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美国工厂》? 第3页

              

user avatar   li-jun-5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个问题下某些人的回答实在可笑,靠低人权优势接受了美国的产业转移真的是件好事?庆幸自己暂时做稳了奴隶就可以去鄙视欲做奴隶而不得的人?

别的我就不说了,你比美国更有低人权优势,你能比印度非洲更有低人权优势,难道以后要向印度非洲看齐?这些地方这几年也接受了一些产业转移,迟早也能到达东亚有过的经济腾飞阶段,接受现在的世界工厂的转移。

而再看看东亚那些已经走到欧美这种产业对外转移阶段的经济体又是怎么样的呢?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和欧美一样长期低迷,但社会保障程度远不如欧美(台湾到现在连法定的双休都没有)。当然对于底子比日本和四小龙更差,人口却又更多的国家来说,到那个时候,情况只会比他们惨的多。欧美现在已经是全球化导致民粹主义风起了,倒是有点想看看这股风刮到东亚会怎么样。

当然,现在必须承认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工人陷入了严重的囚徒悖论中,资本家用脚投票越发的容易,除了少部分有很高的技术壁垒的产业外,资本家可以随时将产业从工人权利相对较高的地方转移出去,工人只能被迫的在低人权和无工作之间选择。传统的一国范围内的工运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迫切需要全球性的工运,需要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到劳动者之间相互倾轧的囚徒悖论中,真正的敌人早就不是某些资本家或者某个资本主义政权,而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user avatar   guanya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二谈《美国工厂》


奥巴马夫妇敢刷自己脸帮着为一部中美题材纪录片,而且还是在放下中美关系最敏感期间,也是意味深长。。。


奥巴马被川普骂得很惨,这部纪录片也算是温柔得给回捅了一刀,可能不会马上大出血休克,但这刀子捅进去至少能让雪一直流。。。


2015年川普挂在嘴上的竞选议题是:俄罗斯,Facebook,种族主义歧视,腐败的希拉里,中国,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还有非法移民。。。

然后他赢了,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虽然并不能怪他,而是整个国会山都在刻意回避的话题——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取代问题。。。


在川普竞选前后几年,美国400万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取代,其中大量是制造业工作岗位,其中被取代最多的就是《美国工厂》里的俄亥俄州,还有密歇根,威斯康欣等几个摇摆州,然后川普无一例外拿下了这些失业最多的摇摆州。。。


在科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面前,一味固守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下岗再就业培训计划是徒劳的,当然奥巴马这方面做的也不好,纪录片里一笔带过,但更重要的是数字本身,美国政府拨巨款去对被自动化淘汰的工人进行培训计划,帮助再就业,但实际效果0-15%,远远低于预期和传统经济学理论,什么本应该成为“看不见的手”的下岗劳动力,实际上美国的数字是其中的一半再也不会回到劳动力市场进行再就业,传统就业培训计划是不好用的。。。

(国内其实类似,但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充分竞争市场下,什么网红经济,个人经济,什么破词私域流量,KOC都出来了,所以网红,各种播主,vlogger,我当然看好,太有意思了,所以快手和拼多多是真代表中国普通老百姓互联网求生存的真实样板,比美国人务实太多太多了,当然其中也有人性考验和困境,但中国从来都是带着问题,拖着病躯也要向前,这个老美估计真理解不了)


所以《美国工厂》实际上反应出的就是传统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方向,最后是没有出路的,GDP这个100年前的概念和陈旧的统计构成也面临要重新定义和重新结构。。。

因为未来支撑经济指标和提供巨大生产力会越来越不依靠人类肉身劳动力,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个体创造力,对应的社会价值就要重新被定位和加入到新型GDP概念中。。。


未来几十年,中美如何联手面对被机器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如何能继续幸福地忙忙叨叨过完这一生而不会自相残杀,如何更能从关心人性角度去看经济发展,这才是这个纪录片背后导演有感触,但换谁也不能轻易说清楚的深刻议题吧。。。


关雅荻

2019年8月26日


——




没有对错的美国工厂


看《美国工厂》全程心情复杂,很难评价,几乎每一场戏都有话可讲,但问题是不同的声音一直在脑子里抢话筒,每一场戏的问题其实都很复杂,我一时想不出我应该如何评价。。。


这是一个发展后国家像时空穿越一样,遇到发展中国家,同样在一个制造业领域的交集,更重要的是中美文化差异,又是永恒的话题,如此多的“变量”,就让这部不断切换中国美国故事场景的纪录片,选择呈现出来的每一个场景都变得多义性。。。


两位导演是美国资深纪录片导演,一方面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目前面临的种种经济问题背后的社会问题——医疗,教育和住房支出太多,加速掏空了中产阶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浪潮是让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的核心原因(川普两个月前吹美国失业率3.6%美国历史最低,结果直接被他嘴里认为fake news的纽约时报打脸,说川普使用的数据是直接忽略大批不再继续找工作的失业人口,如果全部算进去失业率是一个超高的数字),硅谷和东西海岸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郊区社区的空心化,交通成本与迁移成本导致人口流动性很差,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两个导演认清上面现实又好奇中国企业家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解决方案——结局是残酷的,无论两个导演是否情感上能接受,果然中国人是超级务实,追求结果优先(人性第二或者靠后),但同时面对新技术(自动化,人工智能)也是最快速度的拥抱,被淘汰的人类劳动力将去向何方,这是全世界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中美。。。


