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庇阿,大西庇阿是这四个人里唯一能带以异族为主的军队打胜仗的指挥官。
无论马略、苏拉还是凯撒他们所依仗的主力军团还是罗马人,而大西庇阿则不同。大西庇阿强的地方在于,你无论给他的是什么样的军队,他都能指挥自如的像自己的手足一样去打胜仗。罗马人里还有一个和大西庇阿类似的是塞多留。
首先,这几个人实在是很难横向对比。因为征战的履历完全不同,对手完全不一样,战争环境也完全不一样,甚至,他们的军事生涯的长短也不一样。
比如西庇阿的军事成就都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取得的,对抗的是哈斯德鲁巴和汉尼拔,基本上就是和迦太基人作战。而马略,苏拉则不同,马略不到20岁就跟随小西庇阿参加努曼提亚战争,之后在非洲指挥对朱古达王的战争,接着是跟条顿辛布里人的战争,又参加了同盟战争,而苏拉还要加上后面的本都战争。他们征战四方,对手大有不同。
再比如,大西庇阿参加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后跨度17年左右,他从直接指挥西班牙战役到前202年扎马之战,之间有9年的跨度。但是看马略,他前134年参与努曼提亚战争的时候,才17岁,而等到他参与同盟战争的时候,都六十大几了。
————————————————————————
其次,我不想否认大西庇阿和凯撒的军事天才,但是这里所有的答案对马略的评价是不是也太低了?甚至都不愿意分析一下马略的军事成就?
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在梅特卢斯的指挥下,已经被切断,各自没有联系只能各自为战,是马略在危机中把被打散的军队聚集在一起并夺取关键的制高点,固守直到努米底亚人撤走。如果说这样他还算是临场能力欠缺,那谁有?
在后来的Serif战役里,朱古达和Bocchus 成功的伏击了马略的军队,马略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陷入战斗,但是成功的依靠附近的地利固守到天黑,在第二天拂晓突袭联军营地一举击溃朱古达。
之后的辛布里战争里的Aquae Sextiae战役里,马略在初战告捷之后,丝毫没有懈怠。他怕营垒来不及完成,夜间会有风险,因此以攻为守派人潜入树林中,大量制造噪音干扰条顿人,让敌惊而自安。这一招是不是跟三国演义里的片段颇为相似?
马略是一个相当懂得运用地利的指挥官。他会精心选择合理的战场地点,他甚至会根据情况,选择军团的站位。在Vercellae战役里,他让军队从西面开进,迫使辛布里人要面朝阳光迎战。而他在Vercellae战役里的布置,跟汉尼拔在坎尼的布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新兵在中,精锐在两翼,而苏拉带领的骑兵在远端负责包抄。马略在战术上,有着不能被否认的造诣。
但是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把马略直接关联到他的改革上。
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在大西庇阿和凯撒两人之间选了,马略和苏拉在临阵实际指挥这一个方面还是不如这俩的,但是论其他方面,那可就有的一说,但是主题不在于此。
凯撒在阿莱西亚,大西庇阿在扎马战役之前,所面对的,是非常类似的情况,但是他俩所做出的对策完全不同,但都赢得了胜利,你很难说谁就是错的。
大西庇阿进军北非,进展顺利,几乎是消灭了迦太基本土军团,正准备围攻迦太基城,然后汉尼拔率他的远征军团,从意大利回师了,西庇阿被夹在迦太基城和战神汉尼拔的野战军团之间。他选择后退决战,放弃攻城,也不迎战汉尼拔。
