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的所有古籍,比如四大名著,论语,春秋等等都采用了简化字,就算文言文也是简化字,这会对理解有偏差吗? 第1页

  

user avatar   KungcixCju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不同层次阅读需求读物推荐

阅读是分层次的。普及阅读和深入研究对文本要求不同,文学研究和文字学研究对文本的要求又不一样(研究古籍用字的学者几乎只能使用影印本[1])。下面我就针对不同阅读需求,推荐一些书籍。

1、需要研究用字,或者和提问者一样,担心後人整理本曲解作者原意,推荐使用影印古籍

这种一般价格较高,也有便宜的,印刷质量就比较堪忧。我推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这套书定价适中(赶上促销相当低廉),有「小再造」的美名。灰度印刷,大部分清晰度不错。能够在这个价位保持最大的还原度。如果想买原色印刷的,就要考虑「中华再造善本」,但那价格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不过影印古籍不意味着就能代表作者原意,这就需要更多文献、版本的知识了。

2、用于文本研究,或者希望通过一本书对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可以参看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整理的古籍,校勘精良,注释到位,颇受美誉。当然,即使文本研究,也是不能脱离影印古籍。或者说,只要从事相关工作,即使有再高级的古籍数据库,也不能脱离古籍原本。但对于普通阅读者来说,中华上古这种整理本著作是相当实用的。

3、不能掌握繁体字(或者认为「繁体字看着累」),又有阅读古籍意愿。

可以阅读简化字整理的古籍普及类读物。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普及读物太好出了,什么出版社都敢出。你想买一本《论语》,会发现市面上五花八门,什么出版社的都有。这就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说一下我的经历,我个人喜欢《山海经》,先後买了十几个版本都不称意,发现各种各样问题(甚至买不到完整版)。直到买了袁珂校注的繁体版才遂愿,自此之後就很少阅读简化字古籍。因为就连我信赖的出版社,也会出版质量极差的普及出版物。比如某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名字取的特别好,内容却是删减的,而且除非翻开前言,你很可能意识不到有删减(例见下图)。

可见,购买简化字整理的古籍真的需要眼光和运气。下面是我认为质量相对较好的简化字整理的古籍。

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中华国学文库」

「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

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白文本」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

针对本题的题干及描述,如果始终对简化字整理的古籍持疑惑甚至恐惧态度。可以选择上面推荐的影印版和繁体版,但这就需要题主有更深的文字修养,勤查字典,会有很大进步。至于古典小说部分,中国大陆很少出繁体的小说,而港台出版的小说由于各种原因也谈不上还原作者原意。如里仁书局版《金瓶梅词话》号称足本,却随意篡改原文,几乎成了「改写本」。


二、古籍用字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现代人存在一个知识误区,以为汉字只分为繁体字和简化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用字标准从未统一过,古籍中各种花样繁复的别字、错字,远超人们想象。下面我将举几个小例子。

1、「竹里馆」的繁体怎么写?

如果没有读过王维的诗,看见「竹里馆」三个字会怎么想?是在竹间建造一个处所?还是盖一座名为「竹子之里」的房子?从简化字的逻辑上看,两种说法都可能。那么我们去看看繁体版,如果我们能找到「竹裏館」,那么前者正确;找到「竹里館」,後者正确。好像还挺简单。

然而我们翻开古籍,发现「竹里館」、「竹裏館」两个写法都存在。实际上古人就经常把「裏」写成「里」。看见古籍中的「里」不能光想着乡里、邻里……也要考虑「裏外」。

2、《箧中词》整理心得

看现代人整理的《箧中词》,整理者直接把「秋色集颿檣」转写成「秋色集帆檣」,认为「颿」是「帆」的异体字,没必要保留。于是动了自己重新整理《箧中词》的念头,希望用字能遵循光绪刻本。但真正整理起来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

刻本用字漫无标准,同一页上出现的人名写法也不一样。编者谭献字复堂,结果书中一会儿写成「复堂」,一会儿写成「復堂」。其他人名更是混乱,同一页中「择庵」一会儿写成「擇菴」,一会儿写成「擇[⿱奄]」。也是同一页,同时出现「蟋蟀」和「蟋[⿱帥虫]」。整本书鑪爐,鶯鸎、艸草大量混用……我原本想,是不是原作者写成这样?找来其他的本子,花样更多了,真是怎么写的都有。

