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中的演讲? 第1页

  

user avatar   sakuraayane_justi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演讲的核心点在于上野千鹤子从女性主义(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开始,结合了东京大学&教育制度&社会制度&对学生的期许这个语境,进而发生的某种我称之为“人道主义”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个人对社会建构观念的超越这个概念展开的。

从女性不因为社会建构的“可爱”身份而屈服,进而到所有人超越“强者-弱者”的对立结构。在个人的层面上,绝不是通过努力,成为强者转而去欺压弱者的那种从“落后就要挨打”到“进步了就要去瞧不起别人”的混账逻辑。目的不在于让人“变成强者”,而是让人在其本身所处的位置上受到“尊重”=“作为人被对待”。人不再是“自我训练为了走上精英的预备军”,不一定是“承担起养家责任的一家之主”,也不一定是“全职太太贤妻良母”,当人可以是任何身份也可以不是任何身份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便对等了,就可以“承认自己的弱点,与他人互相帮助地活下去”。

这样的演说,在能够被当作日本精英主义的代表场所的“东京大学”发表,其中上野教授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如果只是把这一演说当作是“只是一个女性主义研究者在入学典礼上发表关于争取女性权益的呼吁”,那是极为可悲的。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Ikaros Sigure 提供的翻译,建议大家在关注这道「女权」相关的问题时,先了解一下背景再形成观点。:

演讲涵盖了几个方面:

1、介绍女性在获取教育资源方面遇到的困难:成绩更加优秀的女性考生,受到学校选拔方式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双重影响,在升学率的表现上反而不如男性。

2、指出了女性在校园和学术圈中遇到的刻板印象:校园主流文化让女性不敢展现自己的竞争力。大学社团排斥女性加入,而这一排斥也在社会中得到了延续。

3、介绍了性别研究(或称「女性学」)这一门学科,回顾了这一新兴学科所遇到过的质疑,并阐述了自己该学科的见解:孕育了女性学这一学问的虽说是所谓「女权主义」的女性运动,但女权主义绝非要让女性像男性一样、或是让弱者变成强者之类的思想。女权主义追求的正是让弱者本身受到尊重。

--

私以为,这篇演讲对于讨论我们身边的性别问题也能提供很多启发,至少能扫平一些常见误解,比如:

1、误以为给女性提供消费品、提供被宠爱的感觉就是「女权」的体现。

上野千鹤子在演讲中指出了日本社会价值观中存在的一点问题,在我们身边也同样适用:

女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期待要「可爱」。那么「可爱」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呢?作为一种被爱护、被选择、被保护的价值,其中隐含着绝对不能威胁到对方的意思。

国内一些自媒体和商家,将平权问题庸俗化,试图用一个包包来解决问题。殊不知,女性成功让男性伴侣为自己购买消费品,并不是女权的体现。抽丝剥茧,其本质依然是男性在进行资源的分配,让女性感受到了自己被选择、被保护的价值,并不是权利的平等。

2、混淆了「性别歧视」的内核,不断攻击表层的稻草人,而忽视更为系统性的区别对待

性别歧视的本质,在于基于性别而剥夺平等竞争的机遇。「歧视」的核心是区别对待,在现实中经常伴生出「侮辱」「刻板印象」等等更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衍生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不断打击这些衍生的移动靶(比如某些企业家的奇葩言论、商家不当宣传语等),同时也需要思考其社会经济来源。上野千鹤子的演讲中举了教育资源分配,对于职场方面没有多展开,而后者在现实中同样值得关注。

3、误将个别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借助偶然的个人特质而取得财富和知名度的女性作为「女权」标杆人物。

就像褚时健成为创业偶像一样,邓文迪也荒谬地成为了「女权」榜样。之前我在评论「马云谈 996」事件中提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将财富摆在权利之前。用财富衡量成功本就值得商榷了,再用成功去丈量权利,所得到的误差只能更大。