他选择了向内陆退却,溯巴格拉达斯河而上,因为巴格拉达斯河谷是迦太基主要的粮食基地,破坏这个地区,汉尼拔必然前来追击,而兵力劣势的西庇阿,还可以靠拢援军,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借此改善兵力对比,这是个反客为主的妙计,后来还就是靠了努米底亚骑兵的发挥,而汉尼拔一方的援军也确实没有赶上,所以说跟高手过招,一个遗漏就是大错。
凯撒围困阿莱西亚,城里有敌主帅维钦格托列克斯的8万守军,城防坚固,背后有25万高卢联军,凯撒带着7万罗马军队被夹在当中。但是凯撒哪里也不去,牢牢钉在敌人的包围圈里,依靠罗马军团修筑的野战工事,接受两面作战,不过这个地方有一个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抓重点,西庇阿要抓的重点是汉尼拔,凯撒要抓的重点是维钦托利。
(据德尔布吕克在“世界军事史中估计,高卢人在城里守军大约2万,城外援军7万左右,高卢军队战斗力不如罗马军。)
此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敌情我情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西庇阿,他跟凯撒和拿破仑不同在于,他可以获得援军。而且西庇阿的实力,当时不弱于汉尼拔带来的迦太基野战军团,他向巴格拉达斯河谷后退,可以向正在赶来的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沙的6千步兵和4千骑兵会合,从而改善双方的实力对比,本来差不多的实力,就变成了罗马人优势。可是恺撒在高卢,是相对孤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外部获得增援,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一次艰难的战役。
所以,后退决战的策略对西庇阿是明智的选择,而对恺撒没有意义,不过可以看出这二人都是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且能够快速反应当前局势的将领,在应变、分析、抓重点方面,这哥俩算是打一个平手吧,而且都是后人乘凉,学习能力也算五五开吧。
大西庇阿和凯撒都有过艰难的岁月,西庇阿在伊比利亚半岛孤军奋战,凯撒在高卢地区孤军奋战,西庇阿没有遇到过维钦托利这个级别的将领,但是遇到过的都是沙场老将,凯撒遇到的强劲对手不算多,但是维钦托利的含金量太足了,从克服逆境来说两人都很不错。
但是考虑到凯撒在高卢战役之后培养出了一批能打的手下,如安东尼、拉比努斯等等,但是大西并没有磨练出来能打的下属,凯撒在培养帮手方面更胜一筹,作为领袖也更好一些。
然后是面对名将时的出彩表现,你肯定要打名将才能有说服力,这个选取汉尼拔对阵大西的扎马战役,以及庞培对阵凯撒的伊莱尔达战役进行比较。
先看扎马战役
汉尼拔于公元前202年率领2.4万大军在哈马马特湾登陆,那里位于迦太基东南面100空英里左右。虽然马戈在回迦太基的路上死去,但是他的1.2万军队与汉尼拔会师,此外还有来自一个仍然忠于迦太基的努米底亚王国的2000骑兵和菲利浦国王派来的4000马其顿部队。
西庇阿陷入了危险的处境。他的总兵力比敌人少,马西尼萨的所有骑兵和大约5000人的罗马军团远在努米底亚进行巩固马西尼萨新王国的工作。最令人害怕的是,倘若汉尼拔抵达迦太基并利用这座城堡作为活动基地,他将处于对西庇阿的优势。
