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阿里没人用花名,我们都是正经公司好不好。
花名,最早起源于阿里。
我相信马云一开始推行花名的时候,对当时单位内部的森严等级,是有些厌恶的。
在政府机关,如何称呼一个人,是一门学问。尤其是一定要把对方的职务,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
比如某人的职务是副科长,那么单独称呼的时候,最好称呼为某科长,而不是某副科长。
但如果正科长在现场,那么最好称呼为某副科长,免得正科长心里不快。
彼时在企业内,职务也是挂在嘴边上的。
没有职务的,比自己小的,就是小某;比自己大的就是老某;
有职务的,要称呼其职务,比如某经理,某副总经理等等。
称呼职务,不但体现了等级,还体现了秩序。座位坐哪里,吃饭谁先动筷子,工作中谁发言谁听训都以此而来。
所以,同时期很多高科技企业,都崇尚平等、自由的气氛,拒绝乃至不允许称呼职务。
可我们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淫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不称呼职务,该怎么称呼呢?就分成几派:
1、洋派:每个人起个洋文名,彼此称呼洋文。主要见于外企。
2、中派:大家彼此称呼姓名。发起人一般以某老称呼。
3、侠派:以马云创办的阿里为特色,每个人起个外号“花名”。
无论哪一派,把人和职务摘离,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职务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体现内部人人平等的理念,容易形成自由沟通的气氛。
洋派,在一开始很多人向往西方文化,往往去掉自己的本名,重新起一个洋文的名字。什么Dick了,Tony了,Apple了。后来逐渐自信起来,用中文读音作为本名。只是考虑西方某些发音难度,把自己中文的西方读音作为本名。
中派,顺应国内中文语境,推广难度很低。已知的问题在于对外。
见客户称某经理,某总,回头介绍本公司,变成某、某、某。外部的客户往往会蒙圈。大环境如此,小环境改变难度可见一斑。
侠派,从一开始美好的愿望,再加上阿里通过推广新武侠逐步成为国内互联网一线,也变得流行起来。甚至成为电商行业的标配。但不允许称呼中文本名的规则(或潜规则),总让人感觉一种“江湖”的味道。
我一参加工作,在公司内无论职务大小,彼此就直呼其名。
习惯了之后,离开公司确实挺不适应。
不过想一想,在不允许称呼职务的公司,称呼本名、外名、花名,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直呼其名,但等级依然存在。
在特别传统的公司,是无法接受不称呼职务情况存在的。
总的来说,花名起始应该是为了打破组织内等级森严的现象,随着阿里壮大而成为某些互联网公司的标配文化现象。但实际起到了多少作用,不好说。
传统的组织,看不上互联网公司的花名,也不喜欢直呼本名,更接受不了每个人起个外国名字。
一个系统两套班子。
经济上压迫你的是johnson,生活中同情你的是囧孙。
左右手都是一个人,但是两张脸。
哪个好用就用哪个。
另外,在底层之间可以形成获得性分割,
拉开同阶层人员之间的距离,
大家的合作更多的集中在岗位配合中,
阶层共识难以达成。
因为票选式的民主本来就是垃圾。
票选民主的最大bug就是,一旦当选议员,他们马上就会被赋予权利,然后迅速脱离群众。
这些没有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人根本经不起金钱的腐蚀,马上化身为保护伞和最大的恶势力。
美式民主的议员在当选之前就已经脱离群众了,更别说当选之后还有给各个大学和机构写推荐信的权利,哪怕本来不是富户,也马上可以权力变现加入富人阶级。
当然这都是道听途说,我来说说越南的票选。
跟我们差不多,越南的国会委员等于我们的代表。由人民投票选举。
但是票选出来的国会委员实际上并不具备立法的专业性。自己提出来的方案大多贻笑大方。
他们要么只能接受企业送上来的“民意方案”,要么只能当越南政府的应声虫。
别看他们建设性没有,破坏性却不小,因为具有上达天听的能力,他们本来很适合做民间的风纪委员。
但是在金钱的腐蚀下,他们成为资本的枪手,把私人利益包装成民意向上反应。
而对于正常的民意,却压根不听不管,起码普通人是见不到国会委员本尊的。
而且国会委员的财富来自社会,跟官员财富来源于工资福利不同,反腐难度远大于正常官员。
在一个正常的政府里加入这样一个位置都会导致大范围腐败,更别说傀儡政府除了民脂民膏,还有美军爸爸的拨款,对于民意代表又很难去反腐……反多了又有人说你搞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