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占领所谓的“漠北”和西伯利亚并进行有效统治而中国不能? 第1页

  

user avatar   qiancai_sai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提到了河流、气候、铁路、枪炮等原因

我来补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春小麦

先说一说小麦的基本概念:

冬小麦: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收获,需要过冬,因此冬季温度不能太低

春小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不需要过冬,因此可以在高纬度地区种植

一般而言,我国长城以南种植冬小麦,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

由于冬小麦的单产比春小麦高,所以我国科学家一直在尝试育种改良,希望将冬小麦的播种范围向北扩展。近年来,甚至黑龙江也能种植冬小麦了:

黑龙江省成功种植冬小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春小麦并不是中国的传统作物,在俄罗斯殖民西伯利亚的时代,中国农民无法在高纬度地区种出小麦

而春小麦则是欧洲人在高纬度地区的殖民利器。尼布楚条约前,毛子就已经在黑龙江流域种植春小麦了。欧洲人殖民加拿大,也靠的是春小麦


毛子从欧洲向亚洲挺近的历程,就是春小麦从乌拉尔山一路延伸到黑龙江的历程

《康熙几暇格物编》将俄罗斯人把春小麦播种到黑龙江流域的过程说得很清楚:

“黑龙江麦——黑龙江所产之麦最佳,色洁白,性复宜人。相传中国麦种之佳者,系西域携来。鄂罗斯地在西陲,万里有余。黑龙江上游原系鄂罗斯所居,其种亦自西来,所以麦之佳,较他出尤胜也。”

下图为当代全球小麦种植范围,俄罗斯的乌拉尔山以东、加拿大、美国北部,就是春小麦为主的地区。


当俄罗斯人在黑龙江流域种植春小麦时,我国的北方主要是冬小麦+粟(小米)混作。 东北的农业也基本限于辽宁地区。北部的吉林、黑龙江则主要是渔猎。

十八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清政府逐渐松动对东北的移民。汉族农民的大豆、高粱 + 西方传入的玉米 + 朝鲜移民的水稻,就形成了第一波由南至北的东北农业开垦历程。

但是,松花江以北的广袤土地,如富饶的三江平原,直到新中国以后才得以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从东欧苏联引进的春小麦良种)进行大规模开垦,从著名的“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user avatar   si-ke-da-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回答都跑偏了。

征服西伯利亚从来不是什么“对游牧的奇迹征服”,在这里YY什么“克制游牧民族”云云完全是在说梦话(你会跑到亚寒带针叶林里头放羊游牧吗?),被幻想为北方政权大后方(假如帖木儿东征拿下了西安,请问朱棣会向东转进阿留申吗?)的西伯利亚极度不适合大型游牧汗国活动。现实就是,人力物力十分有限的俄国人在草原的边界处被迫停下他们的脚步达上百年之久,以等待更有利的时机。

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得把现代国界线抛开,和整个内陆欧亚放在一起看。神棍一点的说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因为俄国在欧亚大草原以北,而且是西北角;中国在欧亚大草原以南,而且是东南角。

再补充几点自然条件的话就是:从东北亚嫩江与松花江上游的松嫩草原,向西一直到中欧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草原,都是连绵数万里的草原形成的巨型天然走廊;

从大兴安岭西南麓,北京-张家口以北的浑善达克沙地,向西一直到里海北岸,哈萨克曼吉斯套到俄国达吉斯坦的里海低地沙漠,是横亘于整个亚洲腹地的荒漠戈壁地带;

整个欧亚大陆腹地,从汉地以北直到北冰洋依次是沙漠、草原、森林、苔原;

而俄国不管是欧洲部分还是征服的乌拉尔以东部分国土,最不缺的就是森林。

一提到哥萨克与西伯利亚,很多人会想到“河流”。的确,纵横交错的河道在征服西伯利亚中起到了交通大动脉的作用,比如说,当年斯特洛干诺夫家族与西伯利亚汗国打交道,就要依靠塔夫达河、维切格达河、维舍拉河、维米河、伯朝拉河等组成的水网干道。不过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乌拉尔以东两条狭长的走廊地带。

讨论俄国在西西伯利亚的扩张,需要和中亚地区一同看待。在东亚习以为常的种种规律,往往在中亚要反过来说才合理。比如说,汉地的盆地区往往能形成“天府之国”,但是在中亚的盆地腹地,往往就只能看到一片“死亡之海”了。同样,汉地大致来说是南方湿润多雨,越往北则愈发干燥、水土流失愈发严重;但是在中亚,却大致是南沙漠北草原的格局,北方比南方更加湿润、水草更好。而从中亚草原再向北,就要进入西伯利亚森林了。

