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 Docter的《Soul》和他2009的《飞屋环游记》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不管包裹的外衣是奇幻的冒险还是炫酷的次元宇宙,它们的核心可以说是相当朴素。朴素不是说不好,而是「基础、底层」的意思。
《飞屋环游记》和《Soul》其实都是在说一个基本的社会法则,一个底层逻辑。
《Christianity Today》曾和Docter做过一次采访,当时说的是《飞屋环游记》,但这段话也可以作为《Soul》的注脚[1]:
Basically, the message of the film is that the real adventure of life is the relationship we have with other people, and it's so easy to lose sight of the things we have and the people that are around us until they're gone. More often than not I don't really realize how lucky I was to have known someone until they're either moved or passed away. So if you can kind of wake up a little bit and go, Wow, I've got some really cool stuff around me every day, then that's what the movie's about.
(意译:这部电影讲的是,真正的探险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人和事,直到他们离开我们才有所察觉。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知道爱的人在身边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希望各位看完电影以后也可以告诉自己,原来我身边还有这么多宝贵的人和事。)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是贯穿《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和现在这部《Soul》中的一条红线。
但《Soul》和前两部又有所不同。
《飞屋环游记》只是开了个题,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场奇妙之旅,《头脑特工队》稍微差开了点,去讨论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然后到了《Soul》又回归到了《飞屋环游记》中的议题,并且这次才剥茧抽丝地展开了问题,
——到底是什么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获得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修复与和解?
我说它朴素的意思,就是这其实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议题。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它们使用最前沿的概念、科技和手段,追问的都是最basic、最底层的问题。
「火花」(Spark)在故事中的设定至为关键。
有人把spark看作一种天赋、特长,但是我认为它是一种「爱的能力」。
想想看,每一个小soul必须获得spark才能填满卡片变成通向地球的pass,说明Spark是生而为人的必要条件。
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人?就算每个人都有特长,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机缘发现、栽培自己的特长?还有很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没办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不得已放弃所热爱的兴趣的人呢?
这些人就不能好好生活了吗?就只能虚度年日碌碌无为了吗?他们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如果spark是天赋这类东西,天赋或者追求实现天赋就变成生而为人的必要条件,这明显和整个影片的设定不符。
G属于少数能够发现自己的天赋并驾驭它以之为业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无法忍受自己“虚度光阴”、“浪费才华”。他朝思暮想成为No1爵士钢琴家,他觉得这是他的人生使命、人生意义。然而讽刺的是,当他获得第一晚成功的时候,他感觉,很平淡。
然后Dorothea就给他讲了那个经典的“小鱼”故事。
I heard this story about a fish. He swims up to this older fish and says, "I'm trying to find this thing they call the ocean." "The ocean?" says the older fish. "That's what you're in right now." "This?" says the young fish. "This is water. What I want is the ocean."
如果spark是天赋,当G实现这个天赋带给他的梦想的时候应该感觉完满,但他没有,反而觉得空虚。显然他误解了spark真正的意义。
Spark不是天赋的另一个佐证是理发师Dez的故事。
G一直以为Dez是天生的(born to be)的理发师,但实际上Dez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位兽医。因为经济上的困难才成为一位理发师。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习得理发的好手艺,客人争先排队给他理发,乃至于G非常肯定Dez的spark就是剪头发。
其实不是。