在我看来,无论两个导演情感什么立场,至少他保证了无法回避的基本客观性,讽刺的是这是建立在曹德旺大笔一挥——让他们随便拍!我相信曹德旺根本也不会要求审片。。。


两位导演非常棒,但全片最牛逼的还是曹德旺的自信,让你随便拍,请来就信任,你能把中国人黑成啥样呢?结果看,曹德旺判断是对的,没有他的绝对放权与尊重,就不会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请问片子里美国工人认为中国工人不尊重他们,那这件事不正是建立在中国人曹德旺对美国纪录片导演充分尊重创作前提下让我们看到的吗?


所以,这本就是一个疯狂,混乱与复杂的世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来没有失效过。。。


这部电影主要叙事从2015年开始,也是川普大放厥词在总统选站高歌猛进的一年,他其实发现了对的问题——包括纪录片故事发生地俄亥俄州和其他几个摇摆州绣带制造业衰退的问题,但却给出了糟糕的,严重错误的解释原因——川普认为是非法移民夺走了工作,认为中国夺走了工作,认为墨西哥是主要问题等等等等。。。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川普凭着操纵选民的恐惧,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赢得了大选,搞笑的在于纪录片里后上任的中国人CEO鼓励员工也用了川普的竞选口号,那是2016年啊。。。


现在川普再次给出的是Keep America Great(美国伟大保持下去[捂脸]),目前来看他依然没有面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也是我一直关注Andrew Yang的观点,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核心观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浪潮会在未来十年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问题从来不是什么非法移民问题,也不是中国的问题,在我看来中美应该联合起来共同面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浪潮,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对人类的淘汰是不分国籍的。。。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辅助直观展现了所谓再就业培训计划的不靠谱,别说让你转行,就让不转行,还是制造业,从我造汽车到造玻璃,只要年纪到了,脑子手脚速度慢还是被淘汰,所以不能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去解决现在全新的问题。。。


所以Yang和一帮硅谷大佬会支持UBI,通过UBI要解决底层生活老百姓的基本生存焦虑,或许每月1000美金不会直接改变你的生活,但却是帮助你改变自己生活的基础生存保障和搭建平台和桥梁,让你不至于自暴自弃,抑郁,酗酒,暴力犯罪,自杀等等。。。


曹德旺自己坐在车里也突然会恍惚,怀疑自己到底是创造价值的好人还是破坏环境的恶人。。。我看完《美国工厂》也会有点恍惚,我根本说不清片中每个人对与错。。。


影片两个细节让我最有感触:

一个是公司年度晚会,姑娘们唱跳出了工业化制造的终极命运——“精益”与“智能”,我看到那一刻时,不知导演怎么想,其实就是提早揭示了结局。。。

另外中国后上任的CEO,63年生人,已经53岁了在纪录片里出现时,他绝对是搞体育出身的,言谈举止精神头看上去就像40岁不到,同志们,要运动呀。。。

最后这个字幕提示2018年有人死亡,远鉴字幕组说这是Netflix原中文字幕增加的,导演片尾英文字幕里并没有这一条,看来Netflix的态度比原片导演倾向性还要强烈,狂刷存在感。。。


看完太阳也落山了。。。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完不久,随口说说。

其实整个纪录片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和在福耀美国厂里建立工会的正方和反方的运动相关联的。而如果在结合片中美国管理层人员来中国访问的中国情形做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工会和工人福利保障中美处于两个几乎无法互相理解的两端:中国人觉得美国工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美国人觉得中国工人没有保障,各种悲惨。其实双方各自都看到了一部分事实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中国工人惨吗?确实是惨,但在这种拼命加班的工作中确实许多个人摆脱了贫困,福耀也能做成世界级的玻璃厂。美国人效率低吗?确实也是的,因此才会有自动化后福耀美国逐渐盈利的事实,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保护工人权益。

其实这部片子里展现出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方面是对工人的保障不足,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懂。但美国方面则是传统欧美工会对于工人的过分保护甚至畸形的保护使其也难以为继。怎么说呢?正如片中展现的那样,如果UAW入驻福耀,工人便无法直接与管理层沟通而只能通过工会,同时,工会所保护的也只是加入了工会的工人。并且这种保护仅仅在劳资谈判和薪酬待遇等这些关于“钱”的问题上才能起作用。一旦谈不拢,工会能采取的唯一斗争方式只有罢工这一种破坏生产的模式。其弊端非常明显,一方面工会这种垄断性沟通渠道的做法很有可能让工会本身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是其中饱私囊,而只在给工人保护和加薪的方面起作用必然增加公司成本,最终是可能危害工人工作本身的。最后罢工的斗争手段则是直接把公司分裂成了资方和劳方两大对抗性群体,一旦谈不拢只会破坏生产,增加人们的生活不便。同理,针对以上工会的问题,公司的资方有的是办法进行应对,所以也就有了 @王瑞恩 大大所提到的,美国工会组织的衰亡的现实了。