正如上野千鹤子在演讲中所说,「请不要把你们的努力,仅仅用在让自己站在金字塔顶之上」。邓文迪站在(用财富衡量)的金字塔顶,而如果她并没能让出身普通家庭、除了教育之外没什么额外禀赋的女性就能在职场更平等地和男性竞争,那么也称不上什么「女权斗士」。

这就是结合该演讲和我所见的社会舆论产生的一点想法,再度感谢译者,并向大家推荐这篇演讲。


user avatar   xie-wei-54-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这篇演讲虽然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谈论性别不平等问题,但它的核心思想并非性别平权,而是这一段话:

你们一定是想着只要努力就能有回报才来到这里的。但是,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即使努力也不会得到公平的回报的社会正在等着你们。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你们能够有着“只要努力就能有回报”这一想法本身,并非你们自身努力所致,而恰恰是来源于(你们身处的)优越的环境。

选择性别平等问题做为切入点,是因为近期在日本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系列曝光性别不平等的热点事件。基于性别因素的“努力也不会得到公平的回报”现象,被赤裸裸端到了所有人面前。身为女性及社会学者,上野教授在致辞中关照这一问题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这个社会(对男女的待遇)不公平”,或者仅从“女性主义宣言”的角度来看待这篇演讲,未免流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个人观察,不仅仅是在不同性别之间,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优势群体的确普遍持有“我得到的一切都是我努力所致”的想法,这一想法在讨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的时候,通常摇身一变,成为“你穷/弱/惨,都是因为你自己不努力”,并且理直气壮要求减少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因为“这对我付出的努力不公平”。

然而,我们对于“努力”的衡量,可能本身就是不公正的

比如,提高标准化考试分数的背后,除了努力和聪慧,还需要安静的学习时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均衡的营养,有针对性的考前训练和辅导材料。更不要说,不同的群体会被曝光在不对等的信息中,会被施加不同的心理暗示,在挫折面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在犯错的时候得到不同程度的宽宥。思及种种,一个考试成绩不如你的孩子,真的不如你聪明,不如你努力吗

————————————————————————————————

上野教授提到的一个现象,令做为女性的我心有戚戚。

女生为了避免复读,一般选择志愿时都会留有余地。

常言富贵险中求,“留有余地”的意思,就是“不够aggressive”,是具备潜质的人错失更多机会,是整体而言更低的回报。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我工作的行业(科研)已经基本消灭了性别歧视。但是当我逐渐成长,接近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一拨人的时候,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身为女性,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局限——我和我的女性同事,普遍比男性同事更担忧自己收到的评价;更倾向于讨好合作者和评审者;在依赖自我申报的机会面前,更容易花费不必要的时间过度准备;看到优秀竞争者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我觉得我不行”的想法。

那么,仅仅是女性有这样的自我设限吗?

当我们谈论“不公平”的时候,制度上的不公平(比如女性不允许拥有财产,黑人不允许和白人一起上学等等)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相对容易消除的(尽管在有一些地方还远未消除,比如近期爆出的,东京医科大学等高校手动给女生降分的丑闻)。

比制度隐形一些的,是文化上的歧视和排斥。这样的歧视有些是故意的,比如上野教授演讲中提及的,东京大学男生社团排斥女生加入,社会上污名化高学历女性,对女性施加“你要可爱”的心理暗示……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如有些人看到黑人就觉得对方“又笨又懒”;有些美国人看到中国人就觉得是nerd,好欺负;还有一些堂而皇之宣称“女教授多数心理变态不能跟”的讨论……除此之外,更有一些是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在一些男性主宰的行业,男性经常通过称兄道弟的方式谈合作,一不小心就将女性排挤在小圈子之外;我们中国人也比较经常遇到的,美国白人同事们可能聊着棒球就把有些事儿给办了,而自己就必须从头耕耘。

