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南宋可以抵抗蒙古几十年? 第1页

  

user avatar   wan-dou-85-67-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宋与蒙古(元朝)的战争,按时间线,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24年,金哀宗继位,宋金停战,至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协议为止




这一阶段初期,南宋方面其实意识到了金国若是不存,自己也有危险的道理。所以面对金哀宗求和、联盟的请求,南宋上下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大体上还是希望联金抗蒙。

但是一方面,宋金是世仇,金国当年对赵宋皇室的残酷和羞辱,已经深入到了南宋每一个人的心里。这就使得联金抗蒙,看似很容易,其实很难操作。

比如,宋金联盟,双方各出多少兵?各承担多少义务?这个要是理不清,大家要是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双方很难团结一致对敌。而这种细账,一向就很难算得清。

另一方面,蒙古为了分化宋金联盟,也是一直不遗余力的逼迫南宋站队。

比如1231年,蒙古军攻破凤翔后,派人到南宋要求借道,迂回攻金。对此,南宋当然是拒绝的。但无奈,宋军打不过蒙古军。蒙古军在拖雷的率领下,强攻南宋的陕南。

不是拒绝借道吗?那蒙古人就逼南宋借。

最后,宋军不敌。放开了大路。“礼送”蒙古军北渡汉水,进兵河南,威逼金国侧后。

公元1233年,金国主力全军覆没。当时南宋看到金国已是完犊子的节奏,不可能再有奇迹发生了。再加上对自己与蒙古军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明摆着的。于是,南宋上下便果断放弃了联金抗蒙想法。拒绝救援金哀宗,转而联蒙灭金。

转到来年,金国灭亡。南宋收复了九个州。




第二阶段从公元1235年至1244年前后。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造成河南空虚。

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主战派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的防御战略,决定在河南与蒙古做长期对峙。

按照这个战略,南宋要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可当时血气方刚的宋理宗等不及。最后,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他就火急火燎的只派了六万淮西军先上了战场。

这六万人一去,就是踏上了鬼门关。

公元1235年,宋军先锋收复开封(当时的河南是无主荒地)。但正当宋军准备进一步收复洛阳时,蒙古军展开了反击。宋军在野战中,几乎被蒙古军打得全军覆没。

这次惨败,导致宋军的计划全乱套了。

因为按照南宋的既定战略,收复开封、洛阳之后,还要收复潼关。

潼关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洛阳、开封都无险可守,没有潼关天险作为依托(南宋计划西靠潼关,北靠黄河设防),防御蒙古军进攻。河南根本守不住。现在宋军没能收复潼关,就连洛阳都没能收复,所以六万宋军自然是大乱。

而且,当时的开封城,早已残败不堪,不复当年的繁华。宋军进城后,没有粮草,没有任何后勤物资,连城都无法守。困守城中只能是等死。

因而,公元1235年的“端平入洛”,最终以宋军大溃败,退回淮南而宣告结束。

事后,蒙古大汗窝阔台怒斥南宋背约。并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四川、荆襄和淮南地区。掀开了蒙古军第一次全面入侵南宋战争。




插一句,宋军“端平入洛”期间,表现的其实很顽强,并非不堪一击的鱼腩部队。宋军之所以会惨败,并非是士兵不能战,主要责任在于宋理宗好大喜功,视战争如儿戏。他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出兵,宋军缺乏基本的后勤保障。战败也是难以避免。

公元1235年底,蒙古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

宋军在抵抗三年后,三线全败。

其中西线的蒙古军突入四川,在阳平关击败宋军曹友闻所部,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将整个四川盆地全部扫荡了一遍,就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人两次屠城。

中路的蒙古军攻破襄阳、随州、荆门、枣阳等地,将南宋的荆湖防线完全打穿。荆襄的江北地区全部沦陷,蒙军与宋军隔江对峙。

东路的蒙古军沿长江行进,将南宋的江北地区洗劫一空。打到了南京北岸。

此时的宋理宗,被各条战线的惨败急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但是,天不灭宋。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个名将挺身而出。

这个人叫孟珙。




转到来年,孟珙又在黄冈大败蒙古军。令不可一世的蒙古军“死伤十之七八”。

公元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

宋军渡过长江,将江北的襄阳、随州、荆门等地全部收复。

又转到来年,西线蒙古军见东线友军被孟珙打得节节败退,随即向东增援,杀至了今天的重庆奉节,大有由川渝入荆襄之势。

孟珙见状,立即率军赶至奉节,并在三峡地区大破蒙军,使得西线蒙古军不能东下,从而巩固了荆襄地区。

公元1240年,中路蒙古军不甘失败,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

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向蒙古军发动偷袭。将蒙古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他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数年之内都无力再从中路南下。

