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马云退,阿里进”的故事。
一个企业家什么年龄退休最合适?
这个问题 100 个企业家可能有 100 个答案。唯一统一的,恐怕是「退休是个必然」。
人这种生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和思考力一定会衰退,这是个客观事实。在这面前,「人定胜天」的思想是毫无力量的。
但是马云在 55 岁 —— 这个优秀企业家「最好的年纪」,退出阿里的决策层,不再驾驭阿里这艘大船,显然和体力、脑力、心力,都不相关。
那么他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做出退休的选择? 我说说我的看法。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是阿里味儿十足的一句话,而这是理解马云「当打之年」退休的一个重要视角。
从心理学上看,人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会非常谨慎,而越谨慎的事情,就越不能放手,越不能放手,就越容易固执和犯错。而年龄的增长,体力、脑力、心力的必然衰减,只会催化这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在晚年却犯了令人惋惜的错误。
从这个视角看,虽然很难讲什么时候是企业家最好的退休年龄,但如果要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最好的时期,或许恰恰是自己的能力还允许自己「未来可以再复出一次」的时候。
注意!这不并是因为对接班人团队不信任,而是因为两件事情。
第一,企业管理权的迭代不可能是零风险、零损耗的。
越是能客观地理解和接受这件事请,越是有机会将风险和损耗降到最低。这与是否足够信任,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有复出一次的机会」可以极大地帮助创始人,在选择接班人团队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创始人不可能 100% 地复制另一个自己,所以接班人团队一定需要有与创始人不同的东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创始人,才有可能带领公司继续向上,这才是「接班」的根本意义所在。
如果创始人的体力、心力都在壮年,那么在面对未来是,就可以更「宽容」,也能更坦然地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最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接班人团队。
因为这件事的目标是向上的,不是向下的;是向「更好」去突破,不是为了向「更稳定」去维持。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依靠文化、组织、科学方法的传承体系,它迈出第一步只是起点,让它尽可能生生不息才是终极的梦想。
如果创始人最重要的事业是打造一家超过他生命长度的组织,那么这种「接班」又何必要到最后一刻?越早不是就越离终极目标近一些吗?
在自身能力依旧强劲的时候选择交接,才能尽可能避免一切被动因素,更好地去信任,去看见。而因为相信,才能有更大几率真正看到「对的选择」。
假如我是马云,我想这才是促使自己有决心现在就做这件事儿的核心吧。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今天全中国科技圈都见证了马云在阿里的谢幕,但这是个历时 10 年,甚至更久的过程。
马云这些年在阿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但又润物无声地推进这个过程。
企业家的接班计划最容易跑偏的就是「闪退」和「假退」。
前者往往是因为体力或者心力不足,不得不快速找到接班人完成交接。可想而知,这时候一定会带来巨高的风险。
而后者则是「垂帘听政」。虽然不挂 CEO 的名字了,但公司有什么决策最终还是要自己签字。接班人甚至有时还是要揣摩准确「上一代」的心思才能行动,这其实还不如不做传承。除了降低效率,不会对公司的发展有任何积极、正向的作用。
马云之所以从 45 岁开始,用了 10 年时间一步步推动这件事,恐怕就是因为要避免这些「跑偏」的发生:规避「闪退」,同时通过长期准备,消灭「假退」。