这时西庇阿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与一般将帅们不同,他没有将自己的军队置于汉尼拔和迦太基之间,或者采取守势,等待援军到来,而是向着与迦太基和汉尼拔驻地相反的方向进军,沿巴格拉达斯河河谷向西南方行军!(凯撒那次是没有援军,情况不同。)
这是战争史上最精明的迂回战略行动之一。巴格拉达斯河谷是迦太基主要的食物、给养和内陆补充兵员的来源。西庇阿每到一座城镇便以突袭方式将其占领,夺取所有谷物和其他食物,把那里的人民当奴隶卖掉。(攻其所必救)
西庇阿所打击的不是汉尼拔的军队,而是迦太基负隅顽抗的能力;他确信,迦太基的人民会要求汉尼拔立即追击他,而不等到在迦太基城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基地再说。此外,西庇阿每向西南方迈出一步,就离马西尼萨及派遣出去的罗马军团近一些;而马西尼萨所部正以强行军向西庇阿靠拢。
正如西庇阿所预料,迦太基向汉尼拔发出了紧急请求,要他与西庇阿交战,并制止巴格拉达斯河谷中的劫掠。汉尼拔希望在马西尼萨和其余罗马军队抵达之前袭击西庇阿,因而服从了这一要求,抵达了哈马马特湾以西大约70空英里处的扎马。在那里,汉尼拔缺乏一旦战败他在迦太基城中本可获得的增援、机动能力和蔽护所。
西庇阿此时便可自由选择战场,他选中了一处适合于他的骑兵作战并在几码之内有水源的开阔的平原。他还挫败了汉尼拔匆匆与他交战的目的:马西尼萨率领6000步兵和4000骑兵赶到,使他的兵力达到4万人(一说3.6万),汉尼拔的兵力为4万人以上(一说5万)。
西庇阿把他的罗马重装军团放在中央,他的意大利骑兵由拉埃里厄斯率领,位于左侧,马西尼萨的努米底亚骑兵在右侧。后方担任后备力量的是马西尼萨的轻步兵。西庇阿的重步兵组成面对敌人的、分为3排的军团队形,每一排由一系列连队组成,每连120人左右,其左右两侧与其他连队相隔一个连的距离。
然而,西庇阿一反罗马军队的惯常做法,没有把第二条防线与第一排错开,以形成棋盘格式,从而封锁第一条防线的连队之间的间隔,而是将所有3条防线排列成行,在每列队伍之间留出畅通无阻的空隙,以便于前线上的轻步兵在投出投枪和飞镖之后迅速移至后方,并提供一条通路,西庇阿希望迫使汉尼拔在其前线上拥有的80头大象沿着这条路线进攻。
在大象和一道轻装部队屏障后面,汉尼拔部署了他的第一条由重武装步兵雇佣军构成的防线;这些雇佣兵包括利古里亚人、高卢人和摩尔人。在第二条防线上,他布署了他的1.1万迦太基和非洲新兵,以及马其顿部队。在最后一条防线上,他按住他的老兵们不动;他们距离其他部队200码,有2.4万人左右,是汉尼拔可靠的、完好无损的后备力量。在两翼,他布置了他的4000骑兵,努米底亚盟军在左翼,迦太基骑兵在右翼。
汉尼拔在每个方面都对西庇阿占优势,唯一例外的方面是骑兵。西庇阿在创建一支罗马骑兵和吸引努米底亚骑兵这两方面的努力都结出了硕果。
汉尼拔下令他的大象向罗马军队的防线冲锋,战斗便拉开序幕。西庇阿立即指挥他的小号和短号手们一阵猛吹,吓得一些大象掉头冲向汉尼拔的部队。这一出其不意之举使汉尼拔最精锐的骑兵努米底亚骑兵还没有冲锋就陷入混乱。马西尼萨看到机会来了,便发动了一场反击,使努米底亚人败走,把汉尼拔的左翼暴露出来。马西尼萨离开战场去追击。
剩下的大象冲击了罗马轻装步兵,踩死许多人;但是,连队之间的通道为幸存者撤退提供了一条道路。大象们采取了抵抗力最弱的路线;一些大象沿着通畅的通道猛冲过去,而另外一些被飞镖赶出通道,逃向迦太基军队的右翼,使那里的汉尼拔骑兵乱了阵脚。
在混乱最严重的时刻,拉埃里厄斯向迦太基骑兵发起攻击,迫使他们不顾一切地逃走,从而使汉尼拔的右翼暴露出来。罗马骑兵也离开战场追击敌人。汉尼拔的两侧暴露无遗。但是,西庇阿明白,面对汉尼拔的后备部队,包围敌人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将自己的整个阵线向着迦太基军队正面压过去。