Dez头发剪的好,并非因为在Hall of Everything被“剪头发”填补了spark的空缺,很可能是猫猫狗狗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激发出了他的spark,所以他一直有当兽医的愿望。
但猫猫狗狗不是那个spark,它们是扳机,发射出来的是「爱的能力」。这个爱的能力,才是spark。
Dez有「爱的能力」让他即便从事兽医以外的工作,仍然可以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善待他的每一位顾客。这才是他生活幸福的秘诀。
每个soul都需要spark才能获得pass,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从事与自己特长相关的事业,才能拥有完整、有意义的人生。
天赋异禀不是活着的必要条件,但「爱的能力」是。
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首先都是带着「爱的能力」来的。
婴儿天然自然的「爱」世界、「爱」人、「爱」活着的感觉、「爱」一切的未知。
所以ta才会拼命的吸吮乳汁、渴望肌肤相亲、目不转睛的看你讲话、把小石子收藏起来当作宝贝、让毛毛虫在手臂上爬、在水坑里跳得不亦乐乎。
在爱里探索未知,是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必要条件。
You Seminar所做的,也不是赋予soul使命、重任或意义这样的工作,而是给它们一个驱动力,这个驱动力由什么点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soul尝到了一丝甜头、勾起了一点好奇、产生了更多的渴望。
这点甜头、好奇、和渴望,就是「爱的能力」获得的初始条件。
在影片的设定中,激发spark需要一个事物,这个事物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但少数一些人有幸(或者不幸)在世上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撞到了这个事物,确实可以展现超乎常人的能力,也就是某种天赋。
但吊诡的是,这种机遇也有危险。
当人太执着和沉迷于天赋所带来的快感、成就、或绩效时,反而会丧失与周遭世界、与他人的联系,丧失爱的能力和愿望,不再对身边的人和世界抱有兴趣,心中只有让他们自己爱不释手的“才华”。
这样的人就会变成“心流之海”中的孤魂。
G其实已经走在迷失的边缘了。他虽然还没有像那位对冲基金交易员那样身陷囹圄,但在追梦的过程中,他已经逐渐切断了与身边人真正关系的建立。
如果不是22的存在,他无法得知Dez真实的梦想是做一位兽医,无法和母亲开诚布公的交流,无法感受风、落叶、街头父女走过时的快乐、甚至无法享受一顿美食带来的慰藉。
这最终会让一个人丧失活下去的愿望。
回到最初,Pete Docter想借影片追问的问题,是什么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获得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修复与和解?
我想就是对spark的误解导致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割裂。
人太“爱”自己了。以至于把自己的欲望、才华、天赋、梦想看得无比崇高,以为那就是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全部。
但是,欲望也好、才华也好、最初让你经历极大满足和喜乐的事物也好,它们本身都不是生命的全部。
而它们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意义,是让你体会什么是「爱」,并以这「爱的能力」去生活。
这才是spark真正的用意,也是修复人与世界、与他人关系的唯一办法。
注意,这不是说不尽力追寻梦想。G不是也成功获得演出机会了吗?只不过,不要让这个追寻成为你生命的全部。
无论经历怎样的际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追寻什么样的梦想,要用爱的能力去生活。
这样“实现梦想”的时候才不会骤然空虚,或者被“梦想”捆绑,成为执念,变成”心流之海“的孤魂。
以「爱的能力」活下去,这才是关键。
《心灵奇旅》不只是一种心理按摩或者一碗鸡汤。
它不仅是告诉大家:你的人生不需要有意义,不需要有一个目的,你活着的每一刻本身就是人生意义。
它还往前多走了一步。
电影中,那些进入忘我之境,沉醉于各种高超的技艺水平的人,和求而不得只好沉溺于执念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电影的主角 Gardner 就属于前者,他的钢琴纯熟精湛,只是怀才不遇。他弹琴随时可以进入能够产生正反馈的心流。只要有一个机会,他一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是 Gardner ,他们也许经过刻苦的训练能够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能乐在其中。不断失败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又无法放下,于是只能继续把自己困在追求里,最终成为执念或者永远无法放下的遗憾。
但知道自己的灵魂在哪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灵奇旅》没有告诉你如何去判断,他只是说,享受人生的这一刻吧,不要责怪自己。
其实这完全是我的人生哲学。我跟很多好朋友都说过,我的人生完全没有既定目标,从来没想过十年以后要怎么样,一年以后要怎么样,甚至明天应该怎么样都很少去管。要去吃什么餐馆,一般都是这一秒钟灵机一动,下一秒钟打电话定餐馆,五分钟以后就在路上了。只要能过好下一个小时,你就会觉得人生真的好开心。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和我的三观十分契合,我却有点担心《心灵奇旅》的价值观会引起不少人的反感。
因为这是一个自律和苦修被赞扬的世界。
为什么自律?为什么苦修?
因为你做的事情不能让自己现在就感到快乐,只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追求的东西会在一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汗水和泪水浸泡后获得回报。
因为相信一万小时理论,虽然好像自己并不在行,但掰着手指数数,已经过了三千小时,说不定再过七千小时,自己能靠这个当饭吃?
