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文学? 第1页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不谈作家,只谈作品。

个人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需要追求戏剧冲突,而戏剧冲突更容易产生于极端情境。

从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或人格异于主流,不如说他们更容易走向极端,产生异于常人的行为,乃至于艺术上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许多主人公会为爱癫狂,牺牲一切甚至生命。这种情绪和冲动,人们在生活中常有所体会,但我们很少会真去那么干。

举个例子——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

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被拒,而后她为希律王献舞,借此索要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因迷恋莎乐美,满足了她的请求,结果莎乐美捧起约翰的头颅亲吻。最终,莎乐美也被判处死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走向极端的例子,这种行为肯定是病态的,但也成了一种艺术美感。

莎乐美心理活动的内在逻辑很容易理解,但她的行为是过激的。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某个时间,你爱上一个人,无法自拔,但因被拒绝,又因爱生恨,爱恨交织。但绝少有人会像莎乐美那么干。

现实生活中,你深爱一个人,结果对方不爱你,很可能几个月之后,这份感情就淡了,或者你已经换了一个目标。更有可能,你回头想想,发现这事其实挺可笑。当然,你也可能会因爱生恨,偷偷画个圈诅咒对方不会得到幸福,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真的把对方怎么样,更不会致其余死地。

但文学作品这么写就没意思了。

情绪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境下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爆发。

作品中的人物既然是虚构的,就不能过于真实而变得市侩。人物的心理走向极端,客观现实又逼得他们穷途末路,最后致使他们做出种种反常甚至病态行为。从而寻找极端特例中蕴含的普遍性。

笔者本科心理学,有个破证书,给人做过一次不太正规的咨询,才疏学浅。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心理极端的人,我会努力去开导他,帮助他走出困境,因为这是职责所在。

但作为读者,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态,我甚至期待那些人物更极端、更疯狂,因为这样才好看,才更能让人深思。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分析很不靠谱,因为真正的心理分析要参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多情况下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而文学作品只能给出一些片面的情境。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很细腻,但要以心理学的角度看,仍然很粗犷。

当然,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学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意识流小说的产生。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理分析不靠谱,完全按照心理分析(完全理论上的)的方法去写小说也会很乏味。

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荣格对它的评价很高。但没多少人真正看完乃至理解这本书。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以阅读性而言,真的不敢恭维(肯定有人要喷)。

《尤利西斯》号称描写了人类潜意识的活动。

其实,这种说法在心理学上是很可笑,而且根本不成立。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想法只要诉诸文字,就一定是经过意识加工的。换句话说,你永远无法用意识去描写潜意识的活动,这是个很明显的悖论。

我觉得,乔伊斯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悖论,所以写了个更神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干脆自己造词,但从理论意义上而言,仍是无用功。

当然,作品是乔伊斯创造的,若他说这就是主人公的潜意识,我们也没法反驳。但道理得清楚。

结论就是,心理学家不会把文学中的人物当成真正的病人,但可以将其看作是理想化的病例。

个人愚见




  

相关话题

  用一句话形容未来你想活成的样子? 
  中国现在为什么不能出一部类似《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宏伟小说? 
  怎么评价现在的中国文坛? 
  为什么花木兰从军十二年,没人发现她是女的? 
  总是等到条件成熟才去做一件事,你们怎么看? 
  是不是只有时刻都充满正能量的人才招人喜欢? 
  为什么仓央嘉措作为一个僧侣会写这样多的情诗? 
  为什么国内幼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忠义谦虚善良的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如此残暴? 
  为什么最近有越来越多类似「小丑竟是我自己」这样的自嘲梗出现?丧文化依旧还流行着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许知远对话冯小刚里的“反崇高”现象?
下一个讨论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中国是亚洲的文学中心吗?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