很多字形很难输入,一般字体无法显示。更多的根本没有被编码,无法输入,我总不能截图插图吧?穷则思变,我想知道有丰富古籍整理经验的老先生们怎么看,于是购买了曾为中华书局点校多部古籍的许逸民先生的《古籍整理释例》。不得不说,有点失望,我最关心的用字标准部分令我难以接受,依照《新华字典》,凡是异体字,无论结构差别多大,全部依照《新华字典》改成规范字。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整理本的古籍,绝大部分都是被《新华字典》或其他类似现代规范性质的文件(现在一般用《通用规范汉字表》)规范过的。大陆的如此,港台的也是如此,甚至更甚。

中华书局《花间集校注》前言说:古人很注重校书,但校书不校异体字。只要意思一样,你怎么写都可以。所以读古书多了,你会发现李清照可以写成李清炤,歐陽脩可以写成歐陽修,陳後山可以写成陳后山,辛弃疾写成辛棄疾,就连我们最熟悉的大师兄孫悟空,也可以写成孫悮空……古人对待人名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绝对。用的乱不代表乱着用没问题,歐陽脩本人就对「歐陽修」这个名字很不满。


三、什么样的古籍才是真的古籍

实际上,中国历代都缺不了改书者,他们出于有意无意篡改古籍原文,即段玉裁所谓「浅人妄改」。段玉裁本人校改《说文解字》,严密考证,有理有据,堪称经典。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出土,我们发现段玉裁的很多推论极具前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但有些推论就很遗憾,和出土事实不符。

段玉裁尚不能避免,历代妄人对古书的篡改更是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已经积非成是改无可改了。如果哪个专家教授提议改回原貌,估计会被舆论骂死,理由我都想好了,直接套用《大军师司马懿》中吴秀波那套说辞就行。

毕竟去古太久,类似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这种东西我们能发现多少呢?如果按照严格标准,我们读到的大部分明清以前的古籍都是「假的」。

举个例子,《老子》大家都不陌生。战国楚简三个写法,马王堆帛书两个写法,北大汉简一个写法,敦煌写卷几十种写法,历代的各种版本更是多如牛毛。连字数都不统一,你说那种是真古籍?是不是战国楚简一出,其他版本都不用读了?历朝历代基于《老子》的思考和内化是不是也毫无意义呢?

所以古籍研究者,就要比较这些版本,通过内证和外证分析出这些版本的关系,找到演化的规律。而我们这些普通阅读者,要学习利用研究者的成果。那怎么利用呢?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查论文期刊,但这似乎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我们可以阅读吸收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古籍整理本,而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般是这些成果出版问世的主要阵地。(其他阵地还有各大古籍出版社、各著名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各种以书社、书局命名的大型出版社等。)所以,阅读我在第一部分第二条提到的古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听我说这么多,不如扩大阅读视野。信息时代,很多图书馆公布了馆藏,我们能更容易接触原版古籍(参见 @设定控 有哪些比较全的在线古籍查找网站?)。各种繁体整理版、简体整理版也很容易得到。欢迎对照阅读,感受其中用字的微妙差异,触碰文字背後那些有趣的灵魂。