而《心灵奇旅》却告诉你,不行,你要爵士起来,你要随遇而安,生活给你弹错了音符,你一样可以去配上一个新的。
今年上影节时,皮克斯分享过这样一个视频告诉大家心灵奇旅的灵感来自哪里,
相比之下,自律、苦修、一万小时,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天赋,那么你所谓的追求,只是陷入更深的执念,成为「迷途灵魂」。
盛宴是给另外一些人准备的,「迷途灵魂」只配被送回家,就像电影中那个基金经理一样,突然醒过来突然发现自己在做毫无意义的事情,然后把桌上的电脑摔个精光,大喊着「我活过来啦!」——好像他从未活过一样。
当然,心灵奇旅并没有给所有的执念都关上门。电影中有一个地方,一大片广阔的沙滩,这里有着所有的忘我出神的灵魂以及沉溺于执念的灵魂。
这个地方叫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22是这么说的:
I used to call it Loserville. But my buddy says it's the Astral Plane.
Loserville——废柴城。
Astral Plane——星界。
他们是一个地方。
讽刺的是,在这个地方,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废柴们,还是属于群星。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不知道」,让无数明明是废柴却梦想成为群星的人们执着地弹奏那个不属于他的音符——但这的确是他给自己设定的音符——并且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燃料。
前半段一如皮克斯既往的巧思,对灵魂、个性、自我陶醉、迷失(对冲基金经理哈哈哈)、前世往生的趣解,还有三维动画中融入现代艺术的线条元素,都是值得称道的。
而从主角独坐家中一字摆开小物件开始,我的眼泪就逐渐止不住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生命的意义早已枯竭,生与死似乎没什么区别。这电影告诉我,真正的答案并非苦苦寻觅的所谓passion,而是缓缓的落叶,地铁的微风,食物的味道,妈妈的针线,这些令新生儿好奇不已,但成人早已麻木的碎片,无论它是令人愉悦还是痛苦,它们才是可触可及的生活的真相和意义,生命的可贵就是每一秒的真实。
久久闷着的心忽然舒展开来,化而为止不住的泪水。这是一部让人跟自己和解的电影,毕竟感动是人类的本能。
分享一个对《心灵奇旅》的解析,可能有轻微剧透,推荐你看了电影再来看本文。
首先,我很喜欢 @关雅荻 对这部片子的评论:“这个电影蛮好,像一个能量反射板,你从中能得到多少启发和思考,基本和你的个人生活、生命经历的丰富程度成正比,这本身就蛮神奇的。。。”的确,我看了这部片子也和C总在各个方向上聊了很多,好的故事层次是很丰富的,而自身的心智成熟和思维深度也会决定你看到多少不同层次。
这里我想聊聊故事的内核,就是电影最后给出的“活在当下”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又为什么能够解决Joe和22各自的问题。这个层面的思考将会让你对这部电影的含义有更加完整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上的感动和治愈。
首先,Soul的故事里The Great Before这个出生前的场景设定,说明了这个故事想讨论的是两个自我的问题——“当下的我”和“未来的我”,或者说“我是谁”和“我有可能成为谁”的问题。龙虾教授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人的自我其实是个社区,是由当下的你,明天的你,下周的你,明年的你等等无数个自我组成的。所以我们常说的和自己的关系,不仅包括我和此刻的自己的关系,也包括我和未来无数个自己的关系。我和每一个时间切片上的自己的关系,全部加起来,就是生命的全部体验。
人类能够感知时间,对未来有想象和期待,所以我们才实现了在想象空间里时间旅行的能力。当我们畅想未来,设定目标和追求的时候,其实就是时间旅行到了某个未来,看见了在那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然后回到当下告诉自己:“我想要去到那个地方!”You Seminar里的导师们就是帮助灵魂们进行这样的时间旅行。
主角Joe也有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他希望自己某一天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成为了不起的音乐人,所以他倾尽一切去追求,甚至是死了之后都拼命想要回到演出里去。他把这个追求看的特别高,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应该这么做吗?
