等比数列排列的,保证对于任意期望的电容值,都可以在系列中找个一个最接近的数字,其百分比误差小于某个标准。显然E6系列包含的电容种类最少,误差最大但成本最低。E24系列则相反。
2,大批量生产的电容本身和标称值相比一定存在误差,如下:
D——005级——±0.5%
F——01级——±1%
G——02级——±2%
J——I级——±5%
K——II级——±10%
M——III级——±20%
标称为2nF的M级电容,真实电容值就可能是1.6nF~2.4nF之间的任何值。
误差等级越大的电容产量越大,越便宜。
显然,小于电容误差等级的分布更密的电容取值系列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不会存在"E24系列,M误差等级"电容。
3.1,一个产品如果想要大批量生产,它的设计应当能够容忍电容取值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变动而不影响性能,这样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高成品率。
3.2,除非你的特定电路一定需要一个目前市场买不到的3.14159nF电容,哪怕E24系列3.0nF或者3.3nF 大约+/-5%的误差都是不可接受的。
3.3,如果这个圆周率电容可接受误差限还在合理范围内,例如+/-1%,你可以使用若干0.5%等级的电容并列获得。比如2.4+0.75=3.15,或者2.7+0.43=3.13
3.4,否则。。。想要不受制于人,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后制造出来的也必定是“纯手工定制,全球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