而我们要说的就是俄属西西伯利亚与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两道东西走向的狭长走廊。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夸张的来讲在叶尔马克翻越乌拉尔山,灭亡西伯利亚汗国后就已成定局。恶臭一点的说,一部沙俄的西伯利亚征服史,比较具有“故事性”的除了清俄冲突外就只有叶尔马克的征服——尽管这两件事不过分别涉及了西伯利亚的东南一角和西南一角罢了。剩下的大部分地区,尽管不乏慷慨悲歌的斗争,但更多的也就是“我来,我见,我征服”而已。那么,探讨这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西伯利亚鞑靼汗国的征服与巩固就显得尤为有必要。

首先要说,许多网友对西伯利亚汗国位置纯靠脑补,我只能说你们脑补出的方位不一定人类无法生存,但汗国一定没法生存.....西伯利亚汗国不是整个西伯利亚,而只是今西伯利亚最西南角,乌拉尔山东南的一隅之地而已。汗国主要在图拉河、托博尔河、伊希姆河之间,核心在今托博尔斯克和秋明两城市一带,正坐落在南西西伯利亚的混交林带上。

西伯利亚最有代表性的风光是无边无际的泰加林,在远东泰加林甚至一直向南延伸到哈尔滨正东,面向日本海的锡霍特山;然而对俄国人来说幸运的是,他们所要面对的不只的泰加林,在西西伯利亚泰加林与哈萨克大草原之间,有两道东西走向的地带帮助他们便于站稳脚跟:这就是西西伯利亚混交林与北哈萨克森林草原。

从乌拉尔山东南麓一直到叶尼塞河,是一道东西走向数千里,南北却只有150km的混交林,这里是极度苦寒的西伯利亚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俄在西伯利亚最重要的农业区。雪期为180天,无霜期为100至120天,年降水量为350-550mm。这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走廊为哥萨克殖民者们提供了庇护,他们在此建立的据点成为了未来西伯利亚最重要的一批城市:车里雅宾斯克,秋明,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而从乌拉尔山一直到阿尔泰山、萨彦岭一带,则是欧亚大草原最北端的延伸:哈萨克森林草原。这里南北纵深150-250km,年降水量在320-450mm间,夏季较为温暖。如今,这里许多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

要明白一点:西伯利亚不是什么统一的整体,而只是对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征服土地的统称。西西伯利亚泰加林以南的混交林与森林草原这种东西走向、介于针叶林和干草原之间的狭长地带,为哥萨克们巩固占领区,构筑要塞线,和南方尚未征服的草原汗国们划分势力边界提供了可能。

前已提及,传统的俄国最不缺的就是森林,森林成为其抵御鞑靼人袭击的利器。我之前介绍过俄国人在南方为抵抗克里米亚鞑靼人与诺盖人袭击而修建的南方木长城:南俄干草原以北,介于莫斯科与克里米亚之间广袤的东欧森林草原与中东欧混交林为俄国人依托森林层层设防、节节抵御鞑靼大军提供了可能。而这些木头长城的猴版放在西伯利亚也一样适用:以森林与草原之间星罗棋布的木制要塞已足以防备原始落后的原住民。

西伯利亚的俄式木制堡垒被称作ostrog。它的周边是用一圈用一层削尖的木桩做的栅栏,外层还有护城河与鹿砦。角落处有二到五个,高三到四层的木制塔楼。门楼上常还带有对外凸起的小屋,方便瞭望和对下方攻击者射击,要塞中一般都配有火炮。在建造时需要着重注意土质问题与地基的搭建,也要不时更新朽烂的木构。除此以外还有简单用一圈木栅围成的小堡垒ostrozhek和建在森林、苔原的冬季小堡zimove。西伯利亚原始土著极度落后的技战水平使得哥萨克得以用这些看上去甚为粗陋的工事却十分有效:除去南方的草原汗国和清,被叶尔马克毁灭的西伯利亚汗国基本是客观实力最值得一提的对手了。在雅库茨克,670个俄国人一度要和周边1.7万雅库特人谈笑风生,然而当地连“汗国”这种东西都不存在,只有几个互不统属乃至互相仇杀的部落,作战纪律基本没有全靠巫师念咒板载冲锋,使得哥萨克们得以稳坐钓鱼台。