如果我们从上面提到的“自我社区”的视角出发就会发现,对Joe来说,当下的他和“完成精彩演出”的他,这两个自我的关系非常紧密,他在努力从当下的A点走到未来那个特定的B点。当他真的做到之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非常满足,甚至是失落的。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在由无数个自我组成的社区里,他只关注到了当下和完成演出的这两个自我,而忽视了这个社区里无数个其他的自我——走路的自我,晒太阳的自我,吃pizza的自我,和家人在一起的自我......他是如此忙于从A走到B,以至于路途中的其他时刻他都注意不到自己在干什么,也无法享受除了事业成就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演出结束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充实完整的感觉,迎面而来的反而是失望和空虚。
当他把22装在口袋里的那一堆杂物放在钢琴面前依次排开,看着它们弹奏的时候,其实就是重新关注到了每一个时刻的自我,他们各自都值得属于自己的音符。
在这个自我的社区里,Joe的问题是他只看到未来某一刻的特定自我,而22的问题是他拒绝看到任何一个未来的自我。他的社区里只有当下的“我是谁”,没有任何“我可能成为谁”的想象,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不够好,所以没有进行想象的资格。
“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就是关注到自我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自己,而并不偏袒某一个特定版本的自己。对Joe来说,他看到了追求音乐之外的自己,还可以和世界有各种互动。对22来说,他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不一定需要拥有某种伟大目标才有资格存在,因为在许多时刻里他的自我都会和世界有各种互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Joe和22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放在一起理解就是:有没有天赋和伟大目标既不是必须,也不是可控的,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看到在不断发生的未来里,自我会经历一个个时刻,走过一个个阶段,而所有这些自我都需要被你看见,这样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果你眼中只有实现梦想的时刻,那么除此之外的生活就是一片模糊的背景,带不来太多触动和感受。如果你因为自己不可能有所成就而拒绝看到每一刻的自我,那么结果也是一样,存在就仅仅成为了时间流逝的过程,我们无法体验自我在每一个时刻有过怎样的存在。换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并不是让你不看未来,相反,它恰恰是要你看见每一刻的自己,从而你会在未来一直看见自己。
因为最终人生是否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征询每一刻的自己的意见,如果你在大部分时候都是看不到自己的,那么你大部分的人生就是空虚的。
当然了,比这个境界更进一步的是,当下的你不仅要考虑到此刻自己的需求,更要承担起对自我社区的社会责任感,去考虑到今天自己的选择可以如何让未来的每一个自我也都获得满足。比如当下的你不应该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因为这会让每一个未来的你都感到痛苦,或者当下的自己不应该贪图享乐,因为会让未来的许多自己都付出代价。
有追求和梦想当然是好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让你忽视每一个当下的理由。在自我这个社区里,每一个成员都同等重要,你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充实的。
以上。
以及,我很喜欢这部片子,也推荐大家有空的话和跟你聊得来的人一起去看,看完了好好聊聊感想。但我唯二挑剔之一是故事没有太多关注到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因为说到意义感和满足感,我们不光需要照顾自我这个社区,也同样需要关注到自我和身边的人们组成的社区——家人、朋友、周遭的社区。挑剔之二是结尾太仓促了,没有把想说的道理说完整,所以逼着观众自己去完善思考过程,所以你看,我才写费神写了这么篇文章。
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真是对皮克斯心服口服。心理治疗中的几个重要主题:感知接纳情绪,身心灵连接,人生价值探索。一部头脑特攻队,一部心灵奇旅,竟然就涵盖的差不多了。
生活说文艺了是爬满了虱子的华丽长袍,说惨些是玻璃碴里找糖吃。难怪22有无数个害怕来到世界的理由。22迟迟不愿来到世界,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跟Joe一样,觉得一定要有些伟大的使命或者强大的技能,要无坚不摧抱负远大才不算白活一场。
我们也常常会被生活吓到,以为必须很强大才能抵御生活的苦。但反而是这种想法催生了焦虑和执念。电影中把被焦虑执念困扰的心灵抽象成在灵魂空间四散游走的黑色怪物,与自己的肉体脱离。肉体因劳碌而麻木,最本真的soul被包裹在焦虑和执念中,无法感受到任何生活中的快乐,只感受到加倍的苦。
但是谁又规定只有完美的有远大抱负的人才配有幸福生活呢?我很喜欢影片的一点是,里面被塑造的所有的灵魂都是不完美的,有的缺乏安全感,有的自我为中心,一批过于敏感,一批过于冷漠。没有人规定,必须要有什么过人之处才可以来到世界。生而为人需要的,只是一点spark。
spark(火花)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平凡生活中闪闪发亮的东西,能让人为了这一点甜而愿意忍受一些苦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特别的技能,伟大的抱负,也可以是一口披萨,一颗棒棒糖,一片落叶飘下落在手心,亲爱的人的一个眼神。正如影片里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是spark。
