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高宽用3000字文言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yi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回答主要是想指出并分析,为什么该文从骈文的角度很糟糕,并普及骈文的基本规则。这里集中回复评论区关于不应苛责高中生,不应用庾信王勃的标准要求初学者等问题: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很多人自认为热爱古典文学,但写出来的骈文、骈赋、近体诗等完全不按该文体的基本要求,写出来的东西四不像,还到处自我吹嘘,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还为之叫好,对初学者造成很大误导,这是非常有害的。你觉得格律是桎梏,可以写古体诗,为什么要写律诗呢?踢足球就要按照足球的规则,你非要用手把球扔进球门,美其名曰“挣脱束缚”,正常的裁判都应该判进球无效,并将你红牌罚下。可惜现在的裁判太少,导致很多人都在效仿这种行为。

你要是想改进该规则,应该在充分理解、领会、熟练掌握原有规则的基础之上,做出合理的改进,而不是在连基本规则都不了解,随心所欲的乱写,如同各路民科连广义相对论都没学过,却天天想着要推翻一般。

2,我在文中以庾信、王勃、骆宾王等人的作品为例,是为说明文中的骈文规则(比如马蹄律),是初唐以后的通行规则,绝大多数前代作者都以此为纲。而事实上这些规则大部分人并不了解。

用先贤的作品与其做对比,是为了让该生以及围观群众认识到,为什么他这样写是不好的,并通过学习先贤不断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目前的大多数回答,或是贴出自己的作品与之对比,或是说不应该苛责高中生,因此我认为明确指出他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这样写不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3,人贵有自知之明。初学者应该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古典文学博大精深,一个初学者读了几年书就认为可以睥睨众生,比肩前贤,进而骄傲自满,对其自身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害。该考生自信满满,“南大文学院毕业生自愧不如”,很明显缺乏的不是包容与鼓励,而是有真正懂骈文的人指出其不足。

我本人19岁时也写过骈文,当然主题不是自我吹嘘,而是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当时并不了解骈文的规则,只是做到出句对句基本对仗,全文主要由四六言构成,没有文白夹杂等基本要求。写完之后周围的人都认为写的很好,也发到某刊物上,但我清楚的认识到这里的“好”和先贤真正的好的作品有巨大差距,只是在并不真正懂骈文的人看起来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显得“好”而已。只可惜当时查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分析了很久为什么《滕王阁序》极富音乐美,但都找不到骈文应该怎么写,有哪些规则,也不知自己应该如何提高。若干年后经高人指点,终于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算“骈文”。我在这里普及骈文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犯我当年的错误。

==================================================================

作者似乎是想写成骈文,但是除了勉强对仗之外,连骈文的基本要求都没做到,而且基本把常见错误都犯了一遍,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1,骈文虽不需押韵,但也有声律要求:

其一是节奏点平仄相对。四言的节奏点在第二、四字,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节奏点平仄为平-仄,仄-平,每句自对,出句对句互对。六字句稍复杂,但同样有规律可循。而作者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天下动荡,征战频繁;海水羣飞,神州沸腾”,节奏点的字分别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完全不对。

其二是要走马蹄律,指上一句的对句的末字要与下一句出句的末字平仄相同,举个例子:

“时维九,序属三。潦水尽而寒潭,烟光凝而暮山。俨骖騑于上,访风景于崇;临帝子之长,得仙人之旧。层峦耸,上出重;飞阁流,下临无。鹤汀凫,穷岛屿之萦;桂殿兰,即冈峦之体。”

月-秋-清-紫-路-阿-洲-馆-翠-霄-丹-地-渚-回-宫-势 的平仄严格按照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两条是初唐之后所有骈文都要遵循的规律,也是骈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的关键,《滕王阁序》《讨武曌檄》等名篇莫不如此,详细分析参考这个回答《滕王阁序》的语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骈文都无法超越? - 知乎

而该考生似乎根本不知道这两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骈文常用句式为壮、紧、长、隔、漫、提引发送。

壮:三字句互对,“六王毕,四海一”

紧:四字句,“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隔:四六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长:五-九字句,“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漫:散句,“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提引发送:发起议论之前的领字,“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一篇好的骈文,应以隔句,紧句为主,长漫为辅,否则臃肿杂糅,文气不顺。该生几乎一半以上使用长句漫句,尤其是大量多于九字句字,比如

“一时之间,大师巨子辈出,既承先哲之遗命,又拓学术之新区,其中海宁王静安先生尤具慧眼,独辟蹊径,首以西人之观念研治吾国传统之文化,创获特大,影响甚巨,允为近代学界转旧为新关键捩点之人物。”

