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谁能按着时间线告诉我西方哲学史上所有的著名哲学家?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篇文章。

作者研究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伊璧鸠鲁、奥古斯丁、阿奎纳、马基亚维利、摩尔、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柏格森、杜威、罗素三十位人类先贤,发现只有苏格拉底是生在老百姓家……

当然,作者为了让我们不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还没有算维特根斯坦、本雅明、福柯……

这基本就够了。


user avatar   liu-ming-1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没有想到,这么一个枯燥的问题,这么一个无聊的回答,竟然在知乎短短两三天时间获得上千的点赞,也充分体现了广大知友的高素质。基于大家的要求,按照之前说的在回答最下方提供高清大图下载。

本篇内容取自知识地图,是整体大的知识地图的一小部分。整个知识地图由类似的300多篇文章构成,涵盖了基本所有的学科体系,编制原则、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详见:

内容比较多,难免有纰漏,欢迎大家补充和挑刺给我留言。也欢迎大家持续点赞支持。我会在赞数到5000后再上传更新版本。大家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2022年2月14日版本已更新,详见答案底部大表。


安排:


古代哲学(古希腊)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BC6世纪-BC5世纪)自然派哲学家-主题:宇宙基本物质组成与大自然的变化 希腊文明的起源 俄狄浦斯情节

荷马史诗

米利都学派三杰(爱奥尼亚学派)公元前6世纪 泰勒斯(BC624-547) 科学、哲学之父 希腊“七贤”之一,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水是万物的本原 “水是最好的”(保留“过份执著稳健只会带来灾难”"Toobringsuretybringsruin")

万物中皆有神在

利用囤积轧橄榄油机发财

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图式

安纳克西曼德 无定型 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合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生成,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消亡

“补偿原则” 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

阿那克西美尼 万物之源是空气 转化生成观:气有冷热两种性质,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

毕达哥拉斯学派(南意大利学派) 理智哲学

毕达哥拉斯: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的人

有定性

和谐观

灵魂观 来源: 奥尔弗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

哲学思辨是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

“灵魂是一种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 音乐是和谐的音调

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

数本原说 事物之间的和谐,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哲学的首要对象是数

数学宇宙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学比例关系: 决定了事物构造以及事物之间的和谐

数学中的对立关系: 如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

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 如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

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事物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与数字相对应: 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

世界的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由面产生体,由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亚里士多德)

“哲学”即“爱智慧”,智慧指的是对数的本性的把握

理论上的矛盾是导致毕达哥拉斯学派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足 代表了与科学对立的神秘主义思潮

不承认学生西帕索斯发现无理数而杀死学生

艾菲斯学派 早期辩证法 世界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错,就无所谓对 好坏,善恶都是不可或缺的

逻各斯 世间一定有普遍法则

感官可靠

“对立统一”

一生追求变化 所有事物是流动的,变化的

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火本原说 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

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

代表人物 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约公元前480年至前470年之间

克拉底鲁

爱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 获取知识要靠自身努力而非神的启示

理神论 克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批判动摇了神话世界观的基础,神的观念的相对性必然导致荒谬性

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也是神的唯一性

除极少例外,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摄世界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理神论”(或“自然神说”),与崇拜人格神的“有神论”区别

巴门尼德(帕梅尼德斯)(约公元前6世纪末—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 真理的对象:“是者”(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念) 罗素版本把“是者”译为“存在“

两条道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是者不是,而不是的东西必定是,此路不通

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思想内容需要有由“是”来表达,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

否定“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是者的性质 不生不灭

连续性

完满性

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也逻辑辩论所把握的“是者”

“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爱利亚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

事物都不会改变

感官不可靠

芝诺 芝诺悖论 首次运用悖论方法进行诘难,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观念中提出连续和断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推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者

多元论者 恩培多克勒(恩培窦可里斯) 大自然由四种根元素组成(四根说) 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可感性质

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和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使根相互眷恋的“爱”,使根相互斗争的“恨”) 生灭变化

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火构成太阳、气构成天空、水构成海洋、土构成大地,它们周期性地显示各自威力

两种力量 爱、恨

阿那克萨哥拉(安纳萨哥拉斯) 第一个住在希腊的哲学家

心灵与睿智是力量

种子说 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

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同质体)

分布在较大部分中的性质和分布在较小部分中的性质必然相同

是组成事物基本性质的究极单元(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非数学分割所能达到的最小单元)

种子的特点 数量上无限多

体积上非常细微

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心灵 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的概念

特点 外在独立性:心灵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

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弥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

原子论者 代表人物 留基伯 首提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唯物论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原子: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

虚空:非存在(“非是者”)

论证 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虚空,虚空对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充实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的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两者都是本原)

确定了充实的最小单位:不生不灭的存在

不可分割的充实:原子——既满足了本原所需要的不生不灭的性质,又符合感觉到的生灭变化的事实

原子的性质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德谟克利特认为:被人们当作运动源泉的灵魂和心灵,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早期原子论者只承认原子的形状(充实东西的体积大小)、位置(原子在虚空里占据的位置)和次序(原子在虚空里的排列)

流射和约定 流射说 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

约定说 感觉与事物的真相并不一致,感觉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虚空)

理智认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真理,感觉把握可感事物的印象。印象虽然不是真理,但真理却不能违反印象

智者学派 普罗泰戈拉(普罗塔哥拉斯) 诡辩学家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任何正题都有一个反题

不可知论 怀疑论 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

高尔吉亚 《论自然和非存在》

主张相对主义,世界没有绝对真理

被柏拉图反对 《智者》 柏拉图定义智者:制造与事实相反的虚假表象的人

柏拉图对“无”“不是”的讨论BE

柏拉图对“理念论”的修正 理念之间彼此结合,非独立

理念之间存在等级,非平等

希波克拉底 希腊医学鼻祖

古希腊七贤 雅典的梭伦SolonofAthens “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

斯巴达的契罗(亦译奇伦)ChilonofSparta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ofMiletus

普里恩的毕亚斯(亦译毕阿斯)BiasofPriene “人多手脚乱”"Too many workers spoil the work"

林度斯的克留勃拉(亦译克莱俄布卢)CleobulusofLindos- “凡事取中庸之道”"Moderation is the chief good"

米蒂利尼的庇塔碦斯(亦译庇塔库斯) “紧抓时机”"Knowthineopportunity"

科林斯的勃吕安德(亦译佩里安德)PerianderofCorinth “行事前要三思”"Forethought in all things"

古典派-希腊半岛、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BC4) A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认识自己,活出自己 人是无知的,承认自己的无知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废话:如何认识自己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废话,关键是如何能明辨是非

最有智慧的人: 神认为他最有智慧,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标志哲学从自然到人生的转变

苏格拉底时代与思想背景(苏格拉底对两种极端立场都抱着批评的态度) 自然学派 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希腊人开始用理性的态度探讨人生的根本真相,而不是再用神话或神的故事来解释人间发生的一切

但是自然学派演变到最后,随着科学仪器的改善不断有新的发现(科学是永远研究不完的)

辩士学派 这一派专门用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

人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目的是要打破许多固定的观念,似的一切都变成了相对的。但最后恐怕会沦为怀疑主义,也就是怀疑所有的一切

思想方法的特色 对方的方式 反诘: 在对话中不断反问、不断追问

辩证: 当别人提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请教他此观点的反面能否成立,正反两面综合起来再往上提升

归纳: 从个别的事物中寻找出共同概念,亦即借由归纳法可以找到某个概念的定义

苏格拉底的对话 真正的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不能由别人给你。所以能够引发实践的动力,并且终其一生坚持不移

别人所能给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知识,这种只是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我们不会去实践

知识就是德行,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德行,必然会实践德行 接生婆

一个人如果认知了真正的善恶,就会自然且必然地行善避恶。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没有行善避恶,就是因为他们未能认知真正的善恶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必然能够实践,未能实践就是缺乏真正的理解

生命内涵 追求真理 真理就是真实存在之物,此物与客观的命题或知识不同,而是“真实”本身

希腊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被“盖子”盖住了。真理的英文是discover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心中充满了对于“存在(Being)”的向往

肯定传统 一个人在尚未成年、还不能由自己作出决定之前,必须遵守法律,并且信奉祖先的传统宗教

法律是最低限度地道德要求,信仰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二者都是社会重要的传统资源

内心之声 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苏格拉底称之为“代蒙”。实际上就是良知

人格表现 理性与自由 任何事情发生时,都要从理智的角度加以掌握,并且保持心灵开放,多多参考别人的说法而不要妄下结论

自由必然来自于理性,理性思考后再作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信念与尊严 知识一定要有证据,信念则否

信念就是去肯定一个尚未被证明的说法,这种肯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需要用行动及生命去证明

人一旦有信念,就必须以行动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会显示出人的尊严

生死与超越 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往往没有想到死亡的威胁,而是随意浪费时间

狱中对死亡的讨论: 他把死亡看作是痊愈。因为死亡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消失,而生命的本质(灵魂)由此摆脱物质世界的牵绊,不会再有各种欲望,妨碍真正的自由了

要改变以上情况,必须常常练习把死亡拉到眼前来看。一个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真正严肃,能为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作妥善的分配和安排

被人诬告,为已辩护 判死刑毒药毒死

《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 两项指控 不信神

败坏青年

实际因为揭发了人们的无知,树敌无数

立即投票导致人们非理性

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

苏格拉底为什么自杀为自己辩护

《回忆苏格拉底》色诺芬 节制

虔诚 信奉神

建议 改善母子关系

结交朋友 与不自私的人交往

观察他如何对待周围的人

真诚赞美

柏拉图BC427 见解的来源 斯巴达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

巴门尼德

苏格拉底

形而上学的奠基人 研究意义

政治《国家篇》 《理想国》

乌托邦 共产主义 共产共妻共子 反对独裁专制

反民主

周濂解读 对话,是达成一切明智之举的前提

1:柏拉图的生平与《理想国》的问题意识

正义 2: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强权即正义

3:理想的城邦正义: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公民分三个等级: 普通人(工农商)