如何活在当下,如何去看到生活中的spark。影片也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学家会说的,open your Beginner’s eye 用新生儿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一个别有深意的镜头是,22给了地铁卖唱的流浪歌手半块Bagel面包。观众的第一反应都是哑然失笑,因为社会的经验教会了我们,钱是有价值的,半块面包是垃圾。而在22这个世界的“新生儿”眼中,花花绿绿的纸钞就只是纸片而已,而第一口面包给他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而动人的。正如流浪歌手的歌声带给他的感受一样。在他的心中,没有习得的条条框框,只有最本真的感受。这就是22的spark
Joe在结尾回到家中,也终于领会到了究竟什么才是spark。他回忆起22在他身体里第一次品尝披萨,第一次观察落叶,再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听到爵士乐,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抚触,第一次感觉潮汐拂过脚面,第一次看到曼哈顿的万家灯火。不加价值判断,不加预设立场的,再一次用“第一次”的态度来看生活里的一切。这时他才明白让他生活不算白活一场的,并不只是音乐梦想,也有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星星点点。
生活不完美,也不是毫无希望。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试试在每个当下寻找一些星星点点的spark
这部电影不适合未成年的孩子们。其价值观对心里不成熟的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小孩需要家长陪同并指导下观看。
电影看似博大温暖的主题,实际上宣扬的是人们放下追求、安于现状。
故事塑造了一个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主角,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然发愤图强、最终冲破家人的阻碍梦想成真,然后通过强调梦想成真后的空虚,抹杀了成就感带的欣喜,引出了主角“梦想成真也不过如此,我还是回去超生算了”的想法。
说实话这一刻我出戏了,因为这个情节过分悲观且不真实:按照主角之前的性格,他在表演成功结束后的正常心态应该是梦想成真的欣喜若狂,他也许会想到父亲、也许会想到那些拒绝他的人,也许会想到他的心上人。他也许会思考今天表演哪些地方做得很棒、哪里可以进一步提高,也许会期待自己下一场做得更好、憧憬明年去大剧场表演,也许会梦想三年后出专辑、五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爵士音乐家。他会去想各种美好的事情而不是想放弃这一切回去投胎。
必须承认这种消极的世界观的确存在,但主角从积极到消极的情绪转折十分不真实。而且实际人生不是如此: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要比胸无大志的浑浑噩噩快乐许多。而且即使你没有达到那个目标,你也能比胸无大志者有更多成就。
之前理发师的情节也非常的消极。他放弃自己的兽医梦想完全是生活所迫,是因为社会的不公,但剧情却大力地宣扬了“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波逐流式的世界观。在社会流动性日益下降的今天,无非不过是为了安抚那些因为社会不公平而被埋没的梦想家。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文化核心,被这种迪士尼电影影响长大的下一代会成什么样子。
回头一想,这个作品的出品方是以“儿童临终关怀”著称的皮克斯工作室,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作品会是这样的三观了。但如果你是希望自己孩子朝气蓬勃充满梦想的父母,建议回避或者进行观后指导。
最后再次强调说明一下:我说的这个问题对于成年观众来说不是问题。毕竟你都成年了,三观如何佛系都没关系。但这部片是动画片,受众主要还是儿童,所以我才会批判这个三观问题。而这部片在英国和美国的分级都是PG(家长陪同)不是U(全年龄适宜)是令父母们安慰的一件事。
聊一聊皮克斯的新电影《心灵奇旅》(微剧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年落魄的爵士乐爱好者,如果用两个单词概括他的人生,就是sad & meaningless。
他虽然爱好音乐,但没有任何乐团要他,只能在一所不咋样的公立中学当兼职音乐老师。混了很多年也没有编制,连一套体面的西服都拿不出来,还得时不时找妈妈啃老。
经过脑洞大开的奇妙冒险,他最终找到的人生药方是: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伟大的使命和目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命的火花只是来源于平凡生活的某一个平平无奇的瞬间。
老实说,这样的鸡汤已经很难再打动我。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有意展现出的另一些细节。
男主角常光顾的理发师,虽然理发手艺是本地一绝,但总是耿耿于怀自己想当兽医的梦想。他从海军退役后,女儿生病急需用钱,让他不得不放弃了昂贵的兽医学校改学理发。
但从第三人的视角看,这个理发师对男主角的猫并不友善,未必适合当兽医。或许他觉得自己想要追求的职业,并不是自己真正擅长的。反而他在自己误打误撞选择的职业中,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还有挽救男主角灵魂的大师,他在心灵世界挽救了无数迷途的灵魂,在现实中却只是一个在商店面前摆弄打折招牌的临时工,就像是《小丑》电影里小丑的角色。
大师稍微和男主角交流一下如何拯救他无辜的灵魂,马上就会遭到商店店主的怒斥,责令他好好工作,闲杂人等赶紧滚蛋。
这些小人物的细节里,折射出真正的美国大城市的影子。这里没有灵魂,没有冒险,没有奇妙的幻想世界,只有肮脏的地铁和老板的斥责,这些构成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看完电影,我问一个在纽约工作了几年的朋友,你在纽约到底感觉如何?
