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不好说,要再看看数据采集的广度、准确性与可处理程度,毕竟相较于神经递质的电化学反应的灵敏度,经济的反馈体系会有较大时滞。
神经经济学是一个新名词。而这个神经的翻译很有意思。
2002年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Vernon Smith在颁奖大会上做了题为“经济学中的建构主义和生态理性”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到,“新的大脑影像技术激发神经经济学研究去探索大脑的内在秩序及其与人类决策(包括固定博弈的选择,也包括由市场和其他制度规则所中介的选择)之间的关系”。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学科。
至此,神经经济学越来越吸睛。
上面一本书讲到了神经经济学哲学和实证基础。
该书作者保罗·格莱姆齐(Paul Glimcher)是神经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神经经济学界“乐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现为纽约大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领导着纽约大学神经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决策行为跨学科研究院。
格莱姆齐通过实例阐明,神经经济学的三个“母学科”——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现有的理论和数据,已在各自的层面上确定了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决策机制的基本特征。
以囚徒困境为例子,它的前提假设是,每个囚徒都是理性的,趋利避害理性的。它虽然不是木头,但是想法简单而理性。
但是真实条件下很多人的决策过程,充满了感性色彩。或者有着各自的心理账户,以及决策偏好。
比如有1000块钱,对于大富豪来说无所谓。
对于偷来的,也无所谓。
但是对于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1000块钱,则会很在乎。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决策偏好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东西,一个人可能存在一个心理区段。
这种可以映射到综合评价中来。
其中的区段求解,就是同神经网络有关。只不过是用心理学上的名词来表述两个数学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