哥萨克们在西伯利亚无双割草,与同一时代苦逼的明军清军形成了鲜明对比。俄国人在征服中亚以前的东方扩张本质上还是对森林的扩张,他们修筑要塞,谨慎的避免与南方草原和沙漠上真正的游牧强权发生太大的冲突。直到他们在阿穆尔河遭遇满洲军,才第一次真正受挫,被迫吐出了重镇阿尔巴津县(雅克萨)。然而,东方的同行们处境要糟糕的多:八达岭式豪华高配的砖石长城并不常见,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九边往往只能用沙土在平沙中垒边墙;哪怕是后来清军穿越流沙后勤补给亦是一个噩梦:哈密距离肃州酒泉足有500km。俄国人可以先修建木堡再向周边部落征收毛皮实物税,清军就只能和草原汗国硬碰硬的作战后才能修建工事了——而周边也尽是些忠诚度甚是可疑的部落。清的征服是对草原与沙漠的征服。

森林与草原的交界处不可能只有森林,与较为强势的南方游牧者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南方诸大型要塞已经非常接近干草原,这就使得前现代的经典戏码又一次上演了:只有“势力范围”而无“国界领土”,帝国的“实控领土”只限于各要塞,周边是一群缴纳实物税的部落,而森林草原地区,今俄哈、俄蒙边界一带则成为了沙俄与南方可汗、台吉们的势力交错区。前述的西西伯利亚南部诸城,比如塔拉、库兹涅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托木斯克的长官们不得不接受周边的部落同时向沙皇和准噶尔众台吉们两头效忠两头纳税的行为,准噶尔军队时不时大摇大摆的穿行于“沙皇陛下的神圣领土”自然也是寻常之事。不要忘了,当年那位库楚姆汗并没有被哥萨克擒杀,而是逃到了南方的巴拉巴草原之中坚持流动作战;而帝国南方的要塞也就坐落于托博尔草原到巴拉巴草原之间。强大的游牧部落还在更远的南方草原,但是向当地的巴拉巴鞑靼人、吉尔吉斯人、楚利姆鞑靼人、阿尔泰人、图瓦人等征实物税也足以激怒以这些部落宗主自居的南方台吉们。俄国人在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扩张常常受到准噶尔人阻挠,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南,得到准噶尔人支持的吉尔吉斯人常有暴动,直到阿巴坎、米努辛斯克等建成后才渐渐平稳;1709年库兹涅茨克被准军包围,次年比卡顿斯克堡垒遭攻破焚烧。最糟糕的事故出现在1716年:准噶尔第一名将大策楞敦多布带领准军万人,围困由3000哥萨克防守的尚未完工的木城亚梅舍沃要塞一年,最终由哥萨克弹尽粮绝突围而获胜。俄方战死133人,被俘419人。突围而出的哥萨克随即在鄂木河修建了鄂木斯克要塞,并马上南下亚梅什湖,重建了更为坚固的亚梅舍沃要塞。

为了保护南方边境不受哈萨克、准噶尔等游牧军队的袭扰,需要巩固旧要塞,修建新要塞,打造更为强力的要塞线。需要指出的是,与东欧类似中国长城的线状防御工事不同,俄国人在西伯利亚与中亚的要塞线并不是连贯的,而是呈线状连绵分布的一个个要塞。如下图所示:

为了抵御巴什基尔人、卡尔梅克人与哈萨克小帐等,在伏尔加-乌拉尔一带组建了多条要塞线。如1739沿乌伊河的乌拉尔要塞线(图25),1739沿乌拉尔河(当时称雅伊克河)的奥伦堡要塞线(图23),1736-1742伏尔加到乌拉尔的萨马拉要塞线(图21),1739-1742沿萨克马拉河的的萨克马拉要塞线(图22)等;

为了抵御哈萨克中帐与准噶尔人,1737年有老伊希姆要塞线(图29),自1752年后渐被南方强化的托博尔-伊希姆要塞线取代(图30);

1745-1750将此前南下沿河南下蚕食准噶尔修建的自鄂木斯克至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诸城组成额尔齐斯要塞线(图31);

1747-1768,俄国人还修建了库兹涅茨克-科雷万要塞线(图31),防备阿尔泰山中的叶尼塞鞑靼人与卫拉特。以上三线合称“西伯利亚线”。

时间转入19世纪。

1847-1854年,俄国人绕过北饥饿草原进占七河,根据原额尔齐斯要塞线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开始,在南方的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与昆格山西麓修建的阿亚古斯、卡帕尔与维内夫(阿拉木图)等要塞,最终组成了新西伯利亚要塞线(图33);

1853-1864年,俄国人自咸海旁的阿拉尔斯克、彼罗夫斯克(克孜勒奥尔达)等构成锡尔河要塞线(图35);