士兵

卫国者(有政治权利)

对比斯巴达城邦

4:哲学王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

5:洞穴比喻与“灵魂的转向”

更现实《礼法》(又译《法律篇》、《法篇》、《法义》) 比理想国次优的政体

依靠神

更强调法律统治,而不是哲人王

混合政体

二分法:把世界分为本体和现象两面 本体(理念)理念论 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是真理

理念与事物关系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事物存在依据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论—自然世界太阳主宰,灵魂世界善是主宰 为知识提供根据

《巴门尼德斯篇》 理念的普遍性

理念的分有问题(一般与个别)

理念的“第三者”

理念的分离问题

如何处理恶的问题

理念与事物是分离的

理念与理念的关系—通种论 存在 非存在

相同 相异

运动 静止

《智者篇》

现象(事物) 是本体的影子,对本体的模仿

艺术是对现象的影子和模仿 因此艺术没有意义

不朽论

宇宙生成论 《蒂迈欧》 宇宙的蓝图是理念

宇宙的特点 完整、有生命、有理性

宇宙的身体 三角形、正方形(火气水土)

宇宙的精神 存在、相同、相异

神话启发我们用理性理解世界和人

人生的目标 追求尽可能与神相似的生活

知识与知觉 学习就是回忆,知识是先天的 经验与先验的问题

提出了一条认识世界的思路

爱 《会饮》 同性的爱

爱的阶梯 美的理念

知识的美

灵魂和德性的美

共性的美

具体的美

爱洛斯 是人和神之间的“居间者”,是爱智慧者

柏拉图式的爱 并不是精神上的爱慕,而是对于理念知识的爱

节制

亚里士多德 建立科学分科体系

《形而上学》 马克思:形而上学是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

存在论 存在的意义 偶然的意义

本然的意义—范畴 "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地点

时间 状态 动作 所有 承受"

实体论 是终极的主体,它不在述说其他事物

个别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后来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

神是最高的实体 神学 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最高的神圣存在,而不是宗教的信仰那个东西 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到神圣的存在,让自己有限的思想与无限的客观思想合二为一,思辨是最高的幸福

如果实体可以生灭,那么一切事物都是生灭,而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实体—不动的动者

原因论—四因说 质料因(构成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载体) 质料 与 形式—潜能 与 现实

形式因(构成事物是什么)

动力因(事物运动)

目的因(达到事物最好状态)

伦理学与政治学 伦理学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幸福 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政治学 》 今天读亚里士多德还有什么意义?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2:政治的“自然性” 人(依据自然)是政治的动物

政治有自然规律

城邦是自然物 不能随意改变

3:城邦的组织形式(政体) 城邦决定事务的组织方式就是政体

三种形式,六种分类

完美城邦 重视教育

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

贤人制政体

渐进改革

更多私人空间,对人性更乐观

对《理想国》美丽城的批判 观念层面 城邦不同于家庭

制度层面 人应有家庭和私有财产,不能共产共妻

主张关注个人幸福

4:如何维持好的政体?(阶级理论) 阶级(经济基础)是政体的根本 穷人(多数人):平等

富人(少数人):差别

混合制:让富人(贵族)做需要才德和精英的事,让平民广泛议政,让中产阶级掌权平衡

5: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学的影响 混合政体比单一政体好

节制与中庸是最好的品德

不是书斋里的哲学,是实用的

逻辑学 《工具论》 《范畴篇》

《解释篇》

《前分析篇》

《后分析篇》

《论题篇》

《辩谬篇》

自然哲学 《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美学著作 《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生平 亚历山大老师

马其顿人

漫步学派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BC3-AD3)晚期希腊哲学

——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犬儒学派 人物 安提西尼(安提斯泰尼)

狄奥根尼(第欧根尼)

观点 类似道教 否定社會與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 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

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怀疑派 代表人物 皮浪

蒂孟

阿塞西劳斯

塞克斯都 《怀疑派纲要》

观点 悬置判断 要想得到安宁,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一切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不执着任何事情,被视为道德圣人

防止独断论和教条主义

五种方式(工具) 相对性

分歧

无穷倒退

诉诸假设

循环论证

影响 怀疑主义

伊壁鸠鲁派 代表 伊壁鸠鲁(前341年-前270年)

卢克莱修 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 《物性论》

观点 原子论顶峰 彻底的唯物主义

经验主义

原子聚合则存在,原子散开则死亡

不要惧怕死亡

神也是原子,不用害怕

世俗主义 享乐主义 不是享受感官快乐 顺其自然,觉得快乐就去追求

幸福容易获得 最大的善来自快乐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

痛苦容易忍受 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斯多葛主义(斯多亚主义) 代表人物 创始人:芝诺

塞内卡

爱比克泰德

马克奥勒留 罗马皇帝

《沉思录》

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归自然,按照自然去生活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让灵魂得到净化

一元论

世界有限而时间无限

投合统治者

个人主义、世界主义和平等观念

意识到生命是不公正的

意识到人生难逃某些痛苦,包括死亡

直面生死问题,较少陷入琐碎事务

承担对自己生活的全部责任

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205年 《九章集》 西方古代哲学最后一部杰作

用“流溢说”解释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

对柏拉图进行创造性解读

对三大宗教都有影响

伦理学 真正的幸福是理智和太一结合

存在论 太一 在柏拉图理念世界上加了一个更高的存在,即“一”

理智 思想与对象

灵魂 个体、运动、时间

有形体的物质世界 空间、生成、毁灭,各种恶 克制身体的痛苦 但是实际上身体是影响精神的(具身认知)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 人文主义者

与凯撒同期

《论义务》 伦理学著作

四主德 智慧

正义 核心,是一切其他道德义务的基础

基本原则 不伤害他人

促进公共利益

勇敢

节制

道德义务与利益不冲突 有冲突是因为把庸俗的个人利益看得太重

古希腊哲学精神总结 非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神人同形同性

狂迷的宗教精神

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公元前9C已成体系,希腊人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发生的一切现象

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航海实践—观念变化—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意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自然”—“本原”—“太初”—“基质”—“宇宙”

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自然哲学是对宇宙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

早期自然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

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

“神”—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出于本原的运动是有序的变化,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具有内在的必然原因

秩序和原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

思辨精神 诧异与思辨 “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处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闲暇”—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

希腊哲学著作与宗教典籍和历史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界限

哲学的职业化反过来又促成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发展,结果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

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 (1)静观 造成哲学家静观态度的原因:思辨的对象是变化世界的不变的本原,是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是流逝往复事物的永恒原因

杂多的、变化的、暂时的对象是不真实或不太真实的,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对象才是事实的存在

希腊哲学家习惯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永恒的

超越现实的理想

尼采:追求变动和苦难的“酒神”和追求静止与快乐的“日神”这两种精神的对立,他把希腊哲学视为日神精神的嬗变

(2)辩证 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辩证法原意是指对话),辩证法都是对两种相反的意见所做的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统一的结论

辩证法的思维不仅是二元对立的,而且是以对立的一方为中心、以另一方为边缘的一元中心论

希腊哲学的理性特征是二元对立与一元中心的统一

(3)演绎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虽然包含有归纳的成分,但它的基本形式是演绎

(4)理智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灵是万物运动的本原,苏格拉底大加赞赏,再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提倡,理智主义最突出、最明显地体现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

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当理智与人的灵魂想通时,它构成了灵魂的纯粹部分,统摄着灵魂的一切活动,不但认知活动,意志、欲望等也应受理智的支配

哲学的理智主义使得身体和灵魂、感觉和理性成为二元对立的关系

(5)实践 否定个人的物质利益和官能享受方面的实用性,既不否定哲学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实用性,也不否认哲学对于公众物质生活的功利性

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知识,使人接近神(理性的宗教观,神化的哲学观) 苏格拉底宣称,他是赋有神灵、传达神意的“牛虻”

柏拉图: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神人合一的“迷狂”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是神学,哲学思辨表达了人性中的神性,哲学家的生活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幸福的顶点

理性伦理学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理性,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服从理性,意志和欲望应当服从理智,真正的快乐是心里的快乐,美德的规定性来自理性

个人思辨—个人实践—公众实践 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它的确切含义是实践理性,个人实践又是公众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哲学的政治功用只是个人思辨的间接结果和效用。

天主教哲学AD4-AD14(神学)

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 护教时期 第二代:查士丁(游斯丁)约100年-约165 第一个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

希腊的一切哲学都是指向基督教哲学这一最终目标

《护教篇》 基督就是逻各斯或道,只要按照理性规律来生活,他们就是基督徒,希腊哲学家追寻的真理就是上帝的道。

《论异教徒的偏见》

《论灵魂》

《论基督的肉体》

伊里奈乌 《反异端》 反对主张上帝与物质、善与恶二元论的诺斯替派

德尔图良150年-230年 基督是上帝的福音、哲学史人与魔鬼的学说,应该彻底抛弃哲学,以纯洁信仰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理性是人类指定的准则,信仰却是基督制定的准则 用神秘主义的信仰(基督教)来排斥理性主义的知识(希腊哲学)

