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哲学系的人是如何看待马哲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e-guan-de-bei-guan-zhe-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哲本身自然是很好的,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分析视角。

但是这种分析视角是不是真的能在意识形态背景下被应用,就很值得怀疑了。一般来说,一套哲学理论是无立场的,不会刻意的偏向某一方。

马哲的问题就在于,它被限制在了“政治”的范围内,这使得在这个框架下的许多概念都产生了严重的偏倚性,也就只能被有限度的使用了。打个比方。

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这个概念的分析建立在这样一条命题之上,“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条命题是哲学的,而非社会学、人类学的,是因为它是一种必要假设,这种假设作为前提是超越经验之上的,具有普遍性。

也正是由于它是普遍有效的,因此只要涉及到人类生活,你都可以依照这个假设进行分析。当然,你也可以反对这条假设,提出新的更好的分析模型。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是所有假设中最好的一种,所以你必须认同它。那么大概率是不能被理解的——因为既然都是假设了,何来评判标准呢?

换句话说。只要讨论范围是“哲学”,都脱离不掉普遍性这个基本要求。很难想象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只适用一部分人,也很难想象一个哲学观点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

但是到了马哲这里就显得很古怪了,一方面,因为讨论的是哲学,所以必须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适用于全人类的前提,假设。另一方面,用这些前提进行分析时,又必须是限制在政治的范围内。

所谓“政治的”,意味着两点:第一,存在差异,政治的目的在于维持差异共存下的秩序;第二,存在偏倚,政治会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这也是秩序的要求。

这两个条件天生就和哲学对立的,“存在差异”意味着不能有普遍性,“存在倾向性”意味着不能无立场。这样一双镣铐束缚着,就使得马哲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用它来批判现代性,审视资本逻辑,分析社会的权力结构时,马哲的分析框架鞭辟入里,精彩绝伦,这也往往是所谓“西马”的内容。

——但当用它作为意识形态时,就立马显得局促、怪异了。一边承认了“现代性”的普遍与不可避免,承认了“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承认了这个“人类的永恒困境”,另一边作为政治要求,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同样经历现代化的国家没有面临这些问题,或者说面临的程度不同,可以轻松克服,仿佛马哲是一剂灵药一般。

这样的矛盾使得它只能仰赖于被曲解的“唯物辩证法”。以近似和稀泥的方式去掩盖矛盾,自然也就得到认同。

人们往往批评哲学空想,独断,或者“无用”,但不会去批评哲学逻辑不自洽。而马哲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后者饱受诟病吧。

在哲学里,“科学”一词可以被理解为“经验+逻辑”。

在马哲里,“科学”一词只能被理解为“正确”。

前者暗示着只有满足了条件,都可以成为“科学”。后者就表明,本身就已经有一些东西被排除在外了。

实际上,“中西马”的分类本身就显得很奇怪,如果说这三者拥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彼此独立,那马哲这一套独特的话语,既不属于“中”也不属于“西”,到底从何而来呢?

中哲或者西哲的分类,或许还能够理解——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这个分类是以此为标准的。

那么,马哲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渊源是如何脱离了“中”和“西”而独立存在的呢?还是说更好的理解应该是将“马哲”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康德哲学”之类的归为一类吧。。


user avatar   qi-yan-mei-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正路

中哲的全是右派落后的思想


user avatar   gao-jin-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列是本人读过的跟马克思有关的书,还有一套马恩选集和不在手头的就不往出放了。其中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手稿等读的次数都不下三四遍,精读,因此我相信让我说下列的话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闲余时间实在有限,一些评论我就不去回应了,尤其是逻辑不自洽、思路很新奇但回复起来又确实需要花点功夫码字的那种,用马克思的话讲叫做“低于批判的水平”,我相信以读者的智识水平自然能辨别出思想境界的高低。



借用吴晓明教授的一段话:

