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曾受十堰某部门委托为其编制规划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它的成败几乎都系于汽车、系于东风。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集团在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等方面长期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份额。那应该是十堰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别忘了十堰的车牌还是鄂C。
题主已经说了最近几年十堰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无外乎二汽搬迁、南水北调、以及武当山旅游发展不充分,可以说十堰最骄傲的“仙山、秀水、汽车城”这三张名片对十堰经济的助推作用都下降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十堰本身的不足(地理区位的相对闭塞、不甚便利的交通、周边城市的竞争)就被进一步放大了,导致十堰现在的一种发展状况。
十堰产业格局的典型特点是发达的汽车产业严重挤占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汽车一业独大的格局始终难以改变,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等传统行业萎靡不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雷声大雨点小,产业结构畸形。
十堰经济空间分布上是相对发达的城区经济和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并存,高端产业聚集于张湾、茅箭两个城区(含经开区),其他各个县市区中除了丹江口市总量较大(主要还是依赖能源、资源产业)外,其余都相对落后,即便是前几年改区的郧阳也是,更不用说那几个县了。
至于未来,从大趋势来看,十堰市作为一个四线城市,而且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相比较一二线城市而言,大概率会走向衰退,整个城市规模会萎缩,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当然,前述判断是从总量上来讲的,并不意味着人均值、生活水平的下降。至于一般性的原因,安利一篇我之前的回答:
具体到十堰,还是从仙山秀水汽车城来分析:
仙山,即以武当山旅游为核心的相关产业,这个板块未来潜力巨大,也是十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武当山特区乃至整个十堰市有望凭借武当山旅游实现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转型,甚至将全市其他旅游等相关资源予以整合,打造一个涵盖全市乃至整个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旅游板块。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规律还是从政府规划来看,旅游是最有希望成为比肩乃至超越汽车的战略产业。
秀水,即以丹江口水库为依托的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的产业板块。据实而言,丹江口水库以及后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市经济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无论是前期的生态移民、污染企业搬迁,还是目前所实施的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当然,从长期而言,严格的环保政策会给全市带来生态红利。就目前而言,除了旅游方面的收益之外,水资源利用产业(主要是矿泉水、饮料)已经初具规模,以农夫山泉为代表,引资项目和本土企业都有了不错的发展,未来这必然是一个潜力方向。但有一点,这一领域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丹江口市,依托库区,对其他县市区的带动不强,虽然在郧阳、武当山等地也有类似的中小企业,但在巨头垄断的快消品行业,恐难有立足之地。另一个正在着力布局的是环保产业,以库区环保项目为依托,引进环保相关企业。这个方面,我认为可以引进一些一流的企业,以及相应的环保技术。但是否能让企业将研发生产都布局于此,进而形成产业,这一点是高度存疑的(尽管有市区两级部分领导力推)。
汽车城,即以汽车为核心的制造业。汽车产业在十堰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乃至今后比较长时期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安利一篇自己的回答
十堰的汽车发展战略是商乘并重、油电并举,以东风系为核心,也集聚了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和本土民营企业。但是,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科技创新水平不足,仅仅承载整车组装和部分低值零部件生产,在研发设计、动力总成、先进汽车电子领域几乎空白,研发在外地、生产在十堰模式较为通行,无论是东风商用车、东风零部件、东风小康均是如此。具体到产品方面,
十堰至少已经在乘用车领域失去了新能源的先机(之前引进的沃特玛已经成了巨大的累赘,一地鸡毛;目前虽然已经在布局锂诺、易捷特等项目,但已经晚了不止一步;目前有希望的只有做材料的万润了);商用车(主要指货车和专用车)的新能源化步骤相对较慢,十堰与其他城市基本同步,但受制于区位、技术储备、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前景不明朗。
乘用车就不谈了。
值得一提的是十堰的汽车制造装备产业,以东风装备和华昌达为首,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能抓住目前智能制造的机遇,保持现有地位并挑战国际巨头还是有希望的。但这一领域的问题是总的市场空间有限,支撑不起一个城市的工业;同时专业性很强,向其他领域拓展的难度也比较大。
以上就是一点粗浅想法,欢迎讨论。
好像没怎么样。
地理位置限制了其高度。
汽车产业,说实话,东风在自主创新貌似差那么一点点。都是合资品牌活得好,自主的品牌基本原地踏步。
武当山,看的是人文历史,而且也就明朝一代,前后基本没了大力的支撑。山的高度一般,能勉强越过雨云一线,强紫外线,季节好的时候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