拉克唐修(公元250-325年) 批驳希腊罗马文化,原子论使人沉迷享乐,灵魂转世说使人自杀,基督徒的道德无可指责,罗马伤风败俗的堕落。

《神圣原理(The Divine Institutes(311))》

教会的三位博士 圣安布洛斯

圣杰罗姆

圣奥古斯丁 上帝创世说 上帝言说 上帝创世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不需要时间和空间,仅凭语言就可以产生出整个世界。

道——言语——创造万有

上帝首先创造了无形的种质,种质的复制和展开就产生有形的万物。这种先是逻辑上而非时间上。

原罪与救赎 一个人的原罪 一个人造成的原罪:原罪是亚当夏娃犯下的,一次犯错,终身有罪。罪通过遗传传给所有的人类。

一个人带来救赎:耶稣又称为第二亚当。罪因一个人来,罪的解除、救赎也因一个人来。

在亚当那里,众人都死了;在耶稣里,众人都得活。相当于死了的众人又再死一次,死而再死,即为复活。(活的结束是死,所以活的死是死;死的结束是活,所以死的死是活。)

罪恶是什么 对上帝的善的缺乏

最大原因是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

用自由意志犯了罪,为罪所胜,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变成罪恶的自由意志。

救赎 上帝的救赎我们不可理解

上帝不会因我们个人做好事就救赎我们

上帝通过我们做好事,他又为此报答我们,好像好事是人做的,并把功绩归于我们。

虽然做好事不能得救,但是可以得到确信。我为什么那么有道德,因为我坚信我被选中了,所以我才那么有道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尘世之城(地上之城):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代表:巴比伦、罗马 代表:有形组织

号称:魔鬼之城

源头:堕落天使

上帝之城: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代表:耶路撒冷 代表:无形组织

心态:客居他乡

源头:上帝和善良天使

《上帝之城 43丨林国基解读 导语 | 奥古斯丁通向上帝之城的道路

1:奥古斯丁其人

2:罗马何以陷落

3:诸神的秘密

4:上帝之城

5:罗马帝国之梦的破灭与复兴

批判罗马传统宗教 带来道德败坏

没有保护罗马人免受灾难

不能给罗马人带来死后的幸福

用上帝6天创造世界为线索,把人类分为6阶段(详见圣经) 亚当-诺亚

诺亚-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大卫

大卫-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之囚-耶稣

耶稣受难-世界末日

光照说 上帝是真理之光 既给事物以可见性

又给我们以能见性

人的灵魂是上帝创造,其中潜在地包含这真理的成分。

只有在新阳中,真理才会通明;灵魂拜托肉体后,真理才被最终认识。

上帝存在的证明 宇宙的秩序

万物的等级

人心的内省和思辨 心中有上帝的观念(最完满的观念),这个观念是上帝赋予的。因此上帝存在。

《忏悔录》 导语丨为文明续命的伟大思想家

1:奥古斯丁——人如何走向神

2:罪与自省

3:天主的本质是至善,恶是善的缺失

4:恩宠与自由意志

5:成为基督徒的奥古斯丁

圣边奈狄克特(本尼狄克)

大格雷高里 64任教皇

经院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繁琐哲学) 实在论与唯名论 提出者:波菲利233年-305年 注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共相(种属)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仅存于理智之中的?

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

波爱修 约公元480年-524年 共相是独立人的理智而独立存在的普遍实质(而非实体)。

它们是无形的实质。

它们存在与可感事物之中,并与可感事物相一致。

爱留根纳约公元800年-公元877年 上帝与万物的关系说 两个倾向 将共相看作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上帝是万物、万物是上帝的泛神论思想倾向

四重自然 能创造但不能被创造的自然 万物初始的因和源泉的上帝。

既能被创造也能创造的自然 内在于上帝之种的各种“理念”,构成了万物的原型。

只能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 世界上各种的个别事物,它们是理念的实在化。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创造的自然 作为万物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的上帝。

唯名论者 贝伦伽尔1010年-1088年 认为理性使人成为万物中唯一与上帝形象相同的被造物。

实体只能是可感的个别事物,根本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一般实体。

否认圣餐中的面包和酒是基督血与肉的实质转化

洛色林1050年-1125年 思想源自于安瑟伦与彼得·阿伯拉尔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黑色并不存在,只是一切黑色的东西的记号,既不是客观的实在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只是一个词语。

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年) “经院哲学之父”

《独白》《宣讲》《论真理》《上帝何故化身为人》《论三位一体的信仰》

信仰寻求理解 满足于神秘主义的信仰是人性的懒惰,上帝是不会拯救那些单靠信仰来领悟他的福音的懒虫和傻瓜的。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从上帝的概念推出上帝存在 大前提:上帝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

小前提: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结论:因此上帝存在。

反驳意见:高尼罗的最完满的岛,迷失岛的存在。

阿伯拉尔(法语:Pierre Abélard,1079年-1142年4月21日) 理解导致信仰 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要求对每一个词语或概念的理解来树立起正确的信仰。

把辩证法提高到仅次于圣经的重要地位,反对教会权威对这些真理的解释以及信徒对此的满目崇拜。

概念论的开端 共相作为普遍概念是有其客观的,并非完全主观任意的空洞名称。但是它们本身却不具有独立实在性,只能存在于理智之中。

有形的是指作为感官对象的个别事物,而无形体的则是普遍名词所指示的对象。普遍名词或共相所指示的是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是有形体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共相是有形体的。但是从它的意义上来说又是无形体的,仅为尽管它给个别事物命名,然而他们又都不是个别的和限定的命名。

共相作为一种普遍本性或实质寓于感性事物之中,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却只能在感性事物之外被理解。

共相不仅仅是对可感事物命名,它还有着概念意义上的特定内涵。例如世界上没有了玫瑰花,我们还是会有玫瑰花的概念。他们既指可感觉的事物,又指伯里斯迁(priscian,疑为人名,此句有误)特别归之于神的心灵的那个共同概念。

阿拉伯哲学家 阿威洛伊,阿拉伯名为伊本·路西德(Ibn Roschd,1126-1198年)西班牙 最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家

理性与信仰是统一的,哲学与神学并不冲突 真理的哲学思辨形式被少数人理解,真理的宗教隐喻象征形式被大众所接受。

物质与神一样具有永恒性,真主并不是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而只是给了原初物质“第一次推动”,使原本就内在于原初物质之中的形式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真主只是在逻辑上而不是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完成创造后便不再干预。自然界没有奇迹,万事万物只遵循严格的必然性而运动

统一的人类理性 人类无论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有一个统一的理性,人类正是通过这个统一的理性去认识自然界的真理,形成哲学知识。人类的统一理性不死,但是人类的灵魂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毁灭。

阿维森纳,伊本西纳980-1037(波斯)

约翰·奈斯·司各脱800-877 意志主义 上帝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高于上帝的理性。

上帝作为无线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

上帝的属性与活动、灵魂不死、至善等神学信条只能诉诸神秘的信仰不能进行理性的证明。

反对托马斯的神学决定论和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认为不能从有限存在推出无限存在。上帝与任何一个创造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上帝不是因为第一因、最终目的、最完满而存在,而是上帝无限存在本身就包含这些。

纯洁信仰 哲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能与神学混为一谈,更不应从属于神学。

用哲学的工具来证明神学的信条是白费力气;我们在今生不可能用理智直接把握上帝的真正理念

上帝之外的创造物 与上帝直接相关的问题不能诉诸理性

世界万物都以物质作为本原或基础,物质总是形式与治疗的统一体。物质作为实体具有独立的实在性,它在原则上可以先于形式而存在,在现实中确实与形式合一的统一实体。

除了上帝之外没有其他的纯形式。

物质构成了灵魂的基础,思维和意志则是灵魂的机能。——只要上帝愿意,完全可以赋予物质以思维能力。

共相问题 个别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个别化原则是无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个别事物安按其本性来说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

事物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决定事物共性的一般形式,它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一种是决定事物个性的特殊形式。它解决事物“这一个”与“那一个”相区别的问题

认识论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中产生的,人的理智就好像一块白板,理性的观念说到底都是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感觉经验。

伦理学 人是自由的道德主体 意志高于理性,理性虽然是道德活动的前提,但意志使人具有了自觉的能力和选择的自由,意志的活动表现为行动的绝对自由。

对自由意志的强调使人拜托了绝对必然性的束缚,由容纳上帝恩赐的空罐子变成了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

唯意志论导致了个人主义倾向,冲击了教会法规。

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最伟大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 复兴了亚里士多德

理性引进神学

老师:大阿尔伯特 哲学与神学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途径,一个依靠自然之光一个依靠超自然之光

两种光都来自于上帝,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理性与信仰、神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通过理性来认识上帝、创世、天使、救赎等对象,神学则以天启来认识这些对象。

两者有重复的地方,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可以通过理性来证明,但是三位一体、原罪、道成肉身是超理性的奥秘,只能通过天启和权威。

哲学的任务是运用理性去证明那些可以被证明的天启真理,而把不能证明的天启真理留给信仰和神学。

理性真理和天启真理都源于同一个上帝,两者不可能发生矛盾。

天启真理是比理性真理更加深刻和更加根本的真理,对于它们只能信仰,不能用理性真理来提出异议。

“圣托马斯五路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不动的推动者 世界上万物的运动均由他物推动,因为在一切事物之后必有一个最终的存在者,它本身是不被推动的却推动其他事物,即上帝。

第一原因 每一个事物作为结果,必有一个原因。在一切他因的尽头必有一个自因的存在者,他的原因在于他自身。

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世界上一切个别的事物都是偶然和可能的,他就必须以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为其终极的根据,否则就会有某个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也就不会有现今的任何事物了,这与事实相矛盾。

至善的存在者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完善性,这种有缺陷的完善性必定以最完善的东西为其判定标准和原因。