首先,不能以时间断定某个学说的意义。经济史家熊彼特说:超过100年的学说是伟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无疑如此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他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已经说过的,就是回到马克思之前,这是我们时代的命运
他认为,理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哲学,即一个时代的思想的母体和文化的主干。而所谓哲学,自近代以来,只有三种:第一是洛克、笛卡尔;第二是康德、黑格尔;第三是马克思
第二种理论是思想体系:即,依附于特定的哲学。萨特说:我的存在主义就是依附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哲学牢牢把握着这个时代的总问题,以至于我们无法超越
再看德里达,苏东剧变后,知识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真正被送进了坟墓,宣言的结论最终破产。其中以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为代表,他认为: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中得到了最终的完成,以至于世界历史在未来中除了进一步扩展这种建制,已经无事可做了。德里达激愤于知识界的无远见,发表《幽灵》,他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也许不再具有现实的、肉体的存在,但它依然存在,它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幽灵的存在仍是“可怕的”,因为它总要要求肉体的存在…….马克思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总问题,必须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必须保持对马克思的记忆,因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
再看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是有批判的,他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和实践概念依然从属于形而上学。但他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到:马克思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去了,因此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比所有其他理论都来得优越。据我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那一度,只有达到那一度,才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
所谓本质性那一度,就是现实
在《海德格尔晚期三天讨论班》中,海德格尔还说:现今的哲学只知道跟在知性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而不懂得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架构,马克思懂得这双重的现实
何为现实?
黑格尔说现实是本质与实存(事实)的统一,是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
而想达到现实的水平,要求极高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样的理论

吴老师所摘选的都是非马克思主义者中的一流哲学家,就更不必说马克思主义者中,诸如卢卡奇、柯尔施、阿尔都塞、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这些十分伟大的思想家了。我想,这些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在学术和思想上十分狂傲的人,总不可能去吹捧一个100多年前的毫无利益纠葛的人吧?以在座的各位答者的哲学水平,也难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比上述几个人都强吧

但我又没有必要说太多,因为有些理解是需要读原著的。打个比方,面对同样一段学界的论断,即便是我本人,在第一次翻开马克思的原著和现在第n次读原著都会有深入得多的理解。比如我原来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式仅仅当作知性科学的规律,现在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学的真精神。

但看到这个问题下面,那么多人的答案明显就是压根没读过,或者始终是带着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草草翻几页便大放厥词,我觉得很奇怪,不懂可以不写,如果有人邀我回答对中哲问题的看法,我肯定不写,因为我不懂,所以不会硬来。我从前曾带着所谓批判的眼光读《传习录》,我当时以为批判就是挑刺(批判实际上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这是康德的真义),然后果真被我批判(毋宁说是鸡蛋挑骨头)出一大堆毛病。但现在才知道当时的幼稚,现在懂一点哲学了,翻翻原来的所谓批判,简直尴尬至极,当时令我洋洋得意的笔记居然浅薄到如此境地。所以我说,问题下的我们既然是在讨论哲学、讨论马克思,我们起码不带偏见地读读马克思。

如果你真的不想读,你也确实很讨厌马克思,那也可以,主观感受这件事情谁能左右呢。但有一点,不喜欢归不喜欢,千万不要写这些东西误导人

有的人还好,他写出他不喜欢,但会点明前提,比如说会点明是他的主观感受,这种人至少还是真诚的,没有不懂装懂的浅薄,这样的答案我倒也觉得无伤大雅。但有的人又想从专业角度回答问题,又缺乏从专业角度回答问题必备的专业素养,激情有余,积淀不足,给出了一大堆内行人一看就漏洞百出的结论。可对一些中立的读者而言,他们的答案是很容易导致对马克思的误解的

我想说的是,马克思不该被如此曲解,这是我作为马克思的读者的真心话


user avatar   weirdness-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夜手机码字,见谅…


其他答主已经做了很多关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的必不可少的区分。正好之前读了McDowell的《心灵与世界》(MW),就简单介绍一下麦兜在MW中对马克思的理解。鉴于麦兜(McDowell)是在MW的整体框架中谈论马克思的,抽离这个框架解说麦兜的立场免不了忽略非常多内容和论证,好在本答案想要的不是也不可能是透彻地解读麦兜的观点或为其辩护,而只是给出一个麦兜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解的轮廓,全当是提供一个“哲学系的人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的例子。我会(一)简介麦兜;(二)概述麦兜在MW中对马克思的讨论;(三)回到题主的问题,简要总结我认为的麦兜对马克思的讨论中反映出的他作为“哲学系的人怎么看马克思哲学”。