此外还有1837的阿克莫林斯克(努尔苏丹)-科克切塔夫(科克舍套)线(图37)与1835-1837的奥尔斯克至别列佐夫斯克的“新线(图28)”。

1864年,俄国绕过南饥饿草原,再修自维内夫至比什凯克,直到阿拉套山南的奇姆肯特、TJ斯坦的新浩罕线(图34)。至此,锡尔河线与新西伯利亚线被连成一片,一道道铁链封锁住了哈萨克草原,俄国人即将对大森林以南的草原牧民和绿洲农民发起全面征服。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扩展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工具是河流。

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源,是用来屯田耕作的基础,而屯田耕作是中国古代扩展开发的主要手段。河流还可以起到高速公路的作用,漕运,在古代人员物资输送过程中有非常大的用途。

秦始皇开发岭南的过程中,灵渠的修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中国古代的开发路径,大抵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两条线,前者构成了中国的汉地十八省,后者却因为辽河套自然环境等主观因素以及当地少数民族政权等客观因素而数次失败,最终止步鸭绿江边,我在上一次的回答中也说了,辽河流域开发的滞后,导致古代中国未能以此为基地进入松花江-黑龙江流域进行下一步开发,而少有的几次东北大开发,却因为非统一政权而昙花一现。

也就是说,辽河流域开发的不彻底,导致中国不能有效开发黑龙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开发的欠缺,中国不能进入勒拿河流域的中、东西伯利亚地区。

而从西边呢?

汉朝的时候,通过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几条河流,开设了河西四郡,并以此为基地得以经略西域,而西域是以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叶尔羌河、伊犁河为核心区域,但这些都是内流河,无法利用他们继续往外扩展,而西北的大漠又进一步增加了充实、开发西域的难度,比如伊犁河谷的乌孙在西汉之后就游离于中央王朝的西域之外。 而西北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并不在西域范围内,这使得古代中国通过额尔齐斯河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可能性也接近于0 。

既然东、西两路都过不去,那就只剩了正面突破这个方式了,于是,最大的debuff来了:

蒙古高原,从阴山南的黄河往北,到色楞格河流域最南边的土拉河,这中间直线距离七百五十公里的地区没有有效河流,东西四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大漠,横亘在中国和西伯利亚之间,成为几乎无法穿越的雷区,中国古代汉族政权但凡可以打穿这片屏障的,都算得上是当时一流名将,从古至今也只有卫青、霍去病、窦宪、李绩、徐达、蓝玉、李文忠、朱棣区区几位而已。

那么,打穿大漠,就能有效控制色楞格河流域了吗?不可能,你需要有强大的军事镇戍能力,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后勤给养、迁徙人口,要等到这地方有足够的支撑得起当地军政开支的屯种人口,这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甚至百余年——除了元、清,自古几乎没有能统治漠北百年的中原王朝。而元朝有什么理由和必要放着丰腴肥美的中原不开发而去开发漠北呢?清朝在漠北倒是开出来一个乌里雅苏台,但此时清俄双方早就通过《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规定了双方的疆界,清朝开发西伯利亚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在清末进行跟漠南、东北一样的屯垦大开发,也只能是开发恰克图以南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哈剌河、乌勒吉河、克鲁伦河流域。

但你觉得,是东边这块富饶空旷而且交通便利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大片平原更适合先开发呢,还是西边这个群山环绕、环境恶劣而且交通不便的河谷适合先开发呢?

评论区说了:这么大块地怎么就被毛子占了,毛子起家的地方貌似离着更远啊,当年毛子的国力也不是那么先进吧?

这就得说到沙俄在东北的扩张方式了。

和传统认知上不同,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并非是陆路,而是水路为主,在两条河流之间没有水路的地方才用陆路交通,而西伯利亚地区的大雪和冰冻,在陆路上又可以用雪橇、爬犁这种相对于牛车、马车甚至是人力输送方式更为节省的方式。而沙俄在西伯利亚一开始又是用的殖民方式,不是开发,百十多人的殖民者,通过劫掠当地的方式来维系下一步的行动,是基本操作。

看这个图。

乌拉尔山往东不远就到了东经65°谢尔吉诺,这是鄂毕河上的主要河港,沿着鄂毕河往上游走,能一直走到85°的托木斯克,由此转陆路,往东到阿巴坎或者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就进入了叶尼塞河流域,然后沿着东西走向的安加拉河走到布拉茨克,往东不远就是105°的乌斯季库特进入勒拿河流域,然后沿着东西走向的勒拿河就一直能到130°的雅库茨克。