最高智慧“制定目的性的” 许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定外在于这些无生物,因为只有生物才有内在目的。为这些无生物制定目的、并使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合目的性的,必为一最高智慧。

托马斯证明中隐含的两条先验的原则 由果溯因的系列必须终止于某一点(或无限溯因是不可能的)

逻辑上的终止点就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发展了四因说 内因 形式因 实体形式 决定了事物的本质

偶性形式 决定了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性

质料因 原初质料 不具有任何形式、从而没有任何现实性的纯粹潜能

第二性质料 已经获得了某种形式规定(形状和大小)、从而具有了一定现实性的物质

外因 动力因 第一因:上帝

第二性原因 普遍的因果关系

目的因 终极目的:上帝 第一因的目的

非终极目的 第二性原因的目的

外因是物质的形式产生的原因 存在于物质中的形式是从无物质的形式中产生的。

无物质的形式是不包含任何质料的纯形式

纯形式:上帝以及上帝所创造的天使、人类灵魂这样的精神实体

无物质的形式将形式赋予了作为纯粹潜能的原初质料,才使后者具有了现实性,成为质料与形式相统一的物质(第二性质料)。

世界系统 上帝

天使 居住在由不同于水火土气的第五种元素神圣元素构成的天体上

人 教皇为首的教会组织

世俗国王

贵族

骑士

农民

动物

植物

世界底层: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

灵魂学说 每一个人都是实体,其中肉体是资料,灵魂则是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特性的“实体形式”

灵魂在与肉体结合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而结合后作为“实体形式”存在于作为实体的个别的人之中,此时的灵魂只能在肉体之中活动。

灵魂的活动具有独立性,灵魂虽在肉体之中,但是它的纯粹活动却不受肉体的影响。

个体的人死亡后,肉体与灵魂、质料与形式相分离,灵魂并未随之死亡,只是从“实体形式”重新编程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温和实在论——共相问题 共相作为理念或形式,是上帝据以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因此,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之中。

当世界被创造之后,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本质不可能脱离可感事物而存在,因此,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

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理智的抽象结果,因此它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认识论 知识来源于感觉 没有依附于肉体的感觉技能,就不可能获得对有形事物的各种观念,从而也无法形成抽象的理性知识。

主动的理智 仅靠感觉造成的印象和观念是不够的,知识的形成还需要更高级的东西,即主动的理智。物质机体的活动(感觉)与灵魂的能力(理智)相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个别的知识必然先于普遍的知识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过程。

理性形成抽象概念和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是灵魂所固有的,是上帝在认识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把万物的“实体形式”潜藏于灵魂之冢,然后又通过外部的启示使灵魂认识到这些潜在的“实体形式”,形成理性的知识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导语丨转折型思想家是如何诞生的?

1:阿奎那和中世纪

2:亚里士多德革命

3:国家的根基

4:自然法的兴起

5:意外的后果

《神学大全》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反对托马斯主义的理性神学,方济各修会的“三杰”) 罗吉尔·培根(约1214年—1293年 区别弗朗西斯培根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唯名论者

实验科学的前驱

素有“奇异的博士”之称

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部著作》、《哲学研究纲要》等

四种障碍(影响人们获得真理) 剧场的假相 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

洞穴的假相 习惯的影响

剧场和洞穴的假相 流行的偏见

种族的和洞穴的假相 由于认识的骄妄虚夸所导致的潜在的无知

获得真理的两种方法 经验 外在经验 通过感官而获得的关于外部事物的经验

内在的启示 通过信仰的天恩而获得的神圣的启示

推理 推理做出一个结论,并使我们承认这个结论但是没有消除怀疑,除非心灵通过经验的方法发现了它。只有推理不够,还要有经验才充分。

更重视科学经验,并力图把数学变位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共相问题 自然界的不同事物都具有质上的差异性,这些各有特质的具体事务就是是呀科学研究的对象。上帝之创造具体,而不产生一般。

不存在所谓纯形式或纯质料 个别事物本身就是形式与质料相统一的完整实体,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其它的实体;形式与质料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个别事物是以自身的原则为基础的,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共相或实体形式来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除了相互差异的特质之外,也具有某些共性的东西,使得同一类事物彼此相似而与其他类的事物区别开来。

共性因素是寓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是个别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因素。

威廉·奥卡姆1285-1349 抨击教皇专制暴政和教廷的腐败行为,大力宣扬王权高于教权的理论。 ”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对路易说)

称为无敌博士

《逻辑大全(Summa Logical)》

唯独信仰 上帝在意志方面是绝对自由的,在能力方面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旨意所要的就是善,禁止的就是恶。

我们队上帝的属性和活动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有限的理性无法把握上帝的无限,我们的逻辑也无法限制上帝的自由意志。

批驳上帝存在证明 即使有了上帝的观念,也不能必然推出上帝的存在。

不能从上帝的创造物中必然追溯护一个第一因或第一推动

上帝无所不能,可以常遭无需任何外力推动而自己运动的物体。

我们对他的观念,具有所有观念的缺点;我们无法证实这些观念的存在。为了要证明神是存在的存有,我么必须用直觉理解他。但是这是不可能证明的。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 表述: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以解释现象,就是浪费时间

共相问题 在可感的个别事物之外再增加一般的实体(共相)是多余的

共享不可能既是一个实体,又同时存在于许多事物之中,这是自相矛盾的。

一般概念是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抽象而成的。

一般概念具有主观上的普遍性,它是一种真观念,为许多人所共有,但是它却不能脱离人的头脑而独立存在。

共相是具有某种实质的一般概念或“心智记号”,这种实质知识主观思维而非客观实在方面的。

上帝也不具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抽象本质,他是一个个体,一个具有绝对与无限的大能、可以任意而为的个体而已。

扩展到自然科学中,需要增加越多的前提和假设的证明越是可能为假。前提和限定越少越可能为真。

认识论 个体性原则

个别事物是认识的唯一对象,把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当知识的起源和基础。

普遍概念不仅是对个别事物的人认识中抽象出来的而且也是对个别事物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公会议主义 教会应该由大公会议来管理,而不是由教皇来控制

教会的实体是每一个信徒,而不是由教皇所代表的抽象的神圣本质

抨击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主张以早期教会中信徒之间的平等关系来取代教皇的专断体制。

国家理论 不否认君权神授,却认为国家必须借助于”人类社会共同契约“来建立。国家的权利和法律必须建立在”大家同意“的基础上,而且应该根据人民的意愿而改变。

邓斯司各脱1265—1308 区别奈斯司各脱

实在论者

相信自由意志

存在与本质没有区别

“灵巧博士”

圣博纳梵图拉

马太

第十五章教皇制的衰落

近代哲学(1300-现代) 1300-1600文艺复兴早中晚三期哲学思想 1300-1400文艺复兴早期的哲学 教会威信下降科学威信上升

世俗文化代替僧侣文化

国家代替教会管理社会

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占主流 理想主义

1400-1500文艺复兴中期的哲学 在哲学上没有伟大成就,但是做了很多准备 摧毁了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 文艺复兴主要是在艺术板块

1500-1600,后文艺复兴时期,大航海时期 宗教改革

马基雅弗利1469-1527 《君主论》彻底分割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论李维》 共和主义

埃拉斯摩1466-1536 鹿特丹 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

对马丁路德影响巨大

莫尔1478-1535 英格兰政治家、作家、社会哲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1600-1700(欧陆理性主义VS英国经验主义) 1600-1700最伟大的三位理性主义哲学家--唯理论(欧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唯心主义) 笛卡尔1596-1650 生平与评价 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开创了现代理性主义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轶事 百岁山广告的原型

近代科学的始祖 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解析几何

普遍怀疑的哲学方法 工具怀疑 谨慎性原则 “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细分化原则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次序性原则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完备性原则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方法论的怀疑(以怀疑为方法) 感觉经验不可靠

梦境中的一切是不可靠的

所有形象都可能是梦境中的东西

数学也是可以怀疑的

上帝的存在也是可疑的

唯有一点是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

我思故我在:主体性的觉醒 思想是不可怀疑的 不可怀疑怀疑-思考者“我”

1、原理必须是清楚明白

2、其他所有事物必须依赖于这些原理

我是一个思想实体

先验

自我意识理论先河

我思=我在? 自我意识的自识如何可能

天赋观念与理性演绎法 观念的来源 天赋观念

感觉提供的观念

虚假观念

理性演绎法 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遵循严格的推理规则,一步一步清楚明白地推出命题或定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清楚明白

身心关系 心物二元论 实体 绝对实体

相对实体 身体 广延

精神 思维

凡是被别的东西作为其主体而直接寓于其中的东西,或者我们所领会的某种东西由之而存在的东西,就叫做实体。

身心交感说 松果腺-交汇

二元唯心论:心和物分开 心身二元论

心身交感论 偶因论

副现象论

《论灵魂的激情 关于幸福 宽容是幸福的关键

这里的激情是情绪的含义

六种基本激情(情绪) 惊奇

渴望

高兴

悲伤

形而上学 上帝存在 上帝存在证明 思维主体具有清楚明白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清楚明白的观念即真-上帝的观念-不仅在思维中存在(有限的我们无法得出)-(原因的实在性不能小于结果的实在性)在思维之外也存在-上帝存在

通过怀疑方式确定我思故我在,除此之外没有确定任何东西存在

在我思想中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

我肯定不是上帝概念的原因,由此在我们之外,有一个无限完满的心灵把这种概念赋予我的心灵

物质世界存在 由于确信上帝的实在性和完满性,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形而下学 关于生理

《谈谈方法:谈谈能够正确引导自身理性以及在各门学科中探求真理的方法》 笛卡尔:冲破黑暗的精神之子

1:笛卡尔生平与“谈谈方法”