要能够真正放手让接班人团队带领公司进入新的阶段,并不是创始人想明白了就行的,也不是靠一些热情的演讲、单方面的一腔信任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接班人们真的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与公司合体,找到动力,在目标上有所共识,最终成为真正的「新一代创始人」。
这件事,马老师可以「因为相信而看见」,但一个组织有那么多人,却是反过来需要「因为看见而相信」的。
阿里的合伙人机制,在我看来,就是马云潜心打造的「新一代创始人」炼钢炉。
今天阿里的 36 个合伙人里,我粗略统计了下,只有 5 个是阿里的初始员工,而其余的那些人中,干过 10 年以上的也不过一半左右。
其实我们可以把「马云退休的进程」和「合伙人的机制」看作是一个推动阿里走向新阶段的双螺旋。
有传承、有延展的新一代「创始人们」,在 10 年时间里,逐渐成为领军人物,甚至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根本不需要向马云汇报,更多地是在自身驾驭的领域中独立决策,再配合横向沟通。
而这也为阿里的人才体系,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支持,能够让阿里吸收更多优秀的人,并让他们在阿里这个大平台上,在「一万公尺的高度」去创造更有意义的东西,实现自己更想实现的价值。
这些真实发生的事实,这种培养出来的来自团队端的「创始人心态」,能够真正让优秀的人变成更有「原力」的阿里人,最终成为「二级火箭」并带动阿里走向更高的高度。因此,马云才能真正「因为看见所以更加相信」,进而完全不需要「假退」,放心完成创始人迭代,并启动一个可以传承的系统。
我觉得,马云可能很早就看透了,并做了足够完备细致的规划,甚至把它当作自己在阿里退休前最重要的工作。
从创业公司,到「好公司」
中国企业不管多大,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这么说似乎也对,谁也不想变成一个缺乏奋斗精神、臃肿低效的「成熟公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公司的一种期许。
但实际上,规模、营收、产业格局中的位置,都会从客观上定义一家公司是不是个创业公司。而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在「思维」和「行动」上,恰恰需要摆脱创业公司的心态。那句「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往往会阻碍公司做出该做的变化。
马云从说「要做一家 102 年的公司」起,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在有意让公司摆脱创业公司的思维和行动模板。创业者般的激情和投入还是要有的,但是创业公司身上的「极度现实主义」、「短期目标」导向、甚至是难以避免的「隧道视觉」等,都要想办法挣脱。
因为这个时候,公司已经有了稳健的业务支撑、稳定的产业地位,所以目标一定要从迫于生存的「肾上腺素驱动」转变为源于使命与热爱的「荷尔蒙驱动」。前者会用尽,而后者才能支持一辈子的奋斗。
而阿里的「荷尔蒙驱动」,就是他们常说的,干上他 102 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构建新经济体,不断推动商业文明进步。与这个目标相匹配的思维和行动,就绝不能是创业公司的那套模版了。
阿里合伙人体系中有个大家都有共识的说法,那就是所谓的「有价值的浪费」。
这句话外部的人大多会理解为「有钱人的心态你不懂」,觉得阿里会做很多看起来没啥商业效率、甚至难以理解的事情 —— 比如当年的阿里云、今天的达摩院、大文娱等等。其实阿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有价值的浪费」,是其独特的合伙人和骨干轮岗机制。
尽管大家都觉得阿里这套机制很有道理,但大部分公司还是不愿意启动或者不能启动。因为这会影响现有业务,大家舍不得、或者扛不起由此会带来的局部效率降低。
一个处在求生存阶段的创业公司,当然不能「玩命」学阿里。因为学习一家成功的公司,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在什么阶段,要学人家的什么阶段。
对于阿里这样已经过了创业生死阶段的企业,这么做是有其合理性的。合伙人与骨干轮岗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组织的带宽,积累战略上的资源。