有人这时可能会问了,咦?飞奔的马达不是个资深左棍吗?怎么也批评起工会了?之所以批评是因为如今欧美工会背后所信奉的更像是尼采在《善恶之彼岸》中所提到的“奴隶道德”的拥护者。所谓奴隶道德便是一种弱者限制强者的道德,要求强者谦卑,怜悯,保障弱者的利益,即“我弱我有理,你得照顾我”的道德观。在这个角度上,要求资方保障劳方的工作环境的舒适,在薪水谈判中漫天要价,一谈不拢就闹罢工的做法就是一种奴隶式的行为,即自认低人一等,需要受到照顾。而事实上马克思式的Communism的构想中,作为未来联合体中的主人翁——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必然秉承的应该是一种“主人道德”,即一种强者对于自我高度要求的道德,主张骄傲、主动,奉献和肯定。正因为在老马的设想中无产阶级意识到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所以才能拥有革命的主人翁精神,拥有“主人道德”。(当然是否能对马克思主义做尼采式的解读是个纯学术问题,可以另外讨论)

那么,面对片尾里自动化的浪潮滚滚而来,并且资方在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强大,传统工会节节败退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工人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最好的保护工人的办法其实反而是逼迫他们成为“主人”。过去的工会在劳资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为工人谋求经济利益,并以破坏生产的方式作为抗争手段的。这样做只会让工人们觉得自己同公司是可区分开的,可以通过伤害公司的方式肥自己。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应该是如何让工人们真的成为公司的主人?成为促进生产的一方而不是破坏的一方?比如说在劳资斗争中,工会活动是否能超越薪酬问题的局限,为工人争取公司管理的参与权甚至是公司规章的决策权?推进经济和公司管理民主化?是否能将罢工的斗争手段转变为促生产,占领车间和厂房并将过量的产品进行直接的分配?只有当工人从原来的公司规章的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主动的自我立法者,才能让他们对公司有归属感,让他们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当原来破坏生产的罢工行为变成促生产的斗争,才能让工会中的工人不再是好吃懒做的代名词,而是努力奋斗的形象获得更多的人的支持。

当然,以上只是站在左派理论的一些理想化构思,实际落地的可能很低。但正如《美国工厂》的片尾展示的那样,当传统工会在自动化和全球化面前已经成了阻碍公司盈利的象征的时候,工会组织必须做出彻底改变才能在新的时代下继续完成维护工人权益的作用。而一种可能的思路便是,如何将工会从工人“奴隶道德”的代表转变为“主人道德”的代表?


user avatar   tiancao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纪录片的描述重点在于中美文化差异、(工会)制度差异,但是如果考虑美国制造业现状的话,片中着重描述的这些只是制造业现状所带来的表象,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其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高端制造业升级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低端制造业外流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结构性风险。如果我们放眼世界,这种「产业空心化」风险并不单单存在于美国,众多发达国家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制造业回流」计划试图重振制造业,比如日本「产业复兴计划」、韩国「制造业创新3.0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

虽然说美国传统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是没有疑问的事实,但是制造业竞争力有没有下降可是未定之数。如果我们认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没有下降[1]

实际上,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风险与其说是结构变动效应[2](与就业份额相关,是各部门生产力水平与就业份额的乘积),不如说是技术进步效应:

甚至,波士顿咨询认为在综合考虑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之后,美国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的国家[3]。这也是「玻璃大王」曹德旺试图在美国办厂的逻辑所在[4],除人工外的成本优势和招商引资力度:

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五分之一,汽油、电的价格是中国的一半……中国除了人工便宜,其他都比美国贵,尤其是税收成本。他说:“在美国投资100万,企业可以赚60万,而在中国只能拿到42万,税是58万。
2016年10月《中国财经报道》在福耀玻璃莫瑞恩工厂进行了实地采访。根据时任福耀美国公司执行董事王俊铭的介绍,莫瑞恩工厂每招收一个美国工人,就会得到一定的税收补贴,当时已经招到的2000多员工较起码会得到3000万美元补贴;此外,2016年还拿到了70万美元的培训补贴。他说:“即使是为工厂换节能灯,当地政府也会给补贴。”
曹德旺也曾多次公开表示,莫瑞恩工厂18万平方米的建设费用大概是4000万美元,得到的政府补贴就超过了这一金额。

但是问题是,技术进步是不可逆的,所以当国内市场需求平稳,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美国的经济全球化和以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复苏政策加速了这一趋势。纪录片导演还是很克制的,片中花费3/4篇幅描述的现象确实是现实问题,结尾也点明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技术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奥巴马、特朗普两任政府一直都在制造业上的分歧:奥巴马希望顺应技术发展潮流,通过创新和服务业分流来解决制造业的就业问题,而特朗普希望通过逆全球化来做到低端制造业回流,从而缓解就业问题。

这两种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以传统工业急剧衰落的「铁锈地带」为代表的大批失业人群。

当然这两种政策的结果已经在大选上有所体现,目前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毫无疑问只是为了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也是在违背技术发展趋势,或者可以认为是在掩盖政府本身的「向服务业引流」的政策执行不力。如果没有中国,也会有印度、东南亚等。事实上,找个国际替罪羊这也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这么做了,80年代的日本替罪羊就是先例。

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其实是技术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引导问题。