这种啰嗦的句子如同白话,根本不应出现在文言文中。


3,用典应灵活多变,该生用典明显堆砌,句式单一,矫揉造作。比如:

“是故虽贤如周公,尚有吐哺之情;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昔陈仲则为豫章太守,至即问徐孺子之所在,而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故杨朱遂有歧路之泣,阮籍乃成穷途之哭。失意左迁,贾长沙始有吊屈原之赋;落魄飘蓬,温飞卿乃作悲陈琳之诗。”

基本都是某人怎么做之类的句式,极不自然。大家可以参考用典高手比如庾信王勃,这里就不举例了。


4,内容方面,此文是典型的怀才不遇文,需要适当显示自己能力,但不能太过。你文采风流应该由文章自然流露,而不是自吹自擂。该生堆砌了一大堆自己读过哪些书,写过那些文章,让哪些人自愧不如云云,非但不能自证其能,只会凸显其不知天高地厚。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看看类似的主题韩愈怎么写的:

“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可谓不着一字,尽占风流。高下立判。


5,抄袭明显,比如

“而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直接抄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总结:

该考生大概是读过不少诗文,但是一般人读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与先贤的差距,越谦虚谨慎。此人恰恰相反,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另外此人语感很一般,基础也非常不牢固,文白夹杂,语句啰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还是继续提高姿势水平吧。


user avatar   baolong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事情。

倒退两百年,敢给一个平民(那时候没有教授)写“ 上XXXX书”的——这孩子恐怕要被杀头。

倒退一百年,敢写成这个样子会直接被扔出去——敢拿看过《四书章句》这种书出来标榜……

倒退五十年,敢写这个会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吊起来打——旧文化还敢出来毒害人民?

也只有在现在,面对着一群既没有基本国学功底,又没有治学精神的看客,才会有这样的闹剧。


user avatar   lvsedanong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见文言文被黑。

文言写作有非常严格的规范,不是堆砌几个古文词语就算文言的。先不说这一篇“文言文”内容空洞,结构混乱,东拉西扯,陈词滥调,仅仅从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上几乎没有几句是合乎规范的。

文言文在古代的作用相当于英国的“牛津音”。在古代英国你是不是贵族一开口听口音就知道。在古代中国你是不是“士”一出手写东西就知道。你穿的长袍3个月没洗,那叫不修边幅,你随地吐痰、饭前便后不洗手,那叫不拘小节,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但是你写作、交往不合规范礼仪,你就混不进知识分子的圈子,不能被称为“士”。

文言作为以前文人表示身份的重要象征,第一忌讳不合礼仪,第二忌讳掺杂俗语。这篇文章要么不合规范,要么混入俗语,完全不能称作“文言写作”。

首先标题就是错的。

“上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书”。古代的莫教授收到这封信脑门会出汗的。

“上”字在古代是不能乱用的。作为名词它特指皇帝。上书作为动词特指这封文件是写给皇帝,因此历史上有公车上书事件。写给皇帝以外的人不能乱用“上书”二字。在古代一个人收到一封信写有“上书”给自己的话,会把收信人吓尿的。在古代,为了几个字用错而祸从天降的例子不要太多。

这个题目如果最全套的敬语格式应该写做:

《后进末学刘大壮泣血顿首百拜为进学事书谨奉南京大学梁溪莫教授讳上砺下锋足下赐鉴》

“泣血顿首百拜”带有自辱自污的性质,为了自己的事情这么做会被称为谄媚无耻,为了公义或他人的事情才可以用。所以这里这6字应弃之不用。

莫教授对于作者是尊长,绝不可直呼其名。在古代应用官职代称,因此本来应该写“书谨奉南京大学莫教授”即可。但是如果南京大学有好几个莫教授怎么办?这时应当加上莫教授的号或者籍贯。查到莫教授是无锡人,因此可以加上无锡的古称“梁溪”。这里还要做点小功课,古人的籍贯有时是忌讳,比如一个人档案的籍贯他平时不喜欢被人提到,你要是糊里糊涂用了,估计会被讨厌。所以在古代混文人圈不是那么容易的。

