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症服用非抗生素的消炎药,能否治标又治本? 第1页

  

user avatar   fu-shi-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均匀猫 邀,

今天是5月1日,国际劳动节。而1953年的5月1日,中国人造出了自己的青霉素,从此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抗生素垄断。今天看到这个问题邀请,感觉颇有些巧合。

炎症(inflammation)感染(infection)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drug)抗感染药(anti-infective drug)这两组概念在我国老百姓的概念中被长期混淆了。希望通过这个回答让大家明白以下几点内容:

1,抗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

2,炎症和感染的区别。

3,抗炎药和抗生素怎样使用——关于治标和治本。

4,大众对炎症、感染发生混淆的历史根源——让人又爱又恨的赤脚医生制度。

首先,抗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

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agent),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反应炎症的药物。绝大多数疾病都会对人体组织造成各种各样的损伤。例如感染、过敏、创伤和自身免疫等。抗炎药通过对抗炎症反应,缓解症状的同时减轻损伤因素对组织的损伤。所以正确使用抗炎药不仅是针对症状的缓解措施,也可以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想了解更多抗炎药的知识,可移步下方链接,拓展阅读: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也就是说,抗生素是一种微生物分泌的,用来让其他微生物(尤其是致病微生物)活不下去的物质。这种物质被提纯后用于抑制和杀灭人体内的致病菌,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这是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

其次,炎症和感染的区别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它可以是感染引起的,也可以不是。比如我们皮肤的过敏,表现为红肿、皮肤局部发热、瘙痒、皮肤隆起形成“风团”,这是一种炎症反应,但不是感染。

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所以炎症反应可以是感染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并非所有炎症都由感染引起。

然后,抗炎药和抗生素怎样使用——关于治标和治本。

我们常说的“治标”和“治本”在医学上分别对应“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是指针对症状进行缓解,但不解除病因。对因治疗则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抗生素的唯一作用就是杀灭它能杀灭的致病微生物。因为每一种抗生素不可能对所有致病微生物有效,所以抗生素都有自己的“抗菌谱”,只要是抗菌谱能够覆盖到,抗生素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杀灭细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感染,可以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所以抗生素是纯粹针对病因的药物,也就是俗称的“治本”。在感染性疾病时,除了对因治疗的抗生素,医生可能也会开具一些抗炎药,缓解患者症状,让患者更好受一些。

抗炎药的使用比较宽泛,它们一般有退热、镇痛、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头痛、软组织痛的时候,抗炎药的镇痛作用可以帮你缓解疼痛。发热的时候可以退烧。但这些都是利用药物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起到镇痛或者退烧的作用。但如果患者罹患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或者过敏性疾病。那么抗炎药对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就是对因治疗。不仅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了组织,同时还能够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所以既是“治标”又是“治本”。同样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的患者会比不服药的患者更晚出现肢体残疾,生活质量更有保证。

所以用药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思维,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即便是使用非处方药,也一定要征求一生的建议和指导。切勿自说自话购买、服用,耽误治疗。

最后多扯一点,老百姓对消炎药、抗生素的混淆怎么来的。

很多老百姓一旦觉得自己哪里不舒服了就自己给下个“炎症”的诊断,你要是问问这些“久病成医”的患者,他们给自己下“炎症”诊断的疾病到底怎样一种体验,那可就五花八门了:从咽喉不适到鼻塞打喷嚏,从食欲不振到跑肚拉稀,从皮肤红肿瘙痒到说不清哪里不舒服......“炎症”可以和无数种疾病挂钩,一如“上火”可以和无数种疾病挂钩。所以临床上总能看到一些在门急诊指导医生开药的患者:“我这不就是个炎症/上火吗?你给我开点消炎药好了!哪有这么麻烦?”

如果医生不肯乱开抗生素,这种病人甚至直接气呼呼走开。出门左转进了药店。在过去处方管理不严格的时候,很多患者自己溜达到药房像逛自由市场一样拿几样抗生素回家,自说自话地吃起来。后来处方管理严格了,药店里会专门有一个往手写处方上盖红戳的“医生”。这些处方单就能交上去应付交差。直到现在出台更加严格的管控,这一现象才刹住了车。

这种长期以来的乱象最终导致的是中国成为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大国。

很长时间以来我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老百姓那么喜欢把纷繁复杂的病理改变统称为“炎症”,一如我长期以来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中医把纷繁复杂的疾病都归因为“上火”一样。

直到2014年的春节,我回老家拜访农村的远亲们。饭桌上自然会互相自我介绍一下(毕竟都是些远亲,不常见面),席上众人也不免吹捧一番。而借着过年期间泛滥的酒精,很多人不免打开话匣子,飘飘然起来。

其中就有一位老人,是我爷爷的表弟。此人做过赤脚医生,在村子里还颇有些威望。听说我也是学医的,就开心地在席上聊起过去给人看病的事情。

如果说我和这位叔爷爷是同行,我是不肯认同的。毕竟他加起来一共只是在县城里学过几天的医学知识,一辈子只会开药匣子里有的药。而他引以为傲的行医经历,对我而言简直就是胡闹。

一,他的药匣子里存量最大的药其实就是抗炎药——阿司匹林

这是人类最初广泛合成和应用于临床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这货才是真正的“消炎药”,而不是被讹传为消炎药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阿司匹林这种神奇的小分子具有很多种功能,包括解热、镇痛和抗炎(后来还发现它能抗血栓),所以阿司匹林和很多有类似功能的后来者都被冠以“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其中“非甾体”是用来和甾体类抗炎药作为区分。而甾体抗炎药最为老百姓熟知的就是“激素”。所以这种药并没有治疗疾病本身,而是缓解疾病引起的症状。(反倒是后来发现的抗血栓功能是真的在治疗疾病)

所以赤脚医生有了它,就有了“治疗”很多种疾病的“利器”——一种可以退烧、镇痛甚至对抗炎症反应的大白药片,对于解放后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状态的广大农村,那不是价格几分钱的普通药,那是仙丹和灵药!

