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年的电影评论爱好者圈子已经疯掉了,已经走上了自绝于人民的不归路了。可以预期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之内,这种“黑成狗”的现象,会向更多的领域扩散。
首先我们得从电影市场是个什么玩意的角度来把控问题的本质。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消费品,是人民群众随着解决了物质需求之后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大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某一个时间段的电影票房总量是可以预期的。与此同时,考虑到电影播放的商业模式,“排片率”不可能自由竞争,那么必然会出现某一部或者几部不那么“完美”的电影瓜分巨额票房的现象,或者说,这种“瓜分票房”才是电影市场的主流。
既然是瓜分,就可能出现“德不配位”的现象。某一个时间段有一百亿的市场,如果只有五部片子能打,那么最高的三四十亿,低的接近十亿,很合理,即使这些片子最好的一部可能也比不上“神作”的水准,观众又没有别的选择。
疯掉的电影评论圈子,看不到(对于其中一部分人而言,可能是看不懂)的就是这一点:观众想看的,是“当前”的电影,和“已经看过的”片子,或者是“看不到的”片子做对比毫无意义,毕竟现在愿意为了看场电影飞一趟北美的观众还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用脚投票的是“相对”的选择,而对电影的评价,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是更加“绝对”的批评。
一部电影有多“好”,在票房这一边(特别是中国票房),只需要打赢四五个对手就能拿到排名了,但一部电影在“影评”圈子里的评价如何,往往要和所谓的TOP250作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构成了网络上心态失衡的基础。
现在可以回答问题了,为什么一部电影可以在颇受市场欢迎的情况下被黑成狗?除了意识形态、个人喜好、水军操纵等常见因素外,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这种心态失衡。
网络发言者存在一种指点天下的傲慢:你看我的文字,说明你不如我,我就有义务“指导”你。这种傲慢隐藏的是焦躁,“你不听我的说明你蠢”的焦躁。在傲慢与焦躁的双重折磨下,网络发言很容易趋向于极端化、情绪化,于是聚众谩骂逐渐成为公开论坛的主旋律,抓住一点不足大肆攻击往往能比全方位的点评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在各种流量算法的加持之下,更多的旁观者也会被这类“热点话题”吸引,负面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网络社区逐渐向着更极端更疯狂的方向转化,这就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撼动。
上一个疯掉的是卖心灵鸡汤的公众号自媒体,大浪淘沙淘剩下的是一群贩卖焦虑挑动矛盾的咪蒙,这一次春节档疯掉的是电影评论,各种报复性打分占据主流热点。接下来是5G技术大发展的年代,网络的极端化又将有一次大规模推进,下一个疯掉的会是谁,欢迎竞猜。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