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中国的政治议程 (Political agenda) 从根本上有何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acel-rovs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Political Agenda翻译成政治议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的成文概念来自于议程设置理论,即李普曼的《舆论》中构建的一种传播学范式来研究政治学。只不过这次在中文日常语境系会显得有点怪异而已。

Political Agenda来自于传播学范式研究政治学,所以它针对的是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社会问题在社会舆论的话语冲突中形成秩序妥协,并通过某种渠道(在美国就是司法渠道,选举引发的公共问题讨论以及公共舆论渠道,而党团联合体制的国家可以直接通过党团旗下的NGO反馈,由党团联盟在议会发声)

而以上过程,就是所谓的“公共政治”。所以政治议程作为实证政治学的一个命题向,实质上就是探讨公共政治对于政治诉求体现,传播学特性,对于公共政策影响等等的一个研究命题。而公共政治本身就是通过公共场域扩大,1908年以来现代媒体业的发展并且由于进步主义运动等社会运动在国内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由公众发起,在美国以中产阶级这类文化共同体为主要话语者的将公域和私域打通并反馈到政治体制的一种政治活动。最典型例子,就是进步主义运动中的民权运动,玫瑰色左派运动,平权运动,绿党运动等等。

所以有些答案提到和“中国”的几点区别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

1,公共政治中不存在一个严肃且价值无涉政治平台来供理性团体进行议事,而事实上在美国公共政治中同样存在大量价值观共同体互相攻歼,渲染情感幻觉来寻求共鸣,甚至还是主要的组织形式。所以无论社会议题还是经济议题,公共政治是无法避免非理性状况以及价值观共同体的互相攻击这两种行为的。美国亦然如此,保守派和自由派的自我认同很多时候是价值观认同而不是政治哲学认同,很多美国人甚至罗尔斯和列奥斯特劳斯就没怎么听说过,欧洲左派就听过个加缪就不错了,政治观点完全来自于可以产生共鸣的媒体观点,。

价值冲突的非理性,实际上反而是公共政治的传播学特性。

2,所有公共政治都是通过社会事件上升成政治事件,不存在忽视这个过程直接进入政治实践。我们看到平权议题是直接以政治事件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是因为平权作为一个社会事件已经实践了很多年了。

而中国公共政治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命题太大了,我姑且列几条供参考:

1,首先第二共和国时代(姑且使用某正太的概念)的初期,广泛出现了政治活动,而这些活动造成了大量复杂的消极影响。那么事实上,二共期间对于公共政治是趋于消极状态的,主体不希望公共领域再出现广泛公共政治行为所引发的实践争端,以至于寻求某种稳定策略,甚至在很多时候公共政治中主体是占理的一方,在公共舆论中对主体在某些事件有广泛支持,他也是愿意自我归罪来寻求淡化事件,这个就不举例子了。所以某些人从自干五转成药丸党。。所以,我朝公共政治空间是官方话语之外的新增空白区域。

2,由于普遍对于公共政治的消极态度,我们的公共政治实际上是由于互联网产业在Web2.0时代占据了主要信息流量,使得信息成本和个人话语扩散门槛极度降低,话语生态从传统媒体行业的包办模式转换到了更细分的媒体模式。于是各细分领域由于价值观共同体产生的话事人(有很多粉丝的专栏作家,有政治倾向的互联网社区代表,某个次文化产业的圈子等等)都聚集在同一个公共场域对于越来越脱离官方话语控制的公共事件发表见解形成共鸣,并形成新的价值观共同体,并在公共场域发生持续不断的价值观冲突。使社区越来越具备公共性。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公共场域的扩大”顶开了“普遍消极的公共政治领域,形成事实上的公共政治,并且形成了事实上的网民阶级。我们的公共政治是被技术生态强行顶开的。所以和很多具备原生后资本主义历史的国家(即资本主义后期社会运动的历史)相比,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从公众到主体的”反馈机制“,大部分还是通过舆论压力来使地方单位不得不做出一些回应,而现有的反馈机制依然是建立在这种”不得不“的消极态度下,一个有劝慰意义的反馈机制。。所以我们的公共政治是通过公共事件进行直接的舆论反馈,给予一线执政单位以压力来搭建反馈机制的。

3,我们的公共政治在文化背景上是因为一共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在80年代改开普遍诉诸实用主义以后,出现了从90年代至今的一个主体文化缺失时代,90年代末普遍由文人阶级引进了小清新版本的新自由主义进入中国,而原生传统本土老右派和用户传统哲学的学者形成了保守阵营,但是对于普遍公众来说,这个文化背景是缺失的。于是大量价值观和政治观念不经整理,一窝蜂涌进了我朝新兴的文化中间阶级(也就是小资阶级)的视野中,通过次文化组织进行传播和社区媒介进行整合,各共同体不忌惮地代表自己共同体意识以及价值取向来进行发声,于是爆发出旷日持久的模因战争,而本来没有公共政治概念的一大部分中间群体,慢慢加入到这个状况内,而互联网本身的去中心化使得各共同体无数次在共同体内寻求认同和一致对外,慢慢形成现在公共政治中各价值观共同体。类似于刚引进西方思想并整理国内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生态一样。。一个比较贴近的概念就是吉登斯的”生活政治“。。也就是说,我朝公共政治特点就是更为“泛化“,一个人可以在不同命题下接受完全矛盾的价值观拼凑,因为其价值观来源于共同体内部建构的合理性,以及对于主流话语的归谬,还有情感共鸣。。以至于我们探讨公共政治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空泛的价值框架。

以上仅供参考。。。




  

相关话题

  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真的矛盾吗? 
  假如现在日本融入中华民族,抗日英雄是不是不能称为民族英雄了?汪精卫会不会得到另一种评价? 
  为什么欧洲日本要搞多政党联合组阁? 
  如何看待“热吧?热死就对了!这真是一幅令中国人悲伤的地图”这个新闻? 
  媒体称「俄开始撤离驻乌克兰的外交使馆人员」,这是俄罗斯发出的什么信号吗? 
  为什么「民主」在知乎上逐渐成为嘲讽的对象? 
  中国民众更了解美国还是美国民众更了解中国?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世界格局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评价“血腥玛丽”即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前一个讨论
特朗普是纸老虎么?
下一个讨论
希腊最近几年是怎么没落的?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