马云希望阿里不要当「大公司」而要做「好公司」,这不只是靠坚守价值观就能实现的,它依旧需要商业上的力量和资源,才会让价值观更有力量。更大的追求恰恰需要战略资源层的东西能匹配上,只有匹配上了,才有能力做更大的事情。
我曾经听一位阿里合伙人说过,阿里内部认为,任何一个业务轮岗如果做到 70% 以上的原有效能,就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牺牲 30% 的「效率纵深」带来的「战略资源纵深」,恰恰体现了阿里「有价值的浪费」之价值。它让阿里在组织上不管人是不是多了几千倍,业务是不是发展得多么好,都没有进入「守业」状态。
这种轮岗制度,包括组织部的存在,以及阿里在其他业务和投资上更多的「有价值的浪费」,对创业公司来说,看起来是很奢侈的东西。
但阿里不是创业公司了,轮岗制度、组织部以及这些「有价值的浪费」帮助阿里在这些年里保持扩张和寻找更大边界,进而在战略上没有错失太多机遇,基本做到了「能看到、能实现、能领先、能追赶」。阿里在中国科技巨头中依旧保持最好的战略态势,跟它在合适的时候脱离了「创业公司行为模版」是有关联的。
很多人把阿里 20 周年庆典当作马云盛大的退休仪式,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对其多年构造的合伙人体系这个「二级火箭」,按下满功率输出的按钮。我觉得他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功成身退」,他想要的恰恰是阿里通过「新一代创始人们」,继续保持战略上的活力,用「主动的不确定性」,对抗「被动的不确定性」。
马云退,阿里进。马云终于有机会可以自由地探索他的新故事了,也把自己退休的反作用力,形成了阿里向前的一种独特推动。
很期待他口中「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有机会推动一种中国企业制度的进步,和中国商业文明的提升。
马云写的这个「句号」,和写下「句号」的过程,回味绵长,值得思考。
我又双叒叕来更新了!!!
欧美列强闹得这么欢,黑叔叔也坐不住了。并表示:仿生学我们也要搞!
一顿操作猛如虎啊,终于坦桑尼亚成功了!
坦桑尼亚乌龟坦克
乌龟:我谢谢您....
————————————————————
当然日本选手也不赖
嗖嗖的就拿C-1运输机改出了EC-1电子战飞机
这莫非,是仿的鸭嘴兽?
————————————————————
当然了,西方列强向来不会示弱
于是又有了
来,一起跟我跟我念: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
哎,你看这个炮它又粗又长
但是土澳显然更胜一筹
其实这是机枪保护装甲
想歪的请自行面壁
————————————————————
以及巨型脑积水+水肿现场
A300-600ST空中客车
集英法德荷西五国智慧,被誉为是“大白鲸”
————————————————————
还有一个纯粹的丑货
德国BA349蝰蛇战斗机
拥有一台瓦尔特WHK-109-509A双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被誉为德国的神风特工队。
————————————————————
我又来更新了!!!
看到美国爸爸仿生长鼻猴不成功,以色列当即表示:爸爸不行我来!!
以色列犹太人在大脑飞速运转了很久很久以后,长鼻猴仿生宣告成功!!鼓掌!!
费尔康预警机横空出世
脑壳上面俩小天线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次犹太人着实搞出来点东西
费尔康预警机是世界上第一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具有轻、可靠性高的特点。并且最重要的是造价低啊,跟美国E-3预警机一个级别的费尔康预警机造价只有E-3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啊朋友们!某只兔子眼睛都直了你晓得吧!
————————————————————
当然老毛子也从来没示弱过
你看看这S300导弹大丑哔
是不是有一种进化不到位的史前感
————————————————————
更新!!!
美国人确实在仿生学上玩开了花
继AAH竞品机后,波音公司又搞出了X-32竞品机。
就这货还想跟F-35竞标???
洛马公司当即表示:我就看着绝对不笑!哎!说你呢,还笑!
局座对这货的评价是
据说波音公司的设计师竞标失败之后一脸懵逼的说:也没人告诉我要长得好看啊……
————————————————
看到美国玩仿生学玩得这么起劲,苏联表示:我们也不能输!乌拉!
在观察了无数只海龟之后
他们终于搞出了VVA-14水陆两用飞机
俗称毛式大海龟......