最初高卢人、利古里亚人和摩尔人占据优势,因为他们善于进行小规模战斗。但是,他们无法突破罗马人的防线,罗马军团士兵密集阵势的压力迫使他们后退。由于感到自己被弃于危难之中,前线上的士兵们掉头逃亡,但却被迦太基人密集的第二条防线所阻挡;这条防线正在向前推进,不想因为让被击溃的第一条防线透过它撤退,从而破坏它的秩序。第一条战线的成员们要么阵亡,要么绕过第二条防线的侧翼逃亡。
这时,迦太基人的第二条阵线迫使罗马军队后撤,造成大量流血。虽然罗马人开始动摇,但是他们的阵线比迦太基人的长,并且与其重叠;因此,他们逐渐地瓦解了迦太基人的阵线。由老兵们组成的第三条阵线不许第二条阵线穿过,因而这些残兵败将只得绕过第三条阵线逃亡。
此时罗马人触及了迦太基军队的中坚——仍然精力旺盛并由汉尼拔亲自指挥的老兵们。西庇阿察觉到自己所面临的危险,急忙鸣金收兵;罗马军团士兵的纪律性很强,因而他们全都服从了这一命令。
西庇阿认识到,他的步兵不如敌人的第三条阵线上的人数多(大概有1.8万人左右),因而无法使自己的阵线在密集的敌军面前固若金汤。连队之间的空隙现已成为一个不利条件。他还认识到,他的打击应当尽可能集中,但是打击面也应当尽可能宽。
因此,他命令第二条战线弥补第一条战线上的空档,第三条战线迅速向两翼外围移动,从而形成一条由6横列组成的长长的阵线;这条阵线此时与迦太基人的前沿相重叠。(分析、决断、抓重点能力的再一次体现。)
此时,罗马人便向这些善战的老兵进攻。在这两位出色地利用了现有资源的伟大军事家之间进行的这次惊人较量中,决胜的关键在于哪一方实力先消耗光。汉尼拔倚重其老兵。西庇阿已命其骑兵尽快中断对敌人骑兵的追击,反过头来袭击汉尼拔阵线的后部。他把他的军队孤注一掷地投入到这场反击中。倘若西庇阿的骑兵不及时返回,较为薄弱的罗马阵线最终将被坚实得多的迦太基阵线所突破,但是在西庇阿的指挥下,罗马一方执行力可怕得吓人。
这支骑兵攻击了迦太基人的后部,从而使汉尼拔军队注定了失败命运。汉尼拔损失惨重,两万人阵亡,几乎同样多的人被俘。汉尼拔自己和另外一些残兵败将溜走了。西庇阿损失了2000人;这一较低数字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损失发生在军队阵形被突破和兵士逃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战斗几乎变成了对无组织的、往往不抵抗的士兵的屠杀。
这场战斗本身使得两位跻身于人类全部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帅之列的人物对阵厮杀;双方都做出了精心安排。汉尼拔用大象开路,企图突破罗马人的阵线,使敌人陷入混乱。他迫使罗马人在决定性的最后战斗之前,在与两条阵线的拚杀中累得精疲力竭并失去锋芒。
只有两个因素使战局转向有利于罗马人的方向,即西庇阿用号角来吓唬大象的英明决策;更重要的是罗马骑兵的优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向古代世界显示了骑兵所能带来的灵活机动性和突击力量的人,竟会被这一武器打败。
再看同样迂回作战的伊莱尔达战役
庞培在希腊以及罗马东部的地中海省份组织并集中部队。当恺撒又返回西班牙时,他发现一支忠于庞培的军队驻守在那个地区。该地区是罗马人一个半世纪以前从迦太基人手里征服过来的。恺撒的副手率军向西,沿法国的地中海海岸进军,并于早春时节穿过比利牛斯而未受到庞培所属部队的抵抗。
在西班牙境内,恺撒部队的数量占有优势,约35000人,对手的兵力约25000人;并且在骑兵方面力量远远胜于对方;此外,不像庞培的西班牙支持者的驻军,他的士兵都具有新鲜的战斗经验。阿弗拉尼乌斯和彼得利乌斯是庞培驻西班牙的两员能干而又忠诚的战将,他们聪明地取守势,在西班牙北部塞格雷河上的伊莱尔达占领了阵地。