然则如果南大有好几个无锡籍的莫教授咋办?这时不得已才能提人家老莫的名字。提尊长的名字时要写”讳某“。如果名字是两个字的要用”讳上x下x“。

除了文字规范,还有礼仪规范。古人见面不是像我们现在握个手说个你好加个微信,而是有一整套规矩,叫做”仪“。中国被称为(或者自称)礼仪之邦就来自于这里。

下位者见上位者首先要说自己是谁,叫”报名“或者”唱名“。比如你去见县委书记,就不能说张书记你好,我是小刘。而要大声说”主任科员刘大壮叩见大令大人!大人万安!”。如果书记不说免礼的话,你就真得磕个头才行。亲戚之间要说“小侄大壮(不要说姓)叩见叔父大人”。写信也一样,起手要先说自己是谁,所以要先写“后进末学刘大壮”。

然后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写信,表示确实有事,而不是你可以骚我就跑来扰。所以要写明”为进学事“。

“钧鉴”用法错误。应该用赐鉴,垂鉴,尊鉴。有时文人讲究有点傲骨,那么可以用大鉴、雅鉴,体现不卑不亢意思。

所以题目应该是:

《后学刘大壮为进学事书谨奉南京大学梁溪莫教授讳上砺下锋足下赐鉴》

“汉武帝”用法错误。文言规范,即使提到前朝的皇帝也必须保持极大的尊敬。提到汉武帝要说“汉孝武皇帝”,“汉世宗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如果在普通书信里面保持一般尊敬也可以,这时说“汉武”也可。皇帝是皇帝的职位,提到具体皇帝时不可省略为”帝“。比如口语可以说张局李局随便叫,但是书面公文就必须写张局长李局长。不提名的时候文中可以简称为”帝“,但是一旦要提庙号或者谥号就必须说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俗语,文言中不可用。

以下再摘几处错误,全文没有看完,不详细解释了。

“近人吴雨僧。。。。”。”近人“用词不合规范。文言只有”古人“,”今人“,没有”近人“的用法。要用”近有吴雨僧”。

“是故虽贤如周公,尚有吐哺之情”。“尚”字体现的是意思转折。周公吐哺是周公被称为贤的证据,贤跟吐哺之间毫无转折,不能用”尚“字。

”吐哺之情“的“情”是什么鬼?吐哺是个动作,”之情“是什么情况?文言里”情“就是感情的意思,比如是舐犊之情,情在文言里没有情况的意思。情况是俗语。用情指代情况更是胡来。这句话本身文意不通,强行写应该写作”故贤如周公,曾为吐哺“。

”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这句更是胡闹。什么叫”圣如”宣尼?说贤,可以说贤如。。。。,说智,可以说智如。。。,说勇,可以说勇如。。。,因为世界上能称得上贤者智者勇者的人很多,因此可以用“如”字来表示比较之意。但是“圣”呢?难道世界上圣人很多吗?儒家世界里圣只有一个,就是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诗圣词圣那些不能算正经的圣。既然称圣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自然就不能说其他还有谁能“圣如”来比较。

在往后那些“至即问”、“未下车”、“既下车”、“深知人才之不易得也”、“然自古华夏神州”都属于半文半白的用法,是写文言最忌讳的地方。其他烂的地方我就懒得一一指出了。

这么一篇对文言写作规范几乎完全不通的“文章”,只能说明孩子的教育质量太差了。爱好文言文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写,就要认真学习研究,而不是学点皮毛都谈不上的东西就开始长篇大论写”文言“。

希望以后少出这些半文半白的“文言文”。

--------- 读评论区之后的分界线之一 --------------

”古文观止“,然学无止境,永不敢言止。评论区大贤赐教,谨录于后,与好文言者共勉之。




--------- 读评论区之后的分界线之二 --------------

.

文言文可以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是一种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它曾经被批评许久,也已经消失许久。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没有一丝一毫用处。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对文言感兴趣,甚至说热爱。这一点既让我无比惊讶,又无比欢喜。相信当我们本身消失许久之后,中华文化仍将薪火递传,如不废江河万古流。

.

知乎果然被称为神乎,再偏僻的领域都会有高手潜伏。

.

随手写下几段不算文字的文字,忽然就有高手从不知道哪里的地方冒出来,对文字逐一打脸,啪啪声中让人无地自容。不过一个人的学习过程难道不正是这样吗?这才明白《论语》为什么把《学而篇》放在第一。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正是这三种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真的好高兴。

.

余性愚钝,近于某乎涂鸦数行,悖谬错误,几无句无之。幸群贤不以余鄙陋,乃辱玉趾,临评论区以教我,言辞谆谆,打脸之声啪啪不绝。啪啪之余,余仍欢喜雀跃,甘之如饴,盖有闻己过之喜,开茅塞之愉也,而持经互难之乐,更胜于啪啪多矣。

.

