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教育体系内有逻辑学课程吗?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人都会逻辑学,你是想对中医药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user avatar   wei-lai-37-7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一个事实问题,没有逻辑学课程吗?有!

形式逻辑部分,高中数学是有基本的词项逻辑内容的,涉及全称特称量词、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等内容。这基本涵盖了日常推理所需要的形式工具。

在非形式逻辑部分,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前三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说到底考的就是非形式逻辑加结构化阅读,只是可能题出得没有那么科学罢了。文综的部分考题其实也涉及许多非形式逻辑的内容,只是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

而且,最出乎意料的是,高中唯一一本讲授逻辑学的书恰恰出自于大家最看不起的思想政治学科。

这本书的主编是张建军,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这本书里面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都有涉及,即使这本书的内容,从一个逻辑学专业的角度讲,槽点非常多,但总归还是讲到了许多内容。有人说没见过这本书,刚好,疫情期间人教社公布了高中教科书的电子版bp.pep.com.cn/jc/ptgzkc,直接去人教社网站下载吧。

所以,并不是中国教育体系没有逻辑学内容,逻辑学课程。而关键在于,这些逻辑学的内容设置并不符合大家的期待,其次根本没有认真落实。

为什么不符合大家期待?大家期待逻辑学教会大家辨别最基本的非形式逻辑谬误,比如诉诸权威、因果倒置等等。可是,说实话,如果你翻开任何一本标准的现代逻辑学教科书,这些内容都不是重点。大家想听到的“逻辑学”内容事实上是另一门有完整系统的学科——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才是高中课程体系最缺乏的东西。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教育场所就是语文课和文科类课程,最好的教育材料是学术类文本/结构化文本,而我们的语文课文选择是偏文学的,所以虽然作文在高中阶段一直强调写议论文,强调论证,但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没什么提高的。回想一下自己高中写的那些东西,名人名言加随便拉来的三个例子,那真的能叫论证吗?而说到文科的课程,课程设置的文本还是以教材为主,但说实话,教材的内容和阅读量撑不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阅读量太少,缺乏基本的读写训练。

落实的问题,文科课程本应承担的锻炼思维的功能在背背背的口号下只能失灵,刚才给大家看的那本书是政治选修4,基本上全国没几个学校给学生上吧,因为高考不考。而且说实话,以中国高中老师的整体水平,很难想象能把那本书教成什么样……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本身。许多人看到网上不理智的言论,不理智的人,总寄希望于他们回炉重造一次基础教育阶段,好好学习一下“逻辑学”。但我想泼一盆凉水,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开设任何一门课程解决。教育对人思维方式的改变是社会、家庭、个人三重力量结合的结果,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单纯寄希望于单一一方,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逻辑学和大家想学习的逻辑学,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zjyzmysj-slee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没有“进化”(更准确的表达是:演化)出爱情,只是“发明”了爱情。

它不具备演化的以下特征。

1,演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种存在的基础。爱情不是。

例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应用,都是人类这个种群延续至今必要条件。而爱情在人类的延续的百万年历史中,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国历史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数量,也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质量。

2,爱情并非必现的结果,它充满了随机性。

爱情不仅不是人类的特征,它更像是一个神迹。人的爱情在不同时刻可以投射到不同人的身上,甚至同时投射到多个人身上,而很多人终生都不出现爱情。

3,爱情无法被明确定义,没有特征。

爱情的定义至今为止只有一个框架,而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如其生物学基础“荷尔蒙”,在很多爱情定义中解读为“性欲不是爱情”;比如其生殖导向,被解读为“繁殖恋不是爱情”。……实际上对爱情所有定义,都可以被特例挑战。他不具备任何显著特征。


为什么说爱情是被人类发明的?

我之前就回答过类似的题目,爱情这个概念的出现得非常晚。西方世界里类似于爱情的定义(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最早大约出现在1500年前,而且是柏拉图用来描述男性之间的情感。现代意义的爱情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不到500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大部分是现代意义的“喜欢”,如心“悦”君兮君不知。直到80年代末,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加上商业话语的逐渐丰富。爱情这个框架,以各种形式和定义“教育”大众,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这个没有明确定义和内核的爱情云团。

脱离了这个教育的过程,爱情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比如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会普遍的表现出“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的特征。

爱情不是演化的结果,而且和哲学、价值观这类东西一样,是人工发明的产物。


user avatar   guai-qiao-ting-hua-ha-shi-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user avatar   sithf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许多电影中背景音乐多为宏大壮丽的交响乐,那这些配乐是怎么录制的呢?是每种乐器都配有一个麦克风收音,还是整体录制后期调音呢?


  

相关话题

  百年黄冈中学,为什么沦落了? 
  F=ma 的逻辑是什么,F 为什么等于 ma?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诞生《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 
  中国人为什么对教育如此重视? 
  如何评价法国作文提高了民族智商而中国作文降低了民族智商的观点? 
  有没有人真的不适合应试教育? 
  在集合的势的意义下,是否存在比实数集更大的全序集? 
  面对中国的教育现状,衡水中学及其模式带来了哪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 
  「有些动物是猫,有些猫是黄色的,所以有些动物是黄色的」这个三段论有没有问题? 
  你怎麼看高考作文?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太阳底下无新事的例子?
下一个讨论
表外负债是什么?求举例说明?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