美国工会

回到纪录片中着重强调的美国工会,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工会是完全独立的组织,不从属于任何企业和政府。美国各产业领域的工人可以自愿依法组建自己的工会。

一个工会只要有 30%以上符合条件的成员同意签订授权卡,全国各地的劳动关系委员会就可以筹备工会选举,只要有 50%的成员投票公决同意,则工会即可成立,而且一个企业可以同时成立多个工会,工会的这些组建程序受到法律的严格保障[5]

工会的成立其实一直都有一个悖论,提高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工作环境,那么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雇主相信都会愿意接受这种诉求,但是产生雇佣劳资纠纷可能会影响到雇佣关系,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在中国工会需要兼顾三方利益,而美国工会并不是,这当然是各有权衡的结果。

自从60年代起,美国工会影响力在逐年下降,入会率从34% (1955年)降至22%(1980年),2010年左右已经低于12%[6]。这或许提现了美国工人关心的利益正在从劳资关系转变为有没有工作的问题。当然这个数字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资本方想尽办法排挤工会成员,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美国同样存在有大量企业没有建立工会,比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柯达、 戴尔等,这种没有工会的运作方式获得了一定认可。这些企业认为工会作为交流中介,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分裂,他们宁愿直接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也不愿意工会组织成立。

而纪录片中的美国联合汽车工会(UAW)正是俄亥俄州最大的工会组织,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三巨头将生产线外迁,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地工会的强势。亚洲汽车企业如丰田、日产、现代等为了规避这一风险,选择在美国南部设厂。。这也是纪录片中曹德旺非常反对工会成立的重要原因。

以下为当时的报道[4][7]

2014年,福耀玻璃不仅决定建立纪录片中莫瑞恩工厂,而且还收购了美国PPG公司的伊利诺伊轴锡安山(Mt.Zion)工厂,生产浮法玻璃。
2016年3月美国联合汽车工会高调宣布对组织福耀员工建立工会 “感兴趣”后,福耀一度被非政府组织列为美国最不重视职业安全与健康的12个企 业(Dirty Dozen)之一。
2016年6月,工人投诉福耀玻璃未能保证安全生产,并主动向UAW求助;
2016年11月,UAW宣布支持工人安全生产权利,随后联邦职业安全与卫生署(OSHA)对福耀玻璃处以22.5万美元罚款(属于很大数目的罚款);
2017年,福耀员工政策的严厉、武断、不公正、不一致也是工会攻击的焦点问题,副总经理与福耀的解雇歧视争议备受关注。
2017年4月,在UAW的支持下,工人在当地市政厅举行集会,对福耀玻璃表示抗议;
2017年5月,UAW要求民众联署请愿,希望劳方和资方进行联合谈判。
2017年11月8日至9日,1600名参与选举的工人以886票反对建会对441票赞成建会的结果,宣告了美国联合汽车工会(UAW)在这一战役中的失败。

据悉,仅就这一次竞选活动,福耀耗费了近75万美元聘请了美国该专业领域咨询公司的翘楚“劳动关系研究院” (Labor Relations Institute)。虽然说美国科研力量强,但是美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不完备,比如在美国工厂周围找不到可以修模具的地方[4],所以目前福耀玻璃的研发部门依然在国内。

剩下的,就是纪录片里描述的事情了。


碎碎念:

不得不说纪录片的切入点很棒,通过对比冲突同时谈到了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也直接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工人福利和安全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同时引发了两国网友的思考~

相信会同时给中国制造业的员工保障和美国的工会制度带来一定影响。

hhhhh~

参考

  1. ^ 胡鞍钢, 任皓, 高宇宁.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评述[J]. 国际经济评论, 2018 (2): 112-130.
  2. ^ McMillan M S, Rodrik D.,“Globaliz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1
  3. ^ Sirkin H L, Zinser M, Rose J. 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How cost competitiveness is changing worldwide[J].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August, 2014.
  4. ^abc福耀玻璃美国投资镜鉴:看得见的优惠,想不到的烦恼 https://www.glass.com.cn/glassnews/newsinfo_202921.html
  5. ^ 曹振华, 金星彤. 中, 美工会之比较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6): 271-272.
  6. ^ 廖明. 中, 美工会的比较研究[J]. 特区经济, 2007, 12: 102-104.
  7. ^ 史庆.美国工会建会中的劳资博弈[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04):58-64.

user avatar   mu-jiang-xiao-q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正在开厂的厂狗,从工厂的管理角度讲两句。

对一个工厂来讲,财务上的结果是追求盈利,但这个需要一个明确的物理结果:按时按质向客户提供产品。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板,曹德旺清晰明了的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在他看来,工会这件事会直接导致他生产线搞不起来,搞起来也会慢亏。结果担心啥有啥,庆典上那个参议员就说了这样的话

老曹啥反应呢?