她说,她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写文件初稿,干到了凌晨三点。交完初稿又不敢走,因为不知道上级律师会不会很快给她意见,让她继续修改。
她站在落地窗前,额头抵着冰凉的窗玻璃,在即将哭出来的一刻,无意间向下看了一眼。凌晨三点的第八大道仍然车水马龙,时代广场的霓虹灯依然亮如白昼。
从那一刻,她才突然感受到自己是纽约这座都市的一部分。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冰冷、无情、不关心,但是唯其冰冷、无情、不关心,才让它如此宏大和美丽。
(是的,她在提到纽约的时候,用的是“它”,而没有像很多文人墨客用“她”。)
她说,“It’s gonna crush you, you are going to be miserable- and you will love it.”
大概这就是纽约吞噬人的魅力。
感觉也不是在宣扬珍惜当下,它丧到没有生活。接住一片叶子并为之感动,这也不是生活,也支撑不起生活。
它里面所有表达的那些热爱生活的点都很空的,但因为里面的人物的经历也丧到比较常规,没有旁逸斜出令人特别唏嘘的点,所以到最后这些闪光的世界片段看似能让人热爱生活。但是退出动画片,真的生活压下来,这些点就真的挽救不来生活了,因为这些点都是世界很美好,世界很美好跟我们一个个具体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主要是这些点都不太是东方人的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以人与关系出发的,个体性的东西不多,对于自然和虚的这部分审美也不是常规操作,这些都还蛮西方传统的。(扯开去讲,为啥现代主义这些东西很西方传统文化,嫁接到中国文论就很奇怪,我觉得很大程度也是文化传统的不同……
珍惜当下、热爱当下这个主题,我觉得像《女人四十》力量更大一点,因为它的难很实在,所以情呀很实在,所有值得热爱的点都是从人出发的。这种当下就还比较东方。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何处无离散。”
《心灵奇旅Soul》上映一周时间,一直保持豆瓣9.1分,猫眼9.6分,2020年度院线电影第一高分!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治愈大片,皮克斯写给我们每个普通人的一封冬日寄语。
有幸参加了Soul App组织的电影包场活动。影片立意上佳,讲述了一个很温柔的故事,把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如果是经历了激烈竞争、饱尝生活艰辛的普通人,观影后,会情不自禁地被深深触动。影片结束时,甚至看到同行的一些朋友,摘下3d眼镜,轻轻拭去泪水。
这是一部饱具诚意和用心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灵魂世界:
生之彼岸(Great Beyond)是人类现实中去世后,灵魂的最终归宿。
生之来处(Great Before)是人类灵魂的初生之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杰出著名人物,去世后灵魂成为了这里的导师,指导每个将要在地球上降世的新灵魂。
最神奇的忘我之境,和现实世界产生精神意识上的互通,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此地拯救那些迷失的灵魂。
电影的第一主角乔伊,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学代课老师,热爱爵士乐却不被赏识,人到中年依旧单身,需要开裁缝店的老母亲为他打理生活日常,日常出行靠出租车和地铁,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里,完全可以被视为loser的存在。
某一日突然时来运转,先是被校长告知,他获得了转正为专职乐队老师的机会,从此就是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捧上铁饭碗的体面人了。
接着,从前学生的竭力推荐,更让乔伊获得了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乐俱乐部的演出机会。
人生已然获得转机,事业即将走上巅峰之时,乔伊老师却因为忘乎所以和乐极生悲,快步奔走没注意脚下,掉下井坑,然后摔死了,——原来纽约人一样偷井盖,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