2:“谈方法”的出版与现代哲学的诞生 近代理性主义的开山之作

从现象到方法

3:通往真理之路 理性方法 数学

4:我思故我在 怀疑

5:笛卡尔的未来

过渡 伽桑狄 精神唯物

马勒伯朗士 偶因论-上帝调和

帕斯卡尔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帕斯卡尔的赌局 无论如何都要相信上帝

帕斯卡尔三角形

《思想录》

人是一根思考的芦苇 人很脆弱

人会思考使人特别

只有依靠上帝,才能获得真理和幸福

其他科学革命中的科学家详见科学史 牛顿、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

斯宾诺莎1632-1677(45岁) 荷兰人

类似斯多葛学派

笛卡尔认识论批判 “我”-不清楚明白

实体、属性、样式 实体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神/自然

属性 知性看来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 思维

广延

样式 万物 特殊存在状态 思维的样式:理智 逻辑必然性

广延的样式:运动 机械运动必然性

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想象或意见 不可信

理性(推理)的知识 在直观的真观念基础上推理

直观的知识 最可靠

关于神或自然的真观念(推理的前提和公理)-确立推理的规则和次序,保证推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真理的标准 内在标准: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和恰当”

外在标准:观念与物体符合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宗教观点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情感和欲望

政治:实现自由

宗教宽容

民主政体

《神学政治论》 质疑神学和圣经 开启“诠释学”

政治权利要控制宗教的外在行为

人们拥有思想和信仰自由

《伦理学》斯宾诺莎 用几何学方法写哲学

第一部分论神 泛神论

神即自然 上帝的观念最清楚明白 能动的自然

被动的自然

具有广延(物质)和思想两个本质属性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 身心平行论 事物(广延)的系列 机械因果律

观念的系列 形式逻辑律

一体两面,先验性的内在和谐

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第五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第四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自由的人是幸福的

按照理性认识生活,控制情感

人可以实现有限的自由即精神上的自主

宿命论

独断论

实体一元论 一般哲学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从心灵开始,我从神开始

神——神圣必然性

哲学体系 "本体论(根据 基础)——关于实体的学说

实体=神=自然(包括心和物)

实体 属性 样式" 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永恒的

实体是不可分的

实体是唯一的

认识论(方式和手段) 心和物是一致的,统一于最高实体,反应的是最高实体的本质

物质界中没有偶然性,偶然性是人们无知的托辞

知识分为三类:感觉的知识,推理的知识,直观的知识

伦理学(最终目标) 至善是真正的善,最高的善,一经发现和获得后,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乐

至善就是认识人的心灵和自然一致

至善的境界是通过对神的认识而达到的

以几何学方式构造哲学体系

莱布尼兹1646-1716 德国

乐观主义

数学微积分

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

批评 笛卡尔: 心物二元论

斯宾诺莎: 抽象-不能解决心物二元论;不够多样性、丰富性、自由能动性

原子论: 广延性-不能最小微粒、最后单位;机械性-不够多样性、无法解释世界的变化

单子论 精神性、不广延、不可分、没有部分、没有量、无限的的单子 突然产生和消失,不会聚合和消散

自身封闭、彼此孤立、无不干扰

内在原则:精神性的、追求更高存在状态的力 运动

质的差别:微知觉-知觉-统觉

同类单子也有质的差别:差异律、连续律

拥有原始的力的自因

前定和谐说 上帝最初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去了,因此能够在整体上保证整个单子世界的和谐性和秩序性。

心物单子构成

心物本质上都是没有广延性的、精神性的单子复合而成

构成身体的单子和构成心灵的单子之间具有某种前定和谐

有纹路的大理石 真观念的潜能 外部感性加工的“机缘”

潜能天赋

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 理性的推理真理(必然的真理) 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感性经验的事实真理(偶然的真理) 充足理由律

“最好的世界”理论 善恶辩证

人的有限认识

所有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Remark: 善恶辩证性

普遍乐观

里斯本大地震

Remark: 实际唯心主义-单子论

独断论

乐观

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单子 单纯性

复多性

永恒性

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单子之间有质的区别

单子是自因

连续性的原则 自然从来不飞跃

预定的和谐

天赋观念论 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

两种真理 矛盾原则

充足理由原则

《人类理解新论》

英国(感性)经验主义派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开创了现代经验主义 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论说文集》 内容涉及人生哲学、伦理探讨、处世之道、治家准则、爱情友谊等各个方面;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文笔凝练有力,作家被称为英国论说文的创始人 Essays,共58篇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和散文作家

打开近代哲学大门

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经验主义

开创英国经验论

New Atlantis 乌托邦性质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proser

朴素唯物主义 分子客观性、多样性

科学方法观 强调实验方法 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 定性-归纳方法

对数学和演绎法不信任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

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培根有言无德,说的自己都做不到

哲学的目标:探求知识-自然的规律 知识就是力量 《论读书》

四假相说 种族的假相 人的尺度

市场的假相 语词、概念

洞穴的假相 环境、习性、教育

剧场的假相? 权威、教条、传统

直指亚士经院哲学 理想化

用怀疑打破偏见,打开近代西方哲学的大门

罗吉尔·培根的四种影响人们获得真理的“障碍”

弗朗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其矛头直指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哲学,正是在这种激烈批判声中才真正打开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大门。

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出的要彻底清除四类假相的做法只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相反,合理且必要的某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前见正是任何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

三表法 本质表

差异表

程度表

三表为基础归纳出真理

培根随笔

霍布士/霍布斯1588-1679的《利维坦》英国 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现实主义)

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鼻祖 但同时非常重视数学

新奇

充满矛盾

近代理论的开先河者

自然法学派开创者、奠基人

第一个完整成形的社会契约论

君权民授+绝对君权

哲学:因-果推理的科学 目的:实践性:知识-幸福 对象:产生/消亡中具有特性

机械论 客观实在性、广袤性、可感知性

物体 自然

国家

实体与偶性 实体:物体 没有确切内涵的名称 物体的本质

偶性:物体属性 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物体借以在心中形成概念的能力

本质属性:广袤、形状 客观实在性

主观印象:动静、颜色...

感觉与推理 all来源于感觉、无天赋观念

推理-机械 分析:结果-原因 经验归纳

组合:原因-结果 理性演绎 不证自明(矛盾

政治哲学:《利维坦》1651张笑宇解读 《利维坦》:西方政治文明第一声炮响

1:霍布斯揭穿的“人性” 人性本恶(欲望,利己),因此需要国家约束

论人 人的自然本性: "自我保存 趋利避害 趋乐避苦

导致人与人之间是敌人,为达到自我保存,便相互约定"

人都是自私的 自私本性-自保原则(自我保存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战争状态-社会契约-君主专制

2: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国家的起源 在国家之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社会契约 自我保存-自私本性

自然法 一切手段(战争)寻求和平和自卫 战争

为和平和自卫-放弃一切权利 社会契约-第三者-不受制约

社会契约是一种权利的转让

论国家 社会契约论与绝对君主制

国家起源 国家是人造的机器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契约,把全部权利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而实现的

国家的实质在于,它是担当起大家的人格的一个人格、集中了大家意志的一个意志,掌握了大家所交付的所有权利和力量的一个公共权利

论基督教的国家

论黑暗王国

秩序与文明 3:现代政治文明的奠基人

4:秩序与个人生存根本

5:建立秩序是政治最基本的问题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体现了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专制主义之间的巨大矛盾

A洛克1632-1704 认识论 观念的来源 经验论(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 批判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 批判“天赋观念”原则 其他途径

无“普遍同意”

理性-推理

批判天赋的实践原则 道德原则的相对性

考察上帝的观念 非上帝观念的先验性-中国

《教育漫话》 白板说

外感觉(感觉),内感觉(反省)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简单观念(被动性和单纯性)

复杂观念(组合)

第一性的质(固有的,原始的) 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也即事物广延的性质

第二性的质(附属性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运动方式在我们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觉

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观念之间关系:同和异, 关系, 共存或必然联系, 实在的存在

经验获取通道: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和对内心的反省

物刺激心灵形成观念 观念组成知识

经验论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经验之中 白板说 人心就像一块专门用来接受外部感觉经验刺激的白板

经验 感觉 感官-外部

反省 内在心理活动

两种观念 简单:直观 第一性质:任何情况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 体积、广袤、形象、运动

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色声香味

矛盾 一客观实在应为二主观经验

第三种性质:间接作用于感官

复杂(简单观念组合、比较、抽象) 样式:实体的状态-简单观念集合或混合-数量、美

实体:性质的基质 简单的-单独存在

集合的实体观念

两种实体:思维习惯、假设(组合简单观念时,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感觉-简单观念的基质:物质实体

反省-简单观念的基质:精神实体

关系 简单观念加以比较、互为意义

两种本质 实在本质:物体背后可感属性背后、支撑属性的实在构造-无法认识

名义本质:传达知识的复杂观念、不能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知识的等级:观念和观念的符合或矛盾的知觉 直觉的知识 知识可靠性的根本保证和证明的知识的基础

证明的知识 推理-论证

感性的知识 特殊存在物

两种真理 口头的真理(主观认定)

实在的真理(客观实在)

《人类理解论》 第一次提出经验论基本原则、理论基石

第一次详细、全面地考察人的知识来源,较彻底的批判性思考

基本特征:基于经验,最终脱离经验;基于常识,最终脱离常识 矛盾

顶峰和转折点

社会政治思想《政府论》 自然法 “完备无缺”的自由平等状态-善意和友爱 自然状态-自然权利(无法规保护)

