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 第1页

  

user avatar   wen-dao-67-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篇文章读完,第一反应是反感与不适。我不为电力行业唱高调,也始终认同作者在行业内的成就,但就这篇文章的逻辑而言,我不认同。

我非常赞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没有一个行业的创新和蓬勃,是能够以不吸引年轻人的参与为前提的。”但在前面大篇幅带有明显消极主观色彩的片面论述铺垫下,文章更像是在宣泄和贩卖焦虑,而受众恰恰是那些在中间地点进退两难、最不知所措的年轻群体,却没有告诉他们出路。

写下这篇回答,希望可以大家更客观地看待“行业”这种非常形而上的宏观话题。整个回答分为两部分:

  • 原文章的论述哪里有问题?电力行业真的这么不堪?
  • 重新审视“年轻人”“电力行业”这两个关键词,给自己找条出路。

辩驳: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文章的支点

首先抛开文章,给你三个关键词“明星企业”、“国家电网”、“电力行业”,这三个词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定义和理解?记住当前对这三个词的印象,把持住自己的立场,再来一块看文章牵着你一步步走向焦虑的这几个点。

  1. 不具备吸引力,何以成为“明星”

我强烈的不适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章的开篇:

你读这篇文章时,是否一开始就因这一段话沦陷了?

这是否是你印象中“明星企业”该有的样子?跳槽薪资翻三倍,离职司空见惯,这样的企业真的能代表一个行业,甚至称之为明星企业?如果一个人在一家企业工作三年后,依旧能被其他领域认可,甚至开出三倍工资,是这家企业没能给人才发挥的空间,还是压榨太多而工资没给够?所以,这样的高离职、低薪资的企业,留不住人才,是理所当然。

当然,明星企业太难定义。想想你大学的同窗,那些依旧在电力行业的人,总有几个人让你羡慕,觉得别人家的公司不错。相比而言,也许这些别人家的公司反而更配得上“明星”二字。

2. 用来论证行业的不景气的就业指标部分,连续偷换概念

文章连续用了国家电网,清华大学两个例子来建立读者的理解误区,持续贩卖焦虑。在这里逐一看下。

  • 国家电网=电力行业?

国家电网是电力行业的典型代表,这不容质疑,但如此以电网的招聘人数来反应年轻人对于电力行业的选择,是否略显片面?去了南方电网、蒙西电网的人呢?去了发电集团的人呢?还有设计院、科研单位……

  • 清华大学=年轻人的选择?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清华大学代表的是年轻人中的翘楚,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选择权,而且又在北京这种互联网和金融发达的城市,有更多的机会,他们是榜样而不是一个典型的样本,为什么不把其他985、211、双一流都考虑进来,为什么不把所有有电气专业的学校考虑进来;另外,更要命的是,作者引用的数据是“就业质量报告”,提供了下图的数据图表,有什么问题?

这可是所有专业的统计大数据,包括计算机、经济、金融、文学、历史、哲学等等都在其中。下面我也选择清华大学,但我提供的是清华电机系2019年的毕业去向数据统计:

2019年电机系共有121名本科生毕业,其中国内读研92人,占总人数的71.2%;出国深造14人,就业10人,拟继续深造4人,其他1人。

本届研究生毕业生包含2018年10月、2019年1月、4月和7月这四批毕业的同学。硕士研究生共有88人毕业,其中就业80人,占总人数的90.9%,国内继续深造2人,出国深造2人,其他4人。博士研究生共有49人毕业,其中就业40人,占总人数的81.6%,国内博士后进站继续深造3人,出国出境从事博士后研究6人。

在上述毕业同学中,直接就业共计130位同学,其中共有61人去往电力/电工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46.9%。在去往电力/电工行业就业的同学里面,50人去往电网企业,4人去往电工制造企业,7人去往其他电力行业单位。再进一步分析,在去往电网企业的50人中,包含国网/南网总部及直属公司11人,区域及省级电力公司16人,地市级供电局11人,电力研究院12人。除了电力/电工行业就业的61名同学以外,有30人去往IT行业,15人去往高校,13人去往金融证券行业,3人去往非电力研究所,3人去往政府部门,5人去往其他单位和企业。