无论你得了什么疾病,只要有发热、红肿和疼痛症状的,大白药片都能把症状控制到患者可以忍受的限度,剩下的就交给机体的自我修复了。这在长期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对于在旧社会一辈子都不敢奢望去医院看病的老百姓,无疑就是治愈了——不疼了,不肿了,能睡个好觉了,歇几天就跟没事儿人一样了。

所以有句老话,就是“赤脚医生靠一包大白药片看所有的病”。

虽然赤脚医生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但是时间长了呢?大家就从对政策和赤脚医生的感恩,逐渐演化出对赤脚医生的鄙夷——“你不就会出了啥毛病都给开一片大白药片么?”


二,国产抗生素工业的崛起,给赤脚医生的药箱带来了第二件利器——青霉素

1929年,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的强效抑菌作用,但由于无法提纯和大规模生产,所以一直无法应用于临床,这一等就是10年。在生物化学家钱恩和弗洛里的帮助下,人类第一次批量生产了抗生素,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从此,败血症从人类绝症名录中被删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青霉素的生产和推广,但技术上仍然被几个大国垄断。盘尼西林在中国曾一度价比黄金。作为二战战胜国之一的国民政府也希望得到美国合作,在国内生产青霉素。然而美国人要求设备和管理人员全部由美国人担任,而且最终利润还要五五开。这种条件中国人当然不能答应。美国人更是放言:“能造出盘尼西林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

偏有不信邪的人,美国约翰霍甫金斯大学的博士童村回国后,新中国各级有关部门通力支持,终于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青霉素。而且因为中国农作物结构与美国不同,没有供发酵用的玉米浆,研究人员因地制宜选择了棉子饼粉或花生饼粉,所以全套生产技术都是国产的,不存在知识产权上的剽窃。

1953年中国人造出了青霉素之后更是开了挂一般地不断选育新的菌种、革新生产技术,青霉素的产量不断攀升。从解放前达官贵人才能用真金白银去黑市购买,到70年代基层农民也可以用得上,其实只过了短短20年。

这时候赤脚医生的药箱子里又出现了一些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瓶。而且随着国产抗生素产量的提升,这些小玻璃瓶也越来越多。在没有这些小玻璃瓶的时代,农村人得了肺炎还只能靠一点阿司匹林缓解症状,不能针对感染的病菌对因治疗。条件好的可以被送到乡镇一级的医院治疗,条件不好的也就只能在家躺着,听天由命。随着赤脚医生手里这些小玻璃瓶越来越宽裕,在广大农村,肺炎也不再是一种 可以要命的疾病。

然而绝大多数的赤脚医生并不知道,这些神奇的青霉素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但是好像治疗肺炎和其他严重感染很有效,所以以讹传讹,就把青霉素称作“消炎药”。而阿司匹林的止疼效果和退烧效果很好,就把它称作“止痛片”或者“退烧片”。

在信息还很闭塞的年代,赤脚医生就是老百姓获取医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他们都搞混了,还能指望老百姓分得清吗?甚至一些大医院的医生为了方便患者理解,也把抗生素说成“消炎药”。

所以在长期接触赤脚医生以后,很多人都明白了,其实赤脚医生的药箱里就是两种“消炎药”,一种是大白药片,量很大,不值钱。另一种是小玻璃瓶装着白色粉末,比较金贵,打屁股针的,能治大病。所以后者是更好的消炎药。而弄清楚赤脚医生的“戏法”以后,老百姓对赤脚医生也就从崇敬变得无所谓——他因为有药匣子才成为医生,我要是有药匣子,我也会看病。

老百姓对概念的混淆,在赤脚医生制度终结、医疗市场化之后,酿成了全民滥用抗生素的恶果。很多老百自作主张购买抗生素服用的根本原因——我再也不用求着赤脚医生给我开药了,药店开在大路边,想买的药全都有,比药匣子里的种类还多。这时候分清楚抗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还有什么意义吗?




  

相关话题

  过期药物不能吃是因为药性下降还是因为毒性上升? 
  院士放弃专利让救命药一盒仅 290 元,给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带来哪些帮助? 
  学医的去看病是什么体验? 
  中医现代化百年,有没研发出一种药物,在临床上明确证明比现代医学药品更有效?甚至只有中药能治愈的疾病? 
  是选择工作机会还是选择快乐生活? 
  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过程中,结核中毒症状重,仍反复发热,如何处理? 
  为什么提高幼儿园出勤率要给小孩吃处方药盐酸吗啉胍(ABOB)? 
  药物是如何发明的? 
  我国4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6万人接种无严重不良反应,年底年产能可达6.1亿剂,普及接种还将有多久? 
  为什么没有像抗生素对抗细菌一样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前一个讨论
能介绍一下你在科研过程中,读过的第一篇惊艳的论文吗?
下一个讨论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的定位精度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相比能达到多少?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