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那些事儿》美化或者丑化了哪些人物? 第1页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简单地说几个比较明显的,有空再来详细分析。

丑化:朱见深、朱祁钰、张璁。

美化:朱佑樘、朱祁镇。

几个皇帝我先不说了,只先提一下宪宗。我现在正研究宪宗朱见深,宪宗实录从天顺八年看到了成化四年五月,《明事》对其的评价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深入了解朱祁镇祸害大明八年后给朱见深留下的是怎样一副烂摊子以后,我其实更好奇“当年明月”的心态,有些想研究一下。

我先着重说一下相对冷门的张璁,此人功绩很大,就不提他反腐倡廉、整顿吏治,下决心改革,为后辈张居正改革打下基础,这些都是常规名臣所必须具备的。

张璁最重大的功绩是确立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制度,影响了此后明朝一百年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他是促使被现在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的“明朝内阁制度”正式成型的关键人物!是洪武以后第一个接近“真宰相”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阁首辅

至嘉靖而始有相与首”说的就是张璁

张璁在任首辅期间,基本确定了明代首辅在内阁的三个主要特权:专决、专票拟、专应对。

首辅之权以专决为基础,以专票拟为表现方式,以专应对维护其专决和专票拟的特权

嘉靖皇帝与张璁的关系对首辅制度在嘉靖时的最终确立有着重要影响。

与首辅地位的确立相联系,是票拟开始由首辅主持重大问题的票拟由首辅专掌,而在张璁之前首辅的主票拟还只是停留在诸辅共议、首辅执笔,或由首辅委任他辅执笔而未发展到首辅的意见决定阁票的程度原因是首辅的专决地位尚未确立

而嘉靖以后的首辅,一般来说都具备这样几个特点:衔号为“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具有专决、专票拟、专应对的特殊地位,居文官之首。

可以说张璁居功至伟,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张璁竟然成了个跳梁小丑式的人物,简直莫名其妙!

仅仅摘录《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张璁的部分内容:

在驱逐了杨廷和之后,他已经找到了第一个合适的木偶——张璁。
  张璁大概不能算是个坏人,当然了,也不是好人,实际上,他只是一个自卑的小人物,他前半生历经坎坷,学习成绩差,也不会拍上司马屁,好不容易借着“议礼”红了一把,还差点被人活活打死,算是倒霉到了家。
但你要以为张璁先生是碍于面子,才不靠中旨升官,那你就错了。张璁先生出身低微,且一直以来强烈要求进步,有没有脸都难说,至于要不要脸,那实在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
  之所以不用中旨,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要怪只能怪张璁先生的名声太差了,皇帝还没有任命,内阁大臣和各部言官就已经放出话来,只要中旨一下,就立刻使用封驳权,把旨意退回去!
  事情搞成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会推不可能,中旨没指望,无奈之下,张璁开动脑筋,刻苦钻研,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变化的起因来源于张璁本人,这位老兄自打飞黄腾达之后,就患上了一种疾病。
更麻烦的是,他得的不是简单的发烧感冒,而是一种治不好的绝症。事实上,这种病到今天都没法医,它的名字叫心理变态。
而在张璁先生身上,具体临床表现为偏执、自私、多疑、看谁都不顺眼、见谁踩谁等等。
  说来不幸,张先生之所以染上这个毛病,都是被人骂出来的。
自从他出道以来,就不断地被人骂,先被礼部的人欺负,连工作都不给安排,议礼之后他得到的骂声更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没有骂过他的人可谓是稀有动物,奏章上的口水就能把他淹死。
张先生青年时代本来就有心理阴影,中年时又被无数人乱脚踩踏,在极度的压力和恐惧之下,他的心理终于被彻底扭曲。
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饶恕。这就是张璁的座右铭。
于是张先生就此开始了他的斗争生涯,但凡是不服他的,不听他的,不伺候他的,他统统给予了相同的待遇——恶整。不是让你穿小鞋,就是找机会罢你的官,不把你搞得半死不活绝不罢休。
今天斗,明天斗,终于斗成了万人仇,无数官员表面上啥也不说,背后提到张璁这个名字,却无不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甚至有人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回家就对着画骂一顿,且每日必骂,风雨无阻。
可笑的是,张学士一点也没有自知之明,上班途中还经常主动热情地和同事们打招呼,自我感觉实在是相当地好。
张璁先生的奋斗史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怎么傻起来的。
张璁又一次用行为证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第二天,他就找到了都察院,希望严惩徐阶,其实徐阶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也没有犯法。
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很不容易的。
张璁是个不折不扣的蠢人,他已经是首辅了,竟然还要扩大势力,难道想做皇帝吗?
  所以对于胸怀天下,公私合营的皇帝而言,张璁不过是个木偶而已,现在第一个木偶已经用废了,应该寻找下一个了。

