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解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做几个补充。所谓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是希特勒伸张东欧新秩序的延续。
1·因为纳粹不认可“凡尔赛体系”在东欧建立的旧秩序——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衍生(当然,纳粹怎样理解是纳粹自己的事情),建立符合纳粹理念的东欧新秩序,成为推翻旧秩序的需要。
2·纳粹治下的东欧新秩序是为了纳粹的战争目标服务的,一来让更多服务于纳粹的东欧国家获得报酬,以让这些韭菜更卖力为德国服务,二来则有着反苏的目的
早在根伯什·久洛内阁时期,匈牙利亲近德国的意向就很分明了,一来不论同霍尔蒂当局达成妥协的社民党右翼还是基督教社会主义政党都是强大的修约派势力,只不过是用什么方式争取的不同另有分歧。但在罗马协定的框架内,加上反共履历比较鲜明,匈牙利在这一时期比起亲德还是更加亲近意大利的国家。尽管如此,久洛内阁时期匈牙利就加快了和德国接近的不乏,两国较早开展了“农产品—工业品”之间的易物贸易,有沙赫特模式典型的影子。真正刺激匈牙利和德国走在统一战线的事件是德奥合并,不论怎么说,德匈两国接近的时间都要比法国失利后,被迫临时抱佛脚的罗马尼亚长很多。
有趣的是,苏联是支持匈牙利对特兰西瓦尼亚全部诉求的。匈牙利眼红苏联讨回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争取修约在匈牙利国内的大环境就是名副其实的政治正确,只是罗马尼亚已经成为德国盟友了,这也给德国仲裁结果留下一个悬念,为什么只割了北特兰西瓦尼亚?
这一时间段的罗马尼亚已经完全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当初监视匈牙利的小协约国和法国盟友已经被锤飞了,苏联又支持匈牙利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全部诉求,这断绝了罗马尼亚倒向苏联尝试的可能,那么德国的决定倒还算显得宽容,在亡国、失去全部特兰西瓦尼亚和失去半个特兰西瓦尼亚之间选择,貌似德国的决定是最轻的。左右都是一刀,不如挑一个轻的。当然,第二次维也纳仲裁带来的结果在罗马尼亚是一起政治地震,直接导致卡罗尔二世流亡的导火索。
为“报答”仲裁的结果,匈罗两国都各自强化了服务于纳粹发动战争的军事义务,随着战事的扩大,沙赫特式的易货贸易渐渐成为德国为掠夺战略资源的毒药,匈罗保三国都在战争后期因德军供应导致本国饥荒,但这都是后话了。至于战后,特兰西瓦尼亚的再分配除开罗马尼亚提早反水的缘故外,我认为匈牙利还是有机会争取到部分仲裁的有利成果,但也只是有机会,可能性不大。
至于罗匈两国不同的领土要求,还是纳粹炮制的结果合理,看一下1944年的苏联报告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