而安加拉河接着往上游走,再往东南走一小段陆路就到伊尔库茨克了,这是贝加尔湖边,湖的东边不远有个河叫赤塔河,在中国叫乞塔河,明朝在这儿设过乞塔卫,沿着赤塔河往东就到了斡难河——这是黑龙江上游,由此,沙俄殖民者进入黑龙江流域,他们称之为阿穆尔河,历史上这一支扩展路线被清朝打回去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耕民族,发明个梯田,就能统治山区,

西伯利亚,沙俄有效统治过吗,不然日俄战争为什么绕道刚果?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太师再补充一点,对手的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沙俄往西伯利亚扩张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强敌,寒冷的气候和东西伯利亚的崇山峻岭才是最主要的障碍。

西伯利亚至少地理上就可以分为森林沼泽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森林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和森林苔原的东西伯利亚山地,北部都是苔原和冻土,越往东海拔越高气候也越寒冷。除了少数蒙古人、突厥穆斯林等部族以外,大部分土著居民都处于石器时代,在森林沼泽里面靠采集、渔猎、饲养驯鹿为生,人口稀少,而且一盘散沙,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权的概念。

俄罗斯在16世纪中期攻灭伏尔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以后。离西伯利亚已经只有海拔1000米左右、并不难翻越的乌拉尔山脉了。伏尔加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开垦,河流众多方便交通运输,比莫斯科一带还要温暖,是一块非常值得去占领开拓的土地,难度远低于秦汉开拓岭南。

沙俄往亚洲扩张的第一个对手,失必儿汗国,人口也就十来万而且内讧不断,叶尔马克率领八百哥萨克就可以在辽阔的原野上如入无人之境,原因很简单,当地的大部分部落连铁器都没有,只有库楚姆汗或者一些酋长显贵的亲兵才会有从中亚购买的铁制盔甲刀剑,大部分士兵都是临时征发的部落居民,用简陋的木制、骨制武器和拥有火枪的哥萨克交战,自然是一边倒的。

一路往东面,森林里有貂皮,是非常值钱的商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组成的水路。哥萨克溯流而上拖着船只翻越并不高的分水岭就可以水流而下了。越往东自然环境越恶劣,而当地的土著部落也越落后越不经打。

俄国人在这块低难度的地区以武力开路,在河流交汇处建造城堡,架几门大炮,驻扎几百人的军队,就可以宣称主权,再以部分兵力在几个城堡之间巡逻顺便对周围几百里的部落征收皮毛和食物,大部分情况下那些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根本无力反抗。偶尔有些难缠的,被俘虏或者投降的首领赏一个贵族头衔,分一些庄园和农奴(当然包括俄罗斯人),然后洗礼入教向沙皇效忠,后代就是俄罗斯人了,包括库楚姆汗的侄子马麦特库尔在内的很多部下都这样成为了沙俄的臣民。这样就可以有效起到拉拢分化的作用。

俄国人在18世纪以前的扩张基本上都是在森林和苔原地带,尽量避开南方草原上的卫拉特蒙古人和哈萨克人。翻越乌拉尔山脉以后,从失必儿汗国故都秋明顺流而下,到达额尔齐斯河与托博尔河交汇处的托博尔斯克(1590年建成)、从这里沿额尔齐斯河往上游是塔拉(1594年),这里长期是沙俄与中亚的贸易枢纽,往下游是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交汇处的鄂毕(1585年),沿着鄂毕河上游方向往东是苏尔古特(1594),再往东应当地部族请求,帮助抵抗卡尔梅克人(准噶尔人)和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的洗劫而建立了托木斯克要塞(1604年),这里长期是沙俄在中西伯利亚的重要据点,翻越分水岭,在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交汇处附近建造的叶尼塞斯克(1619年)打开了往东方扩张的道路。俄国人沿着安加拉河往上,翻越东面的分水岭,顺勒拿河而下,在中游的盆地中部建造了雅库茨克(1632年)并一直往东到达太平洋(1649年),往上游一直走就到了贝加尔湖,碰到了布里亚特蒙古人,才遇到了一些像样的抵抗,在安加拉河的贝加尔湖河口附近建造了伊尔库茨克要塞(1652年),再往南面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地盘上就不能再扩张了。到了黑龙江流域,当地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赫哲人(所谓“野人”女真)从来不缺勇士,但是连铁器都缺乏,更别提枪炮,辽东边墙下都是女真不满万,黑龙江边的更加人烟稀少,落后的生产力下满千都难。

