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谁来接手吧。
我想起新飞集团的故事,大家不知道还记得不记得过去有个企业叫新飞电器的。
后来卖给新加坡丰隆集团,新加坡派了一个张冬贵来胡搞瞎搞,然后新飞破产了。
外来人入主中国企业搞得好的,有过成功先例吗?好像没有吧,大家可以数一数。
外来人有个问题,就是方向定的没错,但是执行一塌糊涂,张冬贵在新飞期间是想搞小家电的,其实小家电方向没错,问题是新飞做小家电做不起来,这才是问题。
外来人接盘一定会动荡一阵子,我猜想格力不例外。
空调市场就那么几家,格力,美的之类的,连小米都在空调行业掺和了,如果格力挺不过动荡时候,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剩下的几家瓜分了。
这事吧,没必要一股脑上纲上线到国有资产流失。
格力电器属于竞争性行业,按照国家计划国有资本是要逐步退出交给社会。这样国家就能够集中资源与重点垄断性行业,强化对国民经济的基础影响力。
这本就是国企改革的一个基准方向,国有资金不是流逝而是以资金的方式撤出来,进入其他领域。
既然说到贱卖国资,那就可以说一下05年珠海市卖格力电器的事情。牵头的是当时珠海市委书记方旋(裸官一个,后来被提前退休),有以下考虑:
1、珠海国资委下面的国有独资格力集团效益不好,负债30亿,卖掉“格力电器”可以缓解财务压力。
2、买方是美国开利集团(空调发明人的企业)。引进500强企业对珠海市政府算是一个非常靓丽的政绩。
3、以进入中国市场为条件,还能跟开利集团商谈进行其他投资。
4、考虑到裸官身份,不排除其他可能私人利益输送。
也许你会问,既然格力电器发展那么好,珠海市为什么不做长远打算?
原因就是格力管理层不听话。“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母公司本来不叫格力集团,看格力做得好父随子姓了)在品牌使用问题上有矛盾,后者想蹭金字招牌做小家电,但明显质量不行拖累金字招牌。于是“格力电器”干脆发声明:借格力电器宣传的都是虚假宣传,双方矛盾就爆发了。
时任市委书记的方旋还对格力电器管理层经济问题进行调查,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国资委调任的徐荣则在董事会向以格力电器“小金库”“账外账”朱江洪(格力空调创始人)兴师问罪。但最终市政府主持的调查结果发现账务上并没有问题,但方旋就是不肯撤调查组,直到省领导介入。
零几年,中国对国有资产流失舆论敏感度很高,郎咸平就是这么出名的,同样也有人盯着朱江洪说他是褚时健。可笑的是,被郎咸平死掐过得李东生、倪润峰、张瑞敏却成为了18年改开40年百大人物。
所以,外界都以为是格力集团内部权力之争,但朱江洪和董明珠面对的是当时的珠海市政府和珠海国资委甚至是整个舆论的压力。
珠海市有多想卖掉格力电器呢?
这么说吧。其实还有一个方案,让格力电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把国有非流通股卖给国内股民。虽然一样能拿钱,但是于市政府没有政绩,因此即便广东省把格力电器列为股改重点名单,珠海市也不推(股改需要地方国资委批文)。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有没有?
