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吴为何未能统一天下?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仅东吴没能统一天下,曹魏也没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是西晋,是279年的事,这距离孙权252年去世,又过了二十多年。

除了政局是否稳定,君主头脑是否清醒,地理形胜高山大河,北人擅马南人擅舟等耳熟能详因素外,影响并且维持三国格局的另一个根本因素是经济。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北方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显著的强于南方。而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控制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司隶等通常认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一直到曹丕时代,劝谏曹丕不要对东吴大规模作战的理由仍然是北方各地经济残破不堪,一州的人口甚至没有过去一个县的人口多。掰着指头有一个算一个,东汉末年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里,关中地区自董卓作乱起就受到破坏;居于河南的兖州是军阀混战的四战之地;冀州经济在曹操平袁氏时被破坏;徐州在曹操攻陶谦时被破坏;汉中经济在刘备攻曹时被破坏;荆州北部在刘表治下保持和平,直到关羽北伐尚且经济繁荣,但是魏吴联军攻击关羽并且相互攻击后,荆北经济受到彻底破坏;淮南也是魏吴反复交战地区,到后期荆北淮南甚至形成了绵延数百公里坚壁清野的无人地带。

锐减的人口和残破的经济自然约束了军队的规模和作战能力,曹魏据有九州尚且无力统一天下,又何谈东吴呢?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账面实力看,如果蜀汉有希望统一,东吴当然更有希望。《三国食货志》的作者陶元珍先生替孙权算过一笔军事账,东吴全盛之时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之众,府库积蓄亦极为丰富。

西边的盟友实力不及一半,尚且打得威震华夏,曹家几乎崩盘,东吴坐拥如此实力却被认定为等死的杀坯,这叫什么?叫不讲道理,叫不讲逻辑,叫倒果为因。

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固然奇葩,但如果扩张顺利,可以掠取人口,同样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迄今也没找到多少孙权时代宿将反对扩张的史料。至于甩锅到什么江东大族头上,顾、陆、朱、张哥几个可没见跳出来拍桌子,其中的代表人物陆逊、朱桓对北伐都持积极态度,朱桓甚至是位铁杆鹰派,胃口大得很: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于江东大族而言,倘若孙权得了天下,他们就从壕一跃而为天下名门,何乐而不为?这伙人反对的是诸葛恪式的劳民伤财,孤注一掷,捎带还搞得灰头土脸的北伐。这也是人之常情,哪怕西边,姜维搞出段谷事件后也是朝野一片反对。

因此,账还是应该算到庙堂谋划之上。

先罗列一下孙权的国家战略:

1、抑制刘备,北拒曹操,夺取益州,全据长江;

2、联合刘备,北拒曹操,夺取合肥,割有淮南;

3、联合曹操,西征刘备,夺取荆州,进取益州,全据长江;

4、联合刘备,北拒曹魏,相机北伐,夺取合肥,割有淮南。

阿弥陀佛,瞅瞅这些互相矛盾,水火不容,打脸打得啪啪山响的国策,居然出现于同一庙堂,出现于短短十余年间,简直是大型精分现场。孙吴这辆车是换一任司机便打个调头,走一通反方向,再换,再调头,所以瞅着开了很长距离,末了一算账,敢情几乎原地没动。

蜀汉也好,曹魏也罢,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战略,偶因突发事件调整,但整体脉络清晰。唯独东吴,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淮南是香饽饽,打破头也要进合肥;一会儿淮南是守不住的甩货,合肥放空城都不要。拿下荆州后更是连国都也闹不清了,在建业、武昌之间搬来搬去,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这口锅不该周瑜、鲁肃、吕蒙抑或陆逊等司机承担,归根结底应该由孙权这位话事的老板背。司机让东就往东,司机让西就往西,脑子呢?

其实,孙权治下的东吴,其战略动机还是有迹可循,一言以蔽之——机会主义。

益州就便宜就打益州,荆州有便宜就打荆州,瞅见合肥就剩下几千守军就舍弃荆州打合肥,合肥打不下就舍弃合肥打荆州。甚至孙刘联盟都稳定十几年了,诸葛亮一死,这位以为蜀汉有便宜可占,立马又起了贼心: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整一个黑瞎子掰苞米,掰了一个丢一个。一旦遇阻,马上切换,一见便宜,马上就占,既无定力也无恒心。

譬如下围棋,到处占局部便宜,到处算计一亩三分地,末了便宜占了一圈,回头一看,大局早输飞了。同样,孙权打建安十四年开始折腾了十年,刨去捅盟友一刀拿到了三郡——南郡还原本就是他家的,对于改变曹操势大,一超二弱的局面有何贡献?如果有,大概是没被揍死罢。

性格决定命运。老哥孙策给的定评: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刨去讲军事才能,恐怕更在说格局。军事才能差可以委任于人,领袖人物格局小,那是真没办法。何况孙权点也背,前几任军界大佬都短命,好容易熬了个长命的上来,天下大局已接近稳定。

捎带,这位长命的也被他老人家neng死了。

大海航行靠舵手,奈何舵手是路盲,时夫,命夫。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hu-xin-xin-4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user avatar   wo-mei-d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若诸葛亮打算在刘备病逝后,篡权夺位的话,胜算几何? 
  白起、韩信、卫青、苏定方、岳飞、常遇春,军事成就最高的是谁? 
  礼记在中华古代典籍中是什么地位? 
  刘虞刘表刘焉刘备刘璋刘岱刘繇刘晔能力怎么排? 
  请问陈寿史德如何?如果其史德不佳,三国志为何被列为正史?而此书的可信度又如何? 
  在古代,知遇之恩是很大的恩情吗? 
  韩愈平鳄鱼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刘备算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为何老是有人说曹丕导致了曹魏政权的灭亡,曹丕没出什么大错呀? 
  哥舒翰潼关之败为何如此蹊跷? 

前一个讨论
二战时期德国歧视有色人种,为什么季羡林能留德达十年?
下一个讨论
你会原谅校园暴力的人吗?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