老曹给出了最明确的回复,直接亮出了底牌

电影里能看到,包括翻译在内的管理层,在听到这种话之后,都感到吃惊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这之后,虽然电影穿插了有关员工的磨合和技术提升,但工会的事情就像一个幽灵,盘旋在整个工厂的上空。

最初的共同期望,慢慢变成企业与员工的角力,具体搬砖的每个人都开始变得焦躁与不安。那种血汗工厂和低效摸鱼的场景穿插其中,每一个不顺利都会让人压力山大


当美国工人到中国工厂参观之后,开起了玩笑,很可惜中国工人实在没有心力去接他这个梗,他的脑子全在,你们特么都很好了,要对的起这份钱

此后工会的事情愈演愈烈,内部员工与外部的工会结合,对企业开始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其实,对于曹德旺说工会介入就会关厂这种说法,最早的管理层我认为是没有当回事的,他把这件事做成了一个这样一个局面:自己是假装站在老板角度对抗美国文化的角度去考虑,还号称要用剪刀砍下那个议员的脑袋。

但实际操作时,却毫无办法,估计在利用工人反过来逼曹德旺“入乡随俗”,反正你讲过类似的话。

在这个哥们的治理下,工会的事情越来越凶,越闹越大。所以老曹感觉,他解决不了问题,当机立断:换人

刘道川一个对美国无比熟悉的中国移民。

纯白或者纯黄,都不好使,跨文化的刘是最好的人选。后来的事情果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用的手段也算不上什么阴谋,一拉一打分化员工,真金白银给愿意好好干的员工,真刀真枪干挑刺的员工。成功化解了工会危机。

曹老板一开始就划下了底线,这个底线多多少少影响了员工,导致最后投票时,60%的工人,拒绝工会进厂。

看电影,很容易把企业与员工放在对立面。

其实细想,企业与员工,双赢才是赢。

我自己开工厂,同样遇到过类似的事:今年6月,我们正是一个交货高峰期,单月交货300万以上,这对打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时常要加班加点。这时,我们打磨团队里有个人,带着他的老乡,大概有七八个人说要集体不干了。

起因是住房的补贴,因为我们宁河开厂时,从三河老厂过来的老员工有一点住宿的补贴。其实金额并不多,当地房子便宜。

但我们本地招聘的员工并没有,这一组要离职的员工不是本地的,但是他们一直在当地工作,招聘过来时是没有住宿的补贴的。

这个带头要集体辞职的人,也不等公司解释和考虑,直接撂下一句话,带着人走了。厂长傻了,我也有点懵。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呢?

一方面我们与员工保持联系,了解情况,另外采取紧急情况,调用其他工人上场。

后来才搞清楚状况,很多员工是被裹挟的,也就是并非本意。经过努力的沟通,想回来的员工我们请回来了,带头闹辞职的也想回来,我们没有再收。

置公司与不顾,并威胁工厂,这种情况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美国工厂里,工人把所有保护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工会上。在一些人来看,工会是搞垮美国汽车业的罪魁祸首,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只有工会才能保护自己。

可是一直讨厌工会进美国工厂的曹德旺,国内的福耀却是有工会的,但是国内的工会定位是这样的,这个人说的很明白




工会是与企业良性互动互相推动的。

很多人说,国内工会就是工贼,就是企业的狗腿子,我感觉还真不是这样。

在国内,工人的保护,政府会承担很大责任,现在工厂,安监和消防经常来,要求组织体检,排查安全隐患。一旦工人出点问题,工厂是无论如何不能脱开责任的。

举个例子,我们在南通工厂有个工人,下班回家自己骑电动车摔倒了(不存在第三方责任)。这个工人到工厂才一个星期,保险都还未生效。我们给他提供了宿舍,工人回家并没有和公司打招呼(非上班路上的必由之路),但是劳动部门是倾向弱者的。

懂法律的清楚,如果在非上下班必由之路出意外,在没有第三方责任的情况下,是不可以界定为工伤的。

但是交通部门出的鉴定是未定原因,而劳动仲裁部门也同样倾向员工。在很多人看来,员工是弱者,面对政府中国的企业是弱者。

在政府眼里,觉得企业相对个人是强者?这是个很有趣的三角组合,老虎棒子鸡。

考虑到社会影响,企业往往会被视为末端。当然如果企业与政府勾结起来,那工人就会成为彻底的弱者。

所以,看到美国工厂里,工人各种费劲吧啦的要搞工会,大概是如果没有工会,工人起诉工厂要花费高额的律师费吧。

而国内,有的是律师抢着帮工人去搞事呢,国情是真不同。

很敬佩导演忠于一个纪录片的职责,毫不掩饰,赤裸裸记录了从老板、管理层、车间主任到每个工人的真实状态。

但我想说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工人和工厂在大方向的利益是一致的,团结一起去开拓才是好的。

电影里展现的工人对安全的重视,在工厂方面似乎没有得到关注

随后她又成了一个激进的呼吁工会进厂的参与者

最后这个个性的开叉车的大姐,因为工作大大的改善了自己窘迫的生活,但又因为对工会的执着丢掉了工作




随后袭来的是失去工作的痛苦






这时候的弹幕也很有意思


在我看来,她和公司根本就没有任何结构性的矛盾,她要求安全,这无可厚非,随后电影展现的那个死亡事件正式违规使用叉车造成的。可以说她是对安全有要求的正常的员工。

但是她的方法和工厂的方法,沟通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对她来说,只能搞工会了,对工厂来说,只能搞掉她了。

她恐怕不得不再次住进地下室,而福耀也要为厂内的工人伤亡付出代价。双输的局面。

假如,能有一个可控的,稳定的,可以起到作用的沟通渠道,企业自身的员工组织,可能会好很多。那个被开掉的管理层,在最后再次出现,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他曾经想剪掉那个参议院的脑袋,但当他自己被开掉后,他觉得应该存在工会代表工人……屁股决定脑袋吧。




