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个20 W的快充,看到一个靠谱的分析:
付同学:20W倒不是阉割,20W电荷泵充电效率跟22.5的差不多,但是20W不挑线材,不必使用5A线,厂家和消费者都能省下一大笔成本(自己买5A线备用也很贵)。华为中端机型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将会逐步淘汰18W和22.5W,过渡到20W电荷泵。
以下是原回答。
现在手机产品讲究家族化,有了一个主产品,就会有S,Pro,T。
有的S不像S,有的Pro不像Pro,有的T还不如不带T。
荣耀20 S最大的槽点就是命名,从配置讲,基本是荣耀20的降配。
所以荣耀20 S应该叫荣耀20 Lite,这样搭配荣耀20,荣耀20 Pro就齐活了。
我现在手上用的就是荣耀20 Pro,所以多说两句。
荣耀20 S基本保持了荣耀20系列的设计语言(话说现在手机产品还存在啥设计语言么?如果一定要说存在的话,那也只有苹果死守的大刘海了),玻璃机身+打孔屏+侧面指纹。
通过上图的对比,可以看出三款产品在供应链的管理上是非常有效率的,因为基本上机身及主要配置都是通用的,一个SKU的物料备料,可以同时协调三款产品的生产。
对于这样“厚颜无耻”的产品路径规划,我们可以称之为“俄罗斯套娃”式开发。
以一款产品为核心进行开发立项,同时在GTM规划上通过部分配置的变动,可以有效的将一款新品变为多款新品,不仅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也优化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当然,也就是华为这样一个掌握了拍照+芯片两项核心科技的厂商才能采用这种“厚颜无耻”式的开发,因为架不住消费者认可呀。其他家这么搞不是不可以,但是结果却是比不上华为的。
好了,不说爵士,我们继续说骑士。
骑士20系列,实 为Lite名为S的新品,通过和20的对比可以看出主要在这几方面有所降配:
1. 处理器从980到810;
2. 后置摄像头从四摄到三摄,少了一颗景深镜头,广角镜头从16 MP变成8 MP;
3. 快充规格从22.5 W变为20 W。
话说最后一个快充的缩水,我实在是没搞懂,那少的2.5 W对成本影响很大么?我还生怕是自己眼睛出了问题没看清,结果仔细看了半天还真的是20 W,求供应链大佬分析分析这一点。
以前的工作更偏向于前端的销售,对产品的理解更多从核心卖点(配置)+价格的角度。随着这段时间工作越来越靠向后端,对于整个产品规划的认知也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用一句玩笑话总结,那就是:不懂供应链的GTM不是好销售。
想要对产品有足够的认知,一定要从三个角度出发:
1)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好不好卖?这是销售的思维,产品只有完成最终的销售,才具备价值;
2)产品在同期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不追求绝对优势)?市场的趋势是什么?竞品的产品规划是什么?我们的节奏是否到位?
3)产品的生产,交付,以及再上游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是否稳定,是否可协调,是否有风险,风险是否可控。没办法完成交付的产品,是不能达到既定的销售目标规划的。
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也许你可以足够专业,但是在全局的认知上就往往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而如果能够协调好三种思考的方向,则可以帮助公司以最小的成本开发产品,进行生产管理,并能够以稳妥的节奏压制竞品,达成预定销售目标。
荣耀20 S这款产品,或者说荣耀20系列,充分的体现了这三点。华为GTM的强大可见一斑,背后体现的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组织平台的集体智慧。对竞品来说,挖一个人容易,但是想要复制一个体系,重现一套流程,难难难。
荣耀20 S这款产品,以这个价格来说可咸可甜,x 走线上也行,走线下也行。
对线上来说,810在该价位段仍然是不错的处理器,其他的则是该有的都有。
对线下来说,后置三摄,前置的更好的自拍都是不错的卖点。
这样看这款产品会更加倾向于线下。
线上市场压力继续增大,往线下才是正确的方向。
realme回国虽然没多大动静,但是怎么着也会给线上的竞争增加一些配置军备竞赛的压力;同期vivo的Z系列+IQOO的声量也是挺大,继续干挺着线上其实并不是最优策略。
对小米来说是保大保小的问题,必须保住线上,但是对荣耀来说则是去到敌人后方,不和敌人形成正面对抗的局面。
主要的产品线保证线上的正面声量,通过一些Play之类的产品线完成线下渠道的 深耕,才是接下来一段时间荣耀的方向。
会不会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卧槽,荣耀线下怎么多了这么多门头,这么多导购?
想一想也是有趣,一起慢慢看吧。
亮点:
吸引女性用户要用男明星。
用什么热轧之类的女明星是错误的。
王源代言cc9,热轧代言小米9感觉才理所应当。
我是真不知道李现是谁(肯定比我帅啊),我只是一个克莱登大学影视研究学高圆圆研究室专属清洁工附带给佟丽娅研究室扫卫生的而已。换位思考,我不觉得女生知道太多这个那个的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