来张本人好多年前买的《明朝那些事儿》实体书的照片,免得有人说我没认真看书胡说八道:

我就不说书中完全不提张璁担任首辅时期的施政举措,还演绎出一系列“跳梁小丑”式的经历、举止行为了,就直接评价方面,在“当年明月”笔下,张璁是一个:“自卑的小人”、“名声差”、“只会钻营、拍马屁”、“心理变态”、“偏执、自私、多疑、看谁都不顺眼、见谁踩谁”、“心理扭曲”、“人傻”、“不折不扣的蠢人”、“嘉靖的提线木偶”。

就这样,还有“明事”粉说这书没有对张璁进行抹黑,这到底是睁眼说瞎话呢?还是你读书不认真呢?这做粉丝也没做合格啊!


user avatar   baggio-1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myf-10-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dai-dai-da-shi-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灵感来源于南明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的假太子案)

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死。留都南京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拥福王朱由崧,一派拥潞王朱常淓,内讧一触即发。驻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冯都督,得到一个南逃的千户的报告,称太子朱慈烺已经出逃,化名“王之明”,流落在北方,冯都督在与东林党钱部堂商议后,即决心派出四大高手,北迎太子南下,早定国本。

四大高手(暂命名为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奉命北上。为首的赵甲原是赵靖忠的“义子”,因其义父投清,不被信任,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此时无人可派,只好由他领衔北上;钱乙是钱部堂的本家,临行前钱部堂与他交底,说东林党上下一致,决心拥立潞王,为保潞王能顺利即位,因此,钱部堂密令,让他无论真假,都得除掉“王之明”;孙丙一心报国,欲迎回太子,定国本共抗满清;李丁本是李自成部下,归明后态度暧昧,与江北四镇中的李总兵有旧,他在此事中秉承左右两策:如果是福王或潞王即位,他便杀了“王之明”邀功输诚;如果这两王内讧不止,都不能即位,他便挟持“王之明”南归,成为“定策元勋”。

四人北上不久,得知福王已即皇帝位。这一消息令四人不得不重新设计自己的计划。赵甲认为,福王即位,必会将“王之明”认作“假太子”,因此无论真假,他都要杀掉“王之明”,才能在新帝面前邀功请赏;钱乙明白,一旦福王立稳脚跟,去翻当年旧案,他们东林党便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转而与孙丙合作,保住“王之明”;李丁见福王即位,于是决心杀“王之明”邀功,而孙丙则陷入两难之中。

四人虽各怀心思,但首要任务是找到“王之明”。谁知“王之明”却自己冒了出来。四人于是分别见了“王之明”。最后,孙丙、李丁转而结盟,要杀“王之明”,而赵甲、钱乙则护卫“王之明”回到南京。四人在途中几番交手,最终,孙丙被擒,李丁逃走,赵甲、钱乙,带着“王之明”和重伤的孙丙回到南京。

“王之明”到南京,果然掀起巨浪。已即位的福王,如今的弘光帝下令会审孙丙、让其明白回话。

孙丙于是交待出:经他与“王之明”会面,与保护“王之明”后,发现“王之明”是清人的奸细!他受命于降清的赵靖忠,为的就是掀起政潮,瓦解南明。

于是,各方再度开始争斗。曾经的拥福派首领马阁部最终保护孙丙,为的是将“假太子”“王之明”彻底斗垮!而钱部堂、冯都督再命赵甲、钱乙杀掉被保护在马阁部军中的孙丙。

最终,二人如愿已常,杀入大牢。正要得手之时,李丁杀出,赵甲也突然反水,三人杀掉钱乙,救出孙丙。

原来,二人早已决心降清。他们敬重孙丙,于是想劝他一同降清。

孙丙此时,生无可念,自杀了。

数月后,南京城外郭,观音门外。

“王之明” 、冯都督、钱部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滂沱大雨中跪在地上。

清军要入城了。 他们是来跪迎的。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朱由校? 
  朱元璋为什么不是昏君? 
  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 
  如果南明政府没有被清朝灭亡,而是一直和清朝并存到列强入侵,划江而治,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说《红楼梦》是明朝遗老写的,里面的情节映射大明朝,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给事中在明代是什么官? 
  明末火枪兵如有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队的严明纪律和心理素质,还会惨败于八旗铁骑么? 
  随便聊聊你心目中的晚明和晚清第一名将? 
  为什么有些人能接受明朝屠城而不能接受清朝屠城? 
  明朝两次未成功的南迁有什么区别么? 

前一个讨论
现在的所有古籍,比如四大名著,论语,春秋等等都采用了简化字,就算文言文也是简化字,这会对理解有偏差吗?
下一个讨论
在场的孩子受到别人表扬,如何较为谦虚地回答对方?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