(一)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John McDowell麦兜。麦兜是最具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也是“匹兹堡哲学学派”(Sellars,Brandom,Mcdowell)三大哲学家之一。这些名头也许并不重要,我想强调的是麦兜是少有的对哲学史有着广博而深刻的理解的分析哲学家。仅在MW正文的100多页中麦兜至少涉及或讨论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抛开术语上的挪用,至少还在注释中提及柏拉图本人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当然也少不了美国的分析哲学家戴维森、Evans、奎因、罗蒂等。尽管麦兜对诸多哲学家的引用和融汇驾轻就熟,但在这样一本理论哲学著作中提及马克思仍可以说非常出人意料,甚至惊艳。“窥视”这样一个哲学家对马克思的看法似乎比仅仅囿于某个哲学传统的“哲学系的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更有趣味。

(二)

虽然麦兜没用多少笔墨谈论马克思,但为了理解他对马克思的看法,我们还是要花点时间了解基本语境。MW中麦兜是在讨论人和其它非人的动物*的区分时提及马克思的,所以我们首先来看看麦兜理解的人和动物的区分。

动物的生活模式完全被非中介的生物性命令(immediate biological imperatives)塑造。这意味着动物的生活的许多部分直接围绕着个体和族群的存续的目的进行,当然,动物的生活也不仅限于此,还有许多动物行为最多和上述目的有间接的联系,如玩耍的冲动等。要点在于,动物的行为和生活受制于给定瞬间中生物性力量的非中介输出(immediate outcome of biological forces),这意味着它们不能拥有和衡量自己去做某个行为的理由,然后根据自己对理由的理解和判断自主决定是否去做某个行为。

举例来说,如果我感觉到困了,我可以去睡觉,但我也可以以各种理由不睡觉。一方面,从我受到生物性力量的冲击(我困了)到我做出行为之间是有间隔的;另一方面,我可以以我感到困了为理由去睡觉,我也可以以其他因素为理由遏制我要睡觉的欲望,比如我还想刷一会儿知乎。

而动物不能和这种生物性输出拉开距离,动物身上的生物性输出会直接导致动物的行为,如果一只动物困了但它没有睡,并不是因为它可以像人一样决定自己要不要睡,而是有其他的生物性力量压倒了睡觉的欲望,如它正在被其他野兽追捕。

麦兜借用伽达默尔的区分告诉我们,这样的动物只生活在环境(Environment)中,而人类是生活在世界(World)中的。说动物只生活在环境中的意思是,动物所感知到的它所生活的处所只是一系列生物性命令构成的机遇和问题的序列。而人则不同,人拥有概念能力,拥有自发性(Spontaneity,来自康德的概念),这意味着,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所思所行,自由地对自己的所思所行负责,他们合理地回应着世界,而不是在自然法则的锁链下反馈环境所施加的刺激。当法国哲学家齐奥朗写到:“野兽追逐着它们的目标,都很直接,可人却迷失在迂回当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间接动物。”我想他正是在描述上述人和动物的对比。(至于齐奥朗为何对此和麦兜似乎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巴塔耶又如何将即时性的动物性当作目标,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这种概念能力的使用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由,使人能够超越生物性的压力,获得他的充满价值、意义、美的世界,而不只是异于他的、由机遇和问题的序列组成的环境。世界等候着人类们依靠各自所接受的教育(Bildung)睁开眼睛将其纳入视野,它并非彻底区别于环境的另一个东西或人类意识构造出来的东西,人类也并非不面对着问题与机遇的序列,只是人能够凭着概念能力、理性超越于非中介的生物冲动,将世界纳入视野。

麦兜注意到,他借用伽达默尔作出的上述区分似乎容易让人误解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类可以进行理论活动,对世界进行非功利的观察和沉思。但真正的区别在于人类是从非中介的生物性命令中解放出来的特殊生物。为了进一步澄清误解,麦兜引入了对马克思的讨论。

麦兜发现伽达默尔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分和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说法有着惊人的交相辉映(尽管伽达默尔没有发现),麦兜认为这反映着黑格尔对二者的影响。

对马克思来说,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基础在于主动地生产性地改造自然,并且真正属人的生产性的活动原则上可以自由的遍及全世界。而动物只能局促于一个个空间上狭小的环境(尽管动物也可以迁徙到别的地点,但这并不是自由决定、行动的结果)应付着环境向它们投掷的刺激,做出满足生物需要和冲动的行为(浪漫派的先驱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中同样论及这一动物和人活动空间的对比,以及人类抵制无中介的生物冲动的能力Besonnenheit)。马克思批判了薪资奴役(wage slavery)中人性的非人化,它使得工人本该自由主动的活动仅仅沦为实现基本生存条件,满足生物性需要的活动。