这个数据是不是更有说服力,而与就业质量报告有较大的差别。我承认电力行业流走的人数这些年是在增多,但用偏颇的视角来放大焦虑的做法,我不认同。


这篇微信文章始终没有站在读者视角,为年轻人更真切的分析一下。而在我看来,如果你始终拘束于传统认知,

审视:更加客观、立体地看待电力行业

其实,转行好与坏,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而经历体验这种事情本身又是因人而异的。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来试错,在电力行业,留下或者离开无关对错,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 “行”与“业”的构建——关于“电力从业”的思考

当前社会或者说职场的技术分类越来越细的同时,交叉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行业的界限本身也越来越模糊。比如下面的问题:

  • 一个软件专业的人在国家电网做IT工作,这算是在电力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
  • 一个学电力的人在BAT这样的公司,做着智能算法在能源电力企业落地应用的工作,这算是电力还是互联网行业?

如此存在的人数不胜数,关键是要理清一点,所有的职位都有“行”和“业”双重属性,“行”是你所在的位置,“业”是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对于电力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在电力企业、做电力相关工作的层面,这样的认知局限也自然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落回到“职业选择”,自然也要放得开一些。电力是你的底色,而不是你本尊,你实际能做的,也就是你的“业”有着非常多的可能。一个简单的例子,麦肯锡、埃森哲这样的咨询公司,也有电力领域的咨询部门,其中既有电力背景的人,也有非电背景而咨询技艺强的人,所以,“行”和“业”都是你可以尝试努力的方向,而不要被传统认知下诸如“电力=电网”这样的框架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除了所谓转行,能够充分发掘所涉领域中更多的可能,未尝不是一个很棒的出路。可选择的多了,心中的意向才会更加清晰。一个企业明星不明星,只能由你自己来感受。

2. 知所想,知所向

人嘛,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人追求安逸,有人生而不凡,不同人不同命,不要自我欺骗,先看看自己想追求什么,再做决定。

即使是名校电力毕业,多少人选择回到老家二三线城市的电网或者发电企业,过着不需要太努力,悠然自得,一入职基本就看清退休前生活的日子。有人说他们浪费学历,有人说他们不知上进,但他们不想996,不想无尽的加班以及职场所迫的不停学习,他们只想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常伴父母身边,享受家庭时光,活出自己,足矣。而有的人不甘平凡,想拼事业,那么不管是电力、互联网、或者金融,你往往都必须在一线城市,因为你需要依赖城市带给你的资讯和资源福利,也因此需要过上那种终日奔波忙碌只为谋求一丝“存在感”的日子。所以,本质上每个人的出路还是在于个人意愿和个人选择。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是要进为攻还是退为守;明确你的追求,再梳理下行与业的复杂组合,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当然,选择的目标越难,你未来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越大,不要让懒惰埋没了你曾经的雄心壮志!


我之前在其他回答里也涉及过类似的内容,附上一些链接供参考,如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题未说明“学习艺术”是作为一个爱好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答主们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


  

相关话题

  年轻人正在流向哪些省市?你是如何选择城市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工厂,都去哪了? 
  如果你今年大学毕业,你会怎么破局? 
  大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生活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不正确,不可取? 
  电气2021届毕业生 读双非研究生 去县城国网 去设计院哪个选择相对好一些呢? 
  两相电怎么变三相电? 
  为什么有些人在报考大学时会放弃某些被普遍认为薪酬高的专业,转而报考同学部的其他专业? 
  在郑州就业机会怎么样? 
  人工智能是会导致大量失业,还是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如何看待一些高学历毕业生回乡做非遗手艺传承人?非遗手艺年轻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20 届校招算法工程师岗位求职人数远大于招聘岗位的现象?
下一个讨论
有什么管理咨询、战略咨询必读的书吗?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