俄国人一路向东,沿着水路前进,到达太平洋,却没有想过占领近得多的哈萨克草原。1716年俄国人来到草原上的亚梅什盐湖(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南边不远)的时候,就立刻遭到准噶尔的强有力反击。伊犁到亚梅什盐湖的距离差不多相当于到巴里坤的距离。

乌拉尔河到咸海之间的荒漠,也长期阻挡俄国人的扩张。1717年,彼得一世派遣装备训练都要好于当年的七千远征军攻打希瓦汗国,就全军覆没。


中国明朝的时候,大漠南北的草原就别想了,秋天蒙古人少来来就烧高香了,同时期的俄国边民也是经常被克里米亚鞑靼人掠为奴隶。要经营东北,辽西走廊一直处于蒙古的威胁之下,和关内交通都困难,而建州海西女真武德充沛根本不是西伯利亚那种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能比的。蒙古女真已经有了民族意识,也根本不是西伯利亚那些原始部落那样能够轻易拉拢的。

到了清朝,黑龙江流域虽然是大后方,大漠南北的蒙古部落也归属清朝,但是大清入关根本不是为了往苦寒的深山老林和荒漠草原里面钻。雅克萨之战,有像样武器装备的清兵两三千人就可以把哥萨克人打退,控制黑龙江水道,把俄国人挡在外兴安岭北面,但是绝对没有兴趣攻打只有几百兵力驻守的雅库茨克和尼布楚。汉人囚犯流放宁古塔就已经是重刑了,驱赶汉人去西伯利亚屯田,这简直是时日曷丧的暴政。蒙古人也不喜欢西伯利亚,荒凉的森林里面没有牛羊要吃的牧草,乌拉尔河到额尔齐斯河之间的草原,蒙古人来来去去,也从来没有打算在这片荒凉的草原停留下来,把哈萨克人杀掠一番就可以了,要迁徙扩张的话肯定是往南方温暖的地方。


啥时候可以插入图片……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一个因素。

中国人占地方主要是为了放牧和种田。清朝的时候,大家也不习惯顿顿吃土豆。

西伯利亚明显没啥用啊。。

俄罗斯占西伯利亚的目的是做毛皮生意。做成貂皮大衣卖给西欧。

西伯利亚这地方不错啊!!!

为啥中国不这么干。因为除了东北地区,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不穿貂啊!!!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洲内陆总体上是被西风带覆盖的。存在一个总体上自西向东的空气运动趋势。

大气环流导致中等纬度西风带的出现,中学地理知识。

中国农业区是夏季太平洋季风水汽的产物。从中国向亚洲内陆前进,在季风极限处存在一个湿润度的突变。再往里就会碰到源于亚洲内陆的气团,气候忽然变的寒冷干燥,无法支撑精耕细作灌溉农业。即中国农民在向亚洲内陆前进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适应西北方气候。只有苏武那种意志坚定的中国人才能适应亚洲内陆生活。(但一旦有机会,他还是要回来,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来)

夏季,季风覆盖中国,但无法到达亚洲内陆

冬季,西北风呼啸。大西洋水汽可以从西面进来,中国农民却很难有动力趁农闲向北搬家

而欧洲农业区靠北大西洋暖流,从大西洋获得水汽。水汽进入方向和西风带总体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陆气团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况。从欧洲出发一路向东进入亚洲内陆,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减少,但一直到阿尔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干净。这意味着降水量和气候的变化不存在突变,而是一个逐渐收缩的过程。

亚洲内陆总体色调是黄色,中国的蓝绿色有明确边界线,欧洲的绿色断断续续延伸到西伯利亚

所以,欧洲民族一旦出现人口过剩,可以每代人向东推进上百公里,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建立新的居民点。实际上,这正是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基本格局——欧洲种族不断向亚洲内陆前进,已经到达了今天中国的西北边区。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居民是白种吐火罗人,汉语的“蜜”字就是吐火罗语【mit】的音译。

参见:有哪些音译词让你察觉不到是音译的? - 马前卒的回答

但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游牧民也出现了(没错,游牧的历史晚于农业)。等到游牧民把野驴驯化为可以拉车、骑乘的高大马种,亚洲内陆的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从上面的降水图可以看到,亚洲北部草原的总体趋势是越向西越湿润,水草越肥美。所以游牧民天生有向西进攻的动力,以夺取相似但更舒适的生存空间,向南死磕中国长城和边防军反而是一个不符合本性的选项。而且亚洲东部草原的生活环境恶劣,游牧民必须结成更严密的组织,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长距离迁徙,在全民对抗的时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等到公元前1000年,铁器时代大大压低了金属武器的价格,游牧民的战斗力和组织度都有所上升。白种人东迁的趋势就反过来了。接下来2000多年的常态是亚洲东部游牧民缓缓西迁,不断涌入欧洲;实在无法释放压力的时候才尝试攻打中国长城。前面说的吐火罗人,这个时候的名字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月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把大月氏打出了甘肃和新疆,一直赶到中亚那一堆斯坦的地盘上。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就是去找被赶走的大月氏,想让他们回来夹击匈奴。