参考

  1. ^ 《明清小说俗字研究》中的这两段论述,体现了研究之不易:我們再從明清小說的整理和出版情況看,為適應通俗小說閱讀和研究的需要,出版界陸續點校出版了大量的明清小說作品。對於通俗小說的文字整理,我們一般都是採用將俗字、别字徑改的辦法,且一般不出校勘記;古籍整理時徑改文字随意性大。對於一些看起來不合現代漢語文字「規範」的字詞,不少整理者採用「以今律古」的方式,「規範」成現代漢語的用字方式了,如「鬪引」改為「逗引」,「理採」改為「理睬」等。實際上,理睬義較早寫「採」字,後來纔逐漸俗寫「睬」作為分化字。《古本小說集成》清刊本《說唐演義全傳》第二十四回:「早被咬金一把扯住,道:『咄!瞎眼的勢利小人,為甚的不採我?』」(423頁)明清通俗小說俗字俗語充斥,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對小說中俗字的解讀和處理,很多做法甚不可取,還有許多不足,對於俗字還需要深入研究。還有許多俗寫,有的被誤改,有的還沒有得到正確解讀,在今天看來,依據俗字學原理,通過古籍原始文獻的比較互證和構形比較,是可以得到正確解讀的。從這個角度說,對俗字的研究還很迫切。 我們這裹對明清小說的俗字研究,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古本小說集成》(以下簡稱《集成》)作為主要研究材料。此叢書是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項目,收錄以通俗小說為主,明代和清初小說基本全收,清乾、嘉小說選取精品,兼顧稀見,晚清小說則選其影響較大者;多有孤本,如《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二度梅全傳》《五鼠鬧東京》等,《壺中天》《跨天虹》等則為個人庋藏秘笈。《集成》實際上「為學術界提供一部搜羅完整、版本優良、保持原貌、考核精審的大型古代小說文庫,為公私藏書家提供宏富完整之古代小說總匯,為學術界提供真實詳備的研究資料」。我們這次的研究選取其中三百餘種小說,基本上能反映明清時期的文字使用情況,並以中華書局的《古本小說叢刊》和其他版本作為參考。旨在從明清通俗小說的善本入手,對原始古籍中的大量俗字的構形和特點,加以歸納總結,深入研究,發現新的規則,破解疑難俗字。明清通俗小說的俗字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古籍,總結俗字規律,有利於為古籍整理服務,還可為現在的異體字規範提供借鑒;而且在研究俗字中追根溯源,探討文字結構,可能會讓我們發現一些原先單從正字發現不了的規律,有利於文字學的發展和文字學體系的完善。 曾良《明清小说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3-4页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你觉得文字简化只发生了这一次?

论语、春秋产生的年代应该是大篆,吕氏春秋应该已经是小篆了,再往后隶书普及,再到魏晋的时候出现楷书?再是刻板的宋体,仿宋……

按照这种说法,不是大篆小篆的出土文物你敢信?再问一句,你看得懂大篆?


2、你以为古人用字有今人规范?

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复印文献全靠手工抄写,不说抄错看走眼,避讳改字。就异体字,俗体字也层出不穷。在那个没有新华字典的时代你怎么知道用字比现在规范,不说远的,就鲁迅的时代茴字还有四种写法,其余可想而知?


3、你认为你能复原古代文献?

这是考古学的问题,不要以为读两本古籍就能理解孔子的精神,老子的思想。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子曰就是老师说,甚至都不是老师写,教材写。就算不考虑学生故意瞎编个东西说是老师说的。那学生记错了,听错了也很有可能,甚至老师说了那么多,你只记得你喜欢的那一部分也很正常。再加上历朝历代的儒学发展,鬼才知道最初是个啥。



考虑到这些问题,为了能让你看懂把古籍翻译成简体字算个啥?

所以说,如果你不是做历史和考古研究的,读什么版本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做历史和考古研究的,他们压根儿就不用读你现在读的这些通俗本,他们的工作是给这些通俗本旁边写注的人提供依据……




最后,如果你真的有心想要去看什么所谓的原始文献,维基基金会下面有一个项目叫做维基文库,志愿者们会把搜集到的原始文献传到这个上面:

譬如说论语:論語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道德经:道德經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然后道德经就有N个版本,其中马王堆的帛书看起来就是这样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
道可道也□□□□□□□□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恆又欲也以觀亓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你问为什么里面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符号?因为帛书版TM本来就长这样:

当然,维基文库的资料整理也是来自于志愿者,并不代表真正的原始文档内容,要想搞清楚原始的文档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含义,这已经是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相关话题

  四大名著里的哪句话最精彩? 
  中国古代还有什么章回体小说可以比肩四大名著(金瓶梅除外)? 
  除了曹雪芹,还有哪些人被认为是《红楼梦》的可能作者,理由是什么? 
  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可信度究竟如何? 
  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家里现在有菜根谭,了凡四训和古文观止。求大佬告知最后是从哪本开始看? 
  宋江没什么本事是如何当上梁山老大的,他是否有领导艺术? 
  如何评价「12岁少女用文言文惊艳网友」? 
  水浒传108将都是怎么死的? 
  一个真正读懂《道德经》、《史记》、《论语》、《资治通鉴》之类的书籍会到处宣扬自己读过这些书吗? 
  如果红楼梦原文由一个现代人写出来还会这么火吗? 

前一个讨论
「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
下一个讨论
《明朝那些事儿》美化或者丑化了哪些人物?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