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他们所放弃的唯一的自然权利只是维护自然法,惩罚犯罪者的执法权 比霍布斯的《利维坦》要乐观 无第三者、有权推翻

三权分立(立法、执法、外交) 一个国家不能听任统治者凭其个人意志实行专治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统治者只能根据法律进行统治

人民主权

君主立宪制 反对君权神授

财产权 保护个人财产权

劳动决定所得

宗教宽容

评价 资产阶级革命现状、理论支持

重申并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 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

与社会契约论不同

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

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论奠基人

《洛克传

贝克莱(1685-1753) 贝克莱经验论—非物质主义 知识两个因素 感知观念的心灵

被心灵感知的观念

物=可感物=观念的集合 物的存在即是被感知

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所获得的可感性质的观念=可感性质-可感性质(观念)所集合而成的事物

观念无非是通过感觉经验所感知到的那些可感性质的观念-观念是否存在关键在于其是否被感知到=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即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 脱离感觉,就没有物质实体

一定有一个伟大无限的心灵,创造了这个观念的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有限的心灵,使我们能够感知这个世界

《哲学对话三篇》 实物观念化-观念客观化

上帝:个人唯我论-普遍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人类知识原理》

基本特征 符合正统 继承英国经验论原则基础上,在针对实体及其属性的主客观性归属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中发展起来的

离经叛道 违背常识

《视觉新论》 触觉 客观实在

视觉 联想的观念 可感性质=可感性质的观念

《人类知识理解》

休谟(1711-1776) 英国启蒙运动人物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 弗朗西斯.哈奇森 斯密老师

道德感与生俱来

亚当斯密 休谟好友

休谟

市场、法律、道德

影响 民主与法制思想的起源

自然科学领域

创造社会科学

大英百科全书

彻底的怀疑主义 鼻祖:皮浪(怀疑派)

知识的不可能性或不可靠性 不可知经验主义

利己主义是人的本性 需要制度约束

人类理智的对象 观念的关系,关于观念的知识——必然的知识

实际的事情,关于事实的知识——或然的知识

休谟问题(休谟难题)——归纳问题 一切归纳不能下全称判断

由对过去的经验观察(实然)能不能推出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应然) 实然不能推出应然

在所有的原则里,只有因果观念使人们超出经验去下判断(因果律) 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是不可能做必然的因果推论的

经验也不可能必然的推论因果,经验重复一万次还是经验

因果观念来自于习惯性的联想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秩序——习惯性联想

对实体的怀疑 感觉-外在经验 物质实体

反省-内在经验 精神实体

绝对实体——上帝

非实体 评价

继承并彻底化,怀疑主义,终结经验论

认识论 人性:知识、情感、道德

知识-感觉经验(印象与观念) 印象 感性认识、直接经验感受

观念 理性认识,由印象形成

知识来自两类 逻辑上推论

经验的感知

两类知识 观念的关系 相似关系

时空接近关系

实际的事情 实验、观察、归纳

彻底的经验论原则(经验主义)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超不出我们的感觉经验

因果关系 感觉经验基础上,非普遍必然性,非客观性

相关关系不代表因果关系

恒常伴随的心理联想

《人类理解研究》

道德学说 道德情感、愉悦

经验主义、情感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 先河

《人性论》 休谟:“人性的尊严”

1:休谟和他的哲学思想

2: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难题”(休谟问题)

3:休谟对人性的理解

4:知识与情感 认识论

5:旧瓶装新酒的“道德学”

《道德原则研究》

评价 哲学、理论、思想态度而非实践、生活态度

启蒙思想家

思想极限

极大挑战

历史学家 《英国史》

自然主义

好人大卫

《大卫休谟传

近代哲学的终结: 经验论哲学 休谟的彻底经验论和怀疑主义

唯理论哲学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

1700-1800法国大革命前两大哲学派系(理性主义VS浪漫主义) 法兰西启蒙运动(1700-1800)--理性主义(占主导) 自由、平等、博爱

上个世纪的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新古典主义艺术

孟德斯鸠(1689—1755) 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

《论法的精神》 人类的法——根本理性 法律应当体现理性

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 在旅行出游的框架内,以书信往来的方式组织情节,讽刺、揭露法国社会现实,阐述作家的启蒙思想。

伏尔泰(1694-1778)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人所形成的人即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劳动使人拥有了土地产品的权利,然后就拥有了土地本身——私有制产生

社会越发展越不平等

合理的社会契约其要旨就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集体”

“公意”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

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抨击天主教会的罪恶行径,主张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强调自由和平等 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理小说创作 《天真汉》(1767): 提出文明社会高于未开化民族的思想,质疑卢梭的“自然人”观点。

《查第格》

《老实人》(1759):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体现了作家要求正视现实,争取现世幸福,积极面对生活的思想

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浪漫主义运动1700-1800 特点 对启蒙运动的反弹与反思 反抗过度理性 理性是不可靠的

不追求和平宁静,追求有朝气热情的个人生活 对安全已经厌倦,寻求刺激

厌恶工业主义 鄙视商业和金融 反对资本主义(不同于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者)

对血统和种族的信仰 反犹太主义

目的是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没有社会协作 无政府或独裁政治

组成 奇异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音乐

卢梭(1712——1778)

民主共和制 崇尚斯巴达,反对雅典

文明批判 科学、文学、艺术是道德的敌人和奴役的根源

人的感性(经验主义)较理性更值得信赖

政论文 《论科学和艺术》(1749) 人在自然状态下原本是善良的,是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文明——腐化了道德。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提出“返回自然”和 “以暴制暴”的观点

《社会契约论》(1762)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自以为主人,但比旁人更是奴隶

“天赋人权”,国家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小说与散文 《爱弥儿》(1762) 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漪丝》(1761) 作品强调纯真的爱情是一种优美高尚的感情,它应当成为婚姻的基础;批判了以门当户对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婚姻观念。

自传作品《忏悔录》(1778) 作者回忆自从出生到流亡期间50多年的经历,以一种坦率的风格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辩护的意识。

卢梭在文学上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影响巨大:以上种种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所继承 表现了哀婉动人的情感,肯定了感情在文学中地位。

歌颂大自然,常常直接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情;

崇尚自我的感伤主义情调,肯定自我的价值,使“我”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1800前后唯心主义的两大巨擘 康德1724-1804 标签 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调和理性主义(独断论)与经验主义(怀疑论)

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主义是西欧大陆理性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通过对先验范畴和先验统觉的提出,强调人的主体性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哲学正式成为专业

星云说的创立者

一辈子没离开家乡 生活特别规律

康德哲学特点 康德哲学问题 理性的危机 理性试图解决科学的问题,但哲学没能做到

自由的失落 将科学带入到一切,人社会自然一切都服从自然法则,那么自由没有存生之地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自由境界的一种理想,但未能实现

对认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知识不可能只建立在后天经验基础上,包含两方面因素 后天的经验(后验) 个别偶然的 感觉经验的

从内容上讲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

先天的形式(先验) 从形式上讲,知识是先天的 先于经验,即不需要经验即可获得

普遍必然的 独立于经验同时作为经验的条件 科学知识不仅要有后天经验添加的新内容,而且还必须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

"假入知识必须符合对象,那么知识怎么进入意识中来;

即使知识能够进入意识,那么如何解释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那就倒过来: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将主体与客体颠倒

认同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 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物质体不可知

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人类理性两大功能 理论理性(认识能动)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行动、 意志、伦理道德) 实践理性批判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我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

开创了批判哲学(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批判的含义是筛选

人的先天认识形式区分为三个环节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接受性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构成性

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调整性 理性的三个理念:我思 上帝 世界

三组“二律必反”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因与因果律)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 分析判断(先天的,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 先验(研究先天认识形式)

没有增加新的知识

综合判断(通过感觉经验的加上的,例如物体是热胀冷缩的) 综合判断分先天综合判断 后天综合判断

增加了新的知识

超验(超越于经验的)

先验论 先验感性论 人只有一种感性直观能力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通过形而上学的阐明来证明

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觉外界事物的先决条件

可以想象没有事物的空的空间和时间,但不能想象有某种不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

人的直观能力和空间感是先天的

数学可以分为几何学和数学,几何学是关于空间的描述,数学是关于时间的描述

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知性的先天形式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 通过形式逻辑论证知性范畴

"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

感性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无内容是空的

感性与知性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先验的阐明就是要证明先天的直观形式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

判断表:1、量的判断 2、质的判断 3、关系的判断 4、样式的判断

先验逻辑论 先验分析—关于真理的逻辑

先验辩证论—关于假象或幻想的逻辑

范畴演绎 主观演绎 主管范围内的范畴对于经验具有客观有效性

先决条件:感性直观和先验自我(先验我思)

感性直观和自我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

形成知识需要综合

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我与我自身的同一性

范畴对于经验客观有效性 范畴=知性(认识主体)的综合统一功能

它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把杂多表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来

先验的想象力来实现,想象力介于知性和感性之间

综合统一规则:范畴不仅是知识的形式,也是对象的形式

"知性为自然立法

——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连接表象的法则是知性的法则"

内在形而上学是可以成立的

理性是进一步把知识调整成体系

客观演绎

邓晓芒解读 导语 | 走进康德哲学

1:康德哲学的意义

2:本书的诞生

3:我们是如何认识知识的

4:什么是先天知识 先天与先验的区别

5: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实践理性批判》 关于道德

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要尽我们的义务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是不得不遵守的必然法则,理性法则是人们应发遵守但不一定遵守的法则

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只有为了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行为

道德法则——定言命令 道德命令的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 普遍性的公式——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质料公式——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

自律性公式——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身立法

实践理性的二律必反 幸福作为目标和道德作为目标二者如何协调?