公元1241年,转机之年。

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蒙古内部因为汗位之争,无暇继续攻打南宋。南宋因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南宋着手反攻。

其中,西线宋军的任务是收复川渝地区。当时担负这项任务的总负责人也是孟珙。

另外,朝廷还给他添派了一员副手。而这个人就是后来建立山城防御体系的余玠。




余玠比孟珙小四岁,一直在东线驻守。当孟珙在荆襄收复失地时,他也在江淮抗击蒙古军的进攻。

公元1242年,宋理宗见余玠战绩颇著,便将他调往四川,入蜀主政,扭转四川颓势,巩固荆湖的上游防线。

当年,余玠到任。他一上任,马上就根据四川的地理环境,搞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靠着这套体系,南宋的西路战场一直坚持到了南宋灭亡,都没被攻破。

插一句,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宋军在四川盆地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总体来看。蒙宋战争的第二阶段,虽然宋军起初表现糟糕。但中期发力,迅速调整,后期又逐步扭转了战局。并且还建立了一套能够应对蒙古军的攻防体系。




▲四川山城(部分)分布图

蒙宋战争第三阶段大致是公元1245年至宋理宗去世(1264年)前后。

这一阶段前期,蒙古内部因为争夺汗位,先是窝阔台的儿子争。后来术赤的儿子与窝阔台的儿子贵由闹矛盾,差点打内战。再后来拖雷的儿子蒙哥和贵由的儿子争汗位。蒙古人自己斗得不亦乐乎。

再加上蒙古内部为了缓矛盾,把大部分主力都西调,西征俄罗斯、西亚,无力再对南宋发动全面攻势。一直到蒙哥独揽大权后,才再次开启对南宋的全面战争。因此,南宋又幸运的得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但很可惜的是,宋朝这次没抓住这一机遇休养生息,而是陷入了不必要的内斗中。

公元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听说后,上书朝廷,请求宋理宗予以批准。因为范用吉是蒙古军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他一旦归顺了,南宋可以尽得河南。这必然会在军事上对南宋的抗蒙大局有推动作用。

但是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于是,他便果断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心里哇凉哇凉的。为了避嫌,他只得主动请求致仕,宋理宗这次马上给予批准,剥夺了孟珙兵权。

孟珙本就患病,这次受贬又备受打击,所以回乡后,他便一病不起。当年就病逝了。

七年后,守蜀有功的余阶也遭怀疑。宰相谢方叔以各种理由打击他,导致宋理宗也将他召还于朝。最后,余玠暴病而死。(也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关于孟珙被贬,郁郁而终,余阶暴卒,历史上有争议。不少人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贬的不冤。关于争议,这里不讨论,免得跑题了。但是,从他们的被贬也能说明,在极度不信任武将的宋朝,有能力的武将,确实很难生存。前后岳飞、韩世忠,后有孟珙。都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




而且,蒙古与南宋打得是东至淮海,西至四川的全面战争。像这种大面域的战争,仅靠偏安东南的朝廷,怎么能应付的了?朝廷不给予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们在驻地自主经营,怎么可能抵御得了蒙古军的入侵。

所以,说句不客气的话。当孟拱、余阶等顶梁柱死后,南宋就应该灭亡了。因为当时很多将领都受到了猜忌和迫害,投奔蒙古。而这些人普遍都熟悉南方,精通水军战术。蒙古军有了他们的加入,不管是水战还是本身就擅长的运动战,都能碾压宋军。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公元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宋军意外打死了蒙哥汗,南宋根本撑不到1279年。可能1262年前后就灭亡了。

关于蒙哥侵宋,不细说。总之,当时南宋被打得很惨。

南线蒙古军在兀良合台率领下,从大理侧击南宋的后方,一度打到湘潭。

中线蒙古军在忽必烈率领下,仅靠渔船就攻破了宋军的江防,打到长江南岸。一度打到江西南昌。

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相距最近时,距离也就几百里,差点就打穿了南宋的中部。

也就是蒙哥亲率的西线蒙古军被钓鱼城的宋军挡下,再加上蒙哥犯倔,非要拿下钓鱼城再与忽必烈会师。然后,他被宋军打死。南宋才侥幸又延续了20年国祚。




蒙哥死后,由于他没指定继承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蠢蠢欲动,于是蒙古分裂。贵族们纷纷站队,蒙古内战再次爆发。