“Man (the worker) only feels himself freely active in his animal functions of eating, drinking, and procreating, at most also in his dwelling and dress, and feels himself an animal in his human functions”(1844 Marx)


工人感觉自己像动物一样活着,他的活动只不过是对由关于生存的机遇和问题的序列构成的异于他的环境的反馈。

麦兜认为马克思将他关于合适的人类生活总结为一幅急具冲击力的图景:整个自然都是人类无机的身体。或许在麦兜看来,这只是在实践活动的语境中谈论世界(自然),人居于其中的世界,人因其自由的概念能力而纳入视野的充满无穷意义的世界,也是作为人之家园(at home)而非异于人的世界。

在什么意义上,拥有作为人之家园的世界意味着拥有环境不可能给予的无穷意义?麦兜让我们考虑一个普通成年人视觉的丰富性,其中所容纳的远远超越那些为了生存、为了动物性需求而言重要的东西。马克思说“根据美的规律”(1844 Marx)进行生产是人类特有的。只有将世界纳入视野,而非如动物一般反馈着环境刺激,才能瞥见美,才能在主动的生产活动中塑造美的东西。艺术也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诞生。

我们基本可以说,按照麦兜的理解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是一种使人堕落为动物,人的世界堕落为动物的环境的现象。

(三)

最后我们似乎可以回到题主的问题,想一想麦兜作为一个“哲学系的人”是怎么看待马克思哲学的。

我只想说以下几点:

1、麦兜对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基本持赞同态度。

2、麦兜将马克思放入哲学传统中理解,强调了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和马克思与伽达默尔的相似。

3、麦兜尽管是一名当代的分析哲学家,他自己的哲学仍然与马克思有相通之处。(这种相通当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影响,但精确地定位这种相通的性质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据我所知确实有人做过这一工作。)

* mere animals,不知道怎么翻译好,总之指的基本就是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人毫无疑问也是动物),或没有概念能力的动物,后文简称为动物。

最后附上麦兜的照片:

………………


user avatar   zhang-ze-hao-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中化:绝大部分水(八股),极小部分是想要解决现实问题。大部分人喷的其实都是这个方向的。

国外马: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西马本身也是当代哲学难以忽视的一条进路,分支众多,难度与专业化程度丝毫不比其他哲学研究进路低。

马恩文本研究:仅接触过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手稿研究专家,偏向文献学研究,和日本那边的马哲大佬有很深的合作)以及南京大学的张一兵教授的部分成果,前者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后者有争议,不评价(不过本人持正面态度)。总的来说这部分虽然难以有很重大的新突破,但属于基础工作,没有这部分工作其它马哲研究很难开展。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意思,respect!

仅我个人观点,实际上大部分其他哲学系的对马克思的态度是不了解,不关注。


3.30更新补充:有人对我把马中化单独列出来感到困惑甚至恼怒,我来解释一下,首先大部分人对马哲的理解就等价于马中化,因此我认为必须澄清一下这个问题;再者我并不认为马中化完全不属于哲学(当然你非要拿马院的一票专业一级学科都属于法学来杠我那我只能嘻嘻了),我这么认为的理由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中化的成果之一(当然个人认为是仅有的成果)当然是属于哲学的,特别是矛盾论,对当年法国的激进左翼哲学家影响巨大,甚至今天硕果仅存的几位左翼哲学大佬都是公开承认他们是教员的学生的。再强调一次,我是出于阅读者受众以及专业内容两方面编辑这个回答的,你非要纠扯学科划分那我也没辙了。以上。此回答不再更新。


user avatar   huwang19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年前的回答不知为何最近又有了动静。承蒙知友错爱点赞,让我这个不怎么成熟的回答忝举高位。推荐两个真正有价值的回答吧。

从个体的角度,不如听听真正处于哲学工作最前沿、并且与马克思有理论关切的学者怎么看,就是高赞那个关于McDowell的回答。

从一般意义的角度,我推荐这个回答。

这两个回答也许比我这个停留在比较肤浅层面的回答难读一些。不过,既然问题问的是哲学人如何看待马哲,那也得允许哲学人用哲学语言回答对吧:)McDowell那个回答姑且不论,后一个回答用的是学术语言,谈论的是学术问题,但我认为对于没有哲学学术基础的人,也应该能够稍稍理解,真正的哲学人既不是书斋里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只谈立场决定对错、屁股决定脑袋的庸人。