此处位于塞格雷河流入埃布罗河的地点以北25英里处。在伊莱尔达和河西面的小山上,庞培的军队建筑了一个筑垒营地,用以保护他们的军队,并掩护一座连接河两岸的石桥。虽然他们占领了强有力的阵地,但他们把它只看作一个前哨阵地,因为他们计划在埃布罗河上进行主要抵抗。当准备好时,他们能够利用计划在塞格雷河口建造的一座舟桥轻而易举地撤过埃布罗河。
由于对立的两支罗马军队都是主要依靠重型步兵军团作战,所以战役是说明两支构成相似的军队交战中防御所具有的力量的最好例子。精明的西班牙防御者精心构筑他们的阵地,接着又构筑其下级部队的阵地。
阵地是如此坚固,以至于恺撒的军队难以攻击,甚至在恺撒亲自指挥之后也是如此。可是,恺撒的入侵军队也不能绕过阵地,因为绕过虽然将打开入侵西班牙的大门,但庞培的军队接着就能进入意大利,而在那里所能给恺撒造成的破坏,要比恺撒在西班牙随心所欲运动所能给庞培造成的破坏要大。
庞培阵地的力量关键在于伊莱尔达有充足的补给品,以及控制着石桥,这使他们有了安全的保障和通过塞格雷河的可靠通道。这是一条恺撒入侵西班牙的春季随时可能河水暴涨的河流。这座桥可以使恺撒的对手很容易在河的任何一边集中他们的军队,并给了他们到东岸地区进行掠夺的通道。
恺撒在庞培军队阵地的附近也建了一个筑垒营地,并试图通过在上游建造两座桥梁的方法建立通往河东岸的通道,以便向塞格雷河的东岸派出部队和搜寻粮草的分队。但是,洪水很快冲走了其中的一座。待其重建之后不久,出人意料的下了一场大雨,恺撒说:大雨“冲下山上的积雪,河水泛过河岸,一天之内就将两座桥全部冲走了”。
这场洪水还阻滞了恺撒由高卢来的补给队,使其军队在晚春时供应困难。从后勤供应角度讲,“这是一年中最困难的季节,庄稼成熟的季节才刚刚过去不久,冬季储备的谷物就没有了,全社会都在缺粮”,因为在庞培军队已经将所有剩余的粮食都用于建立他们的储备去了。最终,恺撒在距伊莱尔达很远的塞格雷河上游建了桥,接到了他的补给队,缓解了后勤危机。但是,在驱赶其对手方面,仍然是无所作为。
即使有恺撒精明而果断的领导,而且军队数量占优势,但面对这种补给上的困难,再加上居于劣势但指挥老练的敌军拥有横跨关键性连接通道占领筑垒阵地所具有的防御能力,同样也是一筹莫展。不过,6月中旬,随着春季洪水的结束,恺撒在上游18英里处建起了一座桥,并成功地在城市附近的河里创造了一段浅滩。(在高卢磨练的打逆风局的心理素质)
这些都为他提供了通往东岸的更加安全的交通线,使其较强的骑兵能够控制敌人所依赖的筹集粮草的地带。这种威胁,以及恺撒现在可能攻城的顾虑,使得庞培的将军们打算撤到埃布罗河,即他们的第二条防线。得知他们后方的一些西班牙本地人已经归顺恺撒的消息后,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利用撤至埃布罗河的塞格雷河东岸尚在控制之中,且距离只有25英里的有利条件,他们顺利地在黎明之前撤出阵地,比恺撒的机动有了一个更好的开端。此时,恺撒的军队由于要经由浅滩通过塞格雷河非常困难,因而行动迟缓,所以比他的撤退中的对手落后了数个小时。
但是,正如恺撒所说,他运用他的战斗经验丰富的轻型骑兵“骚扰并反复袭击敌人的行军队形”,迫使庞培的军队撤退十分缓慢。因为,“在行军队形的两侧有大量的骑兵蜂拥而至,妨碍了他们的行军”。
有时,“庞培军队的行军纵队的尾部被拦截乃至与其他部分分隔,有时他们的旗帜推向前进”,而恺撒的骑兵“被庞培军队的步兵大队的集团冲锋赶了回来,接着恺撤的骑兵又将庞培的军队团团围住,将其压缩成一团”。
敌人撤退速度的减缓,使得恺撤的老兵们能够通过急行军赶到撤退的庞培军队的后方,而庞培的军队则迅速在高地上展开成作战队形。庞培军队的位置对防御非常有利,致使恺撒认为不能以自己疲惫的部队对其发起进攻。