————————————————
但是美国人不仅在仿生学玩开了花,对于仿食学,他们也是信手拈来
40年代,美国为了测试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能力,搞出来F5U战机,绰号“飞行薄饼”(Flying Pancake)
这家伙居然还满足了在航母上短距起降,操作灵活的要求。但1947年,军方决定不在航母上使用螺旋桨飞机,计划最终破产。
要我说,还不如叫“飞行王八”(Flying Turtle)呢
————————————————
以下是原回答
要搁男孩小时候啊,你要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啊?”
这时候制定有一堆小男孩说“我要当飞行员,我要当飞行员!”
为啥啊?
你看看这漂亮的大飞机。这哪个男人顶得住啊?!
但是有这么个国家硬是在丑这条路上玩开了花——英国
————————————————
咱们主要说一下闪电战斗机
最高时速2.2马赫
1960年服役
被认为是冷战时期英国二代机的代表
在与美军事演习中多次“拦截”U2侦察机,从而深受军方喜爱
按说这战绩也还行,但是这外形长得不晓得是发福了还是怀孕了???
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这俩飞机时我一本正经的问我妈“妈妈她是不是要生小飞机了?”
这个飞机怎么说呢
emmm……一言难尽
走近了看跟脑积水了似的
但是走远了看呢?
WTF???香肠成精了在天上飞??
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
要我说就是削尖的棒槌精+安康鱼的小灯泡+翅膀开封的鸟
但是这飞机战绩还不赖,一共299次战斗任务,任务成功率100%
其中海湾战争中以地面滑行的方式撞毁了一辆卡车,这也是当天唯一的战绩。
胜利者轰炸机:你看我战绩秀吗?秀吧!羡慕不?我用颜值换的。
————————————————
最后我还得提一嘴美国的AAH竞标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丑,代表了美国仿生学的巅峰。
先来看看长鼻猴
再来看看AAH
妈妈,长鼻猴也成精了
PS:这图真没歪
————————————————
给自己打个广告!!!
有什么第一眼就惊艳到的句子?下面是我的回答。谢谢查看,比心比心!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449 02971/answer/852402695?hb_wx_block=0
————————————————建了一个聊天扯谈的群,想要进群的私聊我就OK
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去过香港,但没进香港人家里看看原因。
原因很简单…人家房子小啊!
20平能隔出三室一厅,100平的,那都叫千尺豪宅了。基本我们看见最多的是30-50平的居民楼。这面积在大陆这边的高楼是单身公寓,可人家香港这边可能四世同堂啊。
你想想,每个房间10平不到。分体空调最小也1p了,装起来开冷库吗?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也就是: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抄袭来源作品: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续航好,牌照好,,那还有第二个选择吗?
请看!
优势:
劣势:
其他:
售价:请点击下方卡片查看最新售价。
续航高√
拍照好√
冲!!!
618知乎好物会场,你想看的剁手攻略这里全都有。更有知乎×京东专属京享红包,每天三次抽万元无门槛红包。
领取攻略:点击上方连接后即跳转到领取界面,点击“抢”字即可领取。
领取完后再返回本文章,可以再点击一次再抽取一次红包。
如此反复每日可抽取三次,最高得18618元红包!
【以下内容仅为配合知乎引用规范固定格式。普通读者可无视】
原作者:「以上所有手机配置参数,均来源于各手机官网。」
【所有其他内容均为本人<松果煲粥>原创】
参考链接:
【小米手机官网】[1]
【华为手机官网】[2]
【荣耀手机官网】[3]
【vivo手机官网】[4]
【oppo手机官网】[5]
【一加手机官网】[6]
【魅族手机官网】[7]
【IQOO手机官网】[8]
【realme手机官网】[9]
【努比亚手机官网】[10]
【黑鲨手机官网】[11]
【中兴手机官网】[12]
【锤子手机官网】[13]
【苹果手机官网】[14]
【三星手机官网】[15]
【索尼手机官网】[16]
【联想手机官网】[17]
【诺基亚手机官网】[18]
【LG手机官网】[19]
【HTC手机官网】[20]
【摩托罗拉官网】[21]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