这样的屏障虽然是可以依赖个人力量打破的,但这需要大量的额外投入,会影响工作体验,会消耗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正因为此,现在的很多地方都在争取改善这一情况,至少针对有意识的排斥会加以批判和改变,以减少来自弱势群体的员工的虚耗。

但是最深层次的,也是我们最难以觉察的,是长期系统化的歧视最后会把弱势群体自己也变成对自己的歧视者。一个社会对特定群体系统化,结构性的偏见,会最终改变被歧视者的自我认知。女性真的天生更加脆弱好哭吗?黑人真的天生不爱学术爱歌舞吗?当我和男性同场竞争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自我怀疑和退缩,有多少是因为我自己天生性格懦弱,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呢?当我出于自我怀疑,在一个又一个机会面前逡巡犹豫的时候,是否我也在一遍又一遍给某些人提供“女生就是不行”的论据呢?

——————————————————————————————

这些我们并不确凿地知道,而因为系统化偏见的存在,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接近真实的答案。因为缺乏解答,我们在建设社会的时候,便不可能一概采取“从结果反推”的做法来验证手段。比如——我们可以说,工科行业女性比例极低,这可能提示这一行业存在结构性歧视。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说,在(理想假设下的)没有歧视的平等社会,男女从事工科的意愿一样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要求工科行业把从业女性比例提高到50%。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从过程出发,去认识弱势群体感受到的限制,去阻止那些加深不平等的行为,去修复那些不平等行为造成的后果。而这一切的开端,是我们必须低下头,学习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面对的成长条件各各不同。

上野教授说,有一些男生在侵犯女生之后,宣称受害女生“因为她自己蠢”。事实上,在很多很多的歧视事件发生后,歧视方也都会责备弱势群体“因为他自己蠢”“因为他自己性格差”“因为他自己不努力”。这样的归因,有一部分是出于推卸责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处优势的那一方,基于自身享有的优越条件,确实无法理解弱势一方的举动,唯有发自内心地相信对方“因为自己有问题”。

而这样的思维,恰恰阻碍着我们审视和反思我们的社会,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公正。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有时是优势群体,有时是弱势群体。幸运的人,会在更多的场合成为优势群体,因而在一切努力之前,在起跑线之上,就获得超过他/她本人想象的巨大优势。倘若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有多幸运,无法承认自己的任何成果都不可能“纯粹地”来自自己的努力,那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他人的不幸,在我们自己不幸落入劣势的时候,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幸。

因此,我想说,上野教授的演讲,不仅仅是对社会公正的呼唤,更是为这些天之骄子提前打下的预防针。一个长期以来努力总有回报的人,更容易默认自己的努力总该带来成功。而当有一天运气值回归统计平均,不再100%倾向于他的时候,他的认知该如何调整?是谴责自己,疯狂地寻找自己“还有哪里不够努力”,还是怨恨社会,觉得自己被人坑害?

我们对弱者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将映照于我们自身,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尊重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定有回报的努力,这个世界的不公正如沉沉黑夜,但明白这些的人们仍然会去努力。因为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幸运,不再把自己的努力,“仅仅用在让自己站在金字塔顶之上”的时候,有他/她所在的地方,就有了微弱的光。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太尊重学生的家长? 
  有哪些让你不得不服气的神逻辑? 
  高三一年能对身体造成多大的伤害? 
  国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在哪里?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使他长大后成为一名音乐家? 
  教育部再发通知:「一对一」家教也不行,各地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如果请你评选中国最美校园,会选择哪些学校入围? 
  如何看待 42.8% 的未成年人因玩手机向家长索要过身份证,如今防沉迷成效如何? 
  如果知乎是一所大学,校训是什么最好? 
  如何看待衣服遮盖面积基本相同,年轻女性属于穿衣自由,但膀爷却被整治,本质上二者不是相同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知乎2019全新品牌片「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下一个讨论
博士后真的不能评价所在领域教授的水平吗?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