大月氏是什么态度呢?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
——汉书《张骞传》

注意这里提到了三个细节

1 臣大夏而君之——大月氏比西面的民族更强大。

2 殊无报胡之心——但面对东面的匈奴就认怂。

3 地肥饶——水草丰美,不再想东边的草原了。

说明游牧民族是一波推一波向西迁徙的。这制造了两个效果

1 欧洲不断有新来的蛮族入侵,始终不能统一,人口密度达不到溢出的程度

(当然也有金属冶炼的因素)

2 欧洲人打不过东面的入侵者。蒙古-匈奴-突厥人总的趋势都是要西迁,耶侓大石在东方混不下去也是向西去建立西辽。

粗略的5世纪游牧民西迁示意图

所以在公园1400年之前,总的趋势是中国因为气候因素不打算吞掉亚洲内陆草原,欧洲和其他亚欧大陆文明因为能力因素也不敢去想草原。每隔几百年,草原上的老大倒是要来敲打周围的文明帝国,尤其要重点敲打西面的欧洲。

匈人建立的东欧帝国,东西罗马都要向它进贡

但在13-14世纪前后,亚欧大陆上的文明种族得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战争技术——火药武器。

火药武器和铁器不同,一把刀保养好了可以用上百年,火枪保养的再好也要有稳定的弹药供应,否则就是烧火棍。而且火器对加工精度很敏感,一把能工巧匠制造的好枪,对上粗制滥造的火枪可以有5倍10倍的优势。这意味着游牧民族天生不适合用火枪——不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如果游牧民咬牙建立一个城池生产枪炮火药,又丧失了最重要的战略机动性,容易被文明帝国的讨伐军一举端掉。所以游牧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业帝国举起枪炮抵消自己的骑兵优势,被一步步逼退。15世纪以后,亚洲内陆的历史就是清朝和俄罗斯2个火药帝国合围游牧部落的历史。

俄罗斯人的军事技术也正向前发展,因为他们能从西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火枪和火炮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得益。1552年,当伊凡进攻喀山的鞑靼人时,他在火炮方面的优势加之一名丹麦技师在监督用地雷炸毁喀山要塞围墙时所提供的帮助,证明是决定性的。地雷爆炸以后,俄罗斯人成功地迅速攻占要塞,然后占领整个喀山汗国。他们顺伏尔加河而下,扫荡流域地区,于1556年轻易地攻克阿斯特拉罕。为了巩固占领地,俄罗斯人没伏尔加河岸修筑一系列设防据点,一直修筑到位于阿斯特拉罕的伏尔加河河口处。于是,俄罗斯人成为巨大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主人,抵达南面的里海和东面的乌拉尔山脉。

——《全球通史》

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等疏报、七月二十九日、臣等闻厄鲁特、屯于乌阑布通。即整列队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进。日中见敌。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未时、临敌。发枪炮击之。至山下。见厄鲁特于林内隔河高岸相拒。横卧骆驼、以为障蔽。自未时交战、至掌灯时。左翼由山腰卷入、大败之、斩杀甚多。右翼进击、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处而立。本欲尽灭余贼、但昏夜地险、收兵徐退。其噶尔丹死于乱兵与否、俟后查明另奏。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乌兰布通之战的原始报告

(准噶尔一方也有火器,但那是俄国人卖给他们的)

乌兰布通之战的交战图

虽然中西双方都在彻底解决游牧民问题,但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和欧洲人适应西伯利亚气候的条件是不一样的。通过一系列渐变湿润区深入内陆,和从季风区忽然进入苦寒干燥的蒙古高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没有铁路,内陆地区的矿产意义不大,农业价值可以忽略,只有皮毛算是有价值的物品,所以欧洲哥萨克比中国边区的农民更有动力深入亚洲腹地,沙皇动员远征小部队的成本也比中国皇帝低的多。亚洲腹地草原上的战略优势再次转向西方。

最终,中俄两国吞掉了亚洲草原上的全部游牧部落,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之间碰撞。中国保留了有一定农业价值的地区,沙俄则用零散的居民点和半职业士兵占据了人口稀少的内地。但直到今天,白种人占优势的地区也只是沿着铁路和较温暖地区的一条线(下图绿色线):