最后在广东省介入下,开利集团收购格力才流产。然后方旋和徐荣都被调走了。朱江洪则由格力电器董事长变成格力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然后开始股改。
2005开始“格力电器”的国有股份就从50%多下降到现在的18%,也正是类似这一波国企股改推动了2007年A股大牛市。现在虽然持股下降了,但国有股总市值却翻了好几倍。
再来说一下珠海国资委。
2013年朱江洪卸任,珠海国资委就空降了一个党委书记和总裁——周少强,不满四十。意图很明显了。当周少强还被安排代表最大股东(18%)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的时候就被董明珠联合小股东给否了。
这个周少强后来在一起“学酒哥”网络事件中,被发现公款宴请喝十二瓶名贵红酒,而且撞上“八项规定”,直接一撸到底。
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就完全控制在了董明珠手里。
尽管现在格力的分散股权结构看似很容易被收购,但是第二股东河北京海是格力全国经销总公司出资成立的企业,而这个省级经销总公司又是董明珠一手建立的(董小姐一直管销售)。董明珠只要让中小股东相信她能掌控格力电器,那么格力不不会轻易被野蛮人收购。
在股灾熔断期间,董小姐还自己收购格力股票维持高价,以免暴跌被人盯上。
2016年,董明珠卸任(被免)格力集团董事长,媒体一窝蜂看衰董明珠,但其实即便不当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集团乃至珠海国资委没有人干涉董明珠。没有了这个身份董明珠自己反而能成为格力电器大股东。
毕竟格力集团没有了格力电器就是个花架子,后者重要得多。
说了这么多来个总结吧。
1、地方政府的地域性的经济、官场利益往往容易成为地方国有名企做大做强的障碍。
2、竞争性国企需要市场因素才能激发活力,这一点是与政策、资源垄断型国企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格力缺了朱江洪、董明珠那就会出问题。当年珠海市为如何处置格力电器特地做过调查,发现各大机构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朱、董二人为核心的管理层能不能留下来。
3、推动国企改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中地方分散的国有资源,投入核心、基础建设产业。
4、如果让地方政府过度介入地方国企,将会无可避免滋生腐败,降低企业效益。
5、所谓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地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很多地方国企都被赋予了太多政治指标。
6、这几年董明珠独掌的格力也有问题。目前格力似乎最成功的就是董明珠这个IP了。说到底,空调产业霸气外露的管理风格无法沿用到其他家用电子电器领域,反而会因为资源分散而殃及原本的空调售后体系。
根据国企分类改革的原则,在竞争性行业,国家资本拟逐步退出交给社会,国资委将从“运动员”“教练”的身份转化为“裁判”。
此次停牌会不会是格力电器引入新血液的最终局变革呢?其实无论引入的是哪一方,握有小股东与河北京海所代表的经销商支持,相信经历过历次风浪的董明珠都能牢牢把握企业的控制权。因此,真正核心的问题在于董明珠将以什么方式去实现格力的多元化。
是依旧专业化兼顾多元?
还是美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还是华为的技工贸模式?
甚至是走小米网红营销之路?
或许,只有最后名单揭晓的那一刻才会知道。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应该还记得格力空调的代言人是成龙。一套拳打下来,然后说一句: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但是之后格力的广告风格就和其他同行完全不同了,因为出现在电视、广告上为格力代言的,不再是明星,而是董明珠。
对格力电器的背景不太熟悉的,或许以为这个老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明白董小姐苦衷的,则知道这是她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
格力电器的控制权之争,由来已久。而角力的双方,是珠海市国资委和董明珠。
2012年5月,朱江洪卸任格力集团及格力电器董事长职务时,董明珠接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但珠海市国资委又委派原国资委副主任周少强担任格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并提名其担任格力电器董事。按照常规剧本,周少强将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但是他没有通过董事会选举,仅获得了36.6%的投票。
2013年1月,周少强被曝出在豪华会所公款消费12瓶红酒,被免去了格力集团的领导职务。
2016年10月,珠海市国资委以上市公司和所属集团的董事长不能兼任为由,免去了董明珠的格力集团董事长、总裁、法人代表职务。
激烈的控制权斗争在2018年接近尾声,新上任的珠海市委书记表示,“希望年轻的董明珠带领年轻的格力,继续创造辉煌”。
一、格力电器的大股东们
2019年4月8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的股票。
据公司2018年三季报数据,前十大股东中,董明珠持股0.74%,仅排在第10位。但是,排名第二的“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91%,这家公司是什么来头?
2007年4月,10家格力电器区域销售公司组建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格力集团受让格力电器股份8.91%的股份。
不难判断,作为区域销售公司,经销商是绝对听命于董明珠的,所以是董明珠实质上的一致行动人。如果大股东转让15%股份的对象是这些经销商,那么格力可能从此就不再有控制权之争了。
二、5年6000亿的目标
2018初的时候,董明珠提出了格力全年2000亿销售任务的目标。据公司2018年业绩预报,完成销售收入2000-2010亿元,顺利实现目标。
然后,董小姐又提出了2023年格力销售额6000亿的宏伟目标。
6000亿什么概念?5年,三倍。
5年前格力的营收是1200亿,这五年连一倍的增幅都没有,靠什么在下个五年增长三倍呢?
星空君大体推算了下,格力电器这五年,每年的营收增幅能达到30%,就可以五年后实现6000亿的营收目标。
三、坚定不移的多元化发展路线
上市公司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要保持不间断的高增长,否则就会因为成长性不足被投资者抛弃。
曾经和美的集团齐头并进的格力电器,无论营收规模还是市值,都被对手落在了身后。
根基稳定后的格力电器,如何保持高增长呢?