今恭录大贤之语数列于左,以广正解。退而当书之于帛,悬之于牖,朝夕诵读,戒后而勉,以期日有寸知也。诸贤之言未能尽录,尚乞原宥。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说的很好,我就不献丑了。

给大家提供个福利,绝对是你玩文言文必备利器。

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这个网站打开是这样子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古代汉语(民国以前)和现代汉语(民国及现在)

你也可以选择查询范围

这个资料库有多大呢?

汉语语料库

字符数: 783,463,175
其中
现代汉语语料 581,794,456
古代汉语语料 201,668,719

要知道24史加起来才4000万字,这个数据库古文部分是24史的5倍左右,所以这个数据库还是相当的庞大了,国家搞得正经事情之一。


比如有知友说古代人不用“近人”,是么?我好奇了下。

光这个数据库里,近人出现了681次,当然这里的近人有“不近人情”,有附近的人/身边的人的意思,但也不乏近代的人的意思。

举例一条

马怀素开元初为秘书监以书籍散逸条流无叙怀素上疏曰:
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後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

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简括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於是召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

此处感谢

@罗本身

@张文治

提出异议,论衡的近人的确不是近代人的意思,已经修改。

再比如,汉武帝真的不能用吗?

看数据。共692条

举例:

南北朝作品

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并序)

这可直接是题目里就写了汉武帝,作者也比较屌,宋孝武帝刘骏!

更别提什么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了。

(韩国某古装剧里的隋炀帝杨广背后的沁园春雪,哈哈哈哈)

那么这个装逼利器有啥作用呢?这就要说道知识改变命运了,有个新闻:

台湾男子说"他妈的"被起诉判无罪
台湾一陈姓男子因儿子打工受欺负,口出“你他妈的给我走走看”,被告公然侮辱,一审判处行拘20天。
他不服又上诉,台南高分院法官引鲁迅《论“他妈的”》一文,认定是口头禅,因陈是职业军人退伍,情急下脱口而出,并非骂人,改判无罪确定。

ps:高估了部分知友的理解能力了,能够把xx是yy的基础当成xx=yy,这逻辑真牛


user avatar   wang-m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声明,我书读得很少,以我水平不高来说,我的感觉是我写不出来,读着没有感觉特别好——正如我说的,我水平不高。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点进来的,想看看具体是那些部分写的不好。但是看了几个高票答案,发现真的从文本出发来分析的就一个答案而已。剩下的批评,诸位自己看吧,我也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唯一一个从文本出发,把这篇文章点评的一文不值、得了1000多赞的,我看了觉得有些尴尬。因为他说的几乎都是有问题(我水平不高,可能我判断错了)。

咱来捋一捋:

首先标题就是错的。

“上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书”。古代的莫教授收到这封信脑门会出汗的。

“上”字在古代是不能乱用的。作为名词它特指皇帝。上书作为动词特指这封文件是写给皇帝,因此历史上有公车上书事件。写给皇帝以外的人不能乱用“上书”二字。在古代一个人收到一封信写有“上书”给自己的话,会把收信人吓尿的。在古代,为了几个字用错而祸从天降的例子不要太多。

高中语文课本《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

“汉武帝”用法错误。文言规范,即使提到前朝的皇帝也必须保持极大的尊敬。提到汉武帝要说“汉孝武皇帝”,“汉世宗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如果在普通书信里面保持一般尊敬也可以,这时说“汉武”也可。皇帝是皇帝的职位,提到具体皇帝时不可省略为”帝“。比如口语可以说张局李局随便叫,但是书面公文就必须写张局长李局长。不提名的时候文中可以简称为”帝“,但是一旦要提庙号或者谥号就必须说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俗语,文言中不可用。

《西京杂记》,应该算是文言文吧?《东方朔救乳母》多有名啊: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赦免罪。

还有说这是小说,那看看海瑞写给皇帝的《治安疏》: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够不够正式?汉文帝也不能用?

