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美国顶尖大学 tenure-track(终身制)教职非常难拿? 第1页

  

user avatar   noname-noname-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更正一下问题,不用顶尖大学,只要不是那种给半文盲教书的社区学院,tenure-track都非常难拿。随便一个排名100开外的学校,一个位置放出去都是上千人在抢,这里面很多人都有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至于为什么这么难,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供求关系。

tenure制度的主要意义不仅仅是给教授一个稳定的“固定编制”这么简单,要是只看是否会被辞退的话,国内大学从讲师开始都是“tenure”了。终身教授制度一方面是保证学术自由,但更重要的还是教授们有tenure作为护身符,作为一个整体有和学校管理层讨价还价的筹码,不会随随便便让一帮不接地气的管理层把学校的大方向带偏。当然这个tenure制度的代价就是终身教授职位极为有限。一方面faculty群体这边当然希望自己的队伍精英化从而保证自己收入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当然也不希望终身教授这个群体的规模过大,比如说正常的学校绝对不会因为教学任务增加就增加几个新的tenure位置。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比较成熟的学科里面,终身教授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每年新拿到tenure的人数大概和退休人数差不多。

tenure下面就是给年轻人的tenure-track了。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像国内90年代的老体制那样,博士毕业做的大概差不多就可以留校,然后一帮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在酱缸里面打个你死我活,评副教授、硕导、教授、博导等等;二是搞像美国或者国内的“新体制”这样的tenure-track,从招人的时候就开始卡的很严,但是年轻人一进来就可以拿着启动资金招兵买马,可以独立申请外面的基金,收入也可以基本上和工业界的同龄人看齐。第二种做法的好处是有想法的年轻人只要能弄到钱,马上可以招一帮人来实现你的想法,不用苦哈哈地熬年头;坏处就是tenure-track也因此变得极为难拿,个别牛校可以有底气说我招你们三个tenure-track AP为的是六年以后的一个终身位置,但是大部分学校招AP也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

然后再看供应,我觉得这是问题的主要来源。在一个正常的科研体制下,教授招学生为的是传承知识,那些搬砖的活儿应该交给全职的实验人员。但是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人都是逼出来的,一个科研项目是否成功,能不能尽快发好文章,和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是息息相关的,而全职的实验人员作为学校雇佣的工作人员,不会有这样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动力。而且老板可以跟自己的学生和博后说一周工作70个小时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的底线,谁敢跟全职的学校工作人员这么说话?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做什么的,不管是AP还是正教授,当研究中有了大量搬砖性质的工作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赶紧招几个学生来干活。比如说在博士滥招的重灾区,全美两万多生物PI一年要招16000 PhD新生。

供应和需求对比一下,基本上我觉得美国的理论学科PhD过剩2-3倍,实验学科过剩10倍左右。这可不是国内高考过独木桥那么简单,大家都是一代人里面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都不呆不傻,都会拼命干活、拼命扩展自己的关系网,人人都是刺刀见红的状态,难度当然就这么上去了。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美国著名的“千老”现象,其实都是这种供应过剩的副产品。学生博士毕业了找不到位置又想留在学术界,教授需要廉价劳动力,学校方面需要人来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临时职位就这么产生了。


user avatar   adrian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坑少,且坑出现时间随机
顶尖大学(可以推广到实验学科的一般大学)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一般都数量极其有限,因为本来就这么多学校,每新增一个教职意味着各种多出来的成本(工资、实验室位置、管理成本,etc)。学术界不像工业界人员流动比较大,只要熬过6年AP,变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非特殊情况学校就赶不走了。

理科的话一般只有系里多拿到钱(各种donation,NIH/NSF的钱,换新的系主任有关系嘴皮子好能从board of trustee那里多要到钱,etc)才能增加新的tenure track教职。文科的话,额,一般只有退休一个或者死一个full professor才有新的tenure track位置。所以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本来就数量稀少。

不过也有例外啦,比如被一笔巨款从天而降砸到orz。MIT 07年收到Koch family的$100 million捐款,直接新建了一个cancer center,recruit了不少新AP。再比如MD Anderson前年收到了卡塔尔土豪$150 million的捐款,建了一个新的Center for personalized cancer therapy,这两年会recruit若干新AP。不过不能总是指望被馅饼砸到脑袋吧。。。

2.人多
这点主要是生物、化学这种实验学科的问题。实验学科(为了廉价劳动力)大量招收PhD,每年毕业的PhD有数万人,美国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只有数百个。数学告诉我们这其中超过95%的新PhD是不会找到教职的。这些新毕业的PhD们要么去了industry,要么转行,剩下决心在学术圈奋战的只好去做Postdoc继续蹲实验室当廉价劳动力。。。20世纪7、80年代的时候很多fresh bio PhD只要postdoc一两年,甚至不用postdoc就能找到教职。现在postdoc基本上3、4年保底,还有不少人postdoc 10多年还没到头。。。

Applied Math、CS、Econ、B-School的问题小很多,因为这些学科每年新增的PhD数量不多,又有大量的Industry分流,真正优秀又决心留在学术界的大多能找到教职,不过就不一定是“顶尖学校”了。

Social Science、Humanities各学科虽然每年新PhD数量不多,但毕竟坑太少(死一个多一个坑),所以形势比实验学科还惨。

3.竞争不“公平”,天才和大牛子弟占绝对优势
本来就僧多粥少,不过有的僧赤手空拳,有的僧手持无限子弹的紫水晶AK47。。。学术圈里恐怕是智商碾压现象最密集的地方,天赋一般的人有时努力一年都不如天才茶余饭后一刹那的顿悟管用。顶尖名校的话更会被各种天才神人所把持。在实验学科智商碾压没这么严重,但“大牛子弟”这种奇怪的东西也会秒杀普通人。如同我在

国外有些学者在学生时期发论文横扫science nature,但独立后却只能在一般刊物上发论文。怎么看这个现象? - adrian10 的回答

里所讲,大牛实验室更容易发好paper,而且大牛的名声和人脉会让自己的子弟在tenure track教职竞争上占有绝对优势。

4.学校越发倾向用non tenure track position来代替tenure track position
如同我在第一条所言,tenure track position是成本很高的职位,而且有不少人在拿到tenure后变身养老模式,学校也无可奈何(不能炒人),合同制的visiting professorship对学校来说更灵活。而且成本上来讲Tenure track的Full professor一年工资要100k-200k,可以雇4、5个廉价的visiting professor了。。

只要教书的话可以雇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合同每年一签,被雇佣的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还必须要把课教好,因为学期下来学生评价差的话,学校大可直接解雇找新人。才不会说我校(一所还不错的LAC)的Upper level生物课、CS课经常从隔壁大U找一个postdoc来教呢,一学期一门课只用给10K工资多实惠。我校数学系还有一个和我私交甚好的数学教授合同一年一签Visiting了20多年,Title从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到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到Visiting Professor....

Research的话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非tenure track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工资低干活还卖力谁不喜欢><




  

相关话题

  美国德州的民风最像中国哪个地区? 
  美国为何衰败了? 
  假如爆发战争了,我国最安全的地方是哪里? 
  如何评价 2016 年 11 月 8 日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我爱印度人,我也爱中国人」?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若我竞选失败,中国将占有美国,你们都得学中文」? 
  如何评价文章《我为什么不认为韦东奕会有大成就》? 
  为什么有些不听话的学生比听话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容易成为人才和领导者? 
  俄公布拜登儿子参与美在乌实验证据,释放了哪些信号? 
  你们父母教给你们最有用的东西东西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
下一个讨论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否会因其自身的复杂而走向停滞?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