虽然2018年格力电器实现了30%的营收增长率,但是仅依赖空调业务,格力不可能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除了在国内保持较高的占有率,格力早早走出国门去抢占全球市场。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2017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占有率已达到21.90%,产销量连续十几年全球第一,格力的空调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竞争对手实力不俗,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天花板,继续在单一产品线保持高增长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董明珠选择了多元化发展的路线:
1、格力手机
把董事长照片设为手机开机画面的,格力可能是唯一一个。对于格力做手机,很多分析人士都表示看不懂,甚至有分析师认为格力将通过手机业务来实现智能家居的推广。
然而事实是,董明珠就是单纯的想在手机领域分一杯羹。
2、格力小家电
美的集团在小家电领域的一骑绝尘,董明珠必然是垂涎的。格力甚至推出了一个“大松”品牌,专门做小家电。
但是这个市场早就是蓝海市场,想要获得突破是难上加难。虽然格力小家电的质量可靠,但是在与美的、海尔、九阳等各大品牌的厮杀中,并没有占得什么便宜。
3、新能源车
小股东否掉董明珠收购银隆汽车的议案后,董明珠的大小姐脾气犯了,一怒之下停止分红。
后来她亲自注资并忽悠王健林、刘强东入伙,收购了银隆汽车。
银隆的原高管团队,留下了一个深坑,董明珠还是欣然接受,主要原因就是格力太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了。
4、芯片业务
2017年,董明珠宣布格力不分红的理由之一,就是公司要做芯片业务。星空君一度以为这是个蹩脚的借口,直到公司参与收购安世集团,格力的芯片路线图豁然开朗。
造芯片其实是非常烧钱的,而且盈利也比较困难。为了扶持半导体行业,国家层面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数千亿规模的资金在芯片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格力电器有这样充裕的资金吗?
从目前格力的芯片路线看,格力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参股的方式降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成立芯片基金来通过非上市体系解决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格力电器选择的多元化路线,每一条路都是荆棘遍地,董小姐的拼搏精神值得敬佩。但是作为投资人,对格力的未来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四、格力电器的财务状况
虽然公司的2018年年报尚未发布,但结合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的三季报,财务数据向我们展示公司的强大实力。
1、不差钱:货币资金和理财产品。
格力的货币资金上千亿,可谓非常有钱。同时,格力购买的理财也比较谨慎,大多是“结构性存款”,大约百亿左右。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
2、应收票据:最优质的应收款。
格力的应收款以应收票据为主,90%的应收款为应收票据。格力的应收票据基本都是银行票据,因此变现能力非常强。同时也反映出格力的产品竞争力很强,公司对代理商相对强势。
3、商誉为0。
与美的、海尔等同行相比,董小姐的风格是一切都自己来,所以公司根本没有收购行为。但是当她想明白开始准备收购银隆的时候,却遭到了股东的抵制。
未来为了实现6000亿的年收入目标,公司可能会大踏步的收购,从而增加商誉。
4、200多亿的短期借款是怎么回事?
在分析财报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值得警惕的,那就是“存贷双高”。也就是银行存款和长短期借款都非常高,这种企业是经不起推敲的。
格力的短期借款高达200多亿(三季报),算不算存贷双高呢?
考虑到公司的银行存款高达上千亿,所以这点短期借款是不算高的。
怎么确定不高呢?
通过查看财务费用,格力的三季报中,财务费用接近-7亿,说明公司的利息收入远大于利息支出。
一般而言,大型公司银行存款充裕的情况下还要贷款,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汇率的影响,国外的子公司会从当地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而非从国内转移,所以会出现存款高的同时,有一部分贷款;二是为了和当地银行维持友好关系,长期维持一定数额的低息贷款。
5、出色的期货套保团队。
随着期货市场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玩套保。
格力是上市公司中涉足期货套保较早并且玩的较好的,由于空调行业大量使用铜铝等金属,价格变动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比较大。为了抵消原材料价格变化对公司业绩的剧烈影响,格力早早进行了期货套保的操作。
期货套保是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手段,可以避免成本失控。
6、合营企业的糟糕业绩
当然了,格力电器的财务数据也有一个明显的瑕疵。从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董小姐对联营公司的管理比较弱。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是格力唯一的一家合资企业,做东北大米,2018年前三季度居然亏损。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