“近人吴雨僧。。。。”。”近人“用词不合规范。文言只有”古人“,”今人“,没有”近人“的用法。要用”近有吴雨僧”。

其实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毛泽东评价曾国藩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再如「明人言说文过于分,近人言说文过于合」清朝的。

”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这句更是胡闹。什么叫”圣如”宣尼?说贤,可以说贤如。。。。,说智,可以说智如。。。,说勇,可以说勇如。。。,因为世界上能称得上贤者智者勇者的人很多,因此可以用“如”字来表示比较之意。但是“圣”呢?难道世界上圣人很多吗?儒家世界里圣只有一个,就是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诗圣词圣那些不能算正经的圣。既然称圣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自然就不能说其他还有谁能“圣如”来比较。

因为圣人只有孔子一个,所以不能说圣如孔子?那这段“圣如孔子,言为天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固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文史通义校注》)。

挑错如果错了,再有这种结论我觉得是不太好的:

这么一篇对文言写作规范几乎完全不通的“文章”,只能说明孩子的教育质量太差了。爱好文言文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写,就要认真学习研究,而不是学点皮毛都谈不上的东西就开始长篇大论写”文言“。

再说一次,我文言文水平不高、也就是高中语文水准。所以说实话,我看这个问题是为了学习,想着的是能不能有个正经答案帮忙分析下这篇文章到底哪里写的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是哪里写错了——我觉着这样的答案才是「知乎」应该有的、才能有的。

而不是大而化之、甚至本身就错误百出的先批判一番。


user avatar   lu-zhong-hao-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篇名堆叠如獭祭之鱼,姓字迭出若点鬼之簿。轻言炫耀,类泥蛙之夸坎井;寻章摘句,似乞儿之补衲衣。洋洋千言,半非己作;滔滔怨愤,全无自知。

通俗的来讲,这篇文章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个人名、又一个人名、好多好多的人名,一个书名号、两个书名号、好多好多的书名号,然后是大段充字数的文献引用,百十字自吹自擂的自夸之词,不断出现的怨愤、憔悴、恓惶、忧伤。作者明明不善于文言写作,又何苦来吹这个NB呢。

积累薄弱,文采不足,都不是我开喷的理由。但是通篇如此装逼,那就不能忍了。

由于从业者稀缺,每个热爱传统文学创作的人,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各自圈子里的文采第一人,于是沾沾自喜,自觉仲尼既没,斯文在我,出言作文,往往带有睥睨众生之态。其实,无非是井蛙不知江海之大,不说我知道的文言写手们,哪怕是在一个业余的文言论坛,这种文采也只能算是二三流之间。配上点鬼簿和獭祭鱼两大缺点,直接三流。

学识不在硕士生之下?君之才学,南大四年不见?我见过的初中才子甩这篇文章几条街。

一代学术托命之人?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兄弟,中二病的上限是高二,你都高三了。

所经之痛苦非议,虽千言万语亦难道得十之一二?我先问问,你不是从焚书坑里穿越来的吧?

忧伤憔悴,栖栖遑遑,目力渐衰,病榻缠绵?十八九的汉子有这么娇贵?

最后说几句闲话。现如今,随便找一个文言创作论坛,里头都充斥着这类的文字,哀叹华夏文化衰亡的,自封文明传承者蔑视众生的,自认天下无双毛遂自荐的,甚至发帖给出qq号让高校教授们私聊才发文的。好像一个穷矮搓学了点文言,别人就应该顶礼膜拜尊之为大师了。

传统文化只不过是无数爱好中的一种,文言文也并非比其他文体高贵。然而许多的文言创作者们,却因为自己的擅长文体,形成了一种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殊不知,一个文体被无端推上了神坛,也就从此失去了流行的活力。

置身庙堂之上,不若曳尾于泥涂。至少曳尾泥涂的时候,文言还是活着的。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凤凰社:

比尔转述邓不利多的话, 只要不把从巧克力蛙的卡片中撤下来,他们做什么他都不在乎。

邓不利多卡片:

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巫师

邓布利多广为人知的贡献包括:

一九四五年击败黑巫师格林德沃,

发现龙血的十二种用途,

与合作伙伴尼克·勒梅在炼金术方面

卓有成效,邓布利多教授爱好室内乐

及十柱滚木球戏。


虐。。。


user avatar   zhuang-chu-sheng-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小学老师都觉得家长批改作业是天经地义的? 
  魏书生是不是欺世盗名的骗子? 
  在好的大学里上学是一种什么感觉? 
  怎样看待大学里的学长学姐在路上推销笔这一行为?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缩短教育学制:初中 3 年、高中 2 年? 
  北京官方补课,作为教师的你怎么看? 
  宣传部副部长的“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提法,是不是对阿里这种平台的重大利空? 
  金瓶梅适合哪个年龄段的人看? 
  当六岁的孩子说「妈妈,我在学校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喜欢我」,身为妈妈,要怎么帮助孩子?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男足踢不好?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长得很像欧美人?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