正因这种强烈的【不甘心】,让乔伊的魂体进入灵魂世界后,拒绝随着川流不息的魂灵大军一起,去代表永恒与安宁的生之彼岸,而是一路偷跑到了生之来处,在那里遇见了友善和蔼的灵魂接引官Jerry们(复数)。
以及电影的第二主角,一个极顽劣的灵魂“二十二”。
几千年来,无数名人导师穷尽办法,都没能让她对现实世界产生信服和向往,对各类名人名言、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密集轰炸,她更是完全免疫,所以一次次拒绝投胎,成为了灵魂世界的“钉子户”,Jerry们眼里的“老大难”学员。
二十二带着乔伊,浏览了他短短一生的众多画面,乔伊感慨:「我过去的一生毫无意义」,愈发地不甘心,和二十二达成协议,利用她不想要的“人生徽章”,让自己借尸还魂,起死回生。
然而,阴差阳错,二十二的魂体落进了乔伊的身体,乔伊的魂体则掉进了一只肥猫的身体……(此刻,影院一片轰然大笑)
于是,在乔伊猫的指引下,二十二借助乔伊的身体,真正体验了此前数千年时光,从导师嘴里和书本上描述的人类生活:
拥挤的人群,破旧的地铁,黄色的出租车,带着肉香的披萨饼,红色的水果棒棒糖,对前途迷茫但最终坚持的女学生,地铁站里自弹自唱的乐手,
留着哈登式大胡子的理发师,本来的理想是做一名兽医;
不理解儿子事业选择,却依然对他关怀体贴的乔伊母亲,为儿子这场演出机会,送出了珍藏几十年的羊毛西装……
这些如走马灯般出镜,只有几个镜头、几句台词的普通人,在影片的寥寥几笔下,就有了几近丰满的故事线,谁都有不如意之处,却都学会了与自我和解,体会与享受平凡的生活。
当二十二坐在酒吧的台阶上,看秋日阳光下,火红的枫叶飘飞,从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仿佛找到了此前在灵魂世界的数千年时间,都一直找寻不得的生命火花,明白了最简单的生活,原来也可以如此有趣,并不一定要有什么远大的励志目标。
然而,当二十二想确认这一切时,却和急于换回身体,赶上晚上演出机会的乔伊,产生了巨大分歧。乔伊愤怒指责「你偷了我的身体」,一人一猫追逐中,被赶来追捕逃亡灵的灵魂审计官Terry捉个正着,将他们带回了地府、哦,是灵魂世界。
审计官Terry毫无疑问是本片最兢兢业业的角色,当他发现了乔伊这个亡灵的逃脱,导致死去的灵魂总数目,与到生之彼岸的灵魂总数目对不齐时,夸张地用从珠算到计算器的各种工具,翻了几十亿数据,才锁定了乔伊。
而接引官Jerry们此刻惊喜地发现,二十二此前一直找寻不到的生命火花,一直完成不了的生命徽章,都在她附体乔伊的数个小时中,成功完成了。
一心希望复活的乔伊,指责二十二根本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完全是靠着附体自己,喜欢了音乐,才找到了生命火花。二十二失落、伤心,把徽章扔给了乔伊,一个人孤独离去。
拿到了徽章、顺利复活的乔伊,在俱乐部演出中大获成功,观众们掌声雷动,也被四重奏乐队认可,成为了乐队的正式钢琴师。
然而,在有生以来事业最巅峰的那一刻,乔伊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那么有成就感,「为了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我本以为自己会有所不同,然而……」
乐队队长告诉他一个故事:一只鱼到处寻找其他鱼所说的“大海”,直到一条老鱼告诉它,你一直就在大海里啊……
确实,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理想,又如何?对乔伊来说,失去了二十二这个新朋友,仿佛生命缺少了不可弥补的一角。顺着来时的足迹,掏出西装裤兜,看着二十二悉心收集的落叶、比萨饼、牛角面包、棒棒糖、纺锤,以作为人的角度,而不是猫眼旁观的角度,重新体味二十二这“短短几个小时的一生”。
乔伊顿悟了,于是,他在奋力弹奏中出神,与忘我之境精神互通,(此处音乐大赞!)终于回到灵魂世界,再次见到了因为伤心失落,而迷失黑化的二十二。
他不惜舍弃失而复得的生命,将再活一次的机会,还给了二十二。
带着对地球和生命的全新期待,二十二的魂体,向着中国西南的云贵川方向去了……新生的她,应该是个活泼而快乐的吃货女孩吧,能从小享受我大中华的各种美食,有口福啦。
而乔伊此举,也获得了接引官Jerry们的认可与感谢。他们趁着Terry参加颁奖仪式的机会,帮乔伊蒙混过关,额外多获得一次新生机会,回到了人间。
暖心的大团圆结局,整部影片全都是好人,唯独敬业认真的Terry有些悲催,辛苦勤恳的工作却不被认可,同事宁可去帮客户逃账……这比一朝顿悟,砸了整个办公室的基金经理同行,还要惨吧……好在,他不知道。