再往后,这片土地上的边界就和游牧民没多大关系了,而是文明帝国之间的碰撞。清俄两国虽然都是火器帝国,但核心地带所处的赛区不同——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把欧亚大陆温暖区隔成两半。中国只需要参加东亚杯赛,拿到冠军一劳永逸;俄国和欧洲文明要参加葱岭以西的大赛区循环赛,和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反复争斗。所以西方的火器进步速度要比东方快很多。只是在铁路和远洋航运不发达的时候,这个差距还不会造成明显的后果。中俄在亚洲内陆的边界当时还是一条被地形和气候确定的边界线。

等到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东西方被海运和铁路打通,中国进入了100多年的相对衰落期。俄国借助铁路和枪炮的技术优势,又把边界前推数百公里,把蒙古渗透为半独立的地区,这就是今天的亚洲内地现状。

总的来说,中俄在亚洲内陆的势力范围和工业时代中国的落后有一定关系,但大格局是被气候确定的。比如说中俄在19世纪反复争夺的伊犁,20世纪反复争夺的塔城,冷战期间大打出手的铁列克提,就是中国仅有的三个向西开口的宽阔谷地,也是中国极少数靠大西洋-地中海水汽灌溉的农业区。这几个地方是靠近中国的农业区,会吸引中国中央政府的驻军;另一方面在地理上也适合西来的俄国冒险者渗透,至少也要鼓动代理人独立。最终结果是三个谷地都被一分为二,中国拿到重要城市,俄国拿到了下游农业区。可见气候对政治的长期影响。

新疆地图,注意伊犁(伊宁)和塔城谷地的位置

补充: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把亚洲内陆河网归结为关键因素,这是不合适的。固然俄罗斯殖民者可以借助这个河网运动,但中国也可以在夏季利用河网推进重装军团。黑龙江将军长期驻齐齐哈尔,就是因为这里可以利用嫩江——松花江水网来控制北方。齐齐哈尔长期驻扎一支从南方调来的水师营,还有铸炮厂和内河舰队基地。雅克萨之战中,清军最大的依仗就是从齐齐哈尔等地调来的炮兵。(很巧,现在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火炮生产基地)

“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之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
——魏毓兰《龙城旧闻》

雅克萨之战地图。注意,清军步兵从齐齐哈尔往上游去,翻山到达瑷珲;炮兵和水军从松花江入黑龙江,再沿着河道围攻雅克萨。齐齐哈尔囤积的一部分重炮和弹药也是这样运输的。(不要被鹿鼎记忽悠了)

这说明,只要有吞并土地的心思,清朝在北方也一样重视河运,而且很喜欢用河道运送火器。如果气候条件适合内地农民逐步垦殖,建立能缴税的农业居民点,从华北平原出发的帝国也会占据西伯利亚的广阔平原。


上面这张图是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在回答中使用的图片。这恰恰说明,依靠水运重炮攻占雅克萨城的中国人可以轻松地跨过河流之间的“地峡”,把重装火器部队投放到西伯利亚。只是中国能派出军队,却因为气候问题扎不下殖民点。没有殖民地就收不到税,扩张太远就是亏本生意。所以最终清朝只控制了农业区外围的一部分国防屏障,剩下大片的西伯利亚人口稀疏区丢给了俄国殖民者。

相关回答: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哪些战略意义? - 马前卒的回答

(清朝经略北方的案例)

历史上有过哪些大的海盗集团? - 马前卒的回答

(和内河航运问题相关)

为何欧洲那么小土地上会有那么多语言 - 马前卒的回答

(和欧洲分裂问题相关)

对于正在消亡的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进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 - 马前卒的回答

(清朝经略东北的话题相关)




  

相关话题

  印度造航母的时候,真的用了中国的二手龙门吊吗? 
  有没有一个暴力建立的政权最终没有被暴力推翻? 
  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的作用有多大? 
  为什么中国人相对于西方国家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为何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 
  清朝的的统治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为何总是发源于某山呢? 
  为什么苏联那么强大,反而继承了苏联最多土地的俄罗斯却如此不济? 
  如何看待2017年七八月份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摩崖《燕然山铭》(“燕然勒石”遗迹)? 
  俄国防部称「顿涅茨克地区武装人员使用缴获的『毒刺』导弹击落亚速营要员直升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之前不是一直说石油资源面临枯竭、几十年后就没石油可用,后来怎么成了原油大跌、库存过剩、新能源发展迅猛?
下一个讨论
香港回归二十年,为什么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