福耀达到了目的,它发展的很好。电影最后,在工厂与工人之间斗争了一整集之后,话锋一转,提到了智能制造,机器取代人的趋势已经到来。

用设备替代人工,这件事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只要有这种可能,作为开厂的人,我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用以替换人工。因为,设备稳定可靠精确,也许将来会更智能。


那人干嘛去呢?我倒是不担心,因为我们现在找工人也不容易,人家随便当个滴滴司机送个外卖也挺爽,工厂没有以前的吸引力了。


user avatar   li-bi-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群众往往是单纯的,当他们批判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认同它的对立面

这部影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选取了一个目前比较少见的情境:中国资本家VS美国工人

这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陷阱。当他们批判中国资本家压榨工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认同导演想要表达的潜台词——美国是文明的,中国是野蛮的,美国人要保卫自己自由民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批判美国工人效率低下的观众又容易掉进另一个陷阱,即不自觉地认同资本家的做法,认为只要能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忽视工人的生产安全,无限制压榨工人的劳动力也是合理的。

其实只要跳出这种人为设置的情境,站在中国工人的立场上,就可以看到问题的真相。问题的根源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里私有资本的无限膨胀,最终无以为继。中国应当吸取美国的教训,在保持工业竞争力的同时抑制私有资本,重视公平分配,并进一步改变整个全球化体系。


user avatar   diabloblizza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片子拍的还可以,相信两国人士看了都会感觉到挺真实。

我以前的回答也常常说,低端(人力密集型)制造业在美国是没有出路的。这不是什么去工业化的问题,而是一个简单的成本问题。片中写到,福耀玻璃一个小时付给工人12美元,后来涨到14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我跟你说一下,纽约州的最低时薪是一个小时15美元。俄亥俄的消费肯定比纽约低,但是给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人付给比最低时薪略高的工资,显然不会有什么人感兴趣(大家也看到应聘的美国工人几乎都是高龄的大叔大婶)。片中一个工人说,他女儿在指甲店给人做做指甲,一年赚4万美元,而他作为技术工人,一年赚24000美元。

但是更可怕的事实是,中国的管理者听说美国工人一个月休息八天,每天工作八小时,竟然每天还有100美元,认为真是太贵了。

对于农村来的中国工人来说,福耀是希望,他们为了这份工作,可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休息一天,接受军事化管理,接受差劲的劳动保护。难道中国工人傻吗?并不是,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人都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用脚投票。对于经历了美国工业黄金时期的美国工人来说,这是一份勉强糊口的鸡肋工作,他们年轻的孩子们都去了东西两岸寻找机会,他们只是来打一份比麦当劳工资还低的工等着退休而已,自然不会像中国工人那样任劳任怨可以忍受各种不公。

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习惯了便宜人力的大量供给,和政府对违反劳动法的各种装聋作哑,也就习惯了对工人发号施令,违反法律和规定毫不掩饰。他们到了美国,突然发现遇到各种阻力,顿时不知道该怎么管理。美国工人习惯了在劳动法的保护下工作,突然遇到这样一群管理者,也无所适从。他们显然不愿意屈服,但是也希望双方能找到一个妥协的点,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有人说这片子抹黑中国企业,我完全看不出来,参观中国的那几个场景,欢乐祥和的气氛,工人脸上的笑容,干净整齐的厂房。说实话,美化还差不多。唱厂歌的时候确实很尬,美国人大概真的是受到文化冲击了。

片子最后,曹德旺指着一个自动化装置说,它将要替换4个工人。让人以为所谓的“创造工作机会”很快变成一句空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片尾字幕显示:

福耀玻璃在2018年开始盈利,雇佣2000名当地工人。

竟然比开始雇佣的人还多,而且还盈利了。片子没有具体说怎么样做到的,但是我有点怀疑2018年开始的毛衣站让设在美国的生产基地有了很大的成本优势。随着毛衣站的深入,这个优势会变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关税对于制造业的深刻影响。

这个片子的另一个贡献是给大家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几个根本优势:

第一,便宜而大量的人力供给。大家可以看到这份在美国连鸡肋都算不上,只能找到失业多年的大叔大婶的职位,在中国有多少年轻人抢着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感受还是不同。

第二,对劳动者权利的漠视。其实这跟第一点是相互联系的,就是因为了有了大量的供给,才给了资本家漠视工人权利的底气。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个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小山一样的碎玻璃上用手捡的人。一副护目眼镜和防割手套能花几个钱?这不是成本的问题,这是态度的问题。在上层心里,这些无技能的底层员工就是不会叫,不会发声,不会抱怨的消耗品。消耗掉一个,还有无数的排队等着补充,为什么要花一斤猪肉的钱给他们买护目镜?