这一战打了整整五年。

公元1264年,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大部分蒙古旧贵族,与除了伊尔汗国外的四大汗国全部闹翻脸。

所以从1264年开始,蒙古军的主力从单纯的蒙古人,变成了由蒙古人、汉人、女真、契丹人以及回回人组成的多民族军团。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蒙宋战争的最后阶段,忽必烈整整滞后了八年才又重新发动。

忽必烈统一蒙古本部的同一年,宋理宗也病死了。其侄宋度宗继位(理宗没儿子)。由于宋度宗是个先天发育不足的弱智皇帝,本来不受宋理宗待见。是因为权臣贾似道极力推荐,他才得以承继大统。所以继位后,他就对贾似道投桃报李,贾似道便开始总揽南宋的朝政。

应该说,蒙古和南宋当时都有内部变动。情况都不稳。不过蒙古的情况比南宋略好。因为南宋已经是一个步入统治末期的没落王朝了,贾似道为了消除军阀影响力,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搞了一系列改革。可这些改革,门都不合时宜,最终反倒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而蒙古,当时也进行了改革。但因为蒙古是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政权。所以忽必烈的改革(本质是封建化,拉拢实权派),在蒙古统治的区域内,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量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与忽必烈站在一条战线上,利益一致,共同对付南宋。

公元1267年,忽必烈完成整合。随后,第三次蒙宋全面战争爆发。这一战,蒙古军在一干南宋叛将和北方汉人率领下,对襄阳发动了长达六年的围攻。

在这六年内,南宋军队在贾似道指挥下,数次救援襄阳,但都无功而返。

期间,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蒙古统治者与北方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又进一步得到加强。

公元1273年,襄阳城破。

在攻打襄阳的同时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元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就灭了大理。所以此时,南宋三面被围。



▲全国最宽的护城河就在襄阳

襄阳城破的次年,宋度宗病死。贾似道的靠山没了。

南宋群臣见贾似道对外,不能御敌,对内一向专横跋扈。因而一时间,大家纷纷怒斥贾似道祸国殃民,逼他出征,抵抗元军。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也不意味着南宋就铁定灭亡。因为只要南宋水军能击败元军,仍然可以续命。这种情况,历史上有过先例,比如南北朝后期,大半个江南都沦陷了,北齐军甚至一度站在了长江南岸。但陈霸先率水军在长江多次打败北齐军和西魏军,硬是打出“结界”效果,将东南的完全沦陷又往后延迟了30年之久。

然而,很可惜,贾似道不是陈霸先。

公元1275年2月,南宋13万水军,2500艘战舰在贾似道的指挥下,在安徽铜陵被元军打得全军覆没。

同一年7月,元军在江苏镇江再次大败南宋水军,摧毁宋军战舰700余艘。南宋仅存的一支水军,就此覆灭。

随着水军的彻底覆灭,至此,南宋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1276年,元军在一面攻打扬州,一面又攻打南京的情况下,对临安发动围攻。




南宋此时已经没有生力军了。所以临安之战毫无悬念——谢太后携宋恭帝及一干大臣出降,南宋灭亡。

后来,张世杰、文天祥等人出走,到东南沿海组织力量反攻,坚决不降。但这些反攻都没有掀起水花。南宋已经是大势已去。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宋军再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崖山海战后,坚守在重庆的宋军又奋战了几个月,直到1280年,弹尽粮绝后,才出城投降。重庆地区的宋军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南宋部队。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宋都没有实践隆中对?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北宋灭亡,南宋仍能延其国祚150年,南明却前前后后只存续了18年? 
  为什么南宋经济实力很强,但军事实力很弱呢? 
  为什么南宋后期想向蒙古称臣纳贡? 
  宋和明之间隔了一个元,差不多 90 年的时间,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相距很远的印象? 
  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宋朝,向往宋朝的生活呢? 
  如何评论王安石这个人? 
  历史上有哪些“你对我不好甚至害我我也要帮你”的故事? 
  应该如何评价司马光? 

前一个讨论
费拉拉为什么叫费拉拉?是因为费拉不堪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已发掘的汉墓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唐墓?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