德行是配享幸福的首要前提

在此前提下,能享受到幸福,此为至善

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 意志自由 道德才可能存在

灵魂不朽 才能实现德行(受自然法则限制)

上帝存在 保证两个世界的协调

"道德本身没有条件,道德的实现需要条件

没有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道德,但可以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神学"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愈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判断力批判 美学著作

黑格尔(1770年—1831年) 唯心主义顶峰 客观唯心主义

集大成者

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

认识是知识和对象的矛盾运动

把认识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我们就在这个世界,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世界的自我认识)

实体即主体 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

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精神现象学》 绝对精神——人类精神的绝对化,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哲学史讲演录》 绝对的一是贯穿哲学的一切

黑格尔认为当时的人类生活在抽象的观念中,因此很难体验和再现事物活生生的生命

辩证的否定——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否定性是毁灭的力量,但唯独有一种东西能在毁灭中仍然保持生命,那就是精神

前进回溯式的发展,越发展越展现真实的自我

黑格尔哲学是古典哲学淋漓尽致的发挥,也是古典哲学最后的生命力

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理性主义

观念论哲学的代表人物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正当性:道德、伦理

黑格尔左派 青年黑格尔派

革命

无神论

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

无神论、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右派 政治保守主义

费希特(1762年—1814年) 寻求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 西方哲学自此进入后康德时代

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影响希特勒

把客观的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从自由的自我出发,推导出整个世界

三条基本原理 自我设定自我 普遍意义的自我,而不是狭义的自我

自我设定非我

自我在自身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从而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使命感

理性生活

批判 违背了康德的哲学精神

理论起点任意,陷入虚无主义

谢林1775-1854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先验观念论体系

1800-1900德国两股反抗传统的力量(浪漫主义+理性主义) 浪漫主义(占主导) 雪莱与拜伦

叔本华1788-1860 时代背景 拿破仑战败,欧洲颓败

深刻影响了王国维(自杀),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

反对黑格尔

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唯意志主义(意志哲学)的开创者 客观唯心主义 意志 这里意志指本能 是控制意识的背后那股力量

例如繁衍后代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

幽暗的,说不清道不明的

是自然力的一种形式

意识与表象 这里的意识是指理性,是受到批判的

表象 摩耶之幕给我们的假象,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康德 外部世界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被认识

深入内心,发现心灵的终极本质,就拥有了认识外部世界的金钥匙

《一个人越有思想,乐趣越多》 重视精神生活

悲观主义 意志论操控下的人生充满苦难 摩耶(魔鬼)创造的人生只是为了他自己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伏尔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痛苦才是真实存在的 买保险,少犯错误 放弃欲望才能幸福

批判: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 不要消极避世啊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18年出版

人未曾死亡,只是回到他原来的地方

充足理由律 因果律

逻辑推论

数学证明

行为动机

社交:享受孤独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浪漫主义 非理性

《人生的智慧》 基本的划分 幸福来源 亚里士多德 直接影响幸福(要重视) 人的身体

人的灵魂

间接影响幸福 外在之物

他人的看法

幸福来自内在

人的自身

人所拥有的财产

人所展现的表象

建议和格言 第一部分泛论

第二部分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三部分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宽容 不应拒绝和谴责任何人 不改变他们,要利用他们

每个人看别人受他自己的认知能力的限制

第四部分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保持的态度 命运是不可控的

一条规律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妄图用一条规律解释世界的都是疯子 因此要多样

人生的各个阶段 享受当下

尼采1844-1900 个人生平 反叛

被纳粹利用

影响了鲁迅

启发了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传承自叔本华 尼采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导语丨尼采敲响的警钟,或将永世回响!

1: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真诚影响了尼采

2:站在生命之画面前 人生的使命是成为你自己 很多人都在逃避,懒惰

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禀赋 兴趣

3:哲学家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人 哲学家就是给人意义

4: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 时代是匆忙、贪婪、虚伪的

哲学家是时代的养子

5: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

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批判基督教 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

虚假的思想 形而上学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如果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

宗教本身未能使信徒免于人性的弱点,因而遭到批判。 宗教本质上都有很好的理想,而宗教的致命之处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利用宗教表现出来的结果

权力意志:超人(超越人类) 人生虚无 没有意义

理论虚假

但是可以做积极的虚无主义 广义的权力 如小草长在砖石间,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显自己生命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超人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 包括“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

如西西弗斯 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奴隶道德VS主人道德 一个人若是只活在群众中,不能算真正的人

要做一个人,应该设法做个“超人”

精神三变 骆驼 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

狮子 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的阶段,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丧失了寻找借口和抱怨的权利

婴儿 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

人生没有真相 后真相 不存在客观真相 唯心主义

视角主义 没有事实,只有视角 分歧越来越大

让自己更加接受别人的观点

永恒轮回

《道德的谱系》 这里探讨的是道德和善,但有很强的尼采个人色彩,而且有历史局限性,因此放在尼采下,而没有放在道德一节

善的本源是卑微的弱者 道德的基础本身不道德

弱者通过基督教将弱者的特点宣扬成为善 禁欲主义、贫穷、谦卑 违背生命原始动力

平等民主 民粹主义

救世药方:权力意志 生命的本质是获得更大的力量或权力 不要做懦弱的善,要做强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快乐的知识-尼采后期思想文集,快乐的科学尼采

《悲剧的诞生 樊登 44丨周国平解读 导语丨尼采的悲剧与喜剧

1:尼采的生平和个性

2: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3:日神和酒神

4:艺术拯救人生

5: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两大艺术分类 日神:阿波罗 智慧和理性 世界的真相是可怕的

具象艺术

梦一样的表象

日神压倒酒神 无意识的音乐创作被有意识的哲学反思代替

悲观主义被理性乐观主义代替

悲剧消亡

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所属的浪漫主义

艺术的谎言可以遮盖真理

古希腊悲剧艺术

音乐 瓦格纳的歌剧

作者观点 提倡在现实中努力

反理性主义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反对饮酒

墨索里尼 历史板块

希特勒 历史板块

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功利主义

卡尔·马克思 社会学家板块

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进化论板块

1900-2000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门徒) 牛津的Bradley

剑桥的McTaggart

(英美)逻辑主义分析哲学 总体特征 通过对语言或概念进行逻辑和结构的分析来研究解决各种哲学问题

反对心理主义,要求把逻辑与心理区分开

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

强调语言和概念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的根本地位

逻辑原子主义(唯物主义者,叛离黑格尔) 黑格尔是唯心的,因此这里都是反唯心的

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 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算术的基础》、《涵义和指称》、《函数和概念》(1891)、《概念和对象》(1892)

三原则 始终把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区分开

语境意义论 语词的意义是由其所处的上下文关系确定的

始终牢记概念和对象的区别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哲学观 哲学的任务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摹状词理论

类型论 为了解决罗素悖论而提出

知识论和存在论

著作 《哲学问题》

《西方哲学史》

《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作

《教育与社会秩序》

《权利论》

《哲学—数学—文学》

《罗素传》 三种激情 渴望爱情 关于婚姻

追求知识 唯一认可数学

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对政治活动的参与 但很失败,没有成就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哲学的集大成者,影响深远 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 火鸡悖论

学生有维根特斯坦

乔治·爱德华·摩尔 一《伦理学原理》 “‘善’是简单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性质; 将善等同于快乐、或等同于演化的进步或其它自然特性都是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naturalistic fallacy)

二摩尔与普里查德

《驳斥唯心主义》 把对象与人们对对象的意识做区别

四捍卫常识

维特根斯坦 生平与评价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罗素的学生 希特勒同学 与图灵互掐

奥地利 同性恋者

早期《逻辑哲学论》 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 语言游戏说

七个核心命题 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导语 | 战火中诞生,为未来人类写作的哲学家

1:本书的诞生

2:本书主要内容

3:本书的结构秘密(上)

4:本书的结构秘密(下)

5:关于不可说的神秘之物

后期《哲学研究》 否定前期《逻辑哲学论》对语言的哲学论 图像论是错误的,回归日常语言

语言游戏

催生了日常语言学派 语言哲学家 约翰奥斯丁 言语行为理论

心灵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 批判笛卡尔

导语 | 维特根斯坦:为世界立法

1:研究哲学的《哲学研究》

2:哲学领域的游戏论

3:维特根斯坦如何颠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4:生活实践中的“遵循规则悖论”

5:哲学不是一门“学问”

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40年代 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哲学问题

把数理逻辑方法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结合起来,

主要目标是取消“形而上学”和建立一种科学哲学

代表人物 维也纳学派 石里克

卡尔纳普和语义学

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哥德尔

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精神领袖

把形而上学当做无意义的东西排除掉 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来源

不存在作为科学基础的哲学

逻辑和数学的真命题都是重言式

六维也纳学派的命运

柏林学派 莱欣巴赫

里沃夫—华沙学派 塔尔斯基的真理论

阿尔弗雷德·艾耶尔(英文:Sir. Alfred Jules Ayer)(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 《二十世纪哲学》(英)A.J·艾耶尔 本节参考书

物理主义 所有知识均要建立于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都应该以描述感觉经验的物理语言来表达

一布罗德论心与物

二斯特劳森的个人概念

三阿姆斯特朗的唯物主义

戴维森(D. Davidson, 1917-2003)的论证

(逻辑)实用主义50年代 威廉·詹姆士1842年-1910年 一詹姆士实用主义的特点 把实用主义首先理解为一种方法,然后理解为一种真理论

二彻底经验主义 经验是非心非物的,而精神和物质由经验构造而来

三真理论 真理等同于便利(expediency),真理还等于其证实过程

克拉伦斯·欧文·刘易斯 一知识论和意义理论

二道德哲学

莫里斯(C. Morris, 1901-1979)