第三,关税壁垒。工业品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美国的关税极低,几乎在所有门类都接近零。中国的关税普遍较高,而且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毛衣站的长远影响还在渐渐展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和美国开始的对华毛衣站,这三个优势都会渐渐变小。到时候是其他国家崛起,还是全球制造业成本升高,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片中的Dayton,阴冷的天气,萧条的城市,大龄而无业的工人,不仅仅是在今天的美国铁锈带发生过。对于90年代大下岗的东北国企职工,这些都是活生生的记忆。


user avatar   zhang-xiao-xiao-31-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部假装客观实际上一点都不客观的电影,但是仍然让人看得心里很难受。

中美两国,现在都试图用民族主义掩饰真正的阶级矛盾,但我却只看到,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却忙着互害。

发一篇我写的影评吧,原载于幕味儿~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看到过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寓言故事,叫奇奇怪怪国。

奇奇怪怪国表面上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伊甸园,岛屿上终年流淌着牛奶河和啤酒河,供岛上的居民随时畅饮,而岛的树上都长着衣服、鞋子,烤鸭、面包……岛民需要的时候,伸手可取。岛上唯一奇怪的就是人在慢慢变少,大臣们的任务就是到处游说人们到岛上来住。

三个年轻人被游说来岛上居住,却意外揭示了奇奇怪怪国的秘密:原来每天夜里,岛上居民睡觉时,床板会突然翻开,人们会随着管道到达另一个岛上做苦工。河里并不天然流淌牛奶和啤酒,树上也不天然长东西,这些居民们习以为常唾手可得的东西,其实都是做苦工的人在夜晚挂上去的。

这个由中国作家裴慎勒在80年代写就的故事,在当时看来无比魔幻,甚至有点少儿不宜,但现在看来,又无比真实,以至于在我长大成人的漫长岁月中,总会突然想起这个故事,并惊讶于作者的深刻洞见。

而如今,奥巴马夫妇的高地制片公司投资的首部电影《美国工厂》,就成为了这个魔幻故事的现实注脚。

时间从2008年说起,金融危机下,陪伴俄亥俄州代顿市默瑞恩区八十多年的通用汽车工厂宣布关门,当地政府一下子损失了50%的税收来源。六千多人的郊区有四千多人瞬间失业。

五年后,美国政府努力招商引资,终于用优厚的条件迎来了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建厂生产,他的福耀公司带来了两千多个工作岗位,钱比以前少,活比之前累,但总比失业强。一时间政府欣喜若狂,老百姓感恩戴德,失落的美国制造似乎马上就要被中国老板重振了。

然而短暂的蜜月期后,问题和矛盾却迅速暴露出来。一边是中国式效率,一边是美国式尊严,围绕要不要加入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问题,美国工人和中国老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

美国工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工作仍任劳任怨,中国工人则不理解美国人已经濒临失业,为何还是不能加班加点好好干活呢?

最终,工会在中国企业家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智慧下全面落败,中国工人欢欣鼓舞,美国工人男默女泪,两方还未调整好情绪,曹老板的机械臂就让两方为工会而进行的争论不再重要。

奥巴马接受外界采访时曾表示,“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没有呈现一种黑白分明的观点”。

但《美国工厂》当然不是客观的。事实上,任何刻意客观包装下的思想引导都是很值得警惕的。

比如在片中争议最大的公会问题上,仅凭几个员工的一面之词,看过纪录片的观众很容易得出公会的缺席让工厂陷入灾难的结论,但事实远没那么简单。

影片中出现的“为工人谋福祉”的UAW,盈利模式是两边薅羊毛的中间商赚差价。首先,它是会员制的,成为会员的员工平均每个月要交50美元的会费,而且会员费还在上涨。如果你不想成为会员,也得交钱,以免白白享受UAW跟企业谈判后工资上涨的福利。

为此各州不得不艰难推动允许非会员不叫保护费的劳动权利法。在企业端,UAW收得更多。2007年,UAW会员平均工资28美元/小时,与非会员差距不大。但是通用要为每个员工支出73美元/小时,多出来的部分,是工人的福利和UAW的“管理费用”。相比之下,丰田只支出48美元/小时。10年下来,通用比丰田的累积人力成本高出数百亿美元。

那么这些会费都用到哪里了呢?除了提高会员福利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外,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贪腐和竞选上。贪腐也是UAW在福耀落败的重要原因。

2008年,UAW成为压倒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同一年,UAW在内的十几家工会,为奥巴马筹集了竞选资金3亿美元,远远超过奥巴马本人筹措的经费。并且UAW在美国最大摇摆州俄亥俄州的群众基础,也帮助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现在知道为什么奥巴马要投资这个电影了吧……)

福耀在去年私下付给UAW70万美元,只要对方选择放弃进入福耀。然而,工会不满足这个结果,和工会谈崩后,福耀又向反工会组织“劳资关系研究所(LRI)”支付了大约1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委托其帮助工厂解决相关问题。

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公会和反公会,都是市场化细分化的组织。对于员工和企业家,不管你是哪国的,在美国,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美国人的公会也不是为工人谋福祉,从这个角度看,曹老板抵制UAW也没啥毛病,而且这跟中国的意识形态也没半毛钱关系,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日产、特斯拉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全世界的老板都不傻。

这些事实,生活在俄亥俄州的导演应该不会不知道,但却在片中只字不提。如果说电影对美国公会的春秋笔法是知情不报,那么对中国公会的描述则可能更多是文化上的误会。镜头从中国工厂勤奋工作的工人身上蜻蜓点水地划过,却没有去探讨他们辛勤工作背后的苦衷。