(再加个补丁吧。。没看过我的回答的无谓的争辩,请恕我不做回复了,浪费你我时间。譬如说觉得我的回答很“怪”,很可能只是我们思考范式不同而已,这世界让你奇怪的东西我保证有很多。这是我两年前的回答了,我不想被这个问题纠缠住。学问方家发言我自然欢迎,只是这两年里基本没有,原因我也是清楚的,因为我这个回答本来就是一个哲学系普通人的无谓吐槽,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当然,键政价值可能有,但我不想因之不堪其扰,故有前言。)

以下为2019年原回答。

在知友好大一条鱼的答案基础上做补充。

背景:哲学系,非马哲专业。

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与今天高校的马哲研究,其实是一荣俱荣的关系。后者之所以具有活力,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有活力。

马克思有没有哲学,我比较同意之前看到过一位知友的看法: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连接线的延长线上,可能没有他,但是并不能说马克思没有哲学。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大概(暴论)可以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最后一条体现,他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是传统哲学的歧出。尽管今天各种“后马克思主义”“后资本主义”的旗帜插得到处都是,马克思的幽灵从未散去。确实今天的世界和马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是马关切的东西依然是今日世界的重要乃至核心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没有死,对马克思及其后学和受影响者的研究依然有价值。

确实,从西方的学科设置上来讲,哲学系不存在所谓马哲研究。而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马哲与西哲并列,近年各大高校还设置了马院。就我所了解到,国内马哲的研究,大体是一个正常的二级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涉及的内容包括马(恩)本人的经典著作研究、苏联马哲研究、中特研究(只有这个领域我个人觉得或许有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左翼思潮研究以及一切与马克思可以扯上关系的思想著作的研究。确实,他是受“场外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但实际上我觉得也就比其他领域高了一线。我所了解的马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兢兢业业搞学问的,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差别不大。如果说他有什么问题,很多实际上是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的“共相”问题。毕竟嘛,那个特殊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很多口子早就已经放开了,并不是像某些知友想象的那样所谓的马哲就是唯我独尊的“官哲”。

但是要说到中学、大学思政教育体系中占据所谓“哲学教育”位子的“马哲”,就很呵呵了。

重要的两个问题先说在前面:

其一,思政教育的目的可能并不是“教育”,所以如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下面的话就不用看了,大概全部是扯淡。

其二,虽风闻然譬如法国似乎高考就考萨特,但是西方非哲学、人文社科专业的普通人的哲学素养究竟如何,我心里也没个数(欢迎有干货者补充)。知乎之前也有关于思政教育使用马哲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多知友从现实角度解释了其合理性,这涉及到教育学和社会学的问题,远超出我的能力,我也不能解答。所以我在本回答并不想主张“基本人文素养教育应当洗牌”什么什么的。我只是实事求是(一根筋)地认为,不是哲学的东西,不能称为哲学。按柏拉图的比喻,走出山洞了,还让我回去看皮影,我也只能把他当皮影,而不可能把他当成世界的实相。

从根本上讲,国内思政教育中的马哲内容的母本,是《简明联共布党史教程》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斯大林亲自撰写,由其形成的哲学教育体系一般称为“教科书体系”。

我认为这个体系至少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1.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可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原貌,甚至可能有所歪曲。这个涉及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究竟多大程度上能称得上马克思主义真知、苏联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是否得当等问题,在我能力范围之外,不做详述。

2.从根本上讲,这个“教程”不是哲学,是教条。题主,请确信,哲学确实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哲学”、“科学之哲学”、“最优的哲学”。教条不是哲学。

在具体执行中“教科书体系”的问题:

中学以分数、升学率为纲,政治教育以填鸭背诵为主。大学思政教育形同虚设。

“教科书体系”带来的一些哲学(人文社科)常识的谬误:

先说说所谓辩证唯物主义。

所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黑格尔乃至恩格斯那里的原意是近代哲学某个特定的时期这一对立的意义重大,到苏联教科书体系变成了推广到全部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于是从泰勒斯到现代所有人都得削足适履往这个圈子里套。我个人最反感的就是什么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是以为闭上眼世界就不存在的傻瓜。

所谓形而上学,我不知道哪位老师能合理的解释“形而上谓之道”与静止、孤立、片面能有什么关系。最根本的锅还是在黑格尔那,他认为他之前的旧形而上学都是静止、孤立、片面的,他要建立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新形而上学,也就是辩证法。按教科书体系的讲法,黑格尔辩证法的底子是唯心主义的,到马克思那扭转了黑格尔的头足倒置,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但是我看教科书教的所谓辩证法基本上就是“和稀泥”,真不愧是中特讲法,颇接地气,然而未必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意。