影片的画面很精美,灵魂世界想象力爆棚:用柔和的粉、蓝、黄色调,衬托魂体的黑、白、灰,
毕加索式画风的Terry与Jerry轻松写意,魂体是一个个蘑菇头小可爱,让整个世界并不惊悚,反而温馨治愈。
现实世界真实质感极强,细节方面精致用心,还原了真实纽约街景的方方面面,连一闪而过的路牌也和真实摄影那样磨损做旧。
整体剪辑流畅,节奏舒缓,特效设计极具冲击力,多首配乐完全契合故事情节,特别是乔伊弹奏钢琴、进入忘我境界、回忆自己一生的片段,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值得反复品味。
剧情看似简单,平铺直叙,几处反转也在意料之中,煽情并不刻意,含蓄恬淡的基调从始至终,100分钟在不知不觉过去,还感觉时间太短,意犹未尽。
而且,影片主题完全跳出了动画片的舒适区,探讨的是极简单却又极深刻的主题:「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主人公乔纳,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错过了深爱的恋人丽莎,拒绝着母亲的期望,选择一份朝不保夕的临时工作,只为有多余的灵活时间去演出,一次次被否定的碰壁,从来没有打垮他,
反而是成功后的茫然若失,让他从旁观另一个灵魂“二十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习惯的世界。
另一主人公二十二,就好像很多未踏足社会的未成年人,从小就是上网刷手机看视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成年人的世界,看透了无聊的社会与人生,因而极力拒绝家长与老师的说教,正所谓“人不中二枉少年”。
这两种人生观的碰撞摩擦,产生的绚烂火花,让他们各自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体味了人生的真谛:从来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而就是各种不经意的平凡小事。
作为与乔纳一样的普通人,与其好高骛远,追求功成名就,不如活在当下,别因为目标太过遥远,难以实现,就因此轻易否定自己的人生;也别为了追求成功,就忘记了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如果生活不如意,目标没有实现,不妨选择与自己和解,接受本就平凡的自己,享受人生的当下,重燃对生活的兴趣,对未来报以更美好的期望。
抬头看看蓝天绿树,品尝各种美食,和朋友们闲聊,天南地北地闲扯,甚至于观星赏月,撸猫逗狗,捻叶嗅花,其实一样美好,
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本身,并不必一定要有目标和梦想,同样也能幸福的活着……
《心灵奇旅》上映首日,在同档期这几部大制作电影,如《拆弹部队2》《晴雅集》《紧急救援》《神奇女侠2》的夹击中,排片量只有2.7%,首日票房440万,猫眼平台预测总票房,只有6200万。
好在影片本身质量上佳,猫眼9.6分豆瓣9.1分一片飘红,让观众感同身受,竭力推荐,在这个口碑迅速转化为票房和排片量的时代,一路逆势而上:到上映第七天,影片排片量增加至10%,预测总票房增加到2.6亿。
好影片就该有好的收益,我们这届观众一直都很棒!
除了为故事里的人物和剧情感动,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更多的是观众看完之后,为自己感动,感动自己平淡又努力的活着……珍惜与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如果还没来得及看电影的朋友,想支持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现在去Soul App参加“灵魂集碎片活动”,有机会获得《心灵奇旅》的免费电影票。
没有人能做到,永远热爱生活,但只要我们不失去捕捉“火花”的热情和信心,哪怕感受到“火花”的时间很短,我们就是热爱生活的可爱小伙伴。
2020年即将过去,新的2021年,我们大家都要好好生活。从享受生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点亮了彼此火花!
引用自一个不认识的网友,在一个无关的问题下,对我一个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了的表述的引用。
人类的目标,在于有序、扩张和自我迭代的实现。
但人生的意义,仅在于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