但是,这样一个不怎么客观,有政宣之嫌的纪录片,仍足以让每一个观众内心触动。究其原因,是纪录片切片式的展示本身,让我们重新审视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并且思考其中令人震惊的荒诞。

比如片中让美国人三观尽碎的福清之旅,工人军训式的列队,拍手喊“好,很好,非常好”。这样的集体仪式几乎贯穿了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但似乎没人去思考其中的含义。中国工厂也有公会,领导是老板小舅子,电影里中国公会精心组织的年会,集合了工厂里的工人,孩子,家属,每个人都卖力地表演,甚至婚礼都是集体举行,这种奇观让美国主管震惊到落泪,相信每个观众心里也五味杂陈,只不过心酸的点各有不同。

奥巴马曾对媒体表示,投资拍摄这部影片初衷是“如果能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解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恐惧,缓解人们的焦虑,那么就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团结”。

但看完这个故事,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撕裂感都更严重了。

这个纪录片无法不让我联想到《寄生虫》和《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在这两个作品中,住半地下室和地下二层的两个家庭拼命争夺一个“寄生”的工作岗位,公司里的销售冠军和亚军为老板的一个表情而互害,他们没有一点抗风险的能力,有钱人随随便便的一个开除和聘用的决定,都能深刻改变他们的命运。

而底层在互害的同时,共同地对决定他们命运的有钱人顶礼膜拜。这种图景与《美国工厂》中的何其相似。电影或许有虚构成分,纪录片中工厂的却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全球化没有让全球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而让全球的资本家勾结在一起。在底层忙着互害,一个接一个跳入全球化带来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老板们却可以借助全球化的东风开着私人飞机满世界游走,在觥筹交错中找到更赚钱的法子。

怀揣着美国梦的工人们,坚信这个国家建立在工人和劳工运动之上的工人们,发现努力工作就能买房买车的好日子,其实并不仅是靠他们努力得来的,而是靠美国薅世界人民的羊毛而取得的。而如今,不管奥巴马如何扶持美国制造,不管特朗普如何呼吁让美国再次伟大,这样的好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

而怀揣着中国梦的工人们,希望通过拼命工作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在经济狂飙突进的时代,工人们的生活似乎确实得到了改善,但潮水退去后,他们的努力只不过是让老板的私人飞机更大了些而已。而他们辛辛苦苦建造的汽车玻璃,正闪烁在有钱人的豪车上。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影片结尾,机械臂阴影下,互相伤害的中国和美国工人,沉默而有序地摩肩接踵打卡下班,这一场景让人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开篇,蒙太奇的手法将工人比作任人宰割的绵羊。

这一幕不论对中国还是美国的观众来说,都显得格外悲凉。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工人还是那群工人,羊群还是那个羊群,为什么全世界的工人们如此努力,兜兜转转,情况好像还是更糟了呢?

我想,《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触动人心,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拍摄技巧多么高级,多么客观,也不是因为其中奇观化展示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今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性难题面前,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韩国,不管文化和意识形态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命运共同体。但即便如此,在可见的未来,互相伤害的情景也并不会停止。


user avatar   tai-yang-cheng-suo-la-l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德旺才是“不忘初心”的资本家。

美国资本家犯了“修正主义”错误。

曹德旺的工厂里都是纯粹的无产阶级工人,而美国人的工厂里都是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


user avatar   xie-jun-xin-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资本家教育了美国人什么是真正的资本主义。明明是为了赚钱去美国开厂,却在一开场给自己员工洗脑说这是爱国行为。末了,还要在镜头前忏悔一下,说不知道自己是有功还是有过,自我感动Max,演技堪比影帝。镜头一转听说自动化流水线又能开掉几个工人,马上开心的像七八岁的孩子。

有回答说要以后某阶级联合起来和AI战斗?我奇怪了,科技生产力已经发达到不需要工人去劳动的地步,怎么工人的生活还不如以前要劳动的日子?这到底是科技进步的错还是制度的错?要怎么战斗?一天工作十四小时全年无休去证明自己还有剩余价值吗?

PS:片头极力阻止工会的美国经理,片子播到一半因为迟迟不能让工厂盈利被开除了。工贼标准下场,拼命阻止工人联合表忠心有什么用呢?




              

相关话题

  SpaceX 星舰 2 月 10 日发布会上公布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 
  如何看待 CCTV6 播出肖战主演的电影《诛仙》收视率破 2? 
  为什么说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个奇迹? 
  赣州女子结婚 5 天后出家为尼,起诉离婚后被判补偿丈夫两千元,如何看待这一判决?结婚后还能随时出家吗? 
  你最喜欢哪部英国动作片? 
  我的乐队叫染色体,张艺兴创了个公司也叫染色体,我们后续发原创会受到影响吗? 
  如何看待上海市首例地铁「咸猪手」入刑案以来,上海铁检已办理猥亵案件 30 余件?这种做法应该推广吗? 
  为什么有些导演、演员明知道是烂片还要拍? 
  《婚姻法》规定分居多久可以自动离婚? 
  本人实习律师,因过失将当事人提供的高额欠条原件放入碎纸机,我该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魔兽世界》经典怀旧服将于 2019 年 8 月 27 日开服?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