接受了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信条者,毫无疑问接受了一种独断论而非哲学,因此在思考的时候也往往以独断的方式: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根基是所谓的“物质本体”,趋近于科学主义(以“科学”为真理、信条而非探索世界的工具),以“唯心主义”为名目给一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定罪,以狭隘的无神论立场缺乏同理心地批评一切宗教。这样一定不可以吗?我不能断定,每个人有选择自身价值观的自由。但是我可以说这一定是(学理上)错误的(至少是有待商榷的)。

至于历史唯物主义,我必须要说,尽管教科书体系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geming性,把活的哲学变成死的教条,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教条依然可能是很有价值的教条。可惜啊,《资本论》大约的确是比《自然辩证法》要难读懂的多。不同于背诵辩证唯物主义教条带来的立竿见影效果,历史唯物主义往往是背诵其名而遗忘其实。看看一般网民中充斥的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办公室斗争哲学就能明了。

我个人能力有限,不敢妄议国民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之类的宏大命题。我只提一个建议,思政教育里别说什么哲学了,改成“科学三观教育”什么的比较好。不是哲学的东西,最好不要占哲学之名。


user avatar   spinoza-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老师原话:没有马哲,多少哲学专业的一毕业就要失业?


user avatar   kai-zhe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哲学系的人,我会心平气和地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世界学术界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包含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部分。

抛开一些教条,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有趣,无论是思想性、历史性、文学性还是其社会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当然,大多数哲学生提及马哲研究时总是在心里生出一些抵触情绪。(我也会有)但是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错。任何有理性思辨能力与自由思维能力的人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教材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都会感觉枯燥甚至滑稽。这种感觉就像是拿起一部中世纪的神学课本,每个教义下面都有一大串看似合理性的论证试图证明教义的真理性。凡是遇到无法解释的地方,神学家们就会满脸崇拜地歌颂“不愧是万能的主啊,以人类渺小的理性能力根本无法认识这至高的神性,信仰就够了,何必试图强行理解?”(没错,看不懂就是你水平智商不够,而不是书上的内容有问题。)但凡遇到一些据理力争的激进分子,神学家们就会指着广场上的火刑架来堵住他们的嘴。

但是,当你翻开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著作时,你会被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风趣的文笔所打动。我有时候在想,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看到了翻译成德文、英文或是法文的马工程教材时,会不会一脸懵逼。我想如果马克思能够在当代醒来,他必定会贯彻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大刀阔斧地对其理论进行大规模的修正。

当然,作为一名哲学生。我和同学们经常感到困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主要由哲学来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非常丰富。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贡献远远比其在哲学方面的表现惊艳。其成果不应该交给“马哲”这个部门去研究,而是应该拆散开融入到各个学术史中去,或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去进行整理。也许,“马哲”的“哲”是在学科分化之前的那种包罗万象意义上的哲学。但是在这个学科高度分类、专业化的现代学术体系中,马哲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为什么它这么特别,我想不用我多说。

因此,哲学生对于马哲的抵触也许与其不纯粹有关。马哲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与其他哲学学科有种隔离的感。就像猫看到了猫头鹰,似乎有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东西的奇妙感觉。我试图找出这些感觉产生的原因。

首先,马哲的研究是复杂而混合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运动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他大部分哲学学科似乎只要有一套逻辑系统就可以相互理解。这就很尴尬,当一个马哲学生开始讨论他的学问时他的逻辑没有逻辑学与哲学学生好,经济学没有经济金融系的学生理解的透彻,历史知识没有历史系的学生丰富,对社会运动的理解没有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生深刻,他拥有的只是一堆几百几十年前某个思想留下的观点。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个舅舅不亲,奶奶不爱的半吊子。试问像马克思一样在他那个时代中在诸多领域的研究中达到顶尖的学者有几位?所以,马哲的位置有点尴尬,但在和马哲学生的争论中你却永远争不过他,因为没有原因他就是老大。

其次,在马哲研究的过程中让人总有一种顾虑与束缚。当我研究康德时,我可以笑着大声地质疑,康德某某理论简直就是胡扯。然后和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是,在看马哲时遇到感觉看不懂、不合理的地方,我会暗示自己也许是我想错了,理解能力有问题。然后偷偷和同学小声讨论。实在不懂去问老师,老师曰:多看看原著,看多了就懂了,别胡乱质疑,谨言慎行,小心封号。