克里普克(S. Kripke, 1940-)

约翰·杜威1859年-1952年 教育学家板块

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 波普尔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 “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

科学可以越来越逼近真理,但不可能达到真理

对归纳方法的批判

社会政治学 ¨1.反对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不可预言。

批判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整体主义 批判自上而下的理性

2.社会进步的方式是逐步改良,而不是革命

突现进化论宇宙观

三个世界理论

(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现象学 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

关注人的情感价值判断

布伦坦诺

胡塞尔 1859-1938

奥地利哲学家

现象学之父 表象,经验世界

《逻辑研究》 意识的结构

毛里斯·梅洛-庞蒂 一对知学的描述

身体性的共存

二论感觉到的世界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存在主义之父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反黑格尔

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个人是存在的主角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宇宙万物之中,除了人之外,都没有资格使用“存在”这两个字 因为存在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存在”不是死的,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能够自由地选择

尽管在宇宙万物中,唯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却很少有人真正去使用

人的一生就犹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之中 只有当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够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

人生三绝望 不知道有自我 一个人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不愿意有自我 当一个发现有了自我之后,接下来必须问:愿不愿意有自我。有些人发现自我以后,却不愿意有自我,因为要独自面对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了自我,就意味着人必须开始为自己负责,而为自己负责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

不能够有自我 一个人愿意成为自我,努力做一个真诚的人,最后却发现不能成为自我,不能“有”自我

人生三阶段(三境界) 感性阶段(审美的) 着眼于当下、现在 偏享乐主义,特色是"向外追逐”

享乐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本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

必须考虑自己本身的性向以及人生目的

伦理阶段(道德的) 特色是“向内要求自己”,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贯起来,如此一来,生命就完整了

伦理阶段并不是终点,仍然要继续往上提升

宗教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两难的抉择,或遇上道德的困境,这个时候则必须“依他”

这个“他”并不是指向外追求,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基础,也就是诚心皈依了宗教信仰

《非此即彼》 失恋和死亡造就的哲学家

克尔凯郭尔的短暂人生

理解颠覆之作《非此即彼》 开创现代哲学写法

审美的、感性的生活观

伦理的婚姻和生活观

“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哲学观念

《克尔凯郭尔》 自我由非此即彼的选择构成

雅斯贝尔斯1883—1969 界限状况 身体界限body 一般人多半在面临身体界限(车祸、受伤、衰老、时日无多等)时,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只能由内而发

心理界限mind 很多人表面上似乎很健康,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自我并非如此可靠,甚至会察觉一些连自己都无法了解的念头以及其中的盲点。这就是发现了心理的困境,也就是心理界限

灵魂界限soul/spirit 一个人有可能在身体健康、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不快乐,这就代表着一定还有第三个因素决定人们是否快乐,我们姑且称之为“灵”

刹那与永恒 人在做抉择的时候,往往必须掌握到“刹那”

刹那是指,我们平常都生活在平淡而稳定的日子之中,忽然在某一个瞬间,可能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画面,让我们很感动,觉得自己的“真我”浮现了,人生好像不一样了

密码与超越界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密码,如果解开了密码(有可能是恋爱时、读书、交朋友、甚至看电影的过程中等等),就会发现人生虽然有限,却有它存在的真正基础

人的这种忽然觉悟是很难去操控的,也无法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总之,在那一刹那好像所有的秘密就解开了

四大圣哲 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生命、走在人生路上时,必须对自己有怎样的自我期许,以及希望得到何种结果,这种精神,就是四大圣哲最大的贡献

海德格尔1889-1976 个人经历 存在主义创始人

胡塞尔学生

大部分时间在黑森林的小屋

与纳粹有牵连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宣称他所关心的,其实是西方哲学所欲探求的“究竟真实”,亦即“存在”本身

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就是人)”着手,亦即要从“人的存在状态”着手分析,发现人的特征在于对“时间”的意识,从而体认了自我抉择的迫切性

海德格尔:备受争议的当代哲人

1:“存在”与“此在”的定义 存在 此在的存在包含了此在的自我理解

此在 人

从此在到存在 此在是指“存在者在此”,亦即人的生命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是开放的,让人有机会作选择

此在一旦选择做自己,他就因此属于自己,也就成为真诚的生命,可以形成开放的管道,让“存在”展现出来

2:世界与认识世界

3:共在与沉沦 此在与他人共同在世(共在)

沉沦就是芸芸众生的堕落

4:进入本真生存 通过畏、无、不说

5:时间是探究存在的地平线 曾在

死亡对此在的影响

《林中路》 导语 |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的返乡之旅 哲学的尽头是诗 八篇演讲集

1:“世界图像的时代”:科学 科学对于人类理解世界没有帮助 只有诗和艺术能帮助人理解

近代科学的特点 学问转变为专门研究

科学实验

企业化和体制化

2:“世界图像的时代”:技术时代

3:艺术的本质

4:作品的创造与葆真

5:诗人何为?

马塞尔1889~1973)法国 是(Being)≠有(Having) 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不要去拥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必拥有。而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是我们所能掌握的,即“简朴生活”

简朴生活的两个原则 东西用到坏为止

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

奥秘(Mystery)≠问题(Problem) 如果找到解决的方法,问题自然会消失。所以与人有关的问题都不能成为问题,因为人类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

要解决问题,唯有跟他一起生活,把他当做“奥秘”对待

我与你≠我与他 “我与你”中我和你可以对等代换,“我与他”,他不是眼前的,也就是缺席的

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像他在现场一样,那么我们的言行就会比较谨慎,这样才算符合存在主义的要求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目标),过程就是存在的意义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人的存在是一种过程,人类通过投射不断的创造自身

人生=旅行的过程 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可以自我创造意义

人生是过客,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

人生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不能带走,所以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不单单指财务方面的分享,还包括了关怀、知识、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 我们在思考人生问题时,因为本身经验的限制,可能会局限在狭隘的经验范围之内。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自己的人生只是如此而已,还必须保持开放的心胸,去面对“人”的生命。这就是存在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 个人生平 伴侣波伏娃

政治上左翼

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积极行动 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的自由是绝对的

不足与治疗 人是自由选择的,因此对选择负有责任,因此会焦虑

生命就是不公的,某些痛苦无法逃遁

偶然荒诞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他人就是地狱”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 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

“在已”与“为已” 一切现存与既成的事物,都是“在已”,意思是“就是在那里”,既偶存又无目的可言

意识就是“为己”,随时赋予一切事情以意义,但可随时改变之。因而意识是自由的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亦即在运作“存在”这个动作时,我们尚未成为“自己”。我们必须先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会变成这样的人。

人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人的本质是全时间的挂念

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得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

“存在先于本质”表达了人类独具的特色,凸显出个人抉择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作抉择,就根本没有本质可言

萨特消极的人生观 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说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意识的空无化

人的意识基本上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意识的目的要达到意识的内容,但由于意识本身有选择性,它会选择意识什么样的内容,因此常常会对已经现存的一切产生一种否定性,这就是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意识的空无化作用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压力和伤害。人最害怕什么?是被别人当成“物”来注视,因为这种物化是别人以他的意识作用否定了我的主体性

萨特的人生观是倾向悲观的。如果一个人主张无神论,认为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上帝也没有灵魂的存在,那么他的人生是很难乐观积极的。

从出生到死亡这段路程是漫长的,要怎么走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生道路没有固定的走法,我们要通过人类特点的表现(如理性),让自己有精确思考的能力,能够在许多复杂的、变化的经验现象中,掌握到基本的原则,然后在作抉择时,真正把握到“存在先于本质”的道理

悲剧论

神学关系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作为诺奖得主(1964年)的萨特 公开拒绝领奖

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

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禁闭》

剧本《苍蝇》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波伏瓦

伽达默尔

阿伦特

加缪(荒谬主义) 虽然加缪自己不认为是存在主义,但他还是被归入存在主义大师

晚近的发展 第一节语言哲学 奥斯汀

乔姆斯基

赖尔,G.,Gilbert Ryle (1900~1976)《心的概念》 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

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实用主义 第二节威拉德·奎因

第三节纳尔逊·古德曼

第四节迈克尔·达米特

第五节本质主义

参考书目 《西方哲学史》罗素 本篇主要参考书

《西方哲学史》弗兰克梯利

《哲学的故事 柏拉图/13

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科学/49

弗朗西斯·培根/84

斯宾诺莎/121

伏尔泰和法国启蒙运动/160

伊曼努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201

叔本华/233

赫伯特·斯宾塞/275

弗里德里希·尼采/315

现代欧洲哲学家:柏格森、克罗齐和伯特兰·罗素/355

当代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纳、詹姆斯和杜威/385

《苏菲的世界》 1.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 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1.前苏格拉底哲学家(BC6世纪-BC5世纪)自然派哲学家-主题:宇宙基本物质组成与大自然的变化

2. 古典派-希腊半岛、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BC4)

3.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BC3-AD3)晚期希腊哲学

4.天主教哲学

5.1600--1700

6.1700-1800

7.1800前后两大唯心主义

8.1800-1900

9. 1900-2000




  

相关话题

  communism已经不合时宜了么? 
  哲学这门学科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用老张一个人换全车人活命,值吗? 
  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之中,你支持那种立场? 
  道德究竟是什么? 
  电车难题“难”在哪里? 
  来,说出你知道的犹太人哲学家~? 
  为什么有人瞧不起孔孟? 
  初三学生如何自学尼采的理论? 
  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逝世,享年 91 周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前一个讨论
批评不肯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算不算道德绑架?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毕业生们都前仆后继的考公务员?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