但是,庞培的军队希望尽快到达和越过埃布罗河,因为在撤退中所到达的这个起伏不平的多山地区,他们无法长时间地为其军队寻找食物,为其马匹搜寻饲料。然而,“由于被整天的战斗和跋涉弄得疲惫不堪,他们”在第二天没有继续行军,而是将时间用于侦察其后方以及距横跨埃布罗河桥梁的9英里内的情况。
他们的观察发现,他们的后面有“5英里的平路,接着就是崎岖不平、山峰陡峭的山地,无论谁占领了峡谷,要想阻住对方都是轻而易举之事”。于是,他们计划“第二天黎明前出发”。
恺撒也侦察了路线,并在第二天黎明开始行军。此次行军,他采取了迂回运动。这是一种在战争中最困难但也可能是最具决定性的机动。当恺撒“在黎明前”开始他的机动时,其路线一开始是向后,朝向伊莱尔达方向。(情报工作方面,大西和凯撒也算是不相上下,前面还有一个汉尼拔更是干这方面的好手。)
敌人的“士兵们兴高采烈地从其营地走出来,看着这种场面”。他们认为恺撒的军队“在缺少必要粮食的压力下逃窜,正在返回伊莱尔达”。但是不久他们就看出,恺撒企图让其军队穿越“巨大而难以通行的山谷,翻过险峻陡峭的山石”,沿着一条既没有大道也没有小路的路线,绕一个“大圈”,绕到他们的后面去。
当看透恺撒的目的时,已经迟了,敌人迅速出发,开始走他们后方的5英里路程。此时,“整个竞争转变为速度的竞赛——看两支军队谁能首先夺占隘路和山头”。如果没有骑兵在平地上作战,迟滞敌人的行军,那么恺撒肯定会输掉这场比赛。但是“恺撒首先走完了这段路程”,并将其军队在平地上列阵,封锁了敌人的退路。
当发现实施战术防御的优势现在已经属于恺撒后,机敏的阿弗拉尼乌斯和彼得利乌斯没有企图对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恺撒发动正面进攻。庞培的军队试图沿另一条路线南下,但恺撒要封锁其逃跑的所有路线并没有多大困难,因为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可供敌人行军的路线数量很少。此外,从地形学的角度看,恺撒更乐于利用幅员相对狭小的地域的优势与敌进行即将展开的交战,因为他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队。
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兵力空间比,恺撒就能够从容地部署他的部队控制所有可能的路线,并保持主力与这些分遣队足够近的距离,以便整个军队能够迅速支援其中任何一支遭到运动之敌全力进攻的分遣队。而在一个更大的平坦空间内,庞培的军队会有更好的机会绕过恺撒的军队。
受到有效的封锁,而又不愿意与恺撒的军队正面交战,所以庞培的军队只能运用后勤战略,试图饿死恺撒的军队,迫使其因寻找食物而离开封锁阵地。但是,恺撒在这一点上也有优势,因为他不仅让他的士兵携带了数日定额的食物,而且其优秀的骑兵控制了整个平坦地带,这是敌人粮草搜寻者惟一能够找到食物或饲料的地方。恺撒的骑兵是如此有效,以致其对手连确保饮水都有困难,于是,他们的士兵开始逃到恺撒的军队中去。
由于遭到封锁和饥饿难耐,庞培的军队开始向北撤往伊莱尔达,恺撒的军队及其骑兵则紧随其后。在向伊莱尔达行进途中,庞培的军队发现他们已经寸步难行,因为他们的驮载牲口“由于已经4天没喂饲料”而饿倒了。军队没有“水、柴火,也不能搜寻粮草”,阿弗拉尼乌斯和彼得利乌斯不得不召集会议,决定其军队向恺撒投降。老练的政治家恺撒则提出,遣散其所有的人员,而没有用这支军队去对付庞培。
恺撒不经过会战便消灭了敌人的整个一支军队。他的战略进攻性迂回运动赋予了他战术防御的优势。恺撒完成了大流士在伊苏斯会战前占领翼侧阵地所想完成的事情。大流士的翼侧阵地是一次防御性机动的结果,使亚历山大面临三种选择:停止进军,攻击大流士将其驱赶出翼侧阵地,或者冒着大流士进至其后方的危险向前运动。
在运用后勤战略试图将大流士赶出阵地未果之后,亚历山大选择了第三方案,结果不久便发现大流士果真进入到他的后方。于是,亚历山大转而采取战斗战略,攻击波斯人的军队。恺撒所实施的是一种进攻性迂回运动,使其同样获得了将自己的军队机动到敌人后方的优势,如果敌人向其进攻,那么他就拥有了战术防御的有利条件。(不知道亚历山大来指挥这一战会怎么破解凯撒,凯撒又会怎么去阻止他。)
战术防御对恺撒比对大流士的价值更大,因为两支罗马军队的编成基本相同,而且都把重型步兵军团作为其主要的武器系统。防御提供了主要的战术优势,而迂回使恺撒获得了这种优势。地形以及较高的兵力空间比使得恺撒能够阻止阿弗拉尼乌斯和彼得利乌斯绕过他继续撤退以获得补给,使他们不能包围他们的桥梁,也不能利用埃布罗河作为障碍。
恺撒精良的骑兵保证了他可以搜寻粮草而使敌人不能筹集补给。他的骑兵还封锁了庞培军队的退路,切断了他们的补给,并迫使他们往北撤向仍在其骑兵控制之下的地区。最后,恺撒以政治上的精明作出释放俘虏的决策。这样,就使敌人的指挥官在尚有一点食物和饲料补给的情况下,更容易作出投降的决定,而不是继续撤往仍在他们控制之下的伊莱尔达,从而结束了这次战役。
恺撒成功地抵达敌人后方,从而避免了一次会战。与此相似的成功,也曾使大流土三世的波斯军队在对付亚历山大的过程中获得了实施防御会战的条件,但兵力占劣势的马其顿人及其领导赢得了会战。在普拉蒂亚会战之前,波斯指挥官曾经避免了一次与此类似的形势,当他发现斯巴达军队向可能封锁其由阿提卡半岛撤退路线的地点运动时,就主动撤退了。
波斯指挥官不想战斗,因为他知道“阿提卡不是一个便于骑兵发挥行动优势的地区;而且,一旦他在战斗中失败”,由于敌人切断了退路,那么“除非穿过隘路,他将无路可逃,而在隘路,只要少量兵力便可能将其全军阻住”。
恺撒的战役还显示了对轻型骑兵的战略运用的重要性。作为四种武器系统中机动能力最强的系统,如果在坡度适当、没有树林的适于骑兵作战的地形上,轻型骑兵拥有极强的脱离战场的能力。轻型骑兵所具有的优越的战术机动能力,使它可以避开任何其他类型的武器系统;而且它比步兵机动快两倍的速度,使其能够脱离主力一定距离作战。
指挥官可以利用轻型骑兵较强的战略机动能力攻击敌人的交通线,像恺撒那样将它用于控制两军都要从中获取补给的地区。在普拉蒂亚战役中,波斯人就曾对其骑兵采取这种战略运用方法,切断希腊人的补给,从而发挥了类似的效能。
虽然在战术上,轻型骑兵难以攻击由轻型和重型步兵编成的部队,但它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徒步士兵,并控制除步兵站立地点之外的所有地区。它较强的机动能力使它能比敌人更好地实施侦察,并可快速集中,对付诸如粮草搜寻队或驮载辎重队之类的目标。甚至当有轻型步兵保护粮草搜寻队或辎重队时,轻型骑兵也能利用其机动能力集中成一支比少量轻型步兵警卫队更强的部队攻击之。
要成功地发挥轻型骑兵这种重要的战略作用,必须依赖于地形:林区或山地将使其丧失这种能力。但是,在不适于骑兵行动的地形上,轻型步兵可以利用其相对较强的机动能力发挥这种功能,控制粮草搜寻地区,攻击敌人的补给辎重队。
当然,任何类型的士兵都能执行这类任务,只是机动能力较强的骑兵特别适于担当此任。如果交战双方都缺少骑兵,那么可使用轻型步兵非常有限、但又确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机动能力去发挥轻型骑兵的功能,作为削弱敌人后勤的一种战略辅助手段。
迂回和机动其实差不多,但单以及对骑兵的使用,个人认为大西虽然也不差,但是凯撒还是要胜出一筹,他对于骑兵的运用是请汇总骑兵各尽其用,大西更多是总体的对骑兵的运用。
个人意见,凯撒胜出一筹,但是凯撒也是站在有西庇阿这样的前人种树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