最后,也许每个哲学生都想在哲学学习中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去自己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而马哲也许并不需要你做这些,它已经将真理、世界观与意义摆在你面前了。可能在我们看来,别人盖的别墅再好也没自己搭的狗窝亲切。


user avatar   huang-fu-b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话题下就可以看到

某些民哲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想的倒是很多

无非是觉得,马哲谈现实问题太多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看起来缺乏旗帜鲜明的形而上学思维。

然而说这话的都是没看过马克思原著的。

先说传统形而上学。

所有!我说的是所有!所有试图找到一个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的哲学,都是反辩证法的。

这意味着在他们眼里,世界的最终真理是可以被直接发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吗?

否认发展的还是辩证法吗?

同时,这种真理还是被个体性自我意识纯粹思辨出来的。

那人类应该做什么?服从就好了,只要服从这种学说来改造世界,自然可以大同。

在这里,人的自我意识精神得到彰显了吗?

看起来是的,毕竟是人的自我意识掌控了世界,超越了历史必然性的限制!

但是!并不是这样!得到彰显的只是几个哲学家的个人精神,而不是真正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精神。自我意识哲学所鼓吹个人自由意志的超越性,就仅仅是那几个哲学家本人的超越性。

在这种理论学说中,看似是讴歌人,实际上却窒息了绝大多数人。

第二,马哲的现实性。

有个答主认为,马哲无法解释意识形态问题。

无法解释资本的逻辑是无法抵挡的,又为什么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没有统一世界。

马克思哪句话能推导出类似的结论?

首先,依照马哲的观点,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看好了!独立!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证明,现代中国的和谐稳定,很大要归功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使大家嘴里说着穷,但是面对资本主义所谓“自由民主”“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是不屑一顾的。

第三,马哲有没有哲学思辨的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手稿》第三笔记本《论犹太人问题》《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看完再跟我说。

第四,为什么说部分答主展示了旧西哲的遗毒。

旗帜鲜明的是,现代西方哲学始终在反叛旧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都企图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企图追求最终本质,企图抽象绝对的普遍性)

你家后院都着火了还捧着黑格尔以前的书当死教条呢?

即使现代西方哲学自己都在反对形而上学了,然而这些答主竟然还认为不追求普遍性和本质就不是哲学。为啥?“你给我个解释”“我不听我不听”?

第五,马哲的意义。

承接上一点,马哲的本体论贡献就在于,他将对象性活动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这样的自然唯物主义不是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现实的。许多看起来是自然的东西,其实只是哲学家纯粹抽象的,脱离现实的设定,他设定的只不过是一个并没存在过的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马克思把这些看起来是自然的东西,都当做活动本身,都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自己。这是能动的原则,也是历史的原则。(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黑格尔的扬弃)

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可以参见我的其他回答。

想到再更。求赞!


更新一下阶级问题。

马哲不是创造出两个阶级的名称,然后把他们扣在两拨人身上。阶级斗争也不是今天我说要起义,明天就能到共产主义。那是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斗争并消灭阶级的前提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是必由之路。

很多人完全不相信能达到共产主义,这很正常,又没读书,只把他当做新时代的宗教,靠着自己片面而狭隘的理解说上一句“怎么可能嘛”,就抹杀了马克思三大箱手稿。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清朝遗老谁能想到孙中山不会称帝呢?


user avatar   wty-57-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相关话题

  中国历史上的贵族是怎么消失的? 
  有哪些「哲学从入门到精通」的书单值得推荐? 
  为什么法家未能实现取代儒家? 
  钱的本质是什么,谁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一下? 
  科技发展事物发展必淘汰陈旧有什么例子或者用哲学如何解释呢,历史上有哪些著名观点或是思想? 
  我们是否需要用西方话语体系把中国的行为向西方发达国家解释? 
  为什么十三岁能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见秦始皇一眼就被吓得不行? 
  人类可探索的数学会不会因为证明长过人类脑容量而穷尽? 
  领导说「辛苦啦」,下属应该怎么回复? 
  以中国现在的政治环境能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吗? 

前一个讨论
在赌场每次下注的金额都是之前输的金额的2.5倍,只要赢一把就可以翻本,是